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靜好,很甜美的一個詞,很幸福的一種感覺!
今日冬至,念一念這四個字,心中溫婉,此間歲月,一切靜好。
節氣,總是伴隨著自然的色彩、聲音、氣味,姍姍而來。
「驚蟄」是大地萬物從沉睡裡甦醒,「雨水」是植物茁長的渴望,「芒種」「穀雨」都是五穀萌生的記憶,到了「小滿」,就看見池上田裡的稻穀抽出穗,結了最初一粒粒圓圓的穀粒……在《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蔣勳/著,人民文學出版社),蔣勳告訴我們,自然的節氣,四季的輪迴,萬物在一天天地成長,一天天地豐盈,一天天地圓滿,是為歲月靜好。
一年四季,走進自然,應和節氣,心靈會有一份難以言說的篤定和力量。蔣勳說,在春分,看河邊的木棉花新芽,走到山野賞一團漂浮著濃香的苦楝紫霧;在清明,凝視鳳凰花的盛放燦爛;在小寒,看芭蕉葉,重重疊疊,光影深深淺淺,濃濃淡淡……
親近自然,聆聽花開,靜下心來,從一朵朵盛放的花,慢慢領悟生命存在的真正意義,即使卑微的一株小草也會有昂揚生長的力量,就像人一樣即使身份卑微也會散發著一縷縷自信的陽光。
一個人心中有了篤定的心境,哪怕是坐在一個安靜的石柱間的角落,也能看到不一般的美好。蔣勳在「聆聽石柱間的對話」講起自己在柱廊間看到一位吹長笛的老先生,總是吹巴赫,感覺悠揚如詩。對於老先生的那份孤獨和優雅,蔣勳念念不忘地說:「他使我記得巴黎,比在歌劇院買票聽過的音樂會讓我記得巴黎。」
無疑,一個心中篤定的人,更可以沉潛到生活的枝枝葉葉,讓自我的生命也因而更有了精彩和溫度。
有溫度的節氣,亦是香氣馥鬱的。冬至,氣溫乍降,在市集攤吃一碗麵,各有各的感動;在小寒,曬乾的芥菜,可吃一整個冬天,就算是用芥菜切段,燜一碟「嗆菜」,日子都很平實暖和。蔣勳說,這芥菜生長在平常之家,卻有著簡單平實的生活祝福——長年菜,長長久久。
長長久久,歲月靜好,其實這也是我們每個人渴望著的吧。回到自然,回到土地,認識節氣,應和著潮來潮去,應和著花開花落,應和著日升月沉,如果看待人生,也能如看待四季一樣,或許我們在每一個峰迴處,會看見路轉,會忽見意想不到的美景。
《錢鍾書選唐詩》的底本是1983年到1991年間,錢鍾書先生遴選、楊絳先生抄錄的一部唐詩選手稿,其後近四十年,這部手稿從未對外公布。此次首次出版,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對手稿進行了必要的整理,對照《全唐詩》校勘了詩歌正文,增加了詩人小傳和難解語詞注釋,撰寫了出版後記。
《錢鍾書選唐詩》(上下冊)共收錄詩人308位、詩作1997首,體現了錢鍾書先生選唐詩的主觀立場和獨特視角,是相關領域研究的重要文獻;也是比較全面呈現唐代詩歌的藝術特徵和風格狀貌的大型選本。此外,楊絳先生在抄錄手稿時留下了日期、詩歌評論、書法評論、生活雜記等文字,也體現了錢楊夫婦的品評互動。
這不僅是一部有一定學術價值的圖書,同時也也有著迷人的充滿家庭生活溫暖,通過《錢鍾書選唐詩》,讀者朋友不僅能研習欣賞錢先生選出的可以概括唐詩全貌的2000首詩歌,也可以了解到錢鍾書和楊絳兩位學人雋永美好的詩書生活。
俠義精神,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當下,在追求和實現以及確認文化自信方面,俠義精神依然有著它的當代意義。《十俠》(邱華棟/著,人民文學出版社),是邱華棟的短篇歷史武俠小說系列,全書將俠客們置身於著名的歷史事件中,浮現出中華民族綿延兩千多年的俠義精神脈絡。
從春秋戰國到明清,講述了十位各具特點的俠客的故事。比如,《擊衣》寫的是春秋晚期刺客豫讓的故事,《龜息》以秦代為背景,《易容》則從王莽新朝的覆滅敷衍出來;《琴斷》重寫了魏晉名士嵇康的故事……這些故事的敘述各有腔調,或活潑,或蒼涼,或清逸,或悲壯,寫出了俠的不同側面。全書把刺客和俠士放在著名的歷史事件中,想像歷史的細節,賦予人物以溫度,復活了俠的精神。同時,書中插圖是從晚清任熊所繪的《劍俠傳》中挑選的,另有洪應明、上官周等人的版畫等,插圖與內文,相映成趣。
一所大學2020年春天的故事,100位師生親歷疫情文存。
《我在湖北》(林在勇/主編,葛衛華/執行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啟書局),是從大學在校師生角度出發的抗疫主題文集,匯集上海師範大學近百名師生所寫的文章,為抗疫主題而創作的彩色海報,以及記錄疫情期間經歷的照片,多維度、立體式地呈現其經歷和心路歷程。
全書充滿正能量,體現出對困難、生死、責任等問題的思考。書中分為疫中記、疫與役、疫之思、心有信四輯,這些質樸、真實的文字,刻畫出疫情期間在校師生的真情實況。更重要的是,他們沒有因疫情而表現出失落、沮喪的情緒,更多是積極、健康、正面地表達出抗擊疫情的態度,表現出當代學子面對疫情時不懼困難、能夠獨立判斷和思考的風貌,不少學生積極地表達出奮鬥當先、甘於奉獻的精神,體現出同心同行、守望相助的責任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