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和電影裡的故事不同,人的生活不是僅僅局限於那一臺小小的機器裡,而是有著無限的可能。
1983年的電影《錄像帶謀殺案》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錄像帶過度進入人的生活,讓人逐漸產生了錄像帶放映與人類生活融為一體的幻覺:拿在手中的錄像帶會呼吸,做夢時不知不覺會進入到錄像中的場景,放映設備幾乎成了人身上的一個器官。
這些怪象無不在影射病態的現代社會:工具原本是用來讓工作變得更輕鬆,生活變得更豐富,當人們越來越多的依賴它,當它變成義肢,人的完整性還能否被完全保留。
我們是否都有過長時間躲在電腦屏幕前的經驗。當打字代替了交談,大腦思考的時候就會將文字轉化成指法,當一些想法剛剛產生時,手指的肌肉就會不知不覺地準備好用力的順序了。
某種程度上,新的科技改變了大腦的結構以及我們思維的方式。就像人走在水邊,會下意識地去擔心手機會不會弄溼,就好像離開了這些工具,生活就會變得奇怪。就好像我們把想像力無意識地儲存在了手機中的ins、油管、ps、微信公眾號裡一樣,慢慢變成了它們的奴隸。
充電器限制了我的想像
離開充電器我就沒法正常思考了。挺荒謬的,但有時候確實是。當手機傳出電量不夠的聲音,我就會渾身難受,或者到處找插座,蹲在地上盯著手機屏幕,因為要一邊充電。有時候上班或是回家忘了帶充電器,就感覺今天氣短,做什麼都不在狀態。充電器讓手機看起來像我們身上的一個器官,還有每年新的蘋果手機上市時關於腎的那個絕妙比喻。
看起來,沒有這些外接設備我們就沒法和世界連接了,甚至不會寫字了。手機正在奪走人對生活的控制。為什麼不能拋開這些束縛,有太陽的時候就曬曬太陽,釣魚的時候可以跳到水裡把魚抱上岸,喝酒的時候就和坐在旁邊的人聊天,不用擔心手機裡的100多個「提醒事項」,看不完的推送等等,去做些實實在在的事情去對抗焦慮感。
朋友圈限制了我的想像
今年的世界網際網路大會,記者採訪張朝陽,被問及新的技術對生活有什麼改變時,他的回答是:「首先資訊的發達讓生活更便捷,通過朋友圈,可以不用見面就可以知道朋友都在做什麼。」但朋友圈只是當下狀態的一種反映,很多人卻把時間虛度在看不完的朋友圈狀態上。它就像一個沉浸式體驗的舞臺,每個人都能站上去,如果拿捏得好,臺下的人會仰望。
所以很多人會努力活成朋友圈的樣子,卻忘了朋友圈不是生活的全部。我更喜歡2005年左右時候的網際網路,那時網際網路代表著新的體驗,新的思維和意想不到的連接,而現在是每個人嘴邊都掛著朋友圈和微博裡最新的梗,姑娘們化著一模一樣的網紅妝,生怕自己的裝扮和談吐哪怕是一點點不流行了。因為朋友圈的存在,每個人離所謂的「15分鐘的成名機會」更近了,離真實的自己更遠了。
還有被固有的經驗封住的想像。社會上有一群人,只會把自己局限在傳統的視聽裡。不接受新事物和新方法,如此這般的認知,只會把他們限制在一個固定的圈子裡面,像一群老人。或許他們不需要看新聞和報刊,只需和老朋友打打麻將喝喝茶就把信息交換了,但這樣的日子早晚會被新的事物新的方法打破,舊的經驗也遲早會被新的經驗代替。
電影的最後,主角逐漸習慣並享受這個亦真亦幻的錄像帶世界,並陷入其中,再也不能自拔。人的生活不是僅僅局限於那一臺小小的機器裡,而是有無限的可能性。
所以朋友們,請正確對待生活,解放想像力,抓住今天。
「私人影評」是一個編寫不正經電影解讀的影評帳號,
偉大作家魯迅曾說過:這個號不錯我喜歡。
如果認真製作的內容您喜歡的話,請關注「私人影評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