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歲是個轉折點
「你都這麼大年紀了,還挑什麼啊?」
「今年趕快找,不然過兩年就『貶值』了!」
「二十五還可以叫二十出頭,二十六就是奔三了!」
年齡,是相親市場繞不過去的檻兒。大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4年,青島市初婚登記平均年齡在27.5歲左右,此後逐年增長。到2019年,初婚登記平均年齡漲到了28.6歲,初婚年齡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相關,小城鎮結婚早大城市結婚晚,青島的這一指標與英國相當,將美國甩在了身後。
儘管記者反對使用「剩男」「剩女」這樣的稱呼,但是必須提醒島城的父母們:「剩」或「不剩」,28.6歲見真章。別忘了,登記結婚之前,還需要一段時間戀愛,所以適當提前督促很有必要。
在記者調查的1191位無婚史徵婚者中,1187人備註了自己的年齡,平均32.42歲,其中年齡最大的58歲,年齡最小的是位20歲的姑娘,尚沒有正式就業,瞧瞧人家00後都已經登上相親舞臺,80後、90後們可要當心後浪們了。
從徵婚男女的年齡分布情況看,80後至95後是相親市場的絕對主力,00後剛剛開始「嶄露頭角」。徵婚年齡的人數最高峰出現在31歲,男女均是如此,看來古人說的三十而立,確有道理。31歲之前和31歲之後,徵婚人數呈緩步下降趨勢。20歲、21歲、22歲的徵婚者各有1位,均為女生,可能是女生較早比男生「成熟」,但是整體上還不急,從23歲才開始逐步升溫。
34歲是徵婚男女的分水嶺或轉折點。34歲之前的徵婚女性明顯多於男性,可以簡單理解為女追男,女的主動出擊,男性則有選擇權;34歲之後的徵婚男性多於女性,反映出男的主動出擊,女性更有選擇權。
從男女不同性別的平均年齡來看,484位男性徵婚者平均33.19歲,707位女徵婚者平均31.89歲,男女相差1.3歲。男長女幼,是中國人婚配中的普遍邏輯。這1.3歲的男女年齡分布差,也可以理解為社會中適婚年齡差異的寫照。
男1米75剛及格
年齡不是問題,身高不是距離?
身高,是相親市場上緊排在年齡之後的硬槓槓。在1191位無婚史的徵婚者中,1182人報告了自己的身高,佔比超過99%;1113人給出了未來對象的理想身高,佔比超過93%。從佔比情況來看,身高這個問題,在徵婚市場上絕對無法迴避。
有網友說:「無論身高差距多還是少,無論是男生比女生高,還是女生比男生高,只要兩個人互相看上眼,別人的眼光都不重要。」記者同意這種看法,「不喜歡,什麼都很重要;真喜歡,什麼都不重要」。但是記者提醒,相親市場畢竟屬於「速配」,參與者對自身條件和未來對象描述得越是精準,成功率就會越高,畢竟性格好、氣質佳等描述無法直觀量化判斷,只能放到市場後環節、深入了解才能知曉,而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在相親男女中,全部484位男性中有478人標註了自己的身高,平均177.11釐米;全部707位女性中704人標註了身高,平均身高165.72釐米。這兩個數據可能比我們的日常感知要高些,妥妥的男的個高、女的腿長,或許有一點點虛報吧,倒也無傷大雅。
在對理想對象的身高要求方面,484位男性中433人給出了具體數字,平均要求身高162釐米以上;707位女性中680人給出了具體數字,平均要求身高174.5釐米以上。也就是說,男的身高175釐米、女的162釐米是及格線,不知道正在尋覓終身伴侶的先生女士們有沒有「壓迫感」。
在相親女生看來,身高175釐米的男友最為理想,身高170釐米的男生也不錯,分別有352位和108位女生選擇了這兩個身高段位;而在相親男生看來,身高165釐米的女生和身高160釐米的女生一樣受歡迎,各有213位男生選擇這兩個身高段位。
用一位徵婚女士的話來說,身高代表第一印象,成不成看「內涵」。
女碩士求「解救」
相親市場裡,被貼上「剩男」「剩女」標籤的人,其實各方麵條件一點也不差,尤其是學歷方面。有人說,所謂被「剩下」只是對自己的要求是啥更清楚而已。
1191位無婚史的徵婚者中,去除未標註和標註不明者外,共有1148人標註了自己的學歷,佔比96%。其中,高中以下學歷66人,佔比6%;本科607人,佔比53%;專科279人,佔比24%;碩士180人,佔比16%。碩、本、專加起來,在全部徵婚者中佔比達93%。另有博士15人,博士後1人。
高學歷高智商,是徵婚的標配。那些還沒有資格談婚論嫁的少年們,可要好好讀書了。
在未來對象的學歷要求方面,社會刻板印象中女性會希望未來老公學歷高於自己,事實真是這樣嗎?自身學歷專科的女性中,7%希望男方學歷高於自己,而在本科、碩士女性中,無人要求男方學歷必須高過自己。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必須」不代表「可以」,徵婚女性標註的對方學歷,一般指自己可以接受的最低學歷。
女碩士是需要特別拿出來說一說的群體。網上有種段子形容女博士是「滅絕師太」,對應的女碩士就是「李莫愁」。對於這種調侃,記者表示強烈反對。從調查數據來看,專科徵婚者中男女比是46%對54%,本科徵婚者中男女比是38%對62%,兩組數據都接近徵婚性別男女比例四六開。但在碩士徵婚者中,男女比例達到了驚人的25%對75%。
3:1,意味著女碩士如果想找學歷相當的男碩士,競爭格外慘烈。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相當複雜,僅從年齡上分析,碩士畢業就二十六七歲,工作1年就到了青島初婚登記平均年齡的28.6歲,女碩士大量進入相親市場倒也順理成章。
引用足球場上的一句話:留給女碩士的時間,確實不多了。
「穩定」壓倒一切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1191位無婚史的徵婚者中,1154人填寫了自身職業,佔比97%。徵婚者從事的職業呈百花齊放狀,很難從數據上看出職業偏好。
徵婚人數最多的前十大職業分別為:國企員工106人,教師97人(不限於公辦教師),會計/財務人員74人,工程師38人,外企員工37人,事業單位員工37人,醫療工作者(不含護士)36人,設計師33人,自營29人,公務員27人。
對於未來對象的職業,徵婚者持完全開放態度。1191人中的240人對未來對象的職業沒有填寫或者明確標明「不限」,佔比約20%;要求未來對象工作「穩定」的有899人,佔比75%。徵婚中高頻出現的「穩定」一詞,有文章認為對於追求「穩定」的人,擁有同樣的信仰和價值觀不重要,互相理解對方的夢想與希望不重要,有錢有工作是對婚姻的主要訴求。
細水長流的穩定婚姻,啥時候跟追求信仰和夢想對立起來了?應該看到,「穩定」背後是父母們的期許和祝福。
徵婚男女很少對理想對象的職業進行明確限定,畢竟大家都是奔著結婚來的,不想把自己的路堵死。但是仍有40多名徵婚者對未來對象的職業給出了限定,按照被提及次數排序:希望對象是公務員的有19人,希望對象是事業編的有15人,希望對象是教師的有12人,希望對象是軍人的有5人,希望對象是醫生的有4人。這從一個側面證明,公務員、事業編、老師等職業在相親市場是最搶手的,其中徵婚女性最喜歡對象為公務員,徵婚男性最喜歡對象為事業編。當然,這一結論數據因樣本有限,僅供參考。
此外,相親市場還有個別要求未來對象可以去某地工作,例如中國上海、美國、加拿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