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大衛·柯南伯格1983年的電影《錄像帶謀殺案》

2021-01-10 私人影評號

導讀:和電影裡的故事不同,人的生活不是僅僅局限於那一臺小小的機器裡,而是有著無限的可能。

《錄像帶謀殺案》

1983年的電影《錄像帶謀殺案》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錄像帶過度進入人的生活,讓人逐漸產生了錄像帶放映與人類生活融為一體的幻覺:拿在手中的錄像帶會呼吸,做夢時不知不覺會進入到錄像中的場景,放映設備幾乎成了人身上的一個器官。

這些怪象無不在影射病態的現代社會:工具原本是用來讓工作變得更輕鬆,生活變得更豐富,當人們越來越多的依賴它,當它變成義肢,人的完整性還能否被完全保留。

義肢隱喻

我們是否都有過長時間躲在電腦屏幕前的經驗。當打字代替了交談,大腦思考的時候就會將文字轉化成指法,當一些想法剛剛產生時,手指的肌肉就會不知不覺地準備好用力的順序了。

某種程度上,新的科技改變了大腦的結構以及我們思維的方式。就像人走在水邊,會下意識地去擔心手機會不會弄溼,就好像離開了這些工具,生活就會變得奇怪。就好像我們把想像力無意識地儲存在了手機中的ins、油管、ps、微信公眾號裡一樣,慢慢變成了它們的奴隸。

電量「決定」了現代人的精力值

充電器限制了我的想像

離開充電器我就沒法正常思考了。挺荒謬的,但有時候確實是。當手機傳出電量不夠的聲音,我就會渾身難受,或者到處找插座,蹲在地上盯著手機屏幕,因為要一邊充電。有時候上班或是回家忘了帶充電器,就感覺今天氣短,做什麼都不在狀態。充電器讓手機看起來像我們身上的一個器官,還有每年新的蘋果手機上市時關於腎的那個絕妙比喻。

看起來,沒有這些外接設備我們就沒法和世界連接了,甚至不會寫字了。手機正在奪走人對生活的控制。為什麼不能拋開這些束縛,有太陽的時候就曬曬太陽,釣魚的時候可以跳到水裡把魚抱上岸,喝酒的時候就和坐在旁邊的人聊天,不用擔心手機裡的100多個「提醒事項」,看不完的推送等等,去做些實實在在的事情去對抗焦慮感。

大部分人每天都離不開的朋友圈

朋友圈限制了我的想像

今年的世界網際網路大會,記者採訪張朝陽,被問及新的技術對生活有什麼改變時,他的回答是:「首先資訊的發達讓生活更便捷,通過朋友圈,可以不用見面就可以知道朋友都在做什麼。」但朋友圈只是當下狀態的一種反映,很多人卻把時間虛度在看不完的朋友圈狀態上。它就像一個沉浸式體驗的舞臺,每個人都能站上去,如果拿捏得好,臺下的人會仰望。

所以很多人會努力活成朋友圈的樣子,卻忘了朋友圈不是生活的全部。我更喜歡2005年左右時候的網際網路,那時網際網路代表著新的體驗,新的思維和意想不到的連接,而現在是每個人嘴邊都掛著朋友圈和微博裡最新的梗,姑娘們化著一模一樣的網紅妝,生怕自己的裝扮和談吐哪怕是一點點不流行了。因為朋友圈的存在,每個人離所謂的「15分鐘的成名機會」更近了,離真實的自己更遠了。

安迪沃霍爾:每個人都有15分鐘成名機會

還有被固有的經驗封住的想像。社會上有一群人,只會把自己局限在傳統的視聽裡。不接受新事物和新方法,如此這般的認知,只會把他們限制在一個固定的圈子裡面,像一群老人。或許他們不需要看新聞和報刊,只需和老朋友打打麻將喝喝茶就把信息交換了,但這樣的日子早晚會被新的事物新的方法打破,舊的經驗也遲早會被新的經驗代替。

片中的一個迷幻的場景

電影的最後,主角逐漸習慣並享受這個亦真亦幻的錄像帶世界,並陷入其中,再也不能自拔。人的生活不是僅僅局限於那一臺小小的機器裡,而是有無限的可能性。

所以朋友們,請正確對待生活,解放想像力,抓住今天。

「私人影評」是一個編寫不正經電影解讀的影評帳號,

偉大作家魯迅曾說過:這個號不錯我喜歡。

如果認真製作的內容您喜歡的話,請關注「私人影評號」吧。

相關焦點

  • 導演合集 No.44 大衛·柯南伯格 David Cronenberg
    三、劇集 · 1部1987  13號星期五  DVDRip MKV無字版 & AVI外掛中字版大衛·柯南伯格,(英語:David Cronenberg,1943年3月15日-),加拿大導演,有時也擔任演員。
  • 坎城金棕櫚提名片掃盲:大衛·柯南伯格《星圖》
    坎城金棕櫚提名片掃盲:大衛·柯南伯格《星圖》 時間:2014.05.07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coie 分享到:
  • 冷門佳片放映 | 柯南伯格《錄影帶謀殺案》:直面童年陰影,歡迎來到柯南伯格的異想世界
    放映影片:柯南伯格《錄影帶謀殺案》 影片簡介 錄影帶謀殺案  1983 Videodrome 導演: 大衛·柯南伯格  主演: 詹姆斯·伍茲馬克思經人指點拜訪影視場的創始人布萊恩教授卻沒有見到真人,教授寄來的以尼奇為主角的錄像讓馬克思產生了幻覺,馬克思再度拜訪始知布萊恩早已被殺死,現在的影視場節目由驚人視力公司的巴裡負責,馬克思一步步落入了巴裡設計好的圈套,在巴裡與布萊恩兩種力量間越陷越深……   本片獲1984年加拿大吉尼獎最佳導演獎。
  • 觀影會 | 「貞子這次不出來,我們進去找她」「錄像帶謀殺案」
    AME放映廳·伍「錄像帶謀殺案」本期AME放映廳給大家帶來的是加拿大名導大衛·柯南伯格的名作「錄像帶謀殺案」,這部1983年上映的超現實電影可不容小覷。AME放映廳「錄像帶謀殺案」導演/編劇: 大衛·柯南伯格主演: 詹姆斯·伍茲 / 索尼婭·史密茨 / 黛布拉·哈裡 / 彼得·德沃斯基 / 萊斯利·卡爾森 /類型: 科幻 / 懸疑 / 驚悚 / 恐怖製片國家/地區: 加拿大
  • 麥克盧漢的媒介電影觀,柯南伯格的《錄影帶謀殺案》
    在《錄像帶謀殺案》中(本篇文章所有的圖片來源),男主就被兩個陣營前後利用,成為一個「人肉手槍」,在完成「影視場」vs布萊恩教授互相對立的互相謀殺之後,將槍口(自己的手)對準了自己。電視還在片中教育他「要變成新的肉體,你必須先殺死舊的肉體,但不要害怕,別害怕你的身體死亡。」
  • 大衛·柯南伯格的B級片,不得不服
    柯南伯格執導的電影中大部分是恐怖片再結合柯南伯格對昆蟲學的研究、對醫學以及生物學的興趣,造就了他獨特的審美品味。因此他的電影中總是充斥著大量的血肉與液體,而且全部經由道具師製作,絕不採用數碼特效。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電影,是柯南伯格拍攝於1983年的電影:《錄影帶謀殺案》(Videodrome)。
  • 威尼斯電影節第3日綜述:大衛·柯南伯格不黑暗
    威尼斯電影節第3日綜述:大衛·柯南伯格不黑暗     電影網訊(文/雲貓貓)當地時間9月2日,威尼斯電影節進入了第三個比賽日的進程。
  • 大衛·柯南伯格的《變蠅人》是一部考驗你承受力的電影,你看過嗎
    最大的收穫的讓我認識了大衛·柯南伯格,每部作品似乎距大師只差一線之隔,似乎走著一條與任何大師迥異不同的道路。或許他早已超越了前輩,只是我還沒有讀懂。故事講述地很抓人,結尾比較血腥。大導演約翰卡朋特的《the thing》和巨大導演彼得傑克遜的《Brain dead》攝製於相似年代,也是這種血肉模糊的血腥,而且都比這個血腥得多,我懷疑是不是當時剛剛實現了這種道具的技術突破。
  • 八十年代的恐怖電影太經典,編輯部看完都吐了
    科技恐慌、冷戰陰影、娛樂至死、外星幻想……這些現在習以為常的電影命題,早在八十年代,電影人們就用影像將它們呈現。或是恐怖,或是奇觀,八十年代的電影人們,用恐怖片展現對現實世界的想像和憂慮。本期盤點,我們依舊回味八十年代恐怖片。首先就是那部大衛·柯南伯格「折磨」帥哥的經典之作。
  • 生化朋克電影推薦,看完一定大呼過癮
    《銀翼殺手》(1982)雷德利·斯科特執導的動作科幻電影,哈裡森·福特、肖恩·楊、魯特格爾·哈爾等主演。影片以2019年的洛杉磯為故事背景,描寫一群與人類具有完全相同智能和感覺的複製人,冒險騎劫太空船回到地球,想在其機械能量即將耗盡之前尋求長存的方法。
  • 當生化朋克遇到電影,看完一定大呼過癮
    當生化朋克遇到電影,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由大衛·柯南伯格執導,傑夫·高布倫、吉娜·戴維斯等主演。 《錄像帶謀殺案》(1983)由大衛·柯南伯格編導,由大衛·柯南伯格執導,詹尼弗·傑森·利、裘德·洛等主演。
  • 觀察 |「爛番茄」影評網站正在毀滅好萊塢電影產業?
    《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海報  近日,曾執導《X戰警3:背水一戰》等好萊塢大片的美國導演、製片人布萊特·拉特納表示,現代電影文化中最糟糕的事情就是「爛番茄」影評網站,它正在毀滅好萊塢電影產業。而某些小眾類型片即使是佳作,也較難在爛番茄上獲得高分,例如《處刑人》只擁有20%的新鮮度,傲嬌的影評人大多覺得這是部沒有內涵的流水線式電影;同樣,影片結構尤為精巧的《烽煙歲月》,其56%的「爛番茄」新鮮度令人匪夷所思。  「如果大家要去看電影,第一個念頭就是『它在影評網站上有多少分』,無疑是種悲哀。」
  • 電影服裝設計師丹妮絲·柯南伯格去世
    丹妮絲·柯南伯格(左)與電影人亞倫·伍德利(中)和弟弟大衛·柯南伯格1986年,大衛·柯南伯格執導恐怖片《變蠅人》(The Fly)時,時任流行服裝設計師的姐姐丹妮絲跨界而來,施以援手。原本,她並無電影服裝設計的經驗,結果經此一試,一發而不可收,之後幾乎包辦了弟弟的全部作品的服裝工作,包括經典名片《裸體午餐》(Naked Lunch)、《蝴蝶君》(M.
  • 色情女星在成人電影以外作品中的「逆襲」
    而今天東方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就加拿大導演大衛·柯南伯格的作品,迄今為止他已經贏得了不計其數的獎項和讚譽。從1975年開始,大衛·柯南伯格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商業影片《毛骨悚然》,成為加拿大影史上回收成本最快的作品,他的第二部作品就是本次東方小編要介紹的電影——《狂犬病》拍攝成本僅有50多萬美元卻賺取了700萬美元的票房
  • 90年代最偉大、最神秘的一部電影
    ,本周放映大衛·林奇的《橡皮頭》(這是霍伯曼為《村聲》寫第一篇影評的影片)還有大衛·柯南伯格的《裸體午餐》。在霍伯曼的陣地,我們能重溫他1992年為《裸體午餐》寫的影評實在是再驕傲、再開心不過了,這篇文章讚美了難以捉摸的寫作藝術,這也是霍伯曼畢生的工作。《裸體午餐》(1991)在大衛·柯南伯格對威廉·巴勒斯的同名小說《裸體午餐》的有趣改編中,特定的異性戀男主角彼得·威勒像是不苟言笑的畫像,鎮定自若得像40年代的私家偵探。
  • 【速看】這部大膽釋「欲」電影,易被和諧!
    Ballard具有爭議的小說《撞車》,這部小說1996年被加拿大導演大衛•柯南伯格拍成同名電影。但僅從以上這句話就可以察覺,這部電影是那種毫不含糊引起爭議的電影。而此《撞車》非彼《撞車》,不是2004年好萊塢的那部《撞車》。
  • 柯南伯格新作《星圖》曝新照 眾大牌主演齊亮相
    柯南伯格新作《星圖》曝新照 眾大牌主演齊亮相 時間:2014.04.22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雲貓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