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打造文化之城品牌 讓傳統文化底蘊活起來

2020-12-27 中國文明網

  7月20日,中國國際美博會創始人馬婭女士以她和已故丈夫麥保爾的名義,將一萬件僑批無償捐贈給嶺南金融博物館。她說,希望這些承載著中國人誠信、堅毅、勤勞的物件,能夠在專業的文博機構中得到更好的利用,豐富嶺南文化內涵。

  正像這一萬件新入藏的僑批所體現的那樣,廣州的「城市文化資源」近年來在快速地擴容、增加、完善,廣州作為一座文化之城的整體形象愈加清晰。

  文化豐茂,經濟繁榮,最大的受益者是普通老百姓。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廣州在文化領域的作為,具有深遠影響、廣泛輻射。

  打響四大文化品牌

  讓傳統文化底蘊活起來

  「十三五」期間,廣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部署要求,緊緊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大力實施《廣州市推動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出新出彩行動方案》,紮實推進文化強市建設,文化改革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大幅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明顯提高,在打造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城市範例的道路上邁出堅實步伐,為「十四五」文化改革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非遺是廣州城市的文明印記。

  12月4日,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發布了三條非遺主題旅遊線路,「廣州老城新活力文化遺產深度遊」位列其中。線路集納了蓮香樓、永慶坊、粵劇藝術博物館、華林玉器街、廣州十三行博物館、沙面歷史文化街區、珠江紅船、西漢南越王博物館、中山紀念堂、海珠廣場、花城廣場、廣州塔、海珠國家溼地公園、沙灣古鎮、長隆度假區等廣州頂級文物古蹟和文旅資源點,有老街巷,有新城區;有大遺址,有手工藝;有海絲往事,有革命風雲;有超級工程,有自然山水;有厚重的歷史,有平凡的生活……它就像一份精編版的城市指南,向人們展示著廣州文化的多元樣貌和豐富肌理。

  「我有親戚住在珠江帝景,他說一到周末,看到的都是來看廣州塔的外地人!」一位政府基層工作人員對記者說,言語中,透著掩不住的興奮。

  曾幾何時,「滿城星星,沒有月亮」被用來形容廣州的旅遊資源。其實,廣州不是沒有好的文化資源。作為嶺南文化的中心地、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中國近現代革命的策源地、改革開放的前沿地,這座中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蘊不僅豐厚,而且兼具很多內陸名城所沒有的海陸雙重視野。這種視野在今天的全球化、國際化環境中,尤顯珍貴。

  如何把豐厚的資源變成具備可持續輸出能力的優質資產,是廣州在「十三五」期間著力的重點。總體而言,就是加強保護開發,讓傳統文化底蘊「活」起來,打響紅色文化、嶺南文化、海絲文化、創新文化四大文化品牌,讓傳統文化不斷煥發出時代光彩,廣州嶺南文化中心的地位和功能進一步突顯。

  深掘「嶺南文化」內涵

  讓「廣州味」成為城市名片

  「華南地區傳播馬克思主義第一人」楊匏安的故居,如今已經成為廣州城內最具吸引力的紅色文化「打卡點」。這是一個在省市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下,激活廣州「存量」文化資源新活力的典型範例。獨立運作不久的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剛剛入選了全國紅色旅遊經典發展案例。它們讓我們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發展等重要問題,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目前,在這座英雄城市裡,紅色文化傳承弘揚示範區建設進展順利,中共三大陳列館改擴建工程、東園文化廣場等重點項目有序推進,廣東省農民協會舊址等一批修繕保護工程完工。成立中共三大研究中心,推出《中共三大與大革命運動叢書》,開辦6個「紅色講堂」,設立10個思政課教學點,粵劇電影《刑場上的婚禮》等一批紅色題材文藝創作受到中宣部肯定。全國紅色旅遊資源普查試點工作圓滿完成,6條「不忘初心 紅色傳承」旅遊精品線路漸入佳境……在廣州品讀紅色文化,感悟先輩精神,已經成為當下的風潮。

廣繡作品

  「十三五」期間,廣州編制了全市歷史街區保護規劃,出臺了廣州市嶺南文化中心區(荔灣片區)發展規劃和荔灣區實施意見,完成了恩寧路、沙面等6大片區活化保護,推動荔枝灣景區、「泮塘五約」等歷史文化街區升級改造,打造獨具嶺南水鄉風情和廣府文化精髓的「廣式生活體驗區」,讓廣州千年商都、歷史文化名城的風貌得到整體提升。

  近幾年,越來越多能體現地道「廣州味」的文化資源得到更加細緻的規劃和照料,於是我們看到,26處歷史文化街區被納入全省保護名單,永慶坊掛牌國家4A級旅遊景區,牽頭海絲申遺也取得成效,澳門正式加入申遺城市聯盟,擴大聯盟城市總數到26個,基本完成海絲史跡點本體保護和環境整治。

  廣州是最早啟動了非遺搶救和保護系統工作的城市之一。不久前,《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法》正式公布,讓代表性項目開展、傳承人認定等一些關鍵問題有了可憑依的抓手。廣州也已基本建立起國家、省、市、區四級非遺項目和非遺傳承人保護體系。廣州還大力推動非遺「回到生活中去」。「嶺南之窗」文旅融合項目不但形成了「粵韻廣州塔——名家周末大舞臺」這樣的高水平特色品牌,也吸引了「潮墟」這樣讓年輕人玩非遺的項目紮根。正如中山大學教授陳煥文說:「吸引了年輕人,非遺才有希望」。廣州還成功創建1個省級非遺生態保護實驗區,「廣繡進校園」「中醫藥文化進校園」2個項目入選全國非遺進校園十大優秀案例。而在永慶坊設立的廣州首個非遺街區,引入10位非遺傳承人建設集非遺展示、傳承、體驗、培訓於一體的大師工作室,亦有效引導了非遺資源的活化利用及創新發展。

  讓文化真正「為民服務」

  讓市民隨時隨地享受生活

  粵劇藝術博物館、南漢二陵博物館、廣州市城市規劃展覽中心、廣州報業文化中心……這一連串當下在普通市民中已經聲名赫赫的重大文化基礎設施,都是這幾年才剛剛拔地而起的「新面孔」。廣州圖書館是全國客流量最大、綜合服務效能最高的圖書館之一。此外,省級重大標誌性工程廣東美術館、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廣東文學館(「三館合一」項目)落戶廣州並開工建設,廣州美術館、廣州文化館、廣州粵劇院等市「攻城拔寨」項目穩步推進,可以想像,不久的將來廣州將有更龐大的公共文化空間儲備,來滿足市民和遊客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目前,廣州基本建成「圖書館之城」「博物館之城」,全市每萬人擁有室內公共文化設施面積達1515.78平方米,全市通借通還公共圖書館246個、圖書服務網點1566個,各類博物館(紀念館)61家,構建起華南地區最完備的重大文化設施體系。

舞劇《醒·獅》

  一票難求的廣州大劇院和星海音樂廳,更是見證了近幾年廣州高端文化需求的爆發性增長。廣州大劇院躋身「世界十大歌劇院」,每年上演各類知名作品、演出近400場,先後成功引進《劇院魅影》《阿依達》等世界經典劇目。廣州出品的一批文藝精品也適時出現,取得了口碑和效益的雙豐收。舞劇《醒·獅》獲第十一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獎和第十六屆中國文華獎提名獎,電影《點點星光》《掬水月在手》獲中國電影金雞獎,芭蕾舞劇《浩然鐵軍》入選「荷花獎」終評,雜技《升降軟鋼絲》榮獲第41屆法蘭西共和國總統獎,《廣州故事》等9部作品獲得第十一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帆影——廣州海上絲綢之路千年紀實》等60多篇文集作品完成創編,150餘件美術作品入選國家、省和市級重要美術展覽……它們不但證明了廣州文藝創作的雄厚實力,更是廣州讓文化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實際作為。

  在廣州,看高水平文藝演出不一定要去大劇場,家門口時不時就有。每年推出的「羊城之夏」廣州市民文化節、文化進萬家等文化惠民活動超過2萬場,「我們的節日」等主題活動成為促進城市「新民俗」發展的重要平臺,迎春花市、廣府廟會、「波羅誕」千年廟會、乞巧文化節等特色民間傳統文化活動精彩紛呈,為基層群眾提供了豐盛的文化大餐。

  強化文化市場競爭力

  以新業態推動產業升級

  近年來,隨著廣州城市競爭力的不斷提升,文化的面貌也愈加多彩。反過來,豐富濃鬱的文化氛圍,也促進了部分新業態的產生和發展,進一步增強了廣州的城市競爭力。

  廣州通過舉辦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定期開展穗港澳文化旅遊部門高層互訪,連續五年舉辦「穗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季」活動,紮實推進人文灣區建設。與深圳籤訂文化旅遊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初步構建起文化建設「雙城聯動」的良好格局。「讀懂中國」廣州國際會議、《財富》廣州國際論壇、廣州亞洲美食節、廣州國際創新獎等多場國際高端會議節展,中國(廣州) 國際紀錄片節、中國國際漫畫節、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等重大國際文化盛會,成為講好廣州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的重要平臺。廣州還推動一批國際組織設立分支機構,世界生態設計會議永久落戶從化生態設計小鎮,聯合國技術銀行生態設計促進中心落地廣州。

廣州粵劇藝術博物館《穿粵·西關》首秀。

  廣州全面完成了「十三五」期間49項文化體制改革任務,全面實施《關於加快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初步形成覆蓋文化產業各領域的政策體系。文化體制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廣州文化發展集團即將落地組建。目前,全市規模以上文化企業數量達2826家,居全國副省級以上城市第三。「十三五」期間廣州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超過13%。2020年上半年規上文化企業逆勢增長,營業收入同比增長5.3%,全年增幅預計在7%~9%。

  廣州的數字文化已經成為超千億級產業,文化裝備製造業居全國領先,舞檯燈光、音響產值約佔全國一半。酷狗、荔枝等網絡音樂企業,YY、虎牙直播等網絡直播企業均為行業巨頭。廣州的電競產業正以「廣州速度」在快速形成規模化發展。廣州南沙國際郵輪母港成為亞洲規模最大的郵輪母港綜合體。全市共有文化產業園區220多家,其中國家級園區(基地)16個,省級園區(基地)10個。廣州高新區被認定為第二批「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中國(廣州)超高清視頻創新產業示範園區設立,證明了廣州「4K+5G」的突出競爭力,廣州誕生了首個國家廣電標準(AVS2)應用示範社區堅真花園、全國首部4K全景聲粵劇電影《白蛇傳·情》,成功培育全國首批4K電視網絡應用示範社區,預計2020年廣州超高清視頻產業規模將突破2000億元;廣州國際媒體港獲批國家級廣告產業園核心區,園區產值超過500億元;勵豐文化獲國家級示範基地,花果山特色小鎮獲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區創建資格。中宣部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二期)設立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為大灣區發展增加強勁動力。廣州開發區是國務院批准的唯一智慧財產權運用和保護綜合改革試驗區域,目前,該區通過國家智慧財產權管理體系認證的企業有1221家,共有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企業10家、優勢企業71家。

  廣州「一報一臺」市屬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搭建起全媒體「策採編發」平臺與融合傳播矩陣,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微社區e家通」、南風窗智庫、數據和數位化研究院以及廣州市廣播電視臺「城市交換雲平臺」「花城+」「花城FM」等一批重點融媒項目傳播力影響力日漸提高。融媒體中心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掛牌成立全市11個區融媒體中心,市級技術平臺和客戶端「新花城」運行良好。

  未來,文化軟實力將是城市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十三五」期間文化領域的諸多創新突破,令廣州搶佔了下一步發展的先機。(廣州日報)

相關焦點

  • 文化廣州,何以出新出彩?
    「十三五」期間,廣州各項事業邁上嶄新臺階。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亦是碩果纍纍、亮點紛呈。思想政治引領「強」起來,主流輿論聲勢「壯」起來,社會道德風尚「美」起來,傳統文化底蘊「活」起來,公共文化服務「優」起來,城市形象品牌「亮」起來,文化產業發展「快」起來……強、壯、美、活、優、亮、快,每個字都含金量十足,每個字都已圈粉無數。
  • 文化廣州出新出彩,文化強市奏響強音
    她說,希望這些承載著中國人誠信、堅毅、勤勞的物件,能夠在專業的文博機構中得到更好的利用,豐富嶺南文化內涵。正像這一萬件新入藏的僑批所體現的那樣,廣州的「城市文化資源」近年來在快速地擴容、增加、完善,廣州作為一座文化之城的整體形象愈加清晰。
  • 《非常傳奇》第三季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
    《非常傳奇》第三季能夠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古老底蘊以及現代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得益於節目中三個環節的設置:傳承人作為非遺項目推介人帶來創意表演;由明星合伙人和頂尖設計師組成的嘉賓團現場向傳承人「學藝」,親身感受非遺之美;嘉賓團針對不同項目給出非遺衍生品創意,與傳承人達成合作意向。
  • 電視節目如何讓中國傳統文化「活」了起來?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中國傳統文化推動上,選題中華文明的經典,用影像的力量,故事的手段,用電視節目讓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面前「活」了起來。
  • 繼承傳統文化,要挑肥揀瘦,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最近真的讀過不少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相關書籍,而且都是關於兒童繪本的類型,從《中國神話故事集》到《有仙氣》、《有英氣》等等兒童繪本,所講的內容均是中國傳統文化洪流的一小部分。可以說,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無論如何,也不是隻言片語就可以被講完的。
  • 宜昌:打造鋼琴音樂文化之城
    【老朋友】點擊右上角,轉發或分享本頁面內容。  2000年,香港柏斯音樂集團來到宜昌,建起了企業總部和生產基地。  2011年,首屆中國宜昌長江鋼琴音樂節舉辦,奏響文化發展強音,著力打造「宜昌鋼琴音樂城」,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推動文化產業大發展。
  • 推動廣州文化繁榮興盛系列評論:文化廣州 引領前行
    文化,為一座城市匯聚起的認同感、歸屬感,是任何經濟數據都無法替代的;在文化的發展過程中,任何短期的人為刺激都無法替代長期的自然積累。長達2200年的廣州建城史,就是這樣一本得天獨厚的文化寶典。在國際權威機構的測評中,廣州已邁向「全球一線城市」。要在全球城市體系找到自身位置,文化是一項不可或缺的軟實力。
  • 寧波如何打造「音樂之城」 趙季平:建立對文化品牌的尊重
    原標題:寧波如何打造「音樂之城」 趙季平:建立對文化品牌的尊重  溫文爾雅、始終帶著平靜笑容的他,看到參天古樹、巍峨挺拔的高山特別感觸,「我聽說寧波要打造『音樂之城』,在我印象裡寧波人傑地靈,是有基礎做這件事的。寧波要建設音樂港,我的想法是攤子不要鋪得太開,要有針對性和持續性。」
  • 軟文化、強廣州!廣州文化綜合實力有「十大範例」
    「傳統底蘊」活,廣州盤活紅色文化、嶺南文化、海絲文化、創新文化,煥發時代光彩;「惠民利民」暖,基本實現居民5~10分鐘步行範圍內有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周末惠民演出成常態;文化市場大,文交會展會規模、成交金額和影響力逐年提升;對外交流廣,國際高端會議驚豔出場,迎春花市花開世界……至此,廣州作為一座文化之城的整體形象日趨清晰,廣州文化綜合實力由此形成「十大範例」。
  • 「人文」添底蘊,打響上海文化品牌!
    落實人文松江建設,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十四五期間,松江將建成「二陸讀書臺」等文化地標,編纂「一典六史」,厚植「上海之根」歷史文化底蘊。在人文旅遊方面,和佘山國家旅遊度假區齊頭並進。同時,以上海科技影都為核心,推動「科創芯世界窗」異質雙核發展,打造全球影視創製中心的主要承載地、上海文化大都市影視特色功能區。目前,松江已經集聚7000多家影視企業,佔全國總量三分之一。
  • 廣州文化之「魂」煥發新魅力
    &nbsp&nbsp&nbsp&nbsp大力實施文化強市戰略,廣州在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上交出優異答卷。在打造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城市範例的道路上昂首向前,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出新出彩。
  • 精心打造蘇州「運河十景」 讓文化名片活起來火起來
    許昆林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運河文化保護和利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形成聯動格局、強化綜合施策,精心策劃打造蘇州「運河十景」,讓大運河文化真正活起來、火起來。望亭是京杭大運河進入蘇州的第一鎮,傳承了4000多年的稻作文化,擁有古長洲苑、月城、皇亭碑等古址遺存。
  • 大國品牌六桂福:開啟東方文化珠寶新篇章
    盲目跟風、缺乏文化內涵、胡亂跨界的問題也逐漸浮出。很多企業什麼流行就做什麼,想掙一波快錢,卻沒有用心經營品牌。國潮能流行絕不只是產品的表面包裝,而是其中滲透的歷史文化內涵。品牌做國潮應該建立在真正對傳統文化、消費者以及自身品牌的理解,並將三者融會貫通的基礎上。
  • 讀懂中國|廣州城市文化建設的「關鍵詞」
    今日(11月20日),2020年「讀懂廣州」之「文化強國建設與灣區文化綜合實力提升」主題訪問在廣州舉行。廣州文化建設的三個關鍵詞「創新發展」「數字賦能」「傳統文化優勢」徐偉新:國創會副會長,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徐偉新認為,讀懂廣州是一個很大的題目。
  • 新文創讓陳靖姑文化活起來
    發祥於古田臨水宮祖廟的陳靖姑文化傳承千年,蜚聲世界的景德鎮陶瓷文化源遠流長,當兩種底蘊深厚的傳統文化融合交匯,新活力迸發而出。6月13日,古田縣舉辦臨水夫人瓷首發儀式,一系列設計精巧、富有創意的陳靖姑文創產品通過直播平臺與廣大網友見面,在網絡上掀起了一股陳靖姑文化熱。
  • 打造文化IP,賦能鄉村振興!梅州梅縣區深挖鄉村文化底蘊,讓美麗鄉村...
    近年來,梅縣區找準鄉村特色資源優勢,發掘鄉村吸引人的獨特魅力和文化底蘊,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鄉村文化IP,為美麗鄉村建設注入文化內涵。 桃堯鎮供圖 梅南鎮水美村立足紅色資源,打造紅色愛國教育示範點;城東鎮玉水村發揮廚師人才優勢,主動對接「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相關政策,成功創建「廣東廚師之鄉」……該區深刻認識到,要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再上新臺階,邁入新階段,應注重「文化內涵」的建設。
  • 文化強市|大戲看廣州!廣州打造全國文化消費中心城市
    單就廣州大劇院來說,連續9年實現收支平衡,2018年、2019年僅票房收入已破億,全國劇院票房收入過億的不超過三家。 2020年,文化演出行業受到疫情衝擊,「網際網路+文化」則保持逆勢上行,線上文化消費支出高速增長。在廣州發展起來的酷狗音樂推出了包括「春日宅家音樂季」「TME live」在內的線上音樂會。
  • 以精品奉獻人民 用文化添彩小康 廣州打響四大文化品牌
    以精品奉獻人民 用文化添彩小康 廣州打響四大文化品牌金羊網  作者:李煥坤  2020-11-11 廣州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豐富公共文化供給
  • 廣州地標名片:讓高質量文化設施,滲入城市的肌理
    打造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城市範例,需要擦亮文化品牌,鮮明立起廣州文化標識,也需要提質公共文化,為民便民,推動文化惠民。而這一切,都需要完善的文化基礎設施作為支撐,需要高質量的軟硬體吸引人才、激發創意、展示產品。站在「十四五」的門前,廣州的文化設施建設正在加速駛入快車道。
  • 深耕傳統文化傳承洞察多元文化需求 物喜堂獲《國家寶藏》第三季...
    作為國內授權業極具影響力的領先IP跨界整合營銷運營機構,物喜堂在與《國家寶藏》的深度IP運營合作中,將繼續萃取國寶重器所蘊含的文化、消費基因進行再造開發,整合設計研發、供應鏈、前端運營、銷售渠道等資源矩陣,通過助力IP整合運營全鏈路衍生服務,與更廣泛的受眾人群尤其是年輕人群形成情感連結,全面釋放《國家寶藏》IP全產業鏈價值,讓國寶在新商業市場「活」起來,更「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