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鐵達尼號》與電影版一樣獲得多個獎項。
《貓》是最受觀眾歡迎的音樂劇經典。
□專題策劃/撰文信息時報記者黃文浩
2019年只剩不到四分之一的時間了,是時候翻開小本本,看看年初定下的打卡計劃完成了多少。對於喜歡音樂劇的觀眾來說,這一年過得相當豐富,從年初讓飯圈女孩們激動不已的《搖滾莫扎特》,到感動大小朋友的《搖滾學校》《瑪蒂爾達》,還有因為《聲入人心》而延續不斷的中文音樂劇熱潮……令人驚訝的是,翻開年底前的演出時間表,原來還有更多重頭音樂劇扎堆在最後一個季度登場,從韋伯「雙經典」到首次在廣州上演的《鐵達尼號》,還有觀眾期盼已久的《巴黎聖母院》,以及顏控聲控雙重滿足的《搖滾紅與黑》,2019的確是無可爭議的「音樂劇大年」。
A
英文原版
《鐵達尼號》:126個大小人物,展現巨輪上的眾生相
時間:12月12日-14日
場館:廣州大劇院歌劇廳
「鐵達尼號」似乎是個不會過氣的話題。22年前,電影《鐵達尼號》中傑克與露絲的愛情打動了無數觀眾,2012年《鐵達尼號3D版》照樣賣得火爆。其實英文原版音樂劇《鐵達尼號》更早於電影問世,該劇不是走愛情路線,而是以舞臺形式捕捉了電影未曾描繪的歷史剪影。多年來,這部劇的巡演版圖跨越了美洲、歐洲和亞洲,今年12月將首次登陸廣州舞臺。
1997年,詹姆斯·卡梅隆將「鐵達尼號」的故事搬上大銀幕,造就一部全球範圍內的現象級佳作,音樂劇《鐵達尼號》比電影版本還要早「出生」6個月,1997年4月23日在百老匯的郎特·方譚劇院首演。雖沒有「海洋之心」的動人傳說,音樂劇卻聚焦了船上的各色大小人物,展現了海難面前的人物百態與人性光輝。由25位演員傾力演繹126位人物的命運,探尋這艘「命運巨輪」沉沒之前那些微小而撼動人心的故事。
與電影版橫掃各大獎項類似的是,音樂劇《鐵達尼號》同樣獲獎無數,曾在第51屆託尼獎頒獎典禮上囊括最佳音樂劇、最佳劇本、最佳詞曲創作、最佳編曲及最佳舞美設計五項大獎,此外還獲得劇評人獎傑出編曲獎,以及葛萊美獎最佳音樂劇專輯提名。該劇詞曲創作莫利·耶斯頓是一位享譽世界音樂舞臺的音樂人,曾多次獲得戲劇類音樂的最高獎項,兩度斬獲託尼獎,兩次提名葛萊美獎。劇本創作則出自獲得過第37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三次託尼獎、艾美獎傑出戲劇獎的著名劇作家彼得·斯通之手。該劇在百老匯駐演3年之後開始全美巡演,之後分別在荷蘭、德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日本等相繼落演。
本次國際巡演的《鐵達尼號》由倫敦西區實力主創團隊傾力打造,導演湯姆·薩瑟蘭是英國查令十字劇院的藝術總監,除《鐵達尼號》外,還導演過《白衣女郎》《爵士年代》等幾十部優秀音樂劇作品。此外,包括燈光設計霍華德·漢德森、音效設計安德魯·約翰森、布景和服裝設計大衛·伍德黑德在內的主創班底均來自倫敦西區。
《貓》:重溫經典現場,電影版會不會「真香」?
時間:10月11日-20日
場館: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世紀大會堂
沒錯,《貓》又來了。這部最受觀眾歡迎的音樂劇經典,去年再訪廣州時就掀起過「吸貓」熱潮。畢竟,無論對初次接觸音樂劇的觀眾,還是因為《貓》而迷上音樂劇的觀眾,這部韋伯經典都是音樂劇觀劇道路上繞不開的必看之作,正如有粉絲在看後表示:「歡笑與眼淚交織在一起,張弛有度,喵生百態,《回憶》面前,潰不成軍。」
2003年,原版音樂劇《貓》首次在中國內地亮相,場場爆滿的景象一度成為劇圈盛事。對於當時大部分觀眾而言,這是第一次在家門口欣賞到原版的世界經典音樂劇,也由此機緣,《貓》成了許多觀眾的音樂劇啟蒙之作。之後不同版本的《貓》的登臺,更加深了觀眾們對這部作品的喜愛。廣州觀眾則是在2008年首次迎來了英文原版《貓》,當時廣州甚至還沒有適合該劇演出的專業劇場,但在天河體育中心體育館的演出也是一票難求。2012年,中文版《貓》亮相廣州大劇院,成為音樂劇《貓》的第15個語言版本。
關於這部劇的內容可以不用再做更多介紹了,另一個值得粉絲興奮的相關話題,則是電影版《貓》即將於今年12月在北美上映,該片集結了詹妮弗·哈德森、泰勒·斯威夫特、詹姆斯·柯登、伊德裡斯·艾爾巴、朱迪·丹奇等豪華演員陣容,但之前預告片放出時有不少觀眾表示「人形貓」看得心裡有點發毛,到時是否會「真香」?這也算是年底大銀幕的一大懸念了。
《貝隆夫人》:
除了韋伯,你還該
記得哈羅德·普林斯
時間:12月13日-18日
場館: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世紀大會堂
原版音樂劇《貝隆夫人》的首次內地巡演已經於上海拉開大幕。在上海的演出中,觀眾不難發現,即使40多年過去了,這部作品當年在精神內核、詞曲創作和導演手法等方面的「超前意識」,使它在當下音樂劇藝術創作的前沿依舊光彩熠熠。
作為韋伯音樂劇的代表作之一,《貝隆夫人》(又譯《艾薇塔》)名氣或許不如《貓》《劇院魅影》,但提起劇中的經典曲目《阿根廷,別為我哭泣》,無論是音樂劇粉絲,還是足球迷都能唱上幾句。歌中的那個「我」,說的便是劇中主角、阿根廷前「第一夫人」艾薇塔·貝隆。音樂劇就是講述了伊娃·貝隆波瀾壯闊且充滿爭議的人生經歷。
該劇的幕後陣容尤其值得一說:它誕生於1976年推出的搖滾歌劇概念專輯,是作曲人安德魯·勞埃德·韋伯和作詞人蒂姆·賴斯一次大膽嘗試。1978年,百老匯傳奇導演哈羅德·普林斯的加盟,把這張概念專輯完整而立體地搬上了音樂劇的舞臺。哈羅德·普林斯最為擅長的大場面調度和電影化的舞臺呈現技法,這在《貝隆夫人》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將「點面結合」「蒙太奇」等電影的技法運用在音樂劇,在當年開了整個業界的先河。這個技法在後來1986年同樣由他執導的《劇院魅影》也再次得到展現。
這次引進版本完全沿用了1978年哈羅德·普林斯的經典導演手法,也可以說是向這位今年去世的百老匯音樂劇傳奇致敬了。
(責任編輯:董雲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