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太和殿
金元明清北京城址變遷圖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易舜報導明清北京城是一個凸字形,元大都城是一個方形,兩者有部分重合,金中都城在明清北京城的西南方,也是一個方形。
一座都城
六十年是為一甲子。十個甲子之前,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紫禁城落成。
天上的紫微垣,地上的紫禁城。這裡過去是帝王之家,是權力中樞,如今是一座每年吸引千萬遊客進入的博物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
中國人以樹木搭建房屋。木構建築不易保存。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南禪寺大殿,其建造時間距今有1238年,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建築。在中國大地上,僅有四座建築被認為是唐代遺構。一座獨立的木建築尚且如此難以保存,一個由許許多多木建築組成的宮殿群,歷經六百年風風雨雨,完整地存留了下來,呈現在今人眼前,實在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奇蹟。
要講述紫禁城的故事,我們首先要講述北京城的故事。
北京城的歷史,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從西周至遼建立前,它是一座邊疆之城;遼、金兩朝,它以遼之南京、金之中都之姿崛起,但遼、金兩朝與北宋、南宋分立,並非統一王朝,它尚無超過北宋之汴梁、南宋之臨安的地位;元、明、清三朝,它作為統一王朝的都城,而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元朝滅金後,在金中都的東北方,另起爐灶建起了元大都。元大都打下了明清北京城的基礎。在北京這樣一個十分缺水的城市營建都城,擁有充足而穩定的水源至關重要。元大都的建立,改變了過往由蓮花池水系供水的歷史,開啟了由更為充足的高梁河水系供水的歷史。在水利專家郭守敬的妙手改造下,大運河的船只能直接進入積水潭,舳艫千裡的榮景成為一時美談。
元大都是一座怎樣的城池?它的外形是一個南北略長的矩形。在北京地鐵十號線上,有健德門、北土城、安貞門三站,健德門、安貞門是元大都北城牆開闢的兩座城門,而北土城則提示我們大都城的城牆是由夯土壘成的。元大都南城牆在長安街一線,東城牆、西城牆都沿用到了明代。
建築史家傅熹年對元大都有這樣一個定位——「中國歷史上唯一在平地上按規劃創建的街巷制都城」,胡同正是這個時代的產物。如果想一窺元代胡同長什麼樣,讀者可到南鑼鼓巷一帶,這裡還保存著元代胡同的肌理。
元大都的北部,相對南部而言,發展較為滯後,人煙稀少。當1368年明朝大將徐達攻克大都後,為了方便防守,縮小城市面積,他將大都的北城牆南移到了今德勝門、安定門一線。
1402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取得成功,在南京即位,次年改元永樂,下令將昔日的就藩之地定為國都,南京成為留都,由此構成明朝的兩京制。朱棣在昔日元大都的基礎上改建北京城,這項規模龐大的改建計劃在1420年初步完成。
朱棣並不是將昔日的建設全部推倒重來,已經形成的街道格局難以改變。但元朝大內不復蹤影,取而代之的是氣勢宏偉的紫禁城。明紫禁城相較元大內的位置更靠南。朱棣改建北京城時,將元大都的南城牆向南移到了今崇文門、前門、宣武門一線,這樣紫禁城就不會太靠近南城牆。
到1420年時,北京城的形狀仍然是一個矩形,雖然它的西北角出現了一個抹角,使這個矩形並不完全方正。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北京城南城牆外人氣漸旺,天壇、先農壇等重要的祭祀建築也在城南郊外。1547年,這是嘉靖皇帝朱厚熜在位的時候,鑑於北方邊警頻傳,蒙古騎兵對北京城產生了很大威脅,朝廷決定修建外城,原本計劃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修築外城,由於財力有限,只完成了南面的外城,本來在城外的天壇、先農壇包入了城內。南外城的修建,使得北京城的形狀,由矩形變成了凸字形。
明清易代,清人對於明朝的都城,並不像明人對待元人的遺產那樣激烈,相反他們對明北京城的外形未做根本性的改變,就連明朝帝王的家紫禁城也未毀棄,抹去門額上的舊字跡,換上新主人的字號,紫禁城又成了清朝帝王的家。
一座紫禁城
《論語》有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古人夜觀天象,發現眾星都圍繞著北極星運行,北極星居於天之中指揮眾星,這種至高無上的地位與雍容居中的氣度,正是帝王的特質。在古人的觀念中,北極星所在的紫微垣,投射到大地上,正是帝王所居的紫禁城。
在所有方位中,中為尊位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戰國時代的荀子說:「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禮也。」朱棣營建紫禁城經過了周密的規劃,紫禁城居於都城之中,乃是一條重要的原則。
明紫禁城是在元大內的遺址上建立的,東西宮牆沿元代之舊,南北宮牆都向南挪移了約五百米,前文提及,與此同時,明北京城的南牆較元大都也向南挪移,這樣避免使紫禁城南的空間顯得逼仄促狹。
永樂時代的紫禁城,位於北京城中部偏南的位置,到嘉靖時代修築南外城後,從午門到永定門的距離約有4600米,從神武門到北城牆的距離約有3000米,紫禁城在北京城的中部偏北、近乎中心的位置,這一格局一直延續到了後世。
朱棣在改建北京城時的一大創舉,是確立了一條貫通全城南北的中軸線。有意思的是,元大都的規劃中軸線與幾何中軸線並不在一條線上,元大都的規劃中軸線後來得到了沿用,成為明清北京城的中軸線,而幾何中軸線則在規劃中軸線的略西邊,即今舊鼓樓大街一線。朱棣將元大都的鐘鼓樓拆毀,在規劃中軸線的北端重新建造了鐘鼓樓,嘉靖時代修築南外城後,其正門永定門則位於這條中軸線的南端。
紫禁城中最重要的建築——前三殿、後兩宮也在這條中軸線上。建築史家於倬雲以音樂為比,生動描述了這條中軸線(括號中的字為編者所加,非原文):
當人們沿中軸線漫步觀賞時,從低沉旋律的大明門(位置在今毛主席紀念堂一帶)到外金水橋豁然開朗時,猶如宮殿建築的序曲;從承天門(今天安門)到午門則成為高昂旋律的第一樂章;從內金水橋到三大殿是樂曲旋律的第二樂章;從乾清門到御花園是樂曲的第三樂章,從玄武門到萬歲山(即景山)則為樂曲的尾聲……紫禁城建築群就是一曲凝固的音樂。
在介紹了紫禁城與北京城的關係後,現在讓我們簡要看看紫禁城的內部。明朝起初定都南京,南京故宮是北京紫禁城的藍本,當我們比較南京故宮與北京紫禁城的平面圖時,就可知道兩者多有相似之處。
橫向來看,紫禁城分為前朝與後寢。前朝為政務區,以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這裡用紫禁城初建成時的宮殿名,今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即「前三殿」為核心,帝王即位、舉行朝會、接見外國使臣、舉行科舉考試等在這一區域。後寢為生活區,以乾清宮、坤寧宮(初建成時無交泰殿)即「後兩宮」為核心,這裡是帝王與家眷共同生活的區域。乾清門前的橫街劃出了前朝與後寢間明確的分界線,臣工與家眷自有不得越界的意識,臣工在線外,活動的空間亦稱外朝,家眷在線內,活動的空間亦稱內廷。
縱向來看,紫禁城可分為東、中、西三路,中路匯集等級最高地位最重的建築,東、西兩路主要建築對稱分布,呈現出符合國人審美的嚴謹布局,烘託出中路建築的隆重。外朝東路以文華殿為核心,外朝西路以武英殿為核心,一如朝堂之上文東武西兩班站立的格局。
如果說外朝以氣勢宏大彰顯國之威嚴,內廷則以緊湊的布局凸顯家的團結。內廷東路以東六宮為核心,內廷西路以西六宮為核心,內廷外東路的寧壽宮區經過乾隆時代的精心營造,是為其退位後準備的太上皇宮殿,內廷外西路的慈寧宮區則是皇太后的起居空間。東六宮及其北的乾東五所,西六宮及其北的乾西五所,環繞在「後兩宮」周圍,有如眾星捧月,一家之內既有秩序又和睦。
紫禁城是由一個個院落組成的,一般說來,主殿居於院落中央,坐北朝南,地位尊貴,東西兩廡,地位次之,庭院可小可大,小者僅容一棵樹與一架鞦韆,大者可稱廣場,將帝王出行的氣派滷簿一字排開。以熟悉的建築語言,創造出令人目眩神迷的千變萬化,紫禁城是一首偉大的建築交響詩。
這首交響詩從1417年開始譜寫,僅僅用了三年時間就完成了。1421年元旦,朱棣在奉天殿受大朝賀,升北京為京師。在朱棣之後,明清兩朝有23位帝王成為紫禁城主人。在時光流轉中,紫禁城內的建築也如人體的新陳代謝一般吐故納新,時至今日,我們看到的紫禁城建築多是清代的作品。
1924年,溥儀被逐出紫禁城後,國民政府成立清室善後委員會,其重要職責是查點清宮文物。1925年9月,清室善後委員會決議組織故宮博物院,當年10月,故宮博物院對公眾開放。昔日的帝王之家成了人民的博物館。
當時在故宮博物院任職的吳景洲,在《故宮五年記》中回憶了開幕當天的情況,「萬人空巷,鹹欲……一窺此數千年神秘之蘊藏,餘適以事入宮略遲,中途車不能行者屢,入門乃與眷屬及三數友人被遮斷於坤寧宮東夾道至兩小時之久始得前進,則開幕典禮已過,乃未得躬與,惟見熙來攘往之盛而已。」彼時開放的院落還很少,到今天故宮的開放面積超過一半。明清兩代任何一位朝廷大員,都不可能像今天的遊客一樣,自由行走在故宮如此眾多的院落中。
72萬平方米的佔地面積,九千多間建築,超過一百八十萬件文物,這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博物之城。
漫步城中,大到城池的整體規劃,小到一座門的名字蘊含的典故,無處不浸潤著深邃博大的中華傳統文化。
六百年,一座城,一場追尋文化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