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視點 | 新版臺灣地區「國防報告書」評析

2021-02-10 兩岸視點

本文原載於《兩岸視點》雜誌2018年第1期,總第053期,轉載務請聯繫授權。



臺報告中列出解放軍每次近臺的記錄



新版臺灣地區「國防報告書」評析


 文/趙力昌  許 震

2017年12月26日,臺灣地區發布2017年「國防報告書」(以下簡稱報告),介紹了民進黨上臺以來臺灣地區防務和軍隊建設發展情況,特別對臺灣的戰略價值、對外軍事夥伴關係、「國防」科技與「國防」民生等進行了專門闡述,體現了民進黨在新時代背景和全面執政條件下,對安全環境、防務政策和整軍備戰的總體考慮。

報告主要觀點及調整情況述評

報告包括「戰略環境、國防整備、國防自主、國防治理和榮耀國軍」等五篇十章。相較於2015年版,報告結構上由4篇增加至5篇,由8章增加至10章,文字由8萬減少至6萬餘字。

視「中美競合」為當前國際戰略格局主導。與2015年版相比,報告將戰略安全環境聚焦亞太地區,更加關注美川普政府全球戰略收縮對亞太、印太特別是臺灣周邊地區安全的影響,對大陸實力快速增長、島嶼主權和海洋權益爭端、朝鮮半島問題及區域內美國、日本、韓國、印度、澳洲、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國防態勢進行了總體評估。報告認為臺灣戰略價值突出表現於地緣優勢,臺灣應善用利用這一優勢,與共同戰略利益國家深化合作,「為區域和平穩定貢獻力量」。

視「大陸軍力快速發展」為最大安全挑戰。一是軍事戰略更具挑戰性。報告認為,我十九大報告提出新「三步走」軍事發展戰略,對以「積極防禦」為主的「被動反擊」戰略,強化「先發制人」「積極主動」概念,對臺軍事威脅「與日俱增」。二是兩岸軍力正在加速失衡。報告認為我通過高速增長的軍費投入和積極推進的軍事改革,現代化步伐明顯加快。三是作戰能力建設持續提升。我「精確作戰、立體作戰、多能作戰及持續作戰能力」 穩步提升,聯合情監偵能力已涵蓋第二島鏈以西全境,戰略核威懾、核反擊、常規精準打擊與戰略投送能力有效提升,我已全面掌控「第一島鏈」以西制空權、制海權、制電磁權,「全局作戰能力」加速形成。

以「戰略指導創新」為防務政策關鍵。報告認為,一是要正視兩岸軍力失衡現實、避免冒進。臺現階段防務政策還不能正面衝撞「一中」框架,對敏感議題應以「切香腸」方式漸次推進。二是提出現階段防務戰略目標。相較於2015年版,報告剔除「預防戰爭」、「應變制變」和「防範衝突」三項,將「國土防衛」細化分拆成「防衛國家安全」、「建制專業國軍」和「落實國防自主」,其中首次將「國防自主」提升為「國家」防務戰略目標,並強調「嚇阻」及「專業、精巧、強韌的國軍」是防衛臺灣安全的重要手段和主要保障。三是進一步明確新軍事戰略表述。繼2017年3月「四年期國防總檢討」之後,再次闡述宣示「防衛固守、重層嚇阻」新軍事戰略,論述上強調應充分藉助美日等域外力量,戰時從多維多層對大陸予以反制。

以「不對稱戰力」為應對大陸「威脅」主要手段。一是渲染不對稱建軍成果。包括編成「資通電軍指揮部」、空軍「防空炮兵指揮部」及「防空飛彈指揮部」合編為「空軍防空暨飛彈指揮部」、組建「海上戰術偵搜大隊」、陸軍改編突擊直升機作戰隊、籌建資通電反制裝備等「不對稱」建軍成果。二是著眼「精實高效」確定戰力整建重點。提出以「遠距精準、快速機動、多維聯合」為發展目標,集中發展空中防衛與打擊、海上行動與反潛、地面與兩棲作戰、情監偵能力、資通電作戰等聯合戰力。

以航空、艦船、信息安全三大領域為防務產業發展重點。一是航空領域啟動「國機國造」,由「中科院」研製的新型高級教練機與「空軍」籤署66架購買協議;「騰雲」無人機開始量產列裝,目前具備偵察能力,未來可發展為攻擊型無人機;「劍翔」反輻射無人機已通過作戰測評。二是艦船領域推進「國艦國造」,2017年推進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高效能艦艇後續艦、快速布雷艇建造案,以及潛艇、新一代飛彈巡防艦設計案。三是信息安全領域強調軍民融合,強調網絡安全是「重要戰略目標」,必須充分利用好島內信息安全研發技術和人力優勢。

對未來臺防務建設、軍力發展具較強指導意義

蔡當局首份「國防報告書」,帶有明顯的自我宣傳、應對島內輿論意味,且對臺軍未來幾年建設發展具較強指導意義。一是戰略價值定位更加清晰。即作為美國在亞太地區對華遏制的重要棋子,發揮第一島鏈戰略預警功能。二是對外軍事合作唯美是從。通過全面深化與美軍事合作,為「臺獨」增加籌碼。報告第八章「夥伴關係」,首次對美臺武器銷售與訓練交流等軍事合作進行了程序解讀,意在將美臺軍事關係「檯面化、公開化」,下步可能利用智庫交流、中高層交流等管道,就程序機制上存在問題進行討論,推進美臺軍事合作常態化、機制化、高效化。三是作戰指導思想調整變化。報告書提出「戰力防護、濱海決勝、灘岸殲敵」用兵理念,是對「防衛固守、重層嚇阻」軍事戰略構想的具體化,特別是強調「濱海決勝」,把「濱海」與「灘岸」在作戰區域上做以區分,將馬英九時期「不使敵登陸立足」的「灘岸決勝」作戰構想主戰場前推,某種程度上相當於陳水扁「決戰境外」作戰思想的死灰復燃。四是發展不對稱戰力已成臺軍建設唯一選項。蔡當局對兩岸綜合實力對比有較清醒認識,依靠臺軍現有戰力實施「防衛固守」不可能持久。戰時臺軍必須以不對稱戰力/戰法遲滯我武力攻臺進程,戰術上阻滯破壞我作戰節奏、削弱癱瘓我作戰能力,使戰略上的「以拖待援」、「以拖待變」更具可行性。

以「國防自主」為旗號擴大執政基礎

蔡當局公然將「國防自主」提升至防務戰略目標高度,有其特殊考量。一是「國防」產業鏈已初具規模。蔡當局以關鍵裝備技術研發為牽引,發展防務產業體系,能夠有效彌補產業鏈的環節缺失。蔡英文上臺不久,即任命有軍工背景的馮世寬、張冠群為「國防部」正副掌門人;專門成立防務產業協會,對接「美臺商會」。如針對先進潛艇研製,島內尚不具備獨立研發製造能力,但目前已掌握部分關鍵技術,下一步如能自行研發或從美、日等國引進技術,將對完善「國防」產業鏈發揮極大改善作用。二是「國防」自主能力仍然有限。主戰裝備長期依靠外購的現實,客觀上造成了島內防務產業的缺項斷鏈,導致技術發展和人才儲備的長期萎縮,難以形成較為完備的軍工科研-試驗-生產-維護的全壽命期體系和大型成套裝備的製造維護能力,決定了「國防自主」只能是「有限自主」,關鍵技術和核心部件仍有賴於外部購入。三是發展防務產業實為「選票」服務。蔡當局將防務產業確立為「五大核心產業」之一,在持續增強臺「國防自主」能力同時,發揮島內產業軍民融合優勢途徑,積極以「資源釋商」、內聯外購等為手段,扶持產業發展、推動經濟復甦,進而實現穩定島內政治格局、增加選票,已達成繼續執政、長期執政目的。

報告已成臺軍謀求國際關注重要載體

臺防務部門自1992年開始,每兩年出版一次「國防報告書」,內容結構大體相似,均突出當期主題。如2000年版突出「面向新世紀的『國軍』」,2009年版突出「『建國』百年」主題,2015年版突出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70周年紀念等,2017則以「守疆衛土、看見國軍」為主軸。為吸引青年族群,同期發行漫畫形式的報告縮略版,製作推出宣傳「懶人包」,舉辦有獎問答等活動,力求以活潑多樣的形式吸引年輕一代、激發從軍熱情、宣傳親民友善形象;蔡當局還利用全面執政優勢,充分利用美、日友臺勢力及島內的行政資源和社會影響力,對任內首次報告進行解讀,組織島內智庫學者和「臺獨」意見領袖利用學術訪談、技術交流、民間論壇等時機,通過多種媒體傳播渠道;適應網絡資訊時代發展,報告大量配髮帶二維碼的彩圖插頁和圖表,連結視音頻節目在YouTube、Titter等全球性網站播出,加大宣傳力度,擴大國際能見度和影響面。

【兩岸視點獨家稿件】

編輯:村正

相關焦點

  • 臺新版「國防報告書」殺氣騰騰
    剛剛出籠的臺灣新版「國防報告書」,日前被臺灣媒體披露後,備受外界關注。因為,這份所謂的「國防報告書」跟往年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臺軍在臆造的「大陸威脅論」的旗號下,開始大量研發新型攻擊性武器,著手實踐臺灣新領導人不久前提出的所謂「決戰境外」的新戰略! ■續彈「大陸威脅論」老調 臺「國防部」新版的「國防報告書」,是去年8月底剛剛出籠,日前才被臺灣媒體全面曝光的。跟往年比起來,新版「國防報告書」極盡渲染「大陸威脅論」之能事。
  • 美國新版「國防授權法案」以臺灣為工具威懾中國
    ,壓倒性通過多達4500頁、總金額價值7,405億美元的2021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案」,其中涉及臺灣地區的項目列在第1260條與第9724條,除了支持臺灣提升防衛能力外,也將臺灣列為威懾中國大陸的新手段。
  • 蔡英文又下了條危險命令,對統一表態驚人,臺灣民眾慌了
    29日,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在臺「中科院」舉行的年終記者會上,首先提到了解放軍軍機頻繁繞臺一事,她聲稱,大陸在區域內軍事活動頻繁,「已經一定程度影響了區域的安全穩定」。她還稱,她一直強調臺灣「防務自主」,並稱臺灣才是該區域和平的維護者,提升自身的防務能力,才是臺灣安全的最終保障。
  • 納尼,臺灣才便宜?新版iPhone兩岸同步預售
    今天開始,新版iPhone在兩岸同時預售。這麼大的屏幕,這麼多的色彩,這麼高的……價格,真像臺灣網友說的那樣:有點考驗信仰啊。
  • 臺灣地區要打造「第二海軍」,總艦數達141艘,自稱瞬間火力強大
    文白山在臺海局勢還不是很樂觀的前提下,臺當局再次放出「大話」,要把「海巡署」打造成「第二海軍」,自稱火力強盛,總艦艇數達141艘,遭到了眾人質疑,也被眾專家評析。根據方案,臺灣地區將投入426億元(新臺幣)經費去建造6種類型共141艘艦艇,預計2020年底交艦,就當前臺灣地區說法看,或許計劃進行得還算順利,對此專家也多表示樂觀其成,但依舊對其提出了質疑。根據專家說法,所謂的海巡署與海軍組成依然存在落差,雙方基本任務與人員裝備組成都存在眾多差異,一味模仿,將其打造成「第二海軍」,不見的是提升國防實力最有利的方式,甚至還有「華而不實」的嫌疑存在。
  • 兩岸視點 |《血觀音》的修羅場
    本文原載於《兩岸視點》2018年5月刊(總第58期),轉載請務說明
  • 臺灣地區政黨體制與兩岸關係的內在聯繫
    臺灣地區合法登記的政黨有一百多個,從對於國家與民族認同、兩岸關系統獨的主張做分類,一般可蓋括為藍綠兩大陣營,故以西方政治學中對於政黨體制的區分來看,應為「溫和的多黨制」;但從歷史的觀察來看,21世紀以來臺灣地區一直處於國民黨與民進黨的輪流執政當中,臺灣地區在形式上也具有某種程度的「兩黨制」(或可謂之為「藍綠兩黨制」),常常會陷入國民黨與民進黨的藍綠政治鬥爭之中,而忽略了人民的真正需求。
  • 兩岸視點 | 透視蔡英文的年金改革
    本文刊發於《兩岸視點》雜誌2017年第08期,總第049期,轉載務請聯繫授權。
  • 兩岸視點|《灣生回家》作者造假引發的風波
    【核心提示】本文原載於《兩岸視點》2017年第04期,總第045期,轉載務請聯繫授權。
  • 臺灣發布2019年版「防務報告書」,暴露「臺獨」荒唐想法,有病得治!
    17日上午,臺灣發布了兩年一度所謂的「防務報告書」。其實一直有讀者留言希望我來談談臺灣發布的這份所謂的「防務報告書」,但是由於各種因素(畢竟這年頭隨便挑一個Big News也比某個地區弄的漫畫書重要是不)一直沒時間談,那咱們來談一下這份所謂的「防務報告書
  • 臺灣學者:兩岸情勢40年來最危機,臺灣卻完全麻痺
    臺當局陸委會副主委、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趙建民在論壇上表示,現在學者都說兩岸關係是空前的緊張,包括美國CIA的前局長、參謀會議前主席,軍事大將領跟情報頭子聯合發表的一篇文章,說明年1月拜登要上臺這段時間,解放軍有可能一舉攻臺。可是臺灣現在好像舞照跳、馬照跑,感覺是天下太平。「現在是兩岸情勢40年以來最危急的時候!」
  • 又打臺灣牌?美參議院通過「國防授權法」,鼓吹助臺維持防衛能力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尹豔輝】據臺灣「中央社」等臺媒12月12日報導,美國聯邦眾議院在8日通過「2021財年國防授權法案」(NDAA FY21)後,聯邦參議院11日也通過這項法案,內容包含協助臺灣維持自我防衛能力等等。不過,報導稱法案可能被美國總統川普否決。
  • 兩岸視點|從日據時代兩大社會運動看臺灣文化協會的分裂
    本文原載於《兩岸視點》2018年7月刊(總第60期),轉載請務說明。
  • 「美臺國防產業論壇」被批玩火
    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警告道,臺灣越是抱美國大腿,大陸的反制力道將會越強。由「臺灣國防產業發展協會」和美臺商會合辦的「美臺國防產業論壇」10日上午在高雄漢來大飯店登場。臺「經濟部長」沈榮津、前「國防部長」楊念祖以及美臺商會會長韓儒伯、前美國陸軍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威爾辛斯基等出席。
  • 兩岸視點 | 黃國昌罷免案演繹島內「政黨現形記」
    本文原載於《兩岸視點》雜誌2017年第12期,總第053期,轉載務請聯繫授權。
  • 國防部發言人吳謙介紹新版國防白皮書內容特點
    國防部發言人吳謙介紹新版國防白皮書內容特點來源:國防部網責任編輯:劉上靖2019-07-24 10:27
  • 臺軍公布「大陸軍力報告書」:通資電作戰能力對臺威脅巨大
    臺當局防務部門昨日公布「大陸解放軍軍力報告書」指出,「解放軍的通資電作戰能力,已初步具備癱瘓臺灣防空、制海及反製作戰體系」;而解放軍聯合情監偵能力通過多元手段,擴大情搜範圍與頻次,已完整掌握臺軍軍事動態及完備戰場情報整備與經營。由於今年中美衝突升溫,未來臺海安全勢將面臨更為嚴峻挑戰。
  • 美國會否協防臺灣?臺防務部門智庫刊文:美國只顧利益、臺灣安全須...
    臺防務部門智庫刊文:美國只顧利益、臺灣安全須靠自己) 【美國會否協防臺灣?臺防務部門智庫刊文:美國只顧利益、臺灣安全須靠自己】「若臺海發生衝突,美國是否會出兵協防臺灣?」
  • 進一步「支持」臺灣?美國做出重要決定
    不僅如此,美國還打算利用臺灣問題來牽制中國大陸,試圖向美國出售更多的軍事武器來打壓中國大陸。近日,美國國會參眾兩院分別通過了新版國防授權法,在新版國防授權法中,中國成為了關鍵詞,臺灣問題也成為了該法案中的關鍵議題,甚至還有一個專門針對中國的「太平洋威懾倡議」計劃。
  • 另類默契 海峽兩岸軍艦同名現象小議
    兩岸軍艦同名是一種文化現象,說明兩岸都是中國人,兩岸軍人都是中國軍人,起名字的思維模式是一樣的。大陸海軍大型艦艇用中國地名和中國歷史名人起名,臺灣地區海軍也是如此。如果算上兩岸已退役艦艇使用過的艦名,相同的就更多了,瀋陽、洛陽、太原、珠江……兩岸軍艦同名是一種政治現象,說明兩岸共同主張一個中國,起名字的政治意圖有相似之處。至少,臺灣當局曾長期明確主張一個中國,臺灣地區現行所謂「中華民國憲法」是「一中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