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載於《兩岸視點》雜誌2018年第1期,總第053期,轉載務請聯繫授權。
臺報告中列出解放軍每次近臺的記錄
新版臺灣地區「國防報告書」評析
文/趙力昌 許 震
2017年12月26日,臺灣地區發布2017年「國防報告書」(以下簡稱報告),介紹了民進黨上臺以來臺灣地區防務和軍隊建設發展情況,特別對臺灣的戰略價值、對外軍事夥伴關係、「國防」科技與「國防」民生等進行了專門闡述,體現了民進黨在新時代背景和全面執政條件下,對安全環境、防務政策和整軍備戰的總體考慮。
報告主要觀點及調整情況述評
報告包括「戰略環境、國防整備、國防自主、國防治理和榮耀國軍」等五篇十章。相較於2015年版,報告結構上由4篇增加至5篇,由8章增加至10章,文字由8萬減少至6萬餘字。
視「中美競合」為當前國際戰略格局主導。與2015年版相比,報告將戰略安全環境聚焦亞太地區,更加關注美川普政府全球戰略收縮對亞太、印太特別是臺灣周邊地區安全的影響,對大陸實力快速增長、島嶼主權和海洋權益爭端、朝鮮半島問題及區域內美國、日本、韓國、印度、澳洲、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國防態勢進行了總體評估。報告認為臺灣戰略價值突出表現於地緣優勢,臺灣應善用利用這一優勢,與共同戰略利益國家深化合作,「為區域和平穩定貢獻力量」。
視「大陸軍力快速發展」為最大安全挑戰。一是軍事戰略更具挑戰性。報告認為,我十九大報告提出新「三步走」軍事發展戰略,對以「積極防禦」為主的「被動反擊」戰略,強化「先發制人」「積極主動」概念,對臺軍事威脅「與日俱增」。二是兩岸軍力正在加速失衡。報告認為我通過高速增長的軍費投入和積極推進的軍事改革,現代化步伐明顯加快。三是作戰能力建設持續提升。我「精確作戰、立體作戰、多能作戰及持續作戰能力」 穩步提升,聯合情監偵能力已涵蓋第二島鏈以西全境,戰略核威懾、核反擊、常規精準打擊與戰略投送能力有效提升,我已全面掌控「第一島鏈」以西制空權、制海權、制電磁權,「全局作戰能力」加速形成。
以「戰略指導創新」為防務政策關鍵。報告認為,一是要正視兩岸軍力失衡現實、避免冒進。臺現階段防務政策還不能正面衝撞「一中」框架,對敏感議題應以「切香腸」方式漸次推進。二是提出現階段防務戰略目標。相較於2015年版,報告剔除「預防戰爭」、「應變制變」和「防範衝突」三項,將「國土防衛」細化分拆成「防衛國家安全」、「建制專業國軍」和「落實國防自主」,其中首次將「國防自主」提升為「國家」防務戰略目標,並強調「嚇阻」及「專業、精巧、強韌的國軍」是防衛臺灣安全的重要手段和主要保障。三是進一步明確新軍事戰略表述。繼2017年3月「四年期國防總檢討」之後,再次闡述宣示「防衛固守、重層嚇阻」新軍事戰略,論述上強調應充分藉助美日等域外力量,戰時從多維多層對大陸予以反制。
以「不對稱戰力」為應對大陸「威脅」主要手段。一是渲染不對稱建軍成果。包括編成「資通電軍指揮部」、空軍「防空炮兵指揮部」及「防空飛彈指揮部」合編為「空軍防空暨飛彈指揮部」、組建「海上戰術偵搜大隊」、陸軍改編突擊直升機作戰隊、籌建資通電反制裝備等「不對稱」建軍成果。二是著眼「精實高效」確定戰力整建重點。提出以「遠距精準、快速機動、多維聯合」為發展目標,集中發展空中防衛與打擊、海上行動與反潛、地面與兩棲作戰、情監偵能力、資通電作戰等聯合戰力。
以航空、艦船、信息安全三大領域為防務產業發展重點。一是航空領域啟動「國機國造」,由「中科院」研製的新型高級教練機與「空軍」籤署66架購買協議;「騰雲」無人機開始量產列裝,目前具備偵察能力,未來可發展為攻擊型無人機;「劍翔」反輻射無人機已通過作戰測評。二是艦船領域推進「國艦國造」,2017年推進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高效能艦艇後續艦、快速布雷艇建造案,以及潛艇、新一代飛彈巡防艦設計案。三是信息安全領域強調軍民融合,強調網絡安全是「重要戰略目標」,必須充分利用好島內信息安全研發技術和人力優勢。
對未來臺防務建設、軍力發展具較強指導意義
蔡當局首份「國防報告書」,帶有明顯的自我宣傳、應對島內輿論意味,且對臺軍未來幾年建設發展具較強指導意義。一是戰略價值定位更加清晰。即作為美國在亞太地區對華遏制的重要棋子,發揮第一島鏈戰略預警功能。二是對外軍事合作唯美是從。通過全面深化與美軍事合作,為「臺獨」增加籌碼。報告第八章「夥伴關係」,首次對美臺武器銷售與訓練交流等軍事合作進行了程序解讀,意在將美臺軍事關係「檯面化、公開化」,下步可能利用智庫交流、中高層交流等管道,就程序機制上存在問題進行討論,推進美臺軍事合作常態化、機制化、高效化。三是作戰指導思想調整變化。報告書提出「戰力防護、濱海決勝、灘岸殲敵」用兵理念,是對「防衛固守、重層嚇阻」軍事戰略構想的具體化,特別是強調「濱海決勝」,把「濱海」與「灘岸」在作戰區域上做以區分,將馬英九時期「不使敵登陸立足」的「灘岸決勝」作戰構想主戰場前推,某種程度上相當於陳水扁「決戰境外」作戰思想的死灰復燃。四是發展不對稱戰力已成臺軍建設唯一選項。蔡當局對兩岸綜合實力對比有較清醒認識,依靠臺軍現有戰力實施「防衛固守」不可能持久。戰時臺軍必須以不對稱戰力/戰法遲滯我武力攻臺進程,戰術上阻滯破壞我作戰節奏、削弱癱瘓我作戰能力,使戰略上的「以拖待援」、「以拖待變」更具可行性。
以「國防自主」為旗號擴大執政基礎
蔡當局公然將「國防自主」提升至防務戰略目標高度,有其特殊考量。一是「國防」產業鏈已初具規模。蔡當局以關鍵裝備技術研發為牽引,發展防務產業體系,能夠有效彌補產業鏈的環節缺失。蔡英文上臺不久,即任命有軍工背景的馮世寬、張冠群為「國防部」正副掌門人;專門成立防務產業協會,對接「美臺商會」。如針對先進潛艇研製,島內尚不具備獨立研發製造能力,但目前已掌握部分關鍵技術,下一步如能自行研發或從美、日等國引進技術,將對完善「國防」產業鏈發揮極大改善作用。二是「國防」自主能力仍然有限。主戰裝備長期依靠外購的現實,客觀上造成了島內防務產業的缺項斷鏈,導致技術發展和人才儲備的長期萎縮,難以形成較為完備的軍工科研-試驗-生產-維護的全壽命期體系和大型成套裝備的製造維護能力,決定了「國防自主」只能是「有限自主」,關鍵技術和核心部件仍有賴於外部購入。三是發展防務產業實為「選票」服務。蔡當局將防務產業確立為「五大核心產業」之一,在持續增強臺「國防自主」能力同時,發揮島內產業軍民融合優勢途徑,積極以「資源釋商」、內聯外購等為手段,扶持產業發展、推動經濟復甦,進而實現穩定島內政治格局、增加選票,已達成繼續執政、長期執政目的。
報告已成臺軍謀求國際關注重要載體
臺防務部門自1992年開始,每兩年出版一次「國防報告書」,內容結構大體相似,均突出當期主題。如2000年版突出「面向新世紀的『國軍』」,2009年版突出「『建國』百年」主題,2015年版突出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70周年紀念等,2017則以「守疆衛土、看見國軍」為主軸。為吸引青年族群,同期發行漫畫形式的報告縮略版,製作推出宣傳「懶人包」,舉辦有獎問答等活動,力求以活潑多樣的形式吸引年輕一代、激發從軍熱情、宣傳親民友善形象;蔡當局還利用全面執政優勢,充分利用美、日友臺勢力及島內的行政資源和社會影響力,對任內首次報告進行解讀,組織島內智庫學者和「臺獨」意見領袖利用學術訪談、技術交流、民間論壇等時機,通過多種媒體傳播渠道;適應網絡資訊時代發展,報告大量配髮帶二維碼的彩圖插頁和圖表,連結視音頻節目在YouTube、Titter等全球性網站播出,加大宣傳力度,擴大國際能見度和影響面。
【兩岸視點獨家稿件】
編輯:村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