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義大利電影,不得不提義大利影史的大師費裡尼,巧妙地將50年代的義大利社會以現實與虛幻交錯呈現,嘲諷宗教又以荒謬的方式詮釋真實世界,其中《八又二分之一》(Otto e Mezzo)、《甜蜜的生活》(La Dolce Vita)、《大路》(La Strada)都是經典之作。
如果你對費裡尼不是那麼熟悉,可以先從他早期作品《阿瑪柯德》(Amarcord)略見他的童年故事,這是一部半自傳式的作品,影片以他的故鄉裡米尼(Rimini)為背景,一個靠海的義大利小城鎮,從中不僅可見義大利風光,也可發現他妙趣橫生的童年及純真的情感源頭。
今天,我們不著墨研究費裡尼的電影,而是值得一提第86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得主 《絕美之城》 (La Grande Bellezza)。故事描述一名生於羅馬的知名記者傑普,在他慶祝65歲生日的前後,憶起青春時的激情時光,花花公子般流連於糜爛的夜生活。雖然美女、香檳、舞蹈,看似充斥溢滿這個歷史悠久、巨大美麗的羅馬城,但內心仍舊揮不去老去及不堪的思緒。
人生讓他擁有一雙冷靜而透徹的眼睛,他直視羅馬這座表面榮華但背後卻遍布罪惡與墮落的「絕美之城」。有影評說,這是對已故的義大利電影大師費裡尼的致敬之作。內行的影痴看門道,我們不妨可以隨傑普的視角,一起遊走羅馬的大街小巷。
導演以強烈的影像風格,利用鮮明對比色彩與鏡頭設計,呈現羅馬的歷史與建築之美。我們雖然無法參透65歲的羅馬人對這座絕美之城的深刻感觸,但羅馬俯仰即是美景,則毋庸置疑。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但在羅馬,一天之間便可以成就最浪漫的愛情故事。
一位困在皇室金絲雀籠的公主Ann (Audrey Hepburn飾演) 巡訪義大利羅馬,因受不了緊迫的公務與行程,連夜落跑,希望用「自由」體驗羅馬,之後在街上邂逅了一名記者Joe (Gregory Peck飾演),隨後展開了一連串的羅馬冒險。
Ann不僅第一次見到不一樣的世界,也初嘗到愛情的滋味。Ann在一家理髮店剪去了長發,也成了至今俏麗不朽的赫本頭。兩人騎著摩託車穿梭馳騁於西班牙廣場(Piazza di Spagna),坐在破船噴泉(Fontana della Barcaccia)雕像前品嘗意式冰淇淋(Gelato)。
在特萊維噴泉(Fontana di Trevi)池邊,Joe為了偷拍公主,欲騙走小女孩的相機,傳說旅人只要往左肩方向投擲一枚硬幣,以後就將重返羅馬,投兩枚硬幣,將會遇到新的愛情。
來到位於羅馬希臘聖母堂門廊的真理之口(La Bocca della Verità),這是一個人臉雕像,中世紀的人們相信這是一個測謊機,撒謊之人手伸入雕像口中,就會被咬斷,隱瞞彼此身份的Ann和Joe在此玩了一場心理遊戲,Joe將手掌藏進外套逗弄赫本。
最後,一場舞會在聖天使堡 (Castel Sant'Angelo) 周邊舉行,在臺伯河 (Tevere)見證下深情一吻。
這段愛情故事沒有結局,但我們都記得當記者問公主「旅途中,最喜歡的城市?」赫本回答「Rome! By all means, Rome. I will cherish my visit here in memory, as long as I live!」「羅馬,當然是羅馬!我會用我的一生來珍藏在這座城市裡度過的每一分鐘!」
當然,電影畢竟是從銀幕投影出的劇本,唯美浪漫的義大利只有自己真實地走一趟,才能變成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