提起貓,鏟屎官們一定都眼睛眯起,嘴角上揚,心情舒暢,愛心泛濫。
今天我要強烈推薦BBC最新力作《大貓》!!
目前只出了第一集,但豆瓣這裡的評分卻已高達9.6!
啥都不說了,先上圖吧▼▼▼
很可愛吧,但如果你想擼一下……哦,NO。
上圖的貓叫鏽斑豹貓,它是貓類動物中最稀有的萌萌貓。
野生貓裡,它是最小的物種之一了。它體積輕盈,眼大迷人,行動敏捷,善於隱藏。
它跑起來更萌,有一種純天然的痴呆萌氣兒……不過,它是食肉的。
同樣食肉的,還有生活在非洲的獅子,是貓科動物中唯一一種群居動物。獅群以家族為依託存在著,勇猛地維護著萬獸之王的稱號。
它們是非洲草原上最勇猛的獵手。
這樣的大貓你敢惹嗎?
生活在南美洲和中美洲的灌木叢中的長尾虎貓,行動敏捷,判斷精準,是貓科中最優秀的跳高能手。
自然界中貓無所不能,無所不在。
徵服了喜馬拉雅的雪豹,是最孤獨的求生者。一頭渴望擁有愛人的雄豹,日復一日在廣袤的荒野裡尋找……
當嗅到了異性的留下的痕跡時,它貪戀味道,竟激動的久久不舍離去。
不禁黯然,這可能是它最後一次交配的機會了。畢竟雪豹越來越少了。
非洲花豹,作為最隱秘的貓科動物,它們的命運比雪豹好了太多。有伴侶孩子,花豹要做的只是捕獵,捕獵,捕獵。
生活在最南方的美洲獅,天天吃企鵝,擁有最銳利的眼睛,卻是最殘忍的捕獵者。
大腳貓——加拿大猞猁,唯一的美食是雪兔。雖然雪兔繁殖快速,但小猩還是忍不住「兔兔那麼可愛……」
話說猞猁機警,捕獵迅速。長相帥萌,相當貓性……
而天生的運動健將——獵豹則擁有最憂鬱的面相,最暴躁的性情,最快捷的速度。
BBC的大貓家族,第一集共放出了近十種貓科動物,它們或漫步冰原,或奔馳大草原,或涉水,或爬樹……它們的大眼睛閃閃有神,爪子鋒利,身手不凡,雖不可褻玩卻吸睛無數。
2
當然,除了「可愛」的大貓家族,BBC的製作極具美感。
畫面清晰動人,恢弘明淨,十分賞心悅目。
根據拍攝貓科動物種類的不同,背景音效也有所不同,歡快輕巧的,危險沉穩的,自信狂野的……如非洲獅子兇猛捕獵,配樂如士兵出擊般激昂磅礴;鏽斑豹貓靈動可愛,調皮悠揚的音律盡顯悠揚動人。
當然最震撼的,莫過於自然界最真實的廝殺聲,無特效,無剪輯,碾壓眾多流行曲。
3
BBC的紀錄片,向來是質量保證,《大貓》也不例外。
耗時兩年,走遍全球,烈日酷暑,雨雪冰雹。去零下63℃的北極尋找「大腳怪」猞猁,在珠穆拉瑪峰海拔4000米處探望孤獨的雪豹。
然而,即便是在這樣非人的環境中待上4、5個星期,也未必能尋得一絲神秘的身影。
可是他們卻似乎總能創造奇蹟。
經過數個月的準備,走過陡峭的懸崖。
披上滿身白雪。
當雪豹現身的時候,幾乎所有工作人員都不由自主地哭了。
但他們都知道,這也還只是這部紀錄片成功的第一步。
4
《大貓》裡的拍攝鏡頭一如既往的出彩,動靜結合,遠近相宜。
對於如何實現超近距離拍攝並且捕捉到驚險刺激的畫面,BBC算是非常老道了,也創造過不少奇特搞笑卻十分有效的器材。
比如,會動的大象便便▼
重量級河馬▼
或者是只會傻傻張開嘴,像木頭一樣的「吞拿魚」▼
他們還試過將50臺攝像機放在假企鵝和假石頭裡,走上了調戲企鵝的不歸路▼
最搞笑的是,這隻攝像機假企鵝後來竟然帶走了一大堆真企鵝……
甚至長著四個輪子的小企鵝也毫不費力地混進了企鵝群……
而在紀錄片《大貓》裡,BBC又再一次腦洞大開。
為了以獵物的視角拍攝獵豹捕獵時的速度、動作變化等細節,他們給一架高速攝影車安裝了一個穩定的慢動作攝像機。
作為時速可以達到115公裡,世界上在陸地奔跑得最快的動物。獵豹的奔跑技能在這短短3分鐘,用最直觀的方式得到了詮釋。
此外,《大貓》的敘事技巧也依照BBC工業化流程。
開場怎麼設置、每個段落的長度到了多少是觀眾忍受極限、宏觀與個體如何處理,BBC都會邀請專門的機構做心理、數據分析。最終成片中的每一段情節都是根據觀眾心理及科學依據制定出的標準。嚴格,但卻切中要害。
然而,BBC的《大貓》能夠獲得如此高的評價,除了對其拍攝手法的震撼之外,更多的則是紀錄片所表達出的對大自然的敬畏。
由於人類活動對環境的破壞以及毫無節制的大量捕殺,貓科動物的種類目前已經銳減到了40餘種,並且大部分的類種已經進入到了瀕臨滅絕的狀態。
一個家族,40種不同面孔。這是《大貓》的開篇語。
我們通過這部紀錄片看到40種大貓勇猛的、可愛的、溫柔的、孤獨的、為生存而奮力的所有真實狀態,為之入迷、為之震撼、為之心疼。
在豆瓣的話題討論區,有人問:「再過20年,這些物種還能剩多少?」
答案沒有人知道。但若因此而讓眾人開始在意,或許就是最佳的觀影感想了。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影視猩球】,有興趣的可以關注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