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年隆中之對,助蔣介石獨攬大權,為何卻拉開中原大戰序幕?

2020-12-23 青梅史觀

東漢末年,蜀漢開國皇帝劉備曾在南陽三顧茅廬請出臥龍諸葛孔明輔佐,諸葛亮所做隆中對幫助劉備一舉創立蜀漢帝業。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民國初年其實也有一場精彩程度絲毫不遜於隆中對的君臣之會,蔣介石因此一舉奪得民國政府軍政大權。

1928年7月,民國北伐戰爭已經結束,張學良也同意儘快完成東北宣布易幟,蔣介石開始著手整頓民國內部矛盾,準備削弱馮玉祥、李宗仁等地方軍閥勢力。

張學良

然而蔣介石雖然是民國政府的名義上的掌舵人,但所控制地區不過東南五省之地,所下達政令也只能在東南地區實施。

李宗仁、馮玉祥、李濟深等人為對抗蔣介石,更是組成反蔣聯盟,雙方唇槍舌劍爭論不休,蔣介石面對眾人的聯合抵制,根本無法達成削弱地方勢力的目的。

就在蔣介石感到苦惱之時,時任南京警備司令的熊式輝提交了一份提案,其中詳細地講述了應該如何逐步削弱地方勢力,而提案的作者便是熊式輝的好友楊永泰。

蔣介石

蔣介石大喜過望,馬上跟隨熊式輝返回警備司令部面見楊永泰,實際上熊式輝代交的提案本就是楊永泰為吸引蔣介石而精心準備。

然而楊永泰也沒有想到蔣介石竟然會親自拜訪,蔣介石向楊永泰表示自己多年艱辛,正式求賢若渴之時,希望楊永泰可以助其一臂之力。

楊永泰混跡官場十餘年,曾經投奔過孫中山、西南軍閥以及北洋政府,但始終未得重用,反而因為頻繁改換門庭而得到了一個「三姓家奴」的惡名。

北伐軍部隊

蔣介石的不恥下問令楊永泰十分感動,在熊式輝的警備司令部之中,蔣介石和楊永泰二人相談甚歡,楊永泰用盡平生所學為蔣介石答疑解惑。

在楊永泰看來,蔣介石之所以受制於人,根本原因便是各地方派系首腦麾下軍事實力太強,一旦這些人聯合起來蔣介石的中央軍根本無法抗衡。

如果想要削弱各方部隊,最好的辦法便是效仿宋太祖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對各方首腦許以高官厚祿,然後讓他們主動離開自己的部隊。

民國政要

蔣介石對於楊永泰所說深以為然,兩人又就如何施行「杯酒釋兵權」的具體細節討論的興高採烈,楊永泰的才學更是讓蔣介石相見恨晚。

當天蔣介石便詢問楊永泰希望得到什麼職位,然而楊永泰卻以無功不受祿為由加以推辭,蔣介石心中更加歡喜,決定以楊永泰以民國軍事委員會參議的身份常伴左右。

楊永泰和蔣介石一拍即合,而當時兩人在熊式輝警備司令部內的一問一答便成為了蔣介石的隆中之對。

蔣介石

為了對付李宗仁、馮玉祥等地方實力派首腦,幫助蔣介石獨攬軍政大權,楊永泰每一步計劃都做出了兩到三套的備選方案。

楊永泰認為對付地方系軍閥,最恰當的方法便是各個擊破,畢竟各派系首腦之所以聯合是因為蔣介石給予的壓力,而這一聯盟本就不是鐵板一塊。

因為連年徵戰的原因,各地方派系首腦之間也是矛盾重重,只要了解了李宗仁、閻錫山、馮玉祥等人對於蔣介石的不同態度便可以實行內部分化,繼而各個擊破。

國軍新兵接受jianyue

1929年8月8日,按照楊永泰的建議,蔣介石在南京召開會議宣布委任馮玉祥行政院副院長兼軍政部部長,閻錫山為內政部部長,李宗仁為軍事參議院院長。

雖然馮玉祥、閻錫山和李宗仁看似得到晉升,但實際上卻需要常駐南京,三人對此任命反應各不相同,其中馮玉祥欣然就任,反蔣聯盟名存實亡。

因為楊永泰的計策,蔣介石成功地瓦解了以馮玉祥和李宗仁為首的反蔣聯盟,鞏固了自己在民國政府內部的地位,但卻也拉開了中原大戰的序幕。

參考資料:《蔣介石傳》、《中國近代史》等

相關焦點

  • 中原大戰蔣介石之怒,西北軍裝備簡陋,中央軍為何卻屢戰屢敗?
    民國初年中原大戰時期,蔣介石憑藉坐擁江南膏腴之地以及江浙財團支持的優勢為其麾下嫡系中央軍裝備了大量先進武器,甚至首次在戰場上大規模使用空軍作戰。為了進一步增強麾下中央軍的戰鬥力,蔣介石甚至不惜重金聘請德國軍事顧問為其訓練全面列裝德式裝備的德械師,希望可以在前線作戰時一鳴驚人。
  • 中原大戰實力對比
    關注 [導讀]中原大戰於1930年2月拉開帷幕,四月戰爭雙方開始了火拼,5月份戰亂向全國蔓延直至10月份中原大戰才進入尾聲。中原大戰的戰爭規模為中國近代史的國民黨內-中原大戰實力對比中原大戰於1930年2月拉開帷幕,四月戰爭雙方開始了火拼,5月份戰亂向全國蔓延直至10月份中原大戰才進入尾聲。中原大戰的戰爭規模為中國近代史的國民黨內戰規模之最,其規模之大也從側面反應了中原大戰實力不俗。
  • 中原大戰和平談判,蔣介石有意寬大處理,為何卻意外吞併西北軍?
    1930年10月6日,蔣介石麾下嫡系陳誠師攻佔鄭州,中原大戰基本塵埃落定,以閻錫山和馮玉祥為主導的反蔣聯盟也再無還手之力。其實在陳誠攻佔鄭州的前一日,閻錫山、馮玉祥以及組建了北平民國政府的汪精衛就一同致電張學良,表示願意罷手言和,希望張學良可以從中斡旋。
  • 民國初年編遣會議,蔣介石稱最大得利者,為何卻令其舉世皆敵?
    民國初年北伐戰爭結束後,蔣介石召開軍隊編遣會議,宣稱為了縮減軍費開支,準備將現有北伐軍各部隊去粗取精,縮編為五十個師,老弱病殘一律裁撤。實際上蔣介石執意推行部隊編遣,是為了削弱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等地方勢力的軍事實力,為此蔣介石還特意許以高官厚祿作為補償。
  • 中原大戰蔣介石謀略,桂系淪為犧牲品,馮玉祥為何卻作繭自縛?
    1929年4月,蔣桂戰爭基本結束,在蔣介石的收買拉攏之下桂系將領紛紛倒戈相向,桂系麾下兩大重鎮武漢和北平均被蔣介石兵不血刃而攻佔。此時曾用兵十萬之眾的李宗仁和白崇禧徹底淪為光杆司令,整個桂系可戰之兵只剩下跟隨黃紹竑留守廣西的三個師。
  • 中原大戰亳州之困,前線西北軍旗開得勝,馮玉祥為何卻勒令撤退?
    中原大戰初期,由於馮玉祥西北軍駐紮區域普遍離前線戰場較遠,因此馮玉祥和閻錫山商議,電令石友三、孫殿英等雜牌軍率先發起進攻,為主力集結爭取時間。然而在蔣介石「銀彈外交」的攻勢之下,前線的雜牌部隊很快便大敗而歸,其中孫殿英所部退守亳州,開始頻繁的和蔣介石一方進行交涉。
  • 民國初年海內奇才,蔣介石身邊第一謀士,為何卻遲遲得不到賞識?
    1928年12月,長達兩年有餘的民國北伐戰爭徹底結束,蔣介石雖然成功掌控民國政府大權,但是民國內部卻有諸多軍閥派系相互掣肘。為了能夠獨攬民國政府的軍政大權,蔣介石提出國軍編遣提案,要求各軍閥勢力裁撤麾下部隊,減少民國財政支出。
  • 中原大戰張學良入關,東北軍一槍未發,為何卻順利佔領整個華北?
    1930年9月18日,張學良在東北公開發布「巧電」,宣稱要呼籲和平,自此東北軍正式介入中原大戰,張學良隨後宣布要派遣于學忠率兵入關平息爭端。
  • 在蔣介石的葬禮上,張學良送出16字輓聯,蔣經國看後臉色蒼白
    1975年4月5日,一代風雲人物蔣介石因突發心臟病,醫治無效,逝於臺北市陽明山官邸。幾天後,在他的葬禮上,有一位老人前來弔唁,宋美齡特意安排秘書將他引至蔣介石的遺體前,做最後的道別。只見,這位老者俯下身去,輕撫水晶棺,他的手指微微顫抖,神情凝重。
  • 中原大戰五指計劃,馮玉祥剛愎自用,晉軍眾將為何卻敢怒不敢言?
    中原大戰中期,蔣介石集結重兵準備在津浦線發起反攻,而負責津浦線戰局的晉軍則因為內部鬥爭而後繼無力,只好尋求馮玉祥西北軍的幫助。在張樾亭以及汪精衛等人勸說之下,原本因為後勤補給等問題對閻錫山頗有微詞的馮玉祥終於同意出兵相助,隨後馮玉祥制定了一份以徐州為目標的計劃。
  • 民國初年軍閥紛爭,馮玉祥實力最強,蔣介石為何卻認為最易對付?
    民國初年北伐戰爭結束後,蔣介石以縮減民國政府軍費支出為由,提出編遣計劃要求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等地方派系縮減麾下部隊數量。然而蔣介石的咄咄逼人卻引起了李宗仁、馮玉祥等人的牴觸,除了閻錫山因北伐戰爭後地盤劃分大賺一筆而不願意再起紛爭外,各地方系首腦開始聯合反蔣。
  • 民國初年蔣桂戰爭,李宗仁桂軍實力雄厚,為何卻敗於一書生之手?
    民國初年,北伐戰爭結束後,各方軍閥勢力為擴張勢力範圍而展開了一系列的明爭暗鬥,桂係為奪取湖南而發動兵變,強行驅逐湖南主官魯滌平,從而引發了蔣桂戰爭。湖南事變爆發後,蔣介石勃然大怒,宣稱李宗仁擅自撤換民國政府任命的重要官員形同造反,然而李宗仁卻因暗中聯合馮玉祥共同反蔣而有恃無恐。
  • 張學良送16字輓聯至蔣介石靈堂,公開兩人恩怨情仇!
    民國時期由於國家的動蕩和社會的不穩,誕生了很多不同的傳奇人物,同時也掀起了各種不同的恩怨情仇,然而在這民國紛紜的恩仇中,不得不提到一段關於蔣介石和張學良兩個男人之間的恩怨情仇。張蔣二人結下深厚的情誼1930年的民國時期,還是一個軍閥割據相互混戰的年代,蔣介石和張學良在那一年結下深厚的情誼。當時中原大戰蔣介石和馮閻聯軍正在打得難分難解,而處於中立觀望的張學良在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出兵擁蔣。
  • 陳誠意外娶了民國元老千金,從此與蔣介石夫婦建立了什麼特殊關係?
    熟悉民國歷史風雲的讀者,對陳誠的名字都不會陌生。他1898年出生於浙江青田,1922年保定軍校炮科畢業,不久成為黃埔軍校教官,32歲升任國軍18軍上將軍長,抗戰勝利之後,晉為國軍陸軍一級上將,屬於蔣介石的鐵桿嫡系之一。
  • 民國初年東北易幟,張學良裂土封侯,日本關東軍為何卻痛苦不堪?
    1928年6月4日,在日本關東軍大佐河本大作的策劃之下東北王張作霖遇刺身亡,張學良繼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後對日本人十分不滿,開始頻繁和民國政府聯繫。此時北伐軍雖然擊敗奉系,但是關外奉軍實力仍舊不可小覷,而且蔣介石和李宗仁等南方勢力對進攻東北毫無興趣,雙方開始進入東北易幟談判階段。
  • 國民黨特務:密戰中原,平息反蔣之亂
    為了應付挑戰,蔣介石不得不傾全力以赴,命令「密査組」組長戴笠派出得力助手王孔安,混入北平「擴大會議」刺探了有關情報,幫助蔣介石制定了拉攏東北軍張學良入關相助的正確戰略,並成功地派人在各地瓦解、收買了閻、馮軍的許多雜牌部隊,最終使反蔣陣線股背受敵陷於內亂。爭鬥七個月後,中原大戰最終以蔣介石的又一次全勝而告結束。
  • 中原大戰傅作義之怒,前線晉軍連戰連捷,閻錫山為何卻處處掣肘?
    中原大戰時期,除了雙方視作主戰場的隴海線之外,還有西北軍主攻的平漢線和晉軍主攻的津浦線,其中津浦線由晉軍大將傅作義負責指揮。由於蔣介石麾下兵力不足的原因,無論是平漢線還是津浦線都只能依靠雜牌部隊駐守,而負責津浦線的正是原西北軍名將韓復榘。
  • 蔣介石病逝張學良是什麼反應?親赴悼念送上16字,字字戳心
    1936年12月26日,在張學良的堅持之下,他送蔣介石回到了南京,儘管張學良在到南京之前得到過宋美齡等人的承諾,不會為難他,可是蔣介石隨即就翻臉,也再次證明張學良是幼稚的。最有機會被釋放的一次是在1949年1月23日,當時李宗仁代理總統一職,東北軍曾經的將領,聯名向李宗仁提出釋放張學良的請求,李宗仁也答應了,可蔣介石卻不幹,暗中叮囑陳誠至此置之不理。
  • 中原大戰城下之盟,反蔣聯盟退守太原,為何卻被恥笑為偏安南明?
    1930年10月,中原大戰的戰局已經基本塵埃落定,閻錫山、馮玉祥、汪精衛三人均同意與蔣介石進行和談,而蔣介石也因為急於回師江西蘇區而表示可以既往不咎。 但是雙方在閻錫山、馮玉祥二人是否下野的問題上出現了嚴重的分歧,最終雙方的第一輪和談以失敗而告終,蔣介石的城下之盟也未能達成。
  • 民國第一巨匪:生活奢靡惡貫滿盈,橫行北方29年屠殺20萬老百姓
    清朝末年民國初年,天下大亂,伴隨著西方勢力在中國大量扶植地方割據勢力,以及清王朝的覆滅,數千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勢力,有官有匪,亦官亦匪,給老百姓的正常生活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讓那個時代成為最為黑暗的時期。魯迅曾經在一首詩裡寫道:「城頭變幻大王旗。」就是對於這個時代的很好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