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地景藝術節創辦於2013年,以桃園的自然景觀及人文資產為基礎,透過豐富多元的藝術展演活動,讓大家以嶄新視角看待土地和環境,以及生態發展、人文特色及歷史足跡。
2019桃園地景藝術節訂於2019/9/6至9/22舉辦,展覽場域將轉進八德區,以閒置多時,而今規劃為森林公園的「保一總隊大湳舊營區」(大湳森林公園)為核心展區,並向外擴延至周邊的陂塘生態區及桃園市兒童美術館。
本屆邀集國內外藝術家駐地創作或與民眾合作共創,亦將規劃一系列與在地化、歷史記憶與生活環境相關的藝術體驗和參與活動,希望串連起桃園的自然、人文甚至情感脈絡,打造一個探索地方過去也思考共同未來的地景藝術節。
飛越桃花源
現代人,身形忙碌地穿梭於城市街道間,心靈卻禁錮在牢籠般的心房中,封閉的網絡虛擬世界,滿足不了心底真實的需求………
生命允許出走!離開閉鎖的居室,邁出腳步,跟隨天上飄遊的雲朵,與久違的大自然約會吧!呼吸著綠色的清新,悠遊在藍天綠景間,藝術,也在桃園地景的那一端,向你招手,享受一場「飛越桃花源」的美感之旅吧?!
作品材質:鐵件、複合媒材
作品尺寸:7X7X5m
徐秀美
多年來試圖以凌空飛鷹般的「全觀式」思惟,如廣角鏡般,探索「人與空間的處境」,讓自己在跨領域的作品驗證中,走出「另類」的創作歷程。
然然造間
將原有宿舍狀態以及空地延伸,保留外觀及地面狀態。這些延伸都是工業化下的製品。透過自然元素:水。重新塑造空間中的空白內存塊。作為一個自然物件,卻呈現建築物的型態,在人們經過時如工業化般自動開啟,同時感受「自然空間」中的「人造」狀態所共構出的場域。
共存自然、觀者、作品、歷史的交互對話。
作品材質:鋼構、PC板、自動控制
作品尺寸:79.4X27.3X37.8m
許偉倫/塗家伶
11十制所/從空間思考出發,跨領域找尋創作的各種可能。企圖延伸場域詮釋的方法。
重生之屋
大湳,曾經的軍旅之森。人去屋空,屋裡有飄洋過海的異鄉客,也有隨隊駐紮的軍旅者,一床床暝夢於微光之中。
「惟有輕盈如樹,與靈魂,才能看見屋頂上的藍天」
異鄉客的靈思從床位中解放,飛上了樹梢,他第一次站上了屋頂,走進空中一處白色的十字路口,他仿佛聽見在路的盡頭,熟悉的鄉音,正呼喚著他。
作品材質:鋼棒、竹管、霧面PVC
作品尺寸:14X5m
潘天壹
臺灣土生土長,中華大學建築學士,淡江大學建築碩士
大湳遺址
透過民眾參與取得民眾提供的物件,以及採集大湳營區的豐富的歷史遺物與自然生態,以壓印翻模方式製作處理成動物或植物「印模化石」的質感,營造現址博物館的氛圍。呈現出大湳營區的歷史或動植物生態,以及附近人為活動的遺蹟,藉此彰顯豐富的動植物生態,同時也警示著這些動植物可能產生絕種而成為化石的可能,反思自然生態之重要性。
藝術家思考地景藝術作品做為一種「藝術運動」的可能,是「參與式藝術」的「雕塑」或「裝置」作品。借著作品來聯結創作者、民眾和大湳營區的關係,在作品中包覆交融當代現象,與人、事、時、地、物各種關係的建立和縫合,在關係美學式的創作同時觀照身體勞動、手工技藝與物質性的呈現。作品仿擬考古知識系統、美術館的體制的操作,乃至於指涉文明運作的機制,而這些創作的核心精神,是將關係美學式的創作行為具體推向「自我體制化」的形式展演。
作品材質:水泥
作品尺寸:9.90X3.3m
塗維政
1969年生於臺灣高雄,2005年臺南藝術大學造形所畢業。現為臺北藝術大學專任助理教授。
自然舞衣
蔥鬱林木中,現一處「小山丘」。
MAD為原來為軍用的三層高建築,披上了一層輕盈的「舞衣」。這層薄膜,隨著陽光,在原野中閃爍;隨著風影,在空中流動,白天晚上各有不同奇妙的感官體驗。人走進這座「山丘」,又是截然不同的一番景象。這層波光粼粼的山形薄膜下方是一處半戶外的花園,人們可以感覺到微風輕拂,舒適清朗。時空在這裡仿佛被抽空了,真實與虛幻的邊界變得模糊。
作品材質:樹脂膜
作品尺寸:30X30X10.6m
馬巖松| MAD
馬巖松MAD建築事務所創始合伙人
漫遊小憩所
彩色的線條層層堆疊,畫出一彎彎恍若彩虹的弧度,在大湳營區裡繪出一道與世隔絕的小憩處。體驗一點小隱於市,在園區中規劃出此小角落,希望可以讓來此慢遊之居民遊客在行走的道路上,有個能夠小坐休息,觀賞身邊美好的所在。
作品材質:RC、鋼絲網、柏油
作品尺寸:35X50m
林育正
創作路線除專注於動力雕塑(Kinetic Art)領域的探究之外,並參與劇場舞臺跨領域合作及公共藝術實務運作。
桃樂源
作品「桃樂源」以多彩向陽的「花」呼應多元文化的融合與本源,代表我們所身處的美麗之所在「桃樂源」。為桃園創造新的風景線;多種色彩代表桃園為我國族群多元度最為豐富之城市,大家為了夢想胼手胝足在桃園打造屬於我們的仙境,接納多元文化的種子在這落地生根,開出多彩燦爛的花朵,象徵桃園「愛與和平」仙境般的桃花源。
作品材質:不鏽鋼、FRP、烤漆
作品尺寸:
大花:7X7x5.1m(H)±5%
中花:4.2X3.6X3.4m(H)±5%
小花:2.2X2.2X2.4m(H)±5%
賴純純
2000年起,以「仙境」作為創作主軸,在青春、島嶼、海洋的子題下,建構個人及臺灣主體定位的文化脈絡。
大湳轉綠林
枝葉能在日光照耀下遮蔭,在強風侵襲前消失?
樹葉不在風中窸窣,還能產生微風徐徐?
由一棵棵旋轉樹聚集而成的「大湳轉綠林」,就是這樣一座臨時都會公園。
旋轉樹為一簡單樹形機械裝置,運用單一馬達與八片大型塑料網製成樹葉組裝而成,讓旋轉樹達到既穩定又有彈性的平衡狀態,並僅靠馬達產生離心力讓旋轉樹開枝展葉。
當馬達關閉時,樹葉因重力而下垂。
旋轉樹頂端配有一簡單測風器,在風過強時讓裝置保持收束狀態,以減少風荷載。
真樹木紮根扎得深以保持穩固。
旋轉樹在大風起時收起林蔭,不靠紮實地基就能保持穩定。
對臨時都會公園來說,輕盈很重要,不只是為要方便運輸與裝置,還因為輕盈是計算永續性的量度。
作品材質:鋼材,馬達,特製電子產品,塑料網
作品尺寸:單一件高度1m
梁秀印YANG Soo-In(Lifethings)
首爾建築師與公共藝術家,作品媒材與規格自手持器材至建築不等,關注內容則涵蓋建築、參與藝術與營銷策略。(照片版權:JAEAN LEE)
動態陣列
作品外觀上是排列整齊的群聚型結構,象徵軍隊的紀律以及團結,由每一件可「旋轉」的動力裝置所構成,喻表軍人的敏捷與高機動性。平時有如儀隊,表演著整齊畫一的節目。時而全紅,時而紅白相間,表現滿地紅的博愛與自由意象。同時觀眾可以在作品周圍走動,與作品互動。作品定時也會喊口號,與作品動態相互呼應。
作品材質:電腦、感測器、喇叭、馬達、金屬機構、電子控制器、互動程序、布
作品尺寸:15X4m
胡縉祥
1984年生,臺灣桃園人,擅長透過新媒體技術,包括:互動科技、電子機械、網絡、燈光為媒介,探討與省思人與科技、網絡之間的關係。
柔軟的防衛
以「柔軟的防衛」為概念,從場域的歷史脈絡與環境進行發想,利用軟性布面的材質與彈藥庫的堅硬形成對話。充氣後的布面狀態變成尖角錐體,使建築體的外觀看似帶有攻擊與侵略性,消氣時的另一個動態卻又看到材質性的柔軟特徵與親近感,藉此呈現保一總隊的雙重角色。在嚴肅的營區裡,以幽默、有趣的造型讓民眾能以輕鬆的方式來營區裡感受這地方的故事。
作品材質:布料,鼓風機,鐵件,電路控制系統
作品尺寸:10X60X30m
倆妖勾
團隊由王量、王詠翔、林意翔、陳彥齊、侯思奇五人組成,原為北藝宿舍219室友,以軍用術語讀字命名「倆妖勾」。
許多庭
當舊營區中的宿舍,失去了原本的功能(宿舍)後,建築的意義為何呢?生活中我們是否只看到建築的機能面?(使用的價值)而缺乏對空間的感受呢?建築(房子)的意義,除了產生內外之分,更創造了環境不同的特質,如同許多庭這個空間裝置,以牆的材料與形式作為舊建築改變的出發點,藉由局部影響整體,讓原本三棟獨立的建築,相互連接,並將原本著重的室內機能,翻轉成具有連續感的多重室內/外,建築與庭園的新關係,帶領大家一同經歷一場漫步於自然之中的環境閱讀之旅。
作品材質:玻璃、鐵件
作品尺寸:54X35m
克勞德船
飄蕩池面的小船有著數十面大小不一的鏡子,經過的人們只消定睛觀看,即可看見萬花世界。
作品材質:木、鏡
作品尺寸:3.5X0.8X0.4m
松亞‧芙得麥雅(Sonja VORDERMAIER)
生於慕尼黑,現居於德國漢堡,2002年於Art Academy in Hamburg取得藝術創作碩士學位,曾於德國、瑞士與美國等地舉辦展覽,也獲多國藝術獎助肯定。
我們在森林裡緩緩相遇
在一座城市裡的森林公園裡,藝術家製作了一個動力奔跑的「馴養庭園山景」,透過人與仿造自然你奔我跑互動過程。在此透過當代人生活在城市閒暇中對在大自然放鬆的嚮往,這看似是對於自然異國情調的浪漫,但多一層的是我們所嬉遊與放鬆之餘的自然景觀,露餡著不再真實的假造自然浪漫。技術團隊:穀米機工廠
作品材質:假植披、動力裝置、陽光、水
作品尺寸:
大山體2.2X1.1X2.25m
小山體1.1X0.8X0.5m
劉文琪/穀米機工廠
1993年生於臺灣桃園。徘徊在荒野跟城市的半獸美少女。
風彩
解析桃園在地風景色系,透過盛開的植物造型裝置作品,展現多色彩、充滿視覺擴散的感覺,呼應主展區許許多多擁有旺盛生命力的自然生態。
作品材質:金屬,FRP,烤漆
作品尺寸:5.5X3.5X2m
譚滕籟(ĐÀMĐăng Lại)
生於越南富壽省,於順化藝術大學取得藝術碩士學位,2002年移居日本,現定居於北海道。
被風景包裹著的風景
風景寬廣詮釋,其實就是地景,只不過風景多一點文學詩意罷了。除去壁畫簡單平面視覺單純概念,回歸與環空間直接對話。採用包裹藝術──克裡斯多-耶拉瑟夫(Christo-Jaracheff)包捆藝術,作為地景風景延伸,試著以臺灣日常所見昆蟲植物作創作元素,重建視覺表現,通俗並不庸俗,建構其獨特性與個人風格。
作品材質:水泥漆、壓克力顏料
作品尺寸:42 X 7 X 4.9m
賴添明
新竹師專、臺灣師大、1993臺灣區運標誌設計、2000全國裝置藝術、十一次個展、2017桃園亮點藝術家。
≡>*大湳/偷光劇場
「≡>*大湳/偷光劇場」將符號圖象化並進行編排,可視化地呈現出光的行進狀態。本作品以反光素材和針孔成像技術為基礎,以前軍事訓練基地、今為大湳森林公園的地方歷史為背景,以2001年的電影「大敵當前」為發想,試圖透過針孔成像空間和不同仰角的鏡面裝置,探討「光」如何介入並形塑「真/假」、「虛/實」間的辯證關係。
楊登麟、楊寓寧
兩人的作品中,擅長使用材質自身的質性以及暗喻,透過如:地心引力、溼度等自然條件,來完成裝置作品。
共享循環
遺世獨立的大樹及葉梢邊瀰漫闊散的霧水,與地面上的多重圓圈圖騰互相呼應。引導觀者感受平衡與不平衡、自然與人之間互相依賴共存的生命新視角。
霧化技術協助:原彩實業有限公Misting Technical Assistance: YUAN TSAI CO.,LTD.
作品材質:水霧設備、樹、漆
作品尺寸:160X122X12m
裘安‧蒲梅爾(Joan POMERO)
生於法國,現居臺灣從事創作,將雕塑作品視為某種途徑與轉化媒介,是藏匿之身體而非恆在形體,且未與外在環境或外力隔離。
大湳豎空
擅長運用最簡單的材料,創建出宛如漂浮在空中的山或雲的景觀。此次預計以樹狀倒掛結構,輔以沙土效果,為民眾帶來全新反向視野。
作品材質:樹、繩、土及其他
作品尺寸:13X45.5m
大西康明(Yasuaki ONISHI)
1979年生於日本,曾於筑波大學與京都市立藝術大學修習雕塑。近期個展產出於美國奧格登韋伯州立大學蕭畫廊(2019)與旗手市可可尼諾藝術中心(2019)。
進程
此作品為另一畫作「下一站」的延續。嶄新的車廂呈現的是人類文明與進步,是現代先進社會的表徵,但空無一人卻引出些許末世氛圍,我試圖演繹人造空間與自然共處卻不顯違合的場域,企圖引發觀者的自我省思並期許萬物能和諧永續共存。
作品材質:油彩顏料
作品尺寸:2X1.9m
劉家瑋
1981年生,成長於桃園中壢,巴塞隆納大學藝術研究碩士,目前致力於油畫創作,關注探討人與自然的共生、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習以細膩筆法營造虛幻空間,將觀者帶入奇幻之境。
日月奇遇記
澳大利亞藝術家Pip & Pop坦雅‧舒爾姿(Tanya SCHULTZ)擅長融合各式勞作材料,創作色彩濃鬱之沉浸式作品,以細膩手法呈現多採多姿的烏託邦夢境與短暫歡愉,更流露出藝術家對神話、傳說與古地圖的著迷。
其作品將想像世界之虛幻本質,與商業世界所帶來的美好盼望、誘使我們涉足其中的消費愉悅相提並論。藝術家以某種充滿玩興的工作方式,將日常物建構、轉化為超常想像之地景。Pip & Pop創作遍及日本、韓國、臺灣、香港、印度、墨西哥、荷蘭、德國、比利時、英國、紐西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與美國。
作品材質:糖、亮粉、顏料、聚苯乙烯、聚胺酯、沙、模型黏土、樹脂、膠、小絨球、亮片、珠子、水晶、假植物、黑膠
作品尺寸:860m2
Pip & Pop坦雅‧舒爾姿(Tanya SCHULTZ)
澳大利亞藝術家Pip & Pop坦雅‧舒爾姿(Tanya SCHULTZ)擅長融合各式勞作材料,創作色彩濃鬱之沉浸式作品,以細膩手法呈現多採多姿的烏託邦夢境與短暫歡愉,更流露出藝術家對神話、傳說與古地圖的著迷。
歡聲笑語
歡聲笑語是一個藝術裝置,由一系列漂浮的雨雲組成,在湖面上空盤旋,雨水繚繞,與桃園地景藝術節的寧靜背景並列。另一方面,由於全球有6.63億人無法輕鬆獲得清潔用水,「雲朵」的出現提醒了人類面對大自然所給予的恩惠,與全球暖化自然變遷後的災難。就像電影電視上每每出現的卡通雲一樣,雲朵是一種幽默又荒謬的重建自然的嘗試。漂浮在湖面上的雨雲創造了一個奇觀,激發人們深思全球關注「供水」議題,及永續發展的背後意涵。
作品材質:纖維強化塑料,金屬
作品尺寸:大:8X3.4X2.7m
中:6.5X2.76 X2.2m
小:4X1.7X1.35m
陳偉立(TAN Wee-Lit)
雕塑藝術家陳偉立畢業於芝加哥藝術學院,為2012年國家藝術理事會年輕藝術家得獎者,公共作品展示於越南APEC高峰會(2017)、新加坡河金禧之行步道(2015)等,創作也曾展示於新加坡國家美術館(2015)。
灑落的藍眼淚
1970年代,馬祖人大量移居桃園,八德是目前臺灣本島聚居最多馬祖人的行政區,居民從馬祖帶來不同於本島的生活方式,是桃園多元文化中珍貴的資產。藍眼淚是每個馬祖島民對於土地的共同記憶,離開了島,在其它地方看到夜間的海都是黑的,不會閃閃發亮。活動將動手創作象徵性燈飾,將馬祖海岸線最美麗的風景重現於地景藝術節。
立正,敬禮
成立於2010年的全臺首個以操槍為主體的表演藝術團隊-Vanguard先鋒職業操槍隊將透過精準槍法和多元化的表演編排大展專業特技。
馬戲樂園
從曾經難以親近的軍警訓練基地,到現在充滿自然風光的大湳森林公園,我們看見日益蓬勃的生命氣息。這次將由2011年成立的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將與園區內歷史廳舍和自然場域結合,融合特技馬戲和舞蹈,邀請觀眾隨著演員的腳步,來看一場流動的地景藝術。
愛情雨
由英國頂尖新馬戲劇團艾克馬戲團Acrojou帶來雨中漫舞的超現實街景,舞者在左右擺蕩移動的巨型大環中翩然起舞;即便遭遇現實暴風驟雨,仍竭力追求愛與自由。詩意流轉的肢體表演,舞出豐富的愛情生活情境!
大湳森之光光雕表演
由藝術家陳怡潔率領的跨界多媒體製作團隊設計的光雕表演,這次將透過音樂、燈光、投影、AR互動圖像所共織出的全長200公尺的森林光雕環境劇場,內容以全臺族群數量不到200隻的黃鸝鳥為主角,敘述它在尋覓居處的旅途中來到大湳森林公園,與許多動植物朋友一起合鳴共舞的奇遇記。由歌手「娃娃」魏如萱獻聲導聆揭開展演序幕,邀請民眾一起聆聽森林的聲音,隨著動植物的蹤跡感受大自然生命的奧秘與能量,展現出當地獨特的人文地貌與特色生態體驗,透過聲光色俱全的科技藝術饗宴,攜手珍視大湳森林公園中寶貴的自然生態,共生共創八德區的新風景。
故事森林立體動畫劇場
這次的活動與移動故事屋合作展出「故事森林立體動畫劇場」,發展桃園在地原創動畫,以包圍觀眾的沉浸式環形動畫為演出主軸,由劇場說書人引領觀眾們進入4D立體劇場的故事中,藉由虛擬實境技術配合劇場聲光、煙霧、震動等數位媒體裝置,營造一個完全身歷其境、充滿豐富想像的視、聽、嗅、觸覺互動體驗。讓每個人的想像力翱翔天際、穿越林間,感受桃園地景的全新樣貌,也一起經歷前所有未有的獨特體驗。
麋鹿森林
由法國Remue Menage馬戲團演出一場夢幻般的發光世界,團隊累積多年來在街頭藝術領域的經驗,透過無限的創造力,以馬戲、舞蹈、音樂、面具和木偶及獨特的發光技術,結合大自然素材,激發觀眾的好奇和驚奇。
白色之翼
成立於1991年的荷蘭Close-Act高蹺劇團這次將演出結合了劇院、高蹺、音樂、火、舞蹈、金屬,並且與觀眾有近距離的接觸。迷人的幽靈在街道上優雅地漫步,擁有透明的翅膀,仿佛漂浮在觀眾面前。一會兒,在人行道上,停頓-表演一個個華麗的舞步;既美麗又迷人,如同白色音樂會上展開翅膀而旋轉,這些優雅的幻影,在壯大的遊行中消失。
「2019桃園地景藝術節」活動信息
地點:大湳森林公園、鄰近的西坡陂塘和兒童美術館等展區
期間:9月6日-9月22日
來源:2019桃園地景藝術節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