捫心自問,我屬於那種不佛系也不雞娃的媽媽。
為什麼不佛系?孩子的敏感期很重要,你的孩子說,「媽媽,這個是什麼字?」「媽媽,這是幾?」你說「孩子,你只負責快樂,這個你不用知道」?想不想翻自己幾個白眼?如果只是一味地說,我要快樂育兒,我不想給孩子的童年留下功利的痕跡,那麼當有一天突然發現自己錯過了那些個寶貴的敏感期,別的寶寶在往前跑,你們在彌補敏感期,那時候會不會對這種快樂育兒的理論有些懷疑呢?我媽幾乎沒輔導過我作業,可是我從沒感謝過她不輔導我作業。她也不會慶幸,幸虧我當時沒輔導你作業,要不你可能考不上大學了。
為什麼不雞娃?首先,那種遵循孩子敏感期和興趣,有計劃地去引導孩子學習的,我認為不是雞娃。雞娃在我眼裡是那種,小小年紀就把娃泡在練習冊裡,不管娃的喜好去買益智玩具、認知繪本、字卡、閃卡,這叫雞娃,別人一學啥自己就焦慮趕緊買了囤起來,那叫雞娃。因為我覺得打雞血的人都不太理智,既然同屬雞族,應該也沒那麼理智。區分了雞娃的概念,為什麼不雞娃大概也就明朗了。不用是第一,不敢是第二。畢竟,安全感還沒建立好的年紀,親子關係的培養才是最重要的,我不希望有一天我把我兒子培養成了科學家,他不願意認我,死了都不願意回來奔喪(見某新聞留美科學家不願意回國看親人)或者因為恨我殺了我(見某新聞名校學子殺了媽媽藏屍)或者壓力太大抑鬱……但是,雞娃的媽媽大概都是身不由己吧?誰也不是就是為了讓娃不痛快雞娃,可能不同理論體系吧?!
然後呢,還想說一些現象,自己不培養孩子,鄙視培養孩子的人。「給娃學那些有啥用?」「就她天天教這教那,她娃大概能成科學家」「天天學習,學習好就能有好的人生嗎?」「讓孩子快樂一些不行嗎?」「誰長大還不認個字了」
首先,好的人生的定義是什麼?是不用上班不用學習也吃喝不愁的話,那麼,沒有好的人生就真得全怪父母了。是有錢?是當領袖?未來那麼不可測,誰知道什麼人生會好?儘可能給孩子多一些本事傍身,是我們這些並不家財萬貫的家長能給孩子做的最好的準備,所以才有了「窮啥不能窮教育」的說法。
其次,引導孩子學習≠雞娃,孩子可以快樂。初冬的清晨,你帶著你的孩子到公園裡散步,你看著小草上面的霜說「寶寶,你看,今天的草哪裡不一樣?」他說「白白的,綠綠的」你說「這就是霜,天氣太冷了,露珠也變成了雪花一樣的霜了。」然後,他回家後會給見到的所有人嘚瑟,「我今天見到了霜,就像冰箱的霜一樣的。就像雪花一樣的霜」,你覺得他這個學習的過程痛苦嗎?
然後,大部分孩子都是普通人,科學家少,學霸也少。誰也不能保證,三歲學英語的小a就比六歲學英語的小B英語好。但是,三歲學英語的小A肯定比六歲學英語的小A英語好。不同個體不同時期之間的比較本身就毫無意義。
回到主題,我呢,不雞娃,不佛系,不優秀,沒牛娃,更不是牛媽。普娃普媽的標配,但是,普通媽媽裡,我屬於那種更願意也更能夠花時間去研究孩子,研究興趣的媽媽。有些媽媽工作纏身有心無力,有些媽媽生活瑣碎,有力無心。有錯過的,有迷茫的。感恩那些信任我的媽媽們,焦慮的時候,矛盾的時候都會和我聊一聊。於是,今天我重新啟用了我的公眾號,這個號幾度轉型,都時間不長。雖然深知當不了網紅,還是希望給相信我的死忠粉當一個閃著微光的燈塔。好多塔很大很亮,但是也許並不是他們要去的方向,又也許那個方向太遠,他們走不了那麼遠那麼快。
我也生活瑣碎,雞零狗碎,面對疫情,身心疲憊。讀者也少,所以也不會費心排版了,可能看起來沒那麼賞心悅目。如果有一天,漲粉了,我再想想要不要排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