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戰中期,蔣介石集結重兵準備在津浦線發起反攻,而負責津浦線戰局的晉軍則因為內部鬥爭而後繼無力,只好尋求馮玉祥西北軍的幫助。
在張樾亭以及汪精衛等人勸說之下,原本因為後勤補給等問題對閻錫山頗有微詞的馮玉祥終於同意出兵相助,隨後馮玉祥制定了一份以徐州為目標的計劃。
在馮玉祥的計劃之中,晉軍和西北軍共分七路,但是其中一路人馬卻令晉軍眾將十分不安,那便是負責柳河一路的石友三。
實際上蔣介石之所以決定在津浦線發起反攻和石友三有著直接的關係,當時石友三因為閻錫山無法兌現戰前承諾的官職和待遇而心生不滿,準備暗中投靠張學良。
但是石友三和張學良的往來電報卻被蔣介石和閻錫山同時截獲,只是二人均未對外宣揚此事,因此馮玉祥並不知道石友三已經心生反意。
其實晉軍眾將也並不清楚石友三和張學良之間的交涉,但是從石友三的消極怠戰以及閻錫山的態度之中已經察覺到了一絲異常,所以均對石友三十分警惕。
為了打探石友三所部的虛實,晉軍將領楊愛源派遣張樾亭前往石友三處,以運送給養、慰問士卒之名探查石友三是否真的心有反意。
張樾亭本就和石友三私交極好,因此石友三並沒有對張樾亭多加防備,憑藉自己對石友三的了解,張樾亭認為石友三出問題的可能性非常大。
反倒是和石友三同為雜牌軍的劉春榮部表現得十分安分,劉春榮一心效仿馮玉祥,想要在中原大戰中異軍突起,絲毫沒有投靠蔣介石的意思。
為了防止石友三臨陣倒戈,楊愛源決定讓劉春榮部和石友三部一同攻打柳河,名義上是由劉春榮從旁協助,實際上卻是監視防備石友三。
然而經過一番商議之後,楊愛源和張樾亭等人卻發現了一個新的問題,那便是馮玉祥的七路分兵均為晉軍和西北軍的主力。
張樾亭認為經過之前長時間的對峙,蔣介石中央軍的陣地早已加固數次,主力分散疆很難突破中央軍陣地。
張樾亭還表示「不用拳擊而用五指」,想要突破本就不容易,而進攻時正值雨季,一旦遭遇連綿大雨,前線部隊將寸步難行。
眾多晉軍將領一致認為,應該以柳河為主要目標進行重點突破,但是晉軍和西北軍之間關係本就因為補給的問題日益緊張,馮玉祥更加不會理睬眾人。
張樾亭提出建議,由晉軍前線總指揮徐永昌親自面見馮玉祥進行勸說,但是徐永昌卻認為自己勸說馮玉祥只能適得其反。
其實徐永昌和馮玉祥的歷史淵源極深,只不過二人關係並不會好,馮玉祥更是對當年徐永昌投靠閻錫山之事心存不滿,就算徐永昌真的前去勸說,也難有效果。
最後在楊愛源的建議之下,仍舊由張樾亭寫一封親筆信勸說馮玉祥,但是張樾亭卻認為即便自己和馮玉祥有舊交,但是此事仍舊難有轉機。
張樾亭雖然並未在馮玉祥麾下效力太長時間,但是根據張樾亭對馮玉祥的了解,馮玉祥此人個性很強,特別是軍事方面,自己制定的計劃幾乎沒有更改的可能。
不過在楊愛源的堅持之下,張樾亭仍舊寫了一封親筆信送給馮玉祥,但是和張樾亭預想中的一樣,這封信送出之後就猶如石沉大海,再無任何的回應。
參考資料:《中國近代史》、《中原大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