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建投書局 建投書局客 6天前
提起羅馬,你首先想到的是史詩般的《角鬥士》還是浪漫靈動的《羅馬假日》?羅馬這座有著2500多年歷史的城市,神奇得幾乎可以容納一切,它可以是鬥獸場裡角鬥士發出哀鳴、爭奪權利王杖時那渾厚歷史的宏大背景,也可以是公主嬌俏的身影穿梭其間散發著浪漫氣息的藝術古城。
《羅馬假日》劇照,圖源網絡
本周的局君帶你讀傳記,為您推薦由建投書局策劃出品的城市傳記——《羅馬傳》。這本書也曾榮獲俄羅斯重量級非虛構類作品「啟蒙者獎」。作者維克託·松金將帶我們摒除時間與距離的障礙,透過義大利今日的樣貌,得見公元前末期和公元初期蒸騰在這片土地上的生活,那所有的殘酷與偉大、奢華與複雜。
從古代作家的筆下和枯燥的教科書中挖掘出羅馬那些已經不再鮮活的人物,讓他們重返當年曾經愛過、戰鬥過、嬉笑過、耍過陰謀、談過買賣的地方——這就是本書的使命。如果你的旅行計劃單中有前往這座「永恆之城」,心裡充滿了對於古羅馬的遐想,或者曾流連於羅馬街巷,希望在家裡重溫舊夢,那麼,本書就是寫給你的。
《羅馬傳》
【俄】維克託·松金 | 著
陳磊 | 譯
建投書局 | 策劃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2020
城牆上殘缺的浮雕文字記述著權利的榮耀與戰爭的悲涼;
古羅馬諸王的神話傳說與戰功,訴說著它曾真實地存在,
傳聞與史實的交織賦予它獨有的魅力。
這裡是「萬城之城」——羅馬。
羅馬建國
「羅馬最初是在國王統治下的一個城邦」,最偉大的古羅馬文學和歷史著作——塔西佗的《編年史》開頭如是說。對羅馬人來說,這個簡單的事實無可爭議且充滿傳奇色彩。羅馬王政時期的歷史眾所周知:共有七王,自建城之日即開始統治。
公元前8世紀中葉(傳統上認為羅馬建城於公元前753年4月21日,直到現在,這一天仍被作為城市誕生之日加以慶祝),義大利中部的數個部落選中了一片河流道路的交匯之地,在此定居了下來。
這片土地易守難攻:一側是山丘,另一側是臺伯河。此外,他們還可以向途經此地去往海路的商賈收取過路費。
義大利臺伯河
在建城之初的幾個世紀裡,羅馬慢慢由部落聯盟演變為真正的城市,築起了城牆、駐紮了軍隊、建起了廟宇、擁有了自己的神話傳說。如今,我們已經無從分辨王政時期的傳說有多少是臆想,又有多少是事實了。
同許多古老的城市一樣,羅馬的起源也是充滿傳奇,這就是著名的「母狼乳嬰」的故事。
相傳公元前七八世紀,羅馬國王努米託爾被其胞弟阿穆利烏斯篡位驅逐,其子被殺死,女兒西爾維亞與戰神馬耳斯結合,生下孿生兄弟羅慕路斯和雷穆斯。阿穆利烏斯把這兩個孿生嬰兒拋入臺伯河。落水嬰兒幸遇一隻母狼用奶汁哺餵成活,後被一獵人養育成人。後來,兩兄弟長大後殺死了阿穆利烏斯,並迎回外祖父努米託爾,重登王位。努米託爾把臺伯河畔的7座山丘贈給他們建新都。後羅慕路斯私定城界,殺死了雷穆斯,並以自己名字命名新城為羅馬。這一天是公元前753年4月21日,即羅馬建城日,「母狼乳嬰」圖案則被定為羅馬市徽。
母狼乳嬰,圖源《羅馬傳》
有趣的是,進入文明時期後,羅馬人反倒不那麼篤信古老傳說了。比如,古羅馬歷史學家李維就對雙胞胎兄弟的神聖出身持懷疑態度。他認為,西爾維亞要麼患上了妄想症,相信是戰神馬耳斯奪去了她的貞潔,要麼託詞於被神明強暴以顯得不那麼丟人。李維還大膽推斷,孩子們的養母,即牧羊人的妻子勞倫緹雅,被其他牧羊人暱稱為「母狼」(實指行為輕浮的女人),神奇獲救的傳說也由此而來。
世界最大的露天博物館
歌德曾說:「看到羅馬就看到了一切。」羅馬被譽為世界最大的「露天歷史博物館」,古希臘式、巴洛克式、哥德式建築……星羅棋布。閱讀羅馬建築,那些殘缺的藝術之美可以串聯起古今羅馬的整個發展史。
羅馬的心臟——古羅馬廣場
幾乎所有的羅馬旅行指南都從介紹古羅馬廣場開始,也可以說,幾乎每一位作者都覺得有必要為那些既不方便參觀也不容易弄明白的殘垣斷壁向讀者道歉。或許其中最直白的是《牛津羅馬考古指南》的作者阿曼達·克拉裡什的觀察:「 今天,這個區域看上去就像被炸彈炸過一般。」
到底什麼是「 古羅馬廣場」?它是一個大致東西走向的巨大長方形區域,西至卡皮託利諾山,南至帕拉蒂諾山,北至幾個以古羅馬皇帝命名的廣場(以及帝國廣場大道),東面幾乎延伸到鬥獸場。在很多書中,只有長方形的西半部被認為是嚴格意義上的古羅馬廣場。
義大利古羅馬遺蹟
旅行指南並沒有說謊:全世界確實很難再找出這麼一片幾乎每寸土地上都聚集了大量重大歷史事件的地方。文藝復興時期作家波焦·布拉喬利尼曾這樣描述自己在15世紀20年代遊覽廣場時的樣子:「 耳邊傳來了那個年代宣讀元老院決議的聲音,腦海中想像著克拉蘇、霍騰修斯、西塞羅的演講,這一切讓我時不時地靈魂出竅,目瞪口呆。」
18世紀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在追憶自己的壯遊歲月時也有類似的體驗:「25年過去了,我還是無法忘記,也無法描述第一次靠近『永恆之城』並步入城中時,向我頭腦襲來的那種強烈情感。在一夜無眠後,我隆重地步入廣場廢墟,一邊走在那些羅慕路斯曾站立過、圖利烏斯曾演講過、愷撒曾喪命於此的紀念地上,一邊行使著我的注目禮。」
鬥獸場&角鬥士如果你在圖片搜索中輸入「Rome」或「Roma」, 至少1/4的結果會是各式各樣的鬥獸場。眾多關於羅馬的歷史書和旅遊指南也以鬥獸場為封面圖案。鬥獸場還是歐洲唯一入選「世界新七大奇蹟」 的建築古蹟。
古羅馬鬥獸場
簡言之,大眾文化長久以來都將羅馬與鬥獸場畫上等號。
18世紀和19世紀,歐洲出現了大眾旅遊業的萌芽。當然,以現代標準來看,算不上「大眾」,但至少有錢人(尤其是來自北歐和英國的) 紛紛前往義大利朝聖。羅馬無一例外地成為「壯遊」的高潮部分,鬥獸場則一直是羅馬最知名的景點。也難怪當時的所有名人遊客,從歌德到拜倫,都為鬥獸場留下了感情真摯的文字,這反過來進一步提升了鬥獸場的知名度。
鬥獸(19世紀版畫),圖源《羅馬傳》
與鬥獸場同時提及的當然就是角鬥士。
角鬥士表演並非原生的羅馬習俗,它像其他很多東西一樣,也是從鄰近部族,很有可能是從伊達拉裡亞人那裡借鑑的。對待死亡向來慎重其事的伊達拉裡亞人會在貴族的葬禮上組織武裝格鬥,所用的主要武器是短劍。這是一種形式的獻祭:不取血以祭,逝者的亡靈就無法進入死後世界。角鬥士表演與追悼死者之間的關聯延續了很長時間。公元前65年,朱利烏斯·愷撒向羅馬人獻上320對全副鎏銀青銅鎧甲的角鬥士,引得世人驚嘆,當時整個活動旨在紀念他已經過世20年的父親。
羅馬短劍,圖源《羅馬傳)
有關角鬥士生活的證據嚴重受限於現有史料的片面性,因為流傳下來的文字記載幾乎全部出自上層階級之手。有鑑於此,對於諸如角鬥士世界的社會和民族構成以及經濟狀況等吸引人的話題,我們只有零星了解。角鬥士大多來自俘虜以及罪犯(他們要麼被送上決鬥場生死相搏,要麼最終喪命野獸口中)。很難估計這些為金錢、榮譽或腎上腺素衝擊而搏命的人的數量。更難估計一位角鬥士有多大機會活著走出決鬥場。當然,這取決於許多因素:對手、運氣,以及觀眾的情緒——觀眾可以要求給一位敗陣的角鬥士最後一擊,或留他一命。
共和晚期和帝國早期,角鬥士表演變成了一門不折不扣的娛樂產業。角鬥士在專門建造的營房中居住和接受訓練,受到一位經紀人的管理。
在鬥獸場附近建立角鬥士學校的是圖密善。他一共建立了四所學校。馬格努斯角鬥士學校(Ludus Magnus)是其中最大的,有一條專門的地下通道與鬥獸場相連,讓角鬥士可以直接從營房動身進場。
從拉特朗的聖若望大殿街或拉比卡納大道,就可以看到馬格努斯角鬥士學校。在雄偉的鬥獸場的映襯下,它的遺蹟並不那麼令人印象深刻,但橢圓形的訓練場(一半清晰可見,另一半被掩埋在道路和建築下面)仍然相當於一個外省的圓形劇場的規模。在訓練場四周,環繞著兩類廢墟:前面是觀眾席(容納約三千人),後面是角鬥士營房的一個個小間。
歷史學家和古羅馬愛好者對於雷德利·斯科特2000年的電影《角鬥士》多有保留。不過,影片中最不可思議的情節之一,即皇帝親自上場決鬥的部分,卻基於真實的歷史事件。真正的康茂德(公元180-192年在位)是在宮殿的浴場中被勒死的,而非在鬥獸場中被羅素·克勞刺死,但歷史學家也說,在其統治末期,他完全荒廢了國事,沉溺於角鬥士表演。他甚至表達過搬出宮殿、住進角鬥士營房的意願。
康茂德雕像,圖源網絡
公元325年,君士坦丁禁止了角鬥士決鬥。到了4世紀末,所有角鬥士學校都被關閉,至5世紀初,鬥獸也被禁止。不過,羅馬人在官方禁令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仍在繼續組織和觀賞角鬥士和鬥獸表演。最終,隨著皇權衰落、城市衰敗,曾經人頭攢動的表演也自然消失不見了。
文豪大師與羅馬
《羅馬傳》不是一本簡單的城市指南,超脫於你目之所及的建築及景色,這座城市從神話時代建城起就充滿傳奇色彩,諸神的傳說、勇士的決鬥、戰爭的蒼涼、權力的榮耀、文藝復興的鼎盛,衝突卻並存。
除了跟隨作者筆尖閱讀那些佇立千年的恢弘建築,維克託·松金還拜訪了眾文豪大家心中的羅馬:歌德、拜倫、果戈理、狄更斯、馬克·吐溫……
19世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拜倫,曾短暫地途經羅馬, 但一位浪漫主義詩人終究不需要太多實物來激發他的想像力:他在自己的詩劇《曼弗雷德》中留下了一段對於鬥獸場的描寫。而經典影片《羅馬假日》的片名亦取自拜倫描寫角鬥士的詩《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
「作為她們的孩子,他慘遭屠戮,只為一個羅馬假日—
想到這些,他鮮血沸騰—難道他就這樣死去,
無人為自己復仇?站起來!你這個哥特人,抓起你的劍!」
詩人拜倫,圖源網絡
馬克·吐溫在1869年的成名之作《傻子出國記》中寫道:
「到目前為止,一切還好。如果有人有權為自己感到自豪和滿意,那非我莫屬。因為我已經寫過鬥獸場和角鬥士、殉教者和獅子,卻一次也沒有引用『慘遭屠戮,只為一個羅馬假日』。自拜倫首先提出這個說法以來,我是唯一一位能做到這一點的成年白種自由人。」
俄羅斯的著名作家德米特裡·貝科夫讀過《羅馬傳》後寫道:維克託·松金是一位似乎只有古羅馬作家斯維託尼烏斯可與之相提並論的講述者,二人均牢牢把握了羅馬精神的核心要務——榮辱觀,視生死為無物,瘋狂的傲慢,對世界的責任感,無上神聖的義務感。
作者所記述的這一切,愷撒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