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一座城》是浙江衛視主持人李晗擔任製片人兼主持人的一檔城市文化紀錄片,第二季節目攝製組沿著古絲綢之路,選擇了西安、銀川、烏魯木齊、福州、聖彼得堡、伊斯坦堡,布拉格、羅馬八座城市,通過這八座城市中的經典作品以及鮮活的人物故事,展示城市的文化基因,透視新絲路上古老文明的前世今生。
2017年5月8日在浙江衛視播出之後,反響熱烈,受到業界與觀眾的好評。
開啟「一帶一路」題材的紀錄片創作空間
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中國將在北京主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共商合作大計,共建合作平臺,共享合作成果,為解決當前世界和區域經濟面臨的問題尋找方案,為實現聯動式發展注入新能量,讓「一帶一路」建設更好地造福各國人民。
「一帶一路」倡議來自中國,但成效惠及世界。這一跨越時空的宏偉構想,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承載著絲綢之路沿途各國發展繁榮的時代夢想,而以「一帶一路」為契機的紀錄片創作,也體現了極為豐富的時代主題。
在第一季的基礎上,《一本書一座城》第二季選擇「一帶一路」上的城市作為支點,以閱讀為切口,通過進行時態的記錄,展示了不同城市、不同人物的傳奇故事。
他們當中,有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土耳其作家帕慕克,也有對西安滿懷深情的中國作家賈平凹;有義大利考古學家阿德裡亞諾帶你去尋訪羅馬的地下水道,也有詠春拳掌門鄭祖傑講述福州人柔弱背後的鋼筋鐵骨;有絲路上不斷吟唱的音樂人,也有城市文學夢想的守護者……
「一帶一路」上的這些城市,是書中之城,是眼中之城,也是心中之城,而紀錄片《一本書一座城》第二季選取了鮮活的故事、獨特的視角、動人的細節,呈現了「一帶一路」上活力無限的城市人文景象。
在第一集《羅馬:永恆之城》中,就有這樣動人的描述:「在卡爾維諾的小說裡,有一些城市的下面,重疊著許多不同的城市,就像油畫一樣,刮開一層一層的油彩,下面的鉛筆草稿,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幅畫,羅馬就是這樣一座有著不同塗層的城市。」羅馬是這一季《一本書一座城》文化探險的起點。
羅馬是所有歐洲城市的原型,它向前是希臘,向後是文藝復興,它用軍事和文化的力量,把自己關於城市的概念推向整個歐洲,卡爾維諾是義大利的著名作家,他的《看不見的城市》就是一部關於所有已知和未知城市的小說,而就在這本書中,他借用歐洲探險家馬可波羅和中國元朝皇帝忽必烈的一場談話,講述了五十五座虛構的城市……
有趣的文字密碼,藏著許多故事的城市秘境,就是《一本書一座城》這部紀錄片最引人入勝的地方,也是它區別於其他紀錄片的特質所在。
第二季《一本書一座城》的最後一集,帶領我們回到舊時長安。作家賈平凹在他的散文集《老西安》裡這樣寫道:「城市必然是有靈魂的。偌大的西安,它的靈魂是什麼呢?」今天的西安,最有趣的地方在哪裡呢?
李晗沒有簡單地選擇和賈平凹坐而論道,而是尋著書中的文字,去探訪西安城中各種有趣的人,像秦腔樂手王世森、古董收藏者馬純立,西安方言搖滾樂隊黑撒,還有一個和中國詩人孟浩然同名的土耳其留學生。這些絲綢之路上的千年古城,如羅馬,如西安,如烏魯木齊,厚重的歷史背後,也有「一帶一路」背景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現代文化的創新。
而從經典文學作品入手,完成有意趣的影像表達,對任何創作者都是一項巨大的考驗。製片人李晗也談到了該片與通常意義上「一城一書一作家」的不同之處:沒有著重介紹作家的生平、著作內容,而是找到書的主題和角度,再通過這個主題和角度來重新尋找人物故事進行採訪,重新審視現在的城市」,用影像記錄並梳理出城市的發展、歷史、復興與變遷,紀錄片《一本書一座城》呈現給受眾的不僅是一次城市文化之旅,也是一次啟迪受眾的新時代絲路遊記。
以「一帶一路」為創作背景的《一本書一座城》第二季,創新了話語體系和創作理念,以情節化、國際化的表達,講述了嶄新的絲路故事。
全力構建浙江衛視的紀錄片創作格局
多年以來,「人文氣質」早已成為浙江衛視木秀於林的一個顯著標識,人文美臺也是浙江衛視這些年一貫的追求,而紀錄片就是其中最直觀也最重要的載體。
浙江衛視的紀錄片創作一直有高原,年年有高峰。《浙江文化地理》、《中國大使》、《江南》……這些早年的紀錄片創作,形成了中國藍由來已久的廣闊人文高原,在這片錦繡江南的文化高原上,一座座高峰亦時不時地拔地而起:《西湖》、《風雅錢塘》等獲得星光大獎的作品,以其獨特的江南氣質,讓更多人了解了美輪美奐的浙江。
2016年更是浙江衛視紀錄片的收穫之年,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南宋》和《藝術:北緯30度》,兩部多年磨一劍的人文大片相繼與觀眾見面,成功引領了一股紀錄片風潮。《南宋》一經推出,即攪動電視文化領域,被網友點讚,稱之為「年度紀錄片的良心之作」,《人民日報》稱《南宋》為「鐫刻了影像的善本」;環球拍攝的《藝術:北緯30度》以藝術的視角解讀人類文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方微博為節目點讚,「了解世界文明,了解人類共同體,理解全球公民意識」,這兩部作品也都入選了廣電總局年度優秀國產紀錄片名錄。
2017年,又是一個嶄新的時間節點。首屆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剛剛落下帷幕,中國導演杜海濱的作品《少年小趙》獲IDF優秀紀錄片獎,日本導演大引勇人作品《交差》獲評委會推薦獎,加拿大導演Tiffany Hsiung的作品《道歉》獲D20年度作品獎。紀錄片創作者們認為「紀錄片為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藝術形式,還有對人的理解、對生活世界的感知以及思考。最重要的是,紀錄片帶給我們一種善意與希望。」
浙江衛視的紀錄片團隊,也在政府扶持、輿論助推、業界奮起的大環境中,關注火熱的現實生活,並嘗試將重大主題落地,展示「紀錄片的浙江選擇」。
2017年5月8日起,以紀錄片《一本書一座城》(第二季)的播出為契機,面對媒體融合、多屏傳播的機遇和挑戰,浙江衛視將在接下來的紀錄片創作生產中,探索更為多元的創作路徑,追求更為高遠的境界立意。
作為社會主流媒體要承擔傳遞正能量的使命,人文節目的創製更要富有社會價值和美學意義。浙江衛視正以「東西南北中」為紀錄片發展戰略,在已經完成的《南宋》、《藝術:北緯30度》大基礎之上,創新攝製《西泠印社》、《中國村落》等大型作品,謀劃《向東是大海》等力作新創,同時,還在全力推進《戚繼光》、《愛上中國》、《記住鄉愁》等重點紀錄片項目,以整體化、規模化、品質化的強勁實力和特色追求,致力於歷史文明的禮讚詠懷和優秀文化的傳承傳揚。而從2015年開始,《一本書一座城》這一系列的推出,又是浙江衛視紀錄片整體創作布局中,一個「小而美」的亮點。
如果說《西湖》、《南宋》這樣的大型紀錄片像是一部人文典籍,那麼《一本書一座城》就仿佛是一組明信片,它沒有依靠大投入、大兵團作戰,而是一部輕操作、小而美的作品,單獨看各自成章,組合在一起又是新的風景。而這些風景不僅展現了城市的經典形象,更兼具了歷史與未來、物質與精神、人文與理性,在這部電視紀錄片中展現出來的城市,不再是大眾心中符號化的零碎感知,而是一張張接連不斷、語義豐富的明信片。
在兩季拍攝過程中,製片人李晗組建了一支國際化的創作團隊:
核心創作人員(導演,攝影)都有豐富的海外拍攝經驗,能夠與當地採訪對象用英語無障礙交流,通過深入的溝通,從而挖掘出更為深層次的人物故事;
運轉良好的海外製片網絡、熟悉拍攝城市的當地創作人員以及能夠使用英語作為工作語言的剪輯團隊也至關重要,在第二季中,羅馬、伊斯坦堡、布拉格、聖彼得堡的採訪涉及了英語、捷克語和俄語,其中以英語為主的採訪,每集平均時長在10到14小時,依靠精通英語的剪輯團隊,才保證了這一系列快節奏、高密度的剪輯風格。
如明信片般小而美的《一本書一座城》,沒有了壓迫式的史料填鴨,沒有專家學者的刻板解讀,而是以主持人李晗個人的知性氣質,結合各具特色的城市自然人文景觀,用看似漫不經心的主觀感受,營造出如遊記一般的溫潤觀感……
這是浙江衛視紀錄片創作格局的不斷拓展,也是在當下,綜藝霸屏、影視開路的電視格局中,浙江衛視逆流而上,堅持紀錄片創作的人文姿態。
《朗讀者》之後的另類文化閱讀
在碎片化閱讀成為主流、深度閱讀日漸式微的今天,紀錄片《一本書一座城》選取的經典書目,可能還是會讓很多觀眾感到陌生,而城市是一個浩瀚的世界,書又是另一個世界,二者是如此廣闊,因此在選擇每一座城市的代表性書目時,創作者有著多個維度的思考:
比如第一季的「倫敦篇」就選擇了《福爾摩斯探案集》,然後以現實中的書迷、私家偵探、蜘蛛人的視角,拼湊出一幅倫敦人心中的城市英雄形象;
在第二季中,東歐重鎮布拉格的文學意象就是卡夫卡,你可以沒有讀過他的《城堡》,卻能夠跟隨著主持人李晗去真實地感受這座城市的神秘、浪漫,獲得進入卡夫卡文學世界的一把鑰匙……
相對自由的表達不是在給觀眾設置門檻,而是在引領他們嘗試另一種閱讀方式。
2017年伊始,央視的《朗讀者》節目如「一股清流」出現在電視螢屏上,文化類綜藝再次成為熱點話題,這是傳統電視讀書節目的一次華麗轉身,也是對文字、對閱讀的一次電視版重啟。
也許電視媒介的天然屬性是碎片化的,似乎很難給人以完整的理性思考,但電視人依然在踐行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換以及當代文化的創新性發展,主流媒體也充分意識到在當下的電視傳播中,對於閱讀及文化價值的倡導存在缺失。
從2015年的第一季到2017年的第二季,紀錄片《一本書一座城》系列的推出,是浙江衛視呈現給廣大觀眾的一次另類文化閱讀。談到這部紀錄片的創作,製片人李晗特別感謝衛視平臺給予她的自由度,讓她「可以跳出傳統讀書節目的思維,採用了紀錄片拍攝手法,實地探訪,並且第一人稱主觀敘事的視角,在不同的城市空間中獲得既開闊又有縱深感的視野。」
同城市和書籍一樣,《一本書一座城》作為一檔紀錄片,也擁有自己的性格,它的作用不是為城市下一個標準的定義,而是引導更多的人去閱讀、去行走、去思考,去建構起自己對於文學的審美體驗和對於一座城市的人文想像。
故此,《一本書一座城》第一季才會被《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雙雙點讚,而《一本書一座城》第二季又延續並放大了這種作用,書籍以文字的形式描寫發生在城市中的故事,而紀錄片則以視覺影像的方式將城市的空間和面貌呈現給觀眾,無論是書中之城還是眼中之城,雖來源於客觀存在的文字或影像,都是一次獨特的文化閱讀,而不論對於讀書節目還是人文紀錄片來說,《一本書一座城》都是一種有意義的嘗試和突破,也體現了浙江衛視不斷生長、十分珍視的媒體情懷。
情懷先行,未來可期。
推薦文章,點擊標題閱讀
《人民的名義》經典臺詞彙總
揭秘中國綜藝節目職業觀眾
《人民的名義》打了媒體圈老專家一記耳光
電視一時半會死不了
不跳槽真對不起傳統媒體
傳統媒體的春天在哪裡
-完-
長按二維碼識別,一鍵關注傳媒圈公號
《傳媒圈》微信自媒體平臺,是一個領先的有關傳媒、影視、品牌、營銷等領域的信息庫和智慧庫。每天受到20萬品質人士關注,年閱讀量超過五千萬人次。
如希望交流,請加個人微信號:dianyingquan,將有機會參與線下溝通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