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近代史民國史中,馮玉祥是一位響噹噹的軍政人物,他從軍於清末,入民國後在直系軍閥曹錕部屬下,屢經沙場表現不俗。雖在直系內部受吳佩孚排擠,但有曹錕重用提拔也屢屢高升,由混成第十六旅旅長升至第十一師師長,陝西督軍,至1924年馮玉祥在第二次直奉大戰發動北京政變前已是掌管一省軍政的「諸侯」。
國民軍總司令馮玉祥
推翻曹錕政權後在奉系強勢下馮玉祥被迫退出京師華北地盤,轉而經營陝甘寧西北諸省,世稱西北軍。
山東泰山馮玉祥墓
西北軍,1926年9月17日在五原會師,先是冠名國民軍聯軍,1927年正式編入蔣介石的北伐軍系列,稱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馮玉祥司令部設於西安。此時西北軍兵力已達25萬人,後擴大至40萬之眾,控制山東,河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諸省,與蔣系形成南北兩大軍事主力,蔣系軍力50萬之眾,蔣馮近百萬軍以相抗衡。北伐勝利後,國民黨軍縮編,在蔣介石設法削弱下馮玉祥國民軍減至22萬人,將至一半。蔣馮矛盾激化,實由裁軍起,爆發了蔣,馮,閻中原大戰。由於張學良揮師入關支持蔣介石,導致國民軍失敗馮玉祥下野,被閻錫山軟禁,加之馮玉祥的部下韓復,石友三等被收買投蔣,西北軍從此瓦解,四分五裂。馮玉祥的親近愛將多數掛以虛職,無軍權,終至瓦解,有實權的全部歸順於蔣介石成為了旁系。
在馮玉祥的戎馬一生中,從前期創業到做大做強西北軍,以下五位被稱為西北軍五虎將:李鳴鐘,張之江,鹿鍾麟,宋哲元,劉鬱芬。
西北軍五虎將之首位:李鳴鐘(曾任綏遠督辦,第二集團軍方面軍總指揮,國民黨執行委員,編遣主任。
李鳴鐘(1886-卒年不詳)河南沈丘人,投入清軍第六鎮當兵,在馮玉祥提拔下歷任班長,排長,連長,1913年馮玉祥任營長時李鳴鐘任排長,八年後1921年已當上旅長,鎮守使,進入高級軍官之列,討伐過護國軍,平定過張勳復闢和對湖南的開戰,是馮玉祥的左膀右臂。1924年隨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李鳴鐘任國民一軍師長,旋任綏遠都統,西路軍總指揮、京師警備總司令各職,並參加北伐,曾隨馮玉祥訪問蘇聯。北伐後因病任閒職負責編遣國民軍任主任。馮玉祥失勢後李鳴鐘遂隱退,李鳴鐘在天津法租界花園路有洋樓一所,和西北軍將領吉鴻昌的住宅是比鄰。又是河南老鄉。據資料顯示李鳴鐘病逝上海,時間不詳。
李鳴鐘舊宅:天津花園路(舊法租界)曾任綏遠都統督辦,馮玉祥五虎將之首位(1886一1949)
張之江(1882-1966)河北鹽山縣人,1903年從軍時在第一混成協騎兵部隊,隨東三省總督徐世昌出徵,由排長調入第二十鎮(師)結識馮玉祥,進入馮玉祥的陸軍十六混成旅,自此成為馮玉祥的心腹,經十餘年南徵北戰,1924年升至察哈爾都統,成為北洋政府時期省級軍政高官。張之江另一驚人之舉:參與策劃並實施了在廊坊槍殺北洋政要徐樹錚,據史料記載實在馮玉祥授意下而為。張的舉動雖然驚動北洋政府,但段祺瑞在當時只能打碎牙咽肚裡,沒了軍權一切免談。張之江1926年出任過西北邊防督辦一職,正是徐樹錚生前擔任之職。張之江是馮玉祥最親近之人,還曾於4月15日成為更名「西北軍」的總司令。後台老板仍是馮玉祥,東路軍總司令鹿鍾麟,西路軍總司令宋哲元。國民軍參加國民革命軍編為第二集團軍後,馮玉祥復出出任總司令,實控西北軍。
張之江:曾任西北邊防軍督辦,西北軍代總司令,中央國術館館長
民國時期北洋政府開始,各路軍閥一遇政治不利,即可暫避風頭下野。待時有好轉又登臺復職,以段祺瑞,馮玉祥,閻錫山,蔣介石等從政生涯可窺,如出一轍。
北伐勝利後,蔣介石與馮玉祥爭權奪勢,蔣馮大戰以馮敗告終,馮玉祥下野失勢後張之江隨其隱退軍界,1932年任中央國術館館長,二級上將。新中國成立後張之江任第二屆全國政協特邀委員,民革委員,1966年病逝北京,作為民國一代名人,於國於民有過一定貢獻,他是馮玉祥最貼心的戰將,敢作敢為,審時度勢,保晚節。
張之江:馮玉祥五虎將之一。民國二級上將。新中國政協特邀委員。(1882一1966)民革中央委員。
李鳴鐘與張之江作為西北軍五虎將,在馮玉祥指揮下對西北軍壯大發展功不可沒,在主政西北諸省中有所建設,有別於北洋前任。
作者:李福林(鉤沉)
編輯:李晴川
圖文排版:南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