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又雙叒叕要火了
央視再次向全世界介紹通城
1月25日晚CCTV-10首播
《中國影像方志》湖北卷 通城篇
整整40分鐘的推介
《中國影像方志》湖北卷 通城篇分為考古、歷史、紅色、風俗、音律、當代等六記來介紹通城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
考古記
考古記篇章分別介紹了通城藥姑山、以及遺留在藥姑山上的千年瑤族壘石文化;
藥姑山又稱龍窖山,這裡山林田野至今還能看到古瑤民曾經在此生活留下的遺蹟。
翻開歷史的畫卷,通城已走過2200多年的春秋,這裡是瑤族先民早期的千家
峒。藥姑山上百草全,藥聖李時珍叫響了「天然藥庫」的名片。
歷史記
通城縣名源於通城鎮,簡稱雋。「通城」名源向無確說。一說通城地處三省六縣通衢,東可達南昌,南可通長沙,北可抵武昌,西連嶽陽,四面通城,故而得名;一說取意於「水道通,地勢順,直注武昌城」。
通城縣境東、南、西三面群山環抱,屬幕阜山脈,為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環境優美,洞岫博深,峰戀屏列,丘川交織,山水如畫,有「三溪九港十八洞」之稱,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57%。
紅色記
革命風雷激蕩的年代,「8.20秋爆」打響了秋收暴動的第一槍建立了全國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成立了「通城縣勞農政府」。
4
風俗記
黃龍牮紙技藝於2011年先後被省、市、縣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黃龍山上盛產楠竹,村民以此為原料,利用傳統工藝造出「牮紙」,牮紙色澤淡黃、細膩平滑,可以用做書畫稿紙。
通城縣民俗古樸純厚,石南鎮的「 賽鑼賽亮更是具有濃鬱的鄂南地域特色。「三十夜裡的火,月半夜裡的燈」在通城民間廣為流傳,村民認為,只有火旺燈明,才能風調雨順、人興財旺。
燈火為賽鑼開道,賽鑼為賽亮助威,二者融為一體,流傳至今。石南鎮每年都要舉行大規模的賽鑼賽亮會,鎮上的村民無不參與其中,場面蔚為壯觀。音律記
通城「打鑼腔」,又名通城花鼓戲,有著近200年的歷史,入選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這一地方劇種將湖南岳陽花鼓戲的琴腔、通城本地的花腔小調、山歌民樂以及長沙花鼓戲的川調揉合在一起,集琴腔與川調之長。「打鑼腔」用通城方言演唱,聲腔有圻水、倒板漿、打鑼、四平等四大主調,至今仍保存著「一唱眾和」,無絲弦樂伴奏的原生態戲曲音樂特點。
當代記
「嫦娥四號」成功登月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助推它升空的長徵三號乙遙三十運載火箭點火電纜裡的絕熱材料卻是通城製造。
平安公司的煅燒雲母帶,45秒內能承受1800攝氏度的高溫,與其他產品相比,重量更輕更柔軟,耐火耐電壓性能更好,為點火電纜抵抗高溫,使其準確完成點火任務,助推嫦娥四號發射成功。
湖北通城,
雋秀俊美、人傑地靈。
這裡是中國瑤文化之鄉,
生態養生福地;
這裡是鄂南山水園林城市,
是一座正在崛起的楚天現代文明新城。
通城人民勤勞智慧、
生生不息的血脈精神,
在全國打造了一張屬於通城縣「影像名片」
通城人趕緊轉起來!!
為我們家鄉打「call」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