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森林是女孩市子與家鄉小森之間歸來、離去、又歸來的故事。
一刷《小森林》的時候,感嘆於其中誘人的美食和寧靜的氣氛,看的時候正是個蒙蒙的雨天,蒸了紫薯邊吃邊看。
二刷才看到《小森林》的另一種好,同樣是個蒙蒙的雨天,心裡靜得很,重新看一遍,鏡頭依然美如畫,但它遠不是表面上歲月靜好的模樣,而飽含了孤獨、沉靜、克制、隱忍的情緒。
故事的背景是市子從都市回到家鄉小森生活。小森是很多人夢想中的質樸田野,遠離城市文明。市子如果要到大型超市,需要花一整天的時間。
夜晚,周圍都是黑漆漆的。房子的周圍經常會有各類飛蟲,有時候,熊也會光顧。
一個人在黑夜的孤獨,即使未曾言明,也在畫面中滿溢出來。
白天勞作,身上潮溼得仿佛可以長出植株。
又好像可以在潮溼的空氣中遊泳。
腰酸背痛的疲憊,是所有農田勞作者都會經歷的。有時候,身體的勞作能讓人感到生活的力量,感受到自己身體的存在。
儘管勞累,要強的市子也會好好生活。她開始生爐子排去潮氣,並用爐子來烤麵包。
她也做果醬。果醬的顏色,就是她內心的顏色——混沌的紅棕色。故事要追溯到幾年前:她的媽媽在幾年前不辭而別,留下她一個人在家。
原來,市子回到小森,是對都市的一種逃避。而她的好友悠太,則是直面自己的人生,無法忍受都市裡的虛偽,想要在樸素的小森勞作生活。
媽媽的出走,或許是因為市子的不理解、不懂事。比如,在媽媽做飯的時候,抱怨著怎麼又做青菜,都不能做些複雜的東西嗎,又或是,在大雪的早晨,一邊把掃雪的任務留給媽媽,一邊讓媽媽做複雜的冬花味增醬。
媽媽做好後,便離開了這個家。當然不僅僅是因為這件事,這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這時的市子已經長大,需要獨立面對生活。而媽媽,也同樣需要開始自己的新生活。
市子日復一日地做飯給自己吃,大部分時候,她做媽媽做過的飯,想要找到以前的味道。這其中無疑包含了隱忍的思念。
直到做一種青菜時,怎麼也做不出媽媽的味道。幾經周折發現,原來,媽媽做青菜都會把青菜的筋一根根去掉。原來,炒青菜也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便利的事啊。
理解了母親,也體會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後,市子最終決定再回都市,不是因為小森不好,而是不願再逃避。勞作雖讓人無暇顧及心底的低沉情緒,但抱著懷疑、迷惘、逃避的情緒待在樸素美好的小森,是對小森的不尊重。
故事的最後,市子從都市歸來,還找到了丈夫,終於在小森定居,內心不再漂泊,她堅毅的側臉在舞蹈中散發迷人的光彩。
縱觀全劇,潮溼、封閉的環境,日復一日地疲憊勞作,大部分時間孤身一人,娛樂的貧乏,這些並不歲月靜好的元素,在食物和自然的美好遮蓋下,被忽略了。想必大多數人,都無法實際接受這樣的生活吧。
或許,看起來的歲月靜好,我們可能只是在葉公好龍。
日本電影總以沉靜不激烈的形式,不管是《小森林》,還是《海街日記》,都將一個個內核並不歡快的故事拍得靜美,讓人發現生活的希望所在,也不逃避那些低沉的情緒。一種靜水流深的境界。
但最重要的,是我們從《小森林》中獲得精神慰藉——食物帶來的樸素而原始的安慰,自然的美景,沉靜執著的生活態度,大概是世界上幸福感的永恆來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