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戰五指計劃,馮玉祥剛愎自用,晉軍眾將為何卻敢怒不敢言?

2021-01-10 青梅史觀

中原大戰中期,蔣介石集結重兵準備在津浦線發起反攻,而負責津浦線戰局的晉軍則因為內部鬥爭而後繼無力,只好尋求馮玉祥西北軍的幫助。

在張樾亭以及汪精衛等人勸說之下,原本因為後勤補給等問題對閻錫山頗有微詞的馮玉祥終於同意出兵相助,隨後馮玉祥制定了一份以徐州為目標的計劃。

在馮玉祥的計劃之中,晉軍和西北軍共分七路,但是其中一路人馬卻令晉軍眾將十分不安,那便是負責柳河一路的石友三。

蔣介石

實際上蔣介石之所以決定在津浦線發起反攻和石友三有著直接的關係,當時石友三因為閻錫山無法兌現戰前承諾的官職和待遇而心生不滿,準備暗中投靠張學良。

但是石友三和張學良的往來電報卻被蔣介石和閻錫山同時截獲,只是二人均未對外宣揚此事,因此馮玉祥並不知道石友三已經心生反意。

其實晉軍眾將也並不清楚石友三和張學良之間的交涉,但是從石友三的消極怠戰以及閻錫山的態度之中已經察覺到了一絲異常,所以均對石友三十分警惕。

蔣介石

為了打探石友三所部的虛實,晉軍將領楊愛源派遣張樾亭前往石友三處,以運送給養、慰問士卒之名探查石友三是否真的心有反意。

張樾亭本就和石友三私交極好,因此石友三並沒有對張樾亭多加防備,憑藉自己對石友三的了解,張樾亭認為石友三出問題的可能性非常大。

反倒是和石友三同為雜牌軍的劉春榮部表現得十分安分,劉春榮一心效仿馮玉祥,想要在中原大戰中異軍突起,絲毫沒有投靠蔣介石的意思。

國軍前線部隊

為了防止石友三臨陣倒戈,楊愛源決定讓劉春榮部和石友三部一同攻打柳河,名義上是由劉春榮從旁協助,實際上卻是監視防備石友三。

然而經過一番商議之後,楊愛源和張樾亭等人卻發現了一個新的問題,那便是馮玉祥的七路分兵均為晉軍和西北軍的主力。

張樾亭認為經過之前長時間的對峙,蔣介石中央軍的陣地早已加固數次,主力分散疆很難突破中央軍陣地。

國軍騎兵

張樾亭還表示「不用拳擊而用五指」,想要突破本就不容易,而進攻時正值雨季,一旦遭遇連綿大雨,前線部隊將寸步難行。

眾多晉軍將領一致認為,應該以柳河為主要目標進行重點突破,但是晉軍和西北軍之間關係本就因為補給的問題日益緊張,馮玉祥更加不會理睬眾人。

張樾亭提出建議,由晉軍前線總指揮徐永昌親自面見馮玉祥進行勸說,但是徐永昌卻認為自己勸說馮玉祥只能適得其反。

國軍前線陣地

其實徐永昌和馮玉祥的歷史淵源極深,只不過二人關係並不會好,馮玉祥更是對當年徐永昌投靠閻錫山之事心存不滿,就算徐永昌真的前去勸說,也難有效果。

最後在楊愛源的建議之下,仍舊由張樾亭寫一封親筆信勸說馮玉祥,但是張樾亭卻認為即便自己和馮玉祥有舊交,但是此事仍舊難有轉機。

張樾亭雖然並未在馮玉祥麾下效力太長時間,但是根據張樾亭對馮玉祥的了解,馮玉祥此人個性很強,特別是軍事方面,自己制定的計劃幾乎沒有更改的可能。

蔣介石

不過在楊愛源的堅持之下,張樾亭仍舊寫了一封親筆信送給馮玉祥,但是和張樾亭預想中的一樣,這封信送出之後就猶如石沉大海,再無任何的回應。

參考資料:《中國近代史》、《中原大戰》等

相關焦點

  • 中原大戰亳州之困,前線西北軍旗開得勝,馮玉祥為何卻勒令撤退?
    中原大戰初期,由於馮玉祥西北軍駐紮區域普遍離前線戰場較遠,因此馮玉祥和閻錫山商議,電令石友三、孫殿英等雜牌軍率先發起進攻,為主力集結爭取時間。然而在蔣介石「銀彈外交」的攻勢之下,前線的雜牌部隊很快便大敗而歸,其中孫殿英所部退守亳州,開始頻繁的和蔣介石一方進行交涉。
  • 中原大戰和平談判,蔣介石有意寬大處理,為何卻意外吞併西北軍?
    1930年10月6日,蔣介石麾下嫡系陳誠師攻佔鄭州,中原大戰基本塵埃落定,以閻錫山和馮玉祥為主導的反蔣聯盟也再無還手之力。其實在陳誠攻佔鄭州的前一日,閻錫山、馮玉祥以及組建了北平民國政府的汪精衛就一同致電張學良,表示願意罷手言和,希望張學良可以從中斡旋。
  • 中原大戰實力對比
    閻錫山敗給蔣介石的原因中原大戰閻錫山為何敗給蔣介石這個問題要從兩點來說, 從直接原因來說是輸在石友三的反戈一擊上, 從根本原因來說是輸在閻錫山的愛錢如命上。閻錫山圖片在國名黨軍閥中, 閻錫山是出了名的愛錢如命,那麼和中原大戰閻錫山為何敗給蔣介石的原因又有什麼關係呢? 這要從導致中原大戰失敗的關鍵人石友三說起了。
  • 中原大戰蔣介石之怒,西北軍裝備簡陋,中央軍為何卻屢戰屢敗?
    民國初年中原大戰時期,蔣介石憑藉坐擁江南膏腴之地以及江浙財團支持的優勢為其麾下嫡系中央軍裝備了大量先進武器,甚至首次在戰場上大規模使用空軍作戰。為了進一步增強麾下中央軍的戰鬥力,蔣介石甚至不惜重金聘請德國軍事顧問為其訓練全面列裝德式裝備的德械師,希望可以在前線作戰時一鳴驚人。
  • 中原大戰傅作義之怒,前線晉軍連戰連捷,閻錫山為何卻處處掣肘?
    中原大戰時期,除了雙方視作主戰場的隴海線之外,還有西北軍主攻的平漢線和晉軍主攻的津浦線,其中津浦線由晉軍大將傅作義負責指揮。由於蔣介石麾下兵力不足的原因,無論是平漢線還是津浦線都只能依靠雜牌部隊駐守,而負責津浦線的正是原西北軍名將韓復榘。
  • 中原大戰張學良入關,東北軍一槍未發,為何卻順利佔領整個華北?
    1930年9月18日,張學良在東北公開發布「巧電」,宣稱要呼籲和平,自此東北軍正式介入中原大戰,張學良隨後宣布要派遣于學忠率兵入關平息爭端。
  • 中原大戰城下之盟,反蔣聯盟退守太原,為何卻被恥笑為偏安南明?
    1930年10月,中原大戰的戰局已經基本塵埃落定,閻錫山、馮玉祥、汪精衛三人均同意與蔣介石進行和談,而蔣介石也因為急於回師江西蘇區而表示可以既往不咎。 但是雙方在閻錫山、馮玉祥二人是否下野的問題上出現了嚴重的分歧,最終雙方的第一輪和談以失敗而告終,蔣介石的城下之盟也未能達成。
  • 中原大戰蔣介石謀略,桂系淪為犧牲品,馮玉祥為何卻作繭自縛?
    白崇禧和蔣介石夫婦何健的倒戈令頻臨崩潰的桂系徹底變成了一盤散沙,而且湖南作為廣西門戶,何健投靠蔣介石便意味著廣西很快也將變成戰場。結果沒想到蔣介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解決了桂系,這讓馮玉祥的待價而沽成為了一個笑話,馮玉祥雖發了一個姍姍來遲的反桂通電,蔣介石卻已經不願意兌現條件。馮玉祥對此十分氣惱,但是西北軍由於控制著西北數省,戰線綿延數千裡,短時間內根本無法集中,因此馮玉祥下令收縮防線,準備集中兵力對蔣介石開戰。
  • 馮玉祥與西北軍的五虎將(一)
    雖在直系內部受吳佩孚排擠,但有曹錕重用提拔也屢屢高升,由混成第十六旅旅長升至第十一師師長,陝西督軍,至1924年馮玉祥在第二次直奉大戰發動北京政變前已是掌管一省軍政的「諸侯」。    國民軍總司令馮玉祥推翻曹錕政權後在奉系強勢下馮玉祥被迫退出京師華北地盤,轉而經營陝甘寧西北諸省,世稱西北軍。
  • 民國初年隆中之對,助蔣介石獨攬大權,為何卻拉開中原大戰序幕?
    1928年7月,民國北伐戰爭已經結束,張學良也同意儘快完成東北宣布易幟,蔣介石開始著手整頓民國內部矛盾,準備削弱馮玉祥、李宗仁等地方軍閥勢力。李宗仁、馮玉祥、李濟深等人為對抗蔣介石,更是組成反蔣聯盟,雙方唇槍舌劍爭論不休,蔣介石面對眾人的聯合抵制,根本無法達成削弱地方勢力的目的。就在蔣介石感到苦惱之時,時任南京警備司令的熊式輝提交了一份提案,其中詳細地講述了應該如何逐步削弱地方勢力,而提案的作者便是熊式輝的好友楊永泰。
  • 盤點馮玉祥將軍的五虎十三太保,最後結局大不相同
    根據馮玉祥將軍的傳記和西北軍部分將領的回憶,這個所謂的西北軍"五虎十三太保"是這麼來的。1916年初,馮玉祥的第16混成旅因為與護國軍交戰有功,得到了袁世凱的青睞,隊伍隨之擴張為五個團。馮玉祥意氣風發,將手下的五位團長稱為"五虎",將手下的十三名親信營長稱為"十三太保",這就是所謂的西北軍五虎十三太保的由來。
  • 「叛變如吃飯」的愛國將領:馮玉祥
    根據廣州國民政府要求,在李大釗等中國共產黨人建議下,制定「固甘援陝,聯晉圖豫」的戰略方針。隨即率部參加北伐戰爭,出師甘、陝,11月解西安之圍。對於馮玉祥的倒戈次數,目前已經有很多歷史學家和研究者進行更正,馮玉祥一生倒戈的次數準確的應該是九次,依次為:一、灤州起義倒清朝;二、護國運動倒袁世凱;三、武穴停兵倒段祺瑞;四、北京政變倒吳佩孚;五、反奉戰爭倒張作霖;六、五原誓師倒北洋;七、國共分裂倒共產黨;八、中原大戰倒蔣介石;九、國共內戰倒蔣介石。對馮玉祥的個人評價不一,有人稱讚其為愛國將軍,也有人斥其為徹頭徹尾的軍閥。
  • 馮玉祥昔日小弟韓復榘,主政山東七年,最後被軍事審判,原因複雜
    韓復榘是河北霸州人,從小就立志成為有用的人,十九歲便開始闖關東謀求生活,1910年投身在北洋政府新軍,正值當時的馮玉祥喜愛有文化的熱血青年軍,韓復榘讀過私塾,寫得一手好字,博得了馮玉祥的喜愛,從此平步青年不斷的升職,馮玉祥善於練兵,西北軍善於吃苦打艱難的硬仗,韓復榘雖然長得斯文,卻敢打敢拼,深得馮玉祥的治兵策略,當馮玉祥任陸軍第十六混成旅旅長駐防湖南常德的時候。
  • 民國初年軍閥紛爭,馮玉祥實力最強,蔣介石為何卻認為最易對付?
    民國初年北伐戰爭結束後,蔣介石以縮減民國政府軍費支出為由,提出編遣計劃要求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等地方派系縮減麾下部隊數量。然而蔣介石的咄咄逼人卻引起了李宗仁、馮玉祥等人的牴觸,除了閻錫山因北伐戰爭後地盤劃分大賺一筆而不願意再起紛爭外,各地方系首腦開始聯合反蔣。
  • 馮玉祥後人怎麼樣了?兒子坐擁上億資本,孫子是解放軍海軍中將
    簡介:馮玉祥是近代西北軍閥,曾任陝西督軍。1924年,馮玉祥推翻過直系軍閥控制的政府,電邀孫先生北上。自己在刀光劍影下拼出一片天,但是在中原大戰後落敗,通電下野後隱居泰山。雖然馮玉祥一生多有爭議,不過他還是把後人培養起來了,兒子是坐擁上億資本的企業家,孫子更是解放軍海軍中將。
  • 剛愎自用
    【成語】         剛愎自用
  • 曾有世界上最大的私人軍隊,卻慘死於海上,該如何評價馮玉祥其人
    馮玉祥在部隊裡摸爬滾打,練就一手好槍法,慢慢地熬出了頭。1910年,即辛亥革命前夕,馮玉祥已經是陸軍第20鎮(師)第80標第三營的管帶了。不要小看這個管帶,它,是馮玉祥一生事業的基石。現在,很多歷史學家和研究者都喜歡稱馮玉祥為「倒戈將軍」。
  • 閱讀歷史|「基督將軍」馮玉祥傳奇
    軍隊不再是強盜,為何不能成為能工巧匠?基督將軍的答案是,教會每一個士兵一些有用的技能。學紡織、木匠、鞋匠,且價格「合理」。結果,在中國連年內戰的長時間裡,馮玉祥的士兵一直最忙碌,也最受歡迎。整潔,軍紀嚴明的烏合之眾變成了紀律嚴明、整潔的軍隊。(《時代》,1928年7月2日)吸引世人目光的正是這樣一位特立獨行的「基督將軍」。
  • 馮玉祥和蔣介石的恩恩怨怨,從拜把兄弟到決裂,究竟經歷了什麼?
    蔣介石有一個特點,喜歡拜把子,他和馮玉祥也是結拜兄弟。倆人交往幾十年,蔣介石在馮玉祥眼裡是什麼樣的呢?1948年初由馮玉祥口述,夫人李德全筆錄,前後用兩個月的時間寫出了《我所認識的蔣介石》一書,1949年3月出版。書裡面馮玉祥對蔣介石表現了很大的義憤和不滿,意味著兩個人關係的徹底決裂。
  • 是非馮玉祥 四照堂大點兵
    因此將由飛機以問足下之起居。餘今枕戈以待最後之回答。」「由飛機以問足下之起居」的意思,就是要派飛機去轟炸曹大總統居住的新華宮。這種赤裸裸的威脅,是奉系對直系的直接叫板與最後通牒,把曹錕嚇得寢食不寧。想來想去,曹錕認為「功名富貴皆掙來的,如今決計全不要了。」曹錕橫下一條心,要與張作霖一決高下。每逢鼙鼓思良將。誰當統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