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一座城」之《羅馬:永恆之城》

2021-02-21 陳壽文

野獸按:一個深夜無眠的日子,打開電視,邂逅浙江衛視的系列紀錄片《一本書一座城》,那一集是《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看完之後覺得非常好。後搜索發現這是第2季的第二集,第2季首播於2017年5月8日,第一集是《羅馬:永恆之城》。

第2季定位為一次新時代絲綢之路的文化之旅,全片共8集,每集30分鐘。 

  

兩年的時間裡,攝製組沿著古絲綢之路,通過西安、銀川、烏魯木齊、福州、聖彼得堡、伊斯坦堡、布拉格、羅馬八座城市裡偉大作家的作品,尋找最深層次的城市精神,並通過鮮活的人物故事,來展示城市的文化基因,透視新絲路上古老文明的前世今生。

這裡分享給諸位書友的是第2季的第一集《羅馬:永恆之城》


奔跑在廢墟之上的羅馬跑酷者

文字 by 李晗

視頻 安東剪輯的羅馬跑酷者 by Anton Geisma

《羅馬:萬城之城》的攝影師安東·傑斯馬是個德國大小夥兒。出於興趣與熱愛,他把自己拍攝的內容進行了新的剪輯,這個剪輯版的視頻形成了強大的「魔力」——你一定想不到跑酷穿過古羅馬廢墟的樣子有多帥炸。

羅馬是座石頭城。廢墟是它最大的寶藏,埋藏著歷史的沉浮。

喚醒沉睡的石頭,是我們最大的挑戰。

要是能拍到一個跑酷的人,在清晨或者夜晚,在羅馬廢墟上奔跑翻飛,那該多好。就像在夜晚的故宮或者黃昏的圓明園大水法上跑酷。在歷史的灰燼裡,孤獨地挑戰地心引力。那是一種唐詩宋詞配上迷幻搖滾的感覺吧。

於是,我們找到了羅馬跑酷協會。

他們會定期去到競技場,還有奧林匹克球場(那是意甲羅馬隊和拉齊奧隊的主場)附近練習。

會長安德烈斯是個有趣的人。以前受過重傷,被診斷說將一輩子生活在輪椅上。

他偏不信,全力康復最後還迷上了跑酷。聽起來,有著想像中的羅馬人的彪悍。

採訪當天,完全被他的瘋狂所驚掉。

公園裡的採訪,他身著白襯衣,斯文爾雅。說自己跑酷時觸摸摸著那些石頭,就熱血沸騰,覺得自己是羅馬人的後代,要做自己的英雄。

採訪結束後,我們轉場去了古羅馬廣場。他騎摩託,攝影師安東搭上錄音師艾利克斯自己的小摩託去跟拍。

回來之後,錄音師摘下頭盔大叫,「他太瘋狂了!太瘋狂了!他開車時是瘋子。我們根本追不上。」

有一段時間,安東要以倒騎的姿勢坐著拍他踩滿油門加速超車。非常危險。

還有一段,安東坐上了安德烈的車,從他的視角看身旁被一一超越的車輛行人,還有路兩邊紛紛倒退的建築。也是令人眩暈。

回來的時候安東臉色煞白。那個慘白的臉色堪比他在伊斯坦堡航拍時,飛行器貼著海面拉升飛過海邊燈塔,由於太遠失控差點撞上塔尖的情形。

還好,這個年少就需要戴老花眼鏡的德國大小夥兒拍出了很好的高速移動的質感。

 

故事沒完。

會長安德烈斯為我們的航拍鏡頭所嘆服,幾個月後自己也買了一個八翼飛行器,掛上5D照相機,興致勃勃開始玩航拍。

然後。第二天,他在臉書上貼了一張照片:

一個墜地炸毀的八翼飛行器和一臺面目全非5D。

《一本書一座城》是浙江衛視主持人李晗擔任製片人兼主持人的首檔城市文化紀錄片,以一本書為視角切入城市,講述這座城市的歷史、人文、風俗等。節目融合中西文化,影像唯美、情感細膩、風格清新,每一集根據作品本身的境界和城市自身的氣質形成獨有風格,第一季(八集)行走八座城市,閱讀八部作品。

首季節目涉及城市:北京、倫敦、巴黎、柏林、上海、杭州、香港、臺北8個城市。首期播出時間:2015年3月16日 浙江衛視晚23:10


在騰訊視頻裡有第2季的八集,沒有第1季的八集,有興趣觀看第1季的書友可點擊文末左下角 閱讀原文 跳轉觀看《一本書一座城之臺北:臉之書》


原名:《一本書一座城》和我的角度

撰文:李晗

來源:大眾電視 2016年1月第4期

書上的白紙黑字,一個個站了起來,變成立體的小人,然後一溜煙繞過地球上空,帶著我回到那個時空。那是上世紀一二十年代福爾摩斯的倫敦,海明威的巴黎,伊薛伍德的柏林,卡夫卡的布拉格。

《一本書一座城》是我這兩年的全部。literally, 全部。

難,自不必說,這個字沒有一秒鐘遠離過我。兩年當中可能每周都有一兩個時刻讓我覺得無法繼續。

三年前,當「以書讀城」的想法第一次進入我腦海的時候,我還稱不上一個創作者。我只是在主播臺上看著世間亂象叢生,把來不及咀嚼的碎片轉述給屏幕另一邊有一搭沒一搭聽著的觀眾。我衝著紀錄片來到中國藍,卻陰差陽錯坐進了演播室。主播的世界很簡單,就是演播室的方寸天地。雖然每天各種各樣的新聞從我口中傳遞出去,但對我而言,卻沒有什麼瞬間給我留下特別深的印象。亂花叢中走過,衣襟不沾片葉。我就這樣淺淺地過著電視臺生活。

真的決定放下一切,開始《一本書一座城》的時候,我開始找回真的自己,找到新的快樂。熱愛的時候,人會變得無畏;熱愛的時候,一切都覺自然,苦也是樂。所以,我不談困難,只談美好,關於紀錄片的美好。

紀錄片最大的魅力在於讓你去體味另外人的生活。你和那些健在或已不在的文學作者,和那些舊友新知傾心交談,聽著他對於城市的情感故事,就仿佛你也和他們一起活了一遍。

偉大的作者用偉大的文字給了我最好的指引,而我要把它還原成一整個時空。書上的白紙黑字,一個個站了起來,變成立體的小人,然後一溜煙繞過地球上空,帶著我回到那個時空。那是上世紀一二十年代福爾摩斯的倫敦,海明威的巴黎,伊薛伍德的柏林,卡夫卡的布拉格。巧嗎,都在上世紀初。整整一百年前,這些偉大的前輩在各個不同的角落,都怎樣生活著?他們在面對怎樣的世界?在思索怎樣的問題?

我站在大街上,感受空氣中磚牆和煤炭的氣味,還有路邊的車馬聲叫賣聲,看著出門必然穿戴整齊帶全禮帽拐杖大衣的路人,想像他們抬頭看到的天空是怎樣的顏色。一個創作者,要打開所有的感官,設身處地去想像一種生活,一種和我完全不同的生活。這是挑戰,也是幸運。當然,最重要的是,對於身處此時此地的我們,對於困在城市中間的我們來說,他們的故事會是怎樣的啟示?

除了想像古人,還有城市裡那些活生生的現代居民。他們的故事是《一本書一座城》最大的財富,也是最大的挑戰。我講兩個故事。一個是倫敦的拍攝對象雪莉貝拉。她是一個老派的優雅的倫敦老太太,曾經的電影大明星,是我幾年前在倫敦念書時認識的朋友。我常跟著她參加各種電影活動,而她家也常年為我備著一張床。這次重回她家,她很高興。一邊給我們沏下午茶,一邊手舞足蹈地唱歌,「我的小李晗,從千裡之外的中國來看我了……」。開機,深聊,我突然感到我其實根本就不夠了解她。談到感化院裡的童年時,她眼眶溼潤。

我能感覺到,只要再問一個問題,她就會敞露所有的悲傷和苦痛。這種時候,總是艱難的選擇。有人說,眼淚是紀錄片的珍珠。能完成一次有眼淚的採訪是成功的採訪。但我從來不同意。我不喜歡煽情,不願意剝削採訪對象的脆弱,用她們的信任來煽情。我更願意讓她以自己可以控制的方式來完成故事的講述。我什麼都沒有再問。我希望優雅的人可以一直保持優雅。我喜歡靜水流深,這也是《一本書一座城》的氣質。我們懷以善意,以書為媒,說雲淡風輕,品暗潮洶湧。 

當然,並不是每座城市都有我的故友。在更多的城市裡我是一無所知,或接近一無所知。我們選擇的是最難最吃力不討好的一種拍法。每一座城市都是一個陌生的世界,語言,文化,當地人的文化密碼,通通不知道。有誰可以神通廣大到在每一個隨便列出的城市,在巴黎倫敦柏林羅馬布拉格聖彼得堡伊斯坦堡臺北香港上海北京烏魯木齊銀川西安,都對當地的文化歷史有足夠的了解,能找到最恰當的主題和角度,然後又有足夠發達的人脈和資源,能找到最合適的採訪對象?而且,那些操著不同語言不同背景的人,他們又憑什麼要和你說最心底的話?你需要用什麼去換取他們的信任呢?

比如布拉格。儘管在學生時代我去過,但這座城市我並沒有直接認識的朋友,所有的人物都需要去尋找。我們用卡夫卡的《城堡》作為嚮導,去講述一座黑色怪誕神秘瘋狂的城市。而我們找到一個完全卡夫卡式的人物。他是捷克和美國中情局的雙面特工,是冷戰期間捷克最出名的間諜。他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擁有超高智商,語言天賦驚人。身份暴露之後被美國拘捕,幾年後,在德國的格林尼克大橋上和捷克抓獲的美國間諜進行交換。現在正在熱映的湯姆·漢克斯主演的《間諜橋》說的就是這件事情。

老人家年輕的時候約會過卡夫卡情人的女兒,因此也熟知卡夫卡的各種軼事。一個下午的交談後,臨離別時他對我說,謝謝你,在這裡沒有人對我說真心話,他們始終都把我當做間諜。我就像徘徊在冷戰中的一頭孤狼,沒有人理解。我覺得你信任我,我什麼都願意說。我真不想結束這次採訪。我想,採訪沒有訣竅,唯真心換取真心而已。

像《一本書一座城》這樣以紀實為基礎的紀錄片,就是一個和被拍攝對象建立信任的過程。過程決定結果。人物狀態是自然還是造作,採訪是深入還是浮於表面,都取決於互動中點滴積累的信任。故友的信任我們不辜負不濫用,新知的信任則需用真心去交換。

文如其人,拍片亦是如此。回頭看,《一本書一座城》的風格裡有著我自己與人交往的態度:尊重,坦誠,平等,分享。最直觀的體現是第一人稱的講述方式。它有很多種名字,可以叫first-person account documentary (第一人稱紀錄片), 可以叫subjective documentary(主觀紀錄片), 可以叫self-reflexive documentary(自省式紀錄片), 歸根結底,它以「我」的角度來結構片子,跟你講我所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我是在講我自己,但是我希望它也可以觸碰到你心中的那根柔軟的弦。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只是湊巧,我有這個機會可以替你去看這本書,去見這些人,去走這座城。

我相信世上有一萬種方式來讀解這座城,我也相信我的角度獨一無二值得一看。那麼,你會相信我,會停下遙控器和我一起赴這場關於書和城的旅行嗎?我想,和傳統的講述方式相比,這更是一種尊重,是承認觀眾的判斷力,然後謙卑地爭取他們的信任,而不是居高臨下地給出斷語。這也不是一場自戀的自說自話,恰恰相反,它有著用自己做實驗品的犧牲和擔當。

其實,對一座城來說,你是旁觀者還是參與者,你的名字是否響亮,也沒什麼分別。對一座城來說,不論你是誰,也不過是它的一縷過眼雲煙。我們能做的是安靜地凝視它,期冀發現一絲新鮮的美好。

八月的月圓之夜,我們在古羅馬廣場上靜靜等待月亮升高。月光灑在幾千年前的殘垣斷壁上。當地製片小夥馬蒂亞說,我在這座城市生活了二三十年,但是從來沒有在這樣的時刻,站在這樣的位置,這樣久久地凝視自己的城市。我從來沒有這麼深刻地感受到,我的城市是如此地偉大。

從一本書的視角,去凝視一座城市。這就是我在做的,一本書,一座城。

相關焦點

  • 永恆之城——羅馬
    羅馬是義大利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已有2500餘年歷史,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羅馬帝國的發祥地,因建城歷史悠久而被暱稱為「永恆之城」。這座永恆之城有許多吸引遊客的景點,所以給你一個眼神,自己體會它的城市魅力。
  • 大觀 | 《一本書一座城》第二季:重走絲路,以書讀城
    因此,第二季《一本書一座城》,我們的視野將同時從東西方文明的「原點」出發。八集紀錄片將以羅馬、伊斯坦堡、布拉格、聖彼得堡、烏魯木齊、銀川、福州、西安的城市順序進行播放。作為歐洲文明的「本源之地」,有太多文學著作和羅馬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去挑選這些文學作品,我們會迷失於文字的海洋中,而正是這種「迷失感」才能匹配羅馬作為「永恆之城、萬城之城」的地位。那麼,去開啟羅馬的鑰匙就必須兼具迷失感和永恆性。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正是在這樣的深層氣質上匹配了這座城市,也只有這樣的作品才能有足夠的空間去還原整個城市的時空。
  • 《一本書一座城》:紀錄片一種新的誠意
    他們當中,有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土耳其作家帕慕克,也有對西安滿懷深情的中國作家賈平凹;有義大利考古學家阿德裡亞諾帶你去尋訪羅馬的地下水道,也有詠春拳掌門鄭祖傑講述福州人柔弱背後的鋼筋鐵骨;有絲路上不斷吟唱的音樂人,也有城市文學夢想的守護者……
  • 《一本書一座城》榮獲紀錄片「丹桂獎」最佳系列紀錄片
    本屆「丹桂獎」共涉及微紀錄片、短紀錄片、長紀錄片、系列紀錄片、電影紀錄片五大類,在獲獎的7部系列紀錄片中,《一本書一座城
  • 《一本書一座城Ⅱ》今晚首播,深度展現「一帶一路」上的文化之旅
    在新一季的《一本書一座城》中,攝製組沿著古絲綢之路,選擇了西安、銀川、烏魯木齊、福州、聖彼得堡、伊斯坦堡,布拉格、羅馬八座城市,通過這八座城市中的經典作品以及鮮活的人物故事,展示城市的文化基因,透視新絲路上古老文明的前世今生。
  • 萬城之城|「看到羅馬,就看到了一切」
    從古代作家的筆下和枯燥的教科書中挖掘出羅馬那些已經不再鮮活的人物,讓他們重返當年曾經愛過、戰鬥過、嬉笑過、耍過陰謀、談過買賣的地方——這就是本書的使命。如果你的旅行計劃單中有前往這座「永恆之城」,心裡充滿了對於古羅馬的遐想,或者曾流連於羅馬街巷,希望在家裡重溫舊夢,那麼,本書就是寫給你的。
  • 讀一本書,愛一座城
    許多人有過這樣的經歷,因為讀到了某一本書而渴望去某一個地方走走、看看,有人因為讀到《帶一本書去西安》而想去西安,有人因為讀到《南京傳》而想去南京……書裡敘述得那樣精彩,讓人的內心對那座城市不免充滿嚮往,甚至還沒走進去就覺得自己會愛上那個地方。
  • 浙江衛視系列紀錄片《一本書一座城》,「小而美」的創作探索:奇幻旅途中的「朗讀者」 文學世界裡的「冒險家」
    在「一帶一路」戰略構想連接起「中國夢」與「世界夢」的今天,浙江衛視的系列紀錄片《一本書一座城》再次啟程,5月8起每晚23:30分,在古絲綢之路上選擇了羅馬、伊斯坦堡、布拉格、聖彼得堡、銀川、烏魯木齊、西安、福州這八座城市,通過經典文學作品以及鮮活的人物故事,展示城市文化基因,透視新絲路上古老文明的前世今生,用獨特的視角呈現出「一帶一路」上活力無限的人文景象。
  • 城市映像計劃 | 永恆之城隨之而去——《羅馬風情畫》小眾放映
    )活動流程:觀影120分鐘+交流分享開放主題:比如羅馬的建城史以及羅馬的天主教、教廷、藝術、羅馬的現代化.//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關於羅馬的建城史與羅馬的建築「羅馬是個充滿幻想的地方,有教堂、政府、電影院,它們都令人想像。我們離世界末日越來越近了,因為有太多人,太多車,太多藥物。有哪個城市比得上羅馬重生了那麼多次?有哪裡比羅馬更平靜?迎接人類的結局,這是個理想的城市。我等著看它是否會真的結束。」
  • 「永恆之城」羅馬,為了保護地下文物,目前僅僅運營4條地鐵線路
    羅馬(Rome),是義大利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已有2500餘年歷史,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羅馬帝國的發祥地,因建城歷史悠久而被暱稱為「永恆之城」。羅馬羅馬是全世界天主教會的中心,有700多座教堂與修道院,7所天主教大學,市內的梵蒂岡是天主教教皇和教廷的駐地。
  • 74《絕美之城》丨不在羅馬,在去羅馬的路上
    絕美之城La grande Bellezza (2013) 義大利 豆瓣評分:8.2影片簡介/來自豆瓣羅馬,夏日,一隊穿梭其中的遊客。然而在捷普·甘巴爾代拉(託尼·瑟維洛 Toni Servillo 飾)眼中,羅馬卻是一座寂寞之都。65歲的捷普是一名成功記者,風度翩翩、魅力十足。年輕時代撰寫的一本文學作品讓他在早年就名利雙收。他輾轉在各樣肆意妄為的奢靡與觥籌交錯的社交之中,用一雙冷酷到幾近麻木的雙眼,目睹這座絕美之城背後的空虛與隱秘。
  • 【推薦】《一本書一座城》變偵探大片,格蕾絲王妃替身將出鏡
    歷時8周,走過世界八大名城,開卷七本「城市之書」的大型城市人文行走類紀錄片《一本書一座城》,將於浙江衛視今天23:10正式收官。
  • 《神話之城》:全世界的神話,可不止宙斯、維納斯這些希臘羅馬系
    我想了下,這本書吸引我,可能是因為以下幾個方面:1、寫作嚴謹,知識含量高,善於講故事,脈絡清晰,引人入勝。有人稱《神話之城》是一本世界神話入門級科普書,我覺得這種說法倒是也不錯。這本書的20個篇章,覆蓋了從北極到南美洲的幾乎全世界的範圍,也基本涵蓋了世界上除中國外的主要神話體系。讀希臘神話、羅馬神話,一個神可能對應多重身份,一個職位也可能對應多個神,一不小心就搞混了,尤其是外國的各路神明總是一長串名字,記住也是很難,對於國內讀者,這無疑又增加了閱讀的難度係數。
  • 一本書 一座城 一棵樹
    編者按:一本書,可能是我們認識接納一個地方最柔軟的媒介。陝北青年女作家楊瑞的新書《我喜歡故鄉本來的樣子》,帶大家領略她的家鄉——原生態的陝北,這裡不僅有自然美景,還有歷史浸潤的人文之韻。
  • 《一本書一座城》聞書香識名城,人文節目如何綻放螢屏?
    【導讀】在娛樂至上的市場大環境下,浙江衛視自3月16日起,推出了一套具備人文內涵的電視紀錄片——《一本書一座城》,
  • 書評|《神話之城》:曉古通今,讓你更懂一座城
    直到今天看了《神話之城》,我才徹底明白當時世行老先生在說些什麼——原來他講的是神話,印度史詩《羅摩衍那》!通過《神話之城》的第十三章《斯裡蘭卡》,我讀懂了這個神聖魔王島的古都神話,也明白了中國古代為什麼把斯裡蘭卡稱為獅子國,長見識!可惜當年出行前沒有讀過這本書,現在可要好好讀一讀。
  • 奧黛麗赫本與羅馬城的情緣!歷史上的誰被稱「羅馬之父」
    憑藉此部經典影片,奧黛麗赫本奪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所以有人問道赫本的時候,她回答到:我很喜歡羅馬的浪漫,以及它對我事業上不同一般的意義。電影中有一段經典的劇情:在發布會上,面對著布萊德利的時候,當有記者問道」殿下最喜歡哪座城市的時候「安妮公主看了看喬,回答道:「每個城市都有令人難忘之處,很難說哪個!羅馬,我最愛羅馬!
  • 跟著電影遊走義大利:《絕美之城》• 羅馬
    86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得主 《絕美之城》 (La Grande Bellezza)。故事描述一名生於羅馬的知名記者傑普,在他慶祝65歲生日的前後,憶起青春時的激情時光,花花公子般流連於糜爛的夜生活。雖然美女、香檳、舞蹈,看似充斥溢滿這個歷史悠久、巨大美麗的羅馬城,但內心仍舊揮不去老去及不堪的思緒。
  • 瘟疫肆虐與天使降臨:永恆之城的「末世」記憶
    瘟疫肆虐與天使降臨:永恆之城的「末世」記憶 康凱(上海師範大學世界史系) 2020-03-11 13:56 來源:澎湃新聞
  • 兩千年前這裡曾是世界的中心,戀上永恆之城的鐵血黃沙
    羅馬最多的不是小偷,不是假貨,而是大大小小的破石頭,學名「廢墟」。在這座「永恆之城」裡,路邊的一塊不起眼的石頭可能動輒就有上千年的歷史,為世人無聲地講述著昔日帝國的輝煌。兩千年前,這裡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古羅馬帝國的皇帝們建造了一個又一個精美絕倫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