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徵婚男太難,烈女太烈
假期裡見了親戚家29歲的表妹,她正關注著前陣子一個熱點話題——阿里P8男徵婚。這個徵婚的事我也知道,我一直認為「網友們太小題大做了」,我問表妹怎麼看,果然不出我所料,作為一個剛正不阿的與眾不同的大齡未婚女,她淡淡飄出一句:人家提的條件挺正常啊,我覺得我還配不上他.
看看我表妹什麼素養(985碩士,律師,滬女獨苗,魔鬼身材,天使面容,唯一的缺陷大概就是「不想結婚」了.),這樣的適齡姑娘對這則徵婚都能如此客觀看待,中立評論,但縱觀網上對此男罵浪卻不是一點點。
但這則徵婚啟事被很多人攻擊,說這個男的「做夢」,總的來說就是
「你算老幾,也敢提這樣的條件」。我沒明白他們所謂的「這樣的條件」是指什麼,在我看來,徵婚男表達了對理想伴侶的一個很粗淺的描述,並沒有過分。
「阿里P8,170萬」這種很刺激的數字被人罵成「有錢就能提條件啊!」哈哈我就納悶了,他本來就P8,本來就170萬,難道要隱姓埋名地徵婚嗎,說自己「沒啥資歷和資本但是未來一定會努力的」,又會被你們說成是嘴炮男吧.
「江浙最好」是考慮到工作生活的便利性,人家在阿里,難道找一個東三省的或者珠三角的,每年考慮幾次是坐飛機還是趕火車擠春運就是好男人?
徵婚就是這樣,明知道沒有一個女人是性格完美的,但說總是要說一下,難道對性格沒要求,彪悍兇狠潑婦一般的也接受?女人徵婚也想要「豁達開朗陽光暖男」,一個道理。
「身材,身高,外表」其實表達比較含蓄,用了「在線」這個詞,你們冒什麼火,中國80%的女性都在線,人家並沒有要求一個天姿國色的美女。
「學歷,年齡,收入」的要求也基本靠譜,至少在江浙地區,超出這個標準的女性太普遍了。而且此男身處阿里,身邊不乏精英女性,眼界就在這個高度以上,怎麼,非要降低高度來找對象才叫價值觀正確?
另外,我倒覺得應該重點表揚此徵婚男對未來婚姻的藍圖構想。他所想到的事,是很多男人婚前根本不會想的。和那些走一步算一步,最後依然是婚後把家務和孩子都丟給老婆的男人相比,此男太直白了,傻。經歷過婚姻的都知道,大多數婚姻裡總有一個人是為家庭付出多一些,另一方工作忙一些。對一個阿里996來說,顯然是後者。嫁給他的人明擺著就知道這個情況,而他已經想到了這一點,並且給出了一些設想性解決方案,我覺得很不錯,這是一個實用型兼顧居家的直男,比很多結婚前吆喝著「分擔家務」結婚後卻見不著人影的男人強太多。對於孩子,他表達了自己的意願:希望生兩個,要找一個不排斥二娃的老婆。這其實是很有擔當的一個先提條件。要知道雖然有不少女性在吐槽帶孩子太累了,但依然有很多女人喜歡生孩子,她們願意並且也希望男方同樣願意再生一個,這是家庭和諧的一個重要因素,話說在頭裡,比婚後在生娃問題上爭吵要好得多。
綜上所述,我認為這個徵婚貼的問題不大,沒必要開罵。我想來想去,得出一個大膽的結論:大多數罵他的女人,可能是因為自己達不到這個標準;或者覺得以自己目前的標準,配得上一個比這個男人更優秀的男人;或者更陰暗一點也不是沒可能:看到比自己優秀的女人也嫁了比自己老公優秀的男人,不服。
但我要說的還不止於此,這個問題要深入下去,就更會被罵:這屆女性中有一些,戾氣很重,莫名地與男人對立,形成一種「死敵」狀態,既達不到「女權」的標準,又徘徊在「男人該死」的漩渦裡,女人做什麼過分的事都是「有情可原」,「被逼無奈」,男人哪怕有一點她看不慣的地方,就是「萬惡」的。
這個戾氣和怨氣不一樣。有怨氣的人,抱怨完了該幹嘛幹嘛;有戾氣的人,則希望一棍子打死,打到底。有怨氣的:男人都這德行,習慣就好,讓我們帶著仙氣,笑著活下去。有戾氣的:男人都這德行,絕對該死,讓我們消滅男人,自己活下去。
本質是不同的,和戾氣重的女性在一起,時間長了,就會去比較,去排斥,去無限放大負面,失去共情力,將男女視為不可融合的一對矛盾。設想一下,和我表妹差不多條件的上海姑娘,如果徵婚,開出的條件最低配應該會是:要求男方是上海人,30歲以上,身高180以上,會做飯,有房,學歷相當,尊重女方生育自由.這是最低配。那麼問題來了,有沒有人會罵這個徵婚女?應該比較少,因為大家覺得這個女孩自己比較優秀了,要求高一點很正常。但反過來,男人別管自己多優秀,對女方提很多要求,容易被罵死。
罵聲最高的一部分女性,她們可能多半是還沒達到「男女平等」的真正水準,她們甚至是自卑的,對結婚的理解還是停留在「下嫁」。在這個徵婚男的故事裡,她們第一反應是這個男人在用財富「買媳婦」,殊不知在這個社會中有很多女孩就是衝著錢找對象的!他如果再不提條件,怎麼,做慈善啊,養綠茶婊啊?如果說這則徵婚啟事有什麼不妥之處,我覺得可能就出在「此男對當代女性婚姻觀有誤解」,很多女性,尤其是一二線城市中,她們的獨立和強大已經超乎男人想像。這個徵婚中的描述更側重傳統居家型婦女,因此被一批正在崛起的獨立女性嘲諷也是有道理的,但絕不至於上綱上線到那種程度。
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徵婚就是找一個「我想要的」,而不是找一個「在大眾看來正確的」。婚姻和戀愛的區別在於:戀愛還有回頭路,而婚姻的回頭路代價太大。就像你玩別人家孩子,你不配提條件,又不是你生,也不是你帶,給你玩就不錯了你還挑三揀四個P啊;但是你自己生的娃,你就有資格給娃設定各種人生目標,塑造孩子的人格,用不著管別人是否認為這樣正確。換取的標的物有所不同而已,在這場交易中,感情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人們搭上了更多精力去研究這場交易的勝負。當然,一切的物質條件家庭條件經濟條件等等,在愛的大前提之下,會顯得庸俗。但是醒醒,你16歲嗎?當兩人素不相識,並沒有感情基礎的前提下,通過什麼來選擇愛與不愛,憑什麼來判斷對方能否合適與自己結婚?通過交換條件。這殘忍而低趣味的現實,往往就是婚姻的大前提,大保障。
假如這個徵婚男有了女朋友,並準備談婚論嫁,你問他:你當初為什麼會愛上這個女孩?他回答:因為她是江浙姑娘,她長得好看,她溫柔賢惠,她體諒我工作忙,她喜歡小孩願意生兩個孩子……
但當這一切以相反的順序出現時,很多人就感到不適了。當徵婚男把以上所有能令他動心的因素搬到最前面,以這些因素來尋找那個「對的人」的時候,便會被罵。而這種謾罵,很大程度上是「酸」,太多人普遍覺得:男人不該提條件,有女孩看得上你已經不錯了。哈哈,我就覺得奇怪了,女孩找對象時看不看條件?你想不想要外表帥的,身體素質好的,大城市的,見過世面的,能力強的,會賺錢的,頭腦活絡的,還要不花心的,顧家的,你甚至希望對方天生自帶哺育特長,上手就能帶娃的,最好數理化基礎好以後能輔導孩子學習的……有些不掛在嘴上,講究「愛情至上,感覺第一」,但她們在選擇「對誰產生感覺」的時候,早就已經把對方在自己圈定的條條框框裡做過比對了。不符合基本要求的,你根本不給自己機會愛上他。躲避一個錯的人去愛,和選擇一個對的人去愛,道理完全相通,併合理。這就是有趣的地方:男人一旦這樣明目張胆地列表圈定範圍了,就會遭遇唾棄——呵呵,你個臭男人,憑什麼挑三揀四……
我認識一個姑娘,很現實,公司新來一個高顏值小哥哥,大家撮合他倆,姑娘說:不行,他家在武漢,太遠了,別說我爸媽了,就連我都覺得除了上海哪裡我都不習慣。她說:真的在一起了,有些事就被動了,他父母要來上海呢,只能和我們一起生活,我沒有把握能跟公婆和平相處,萬一碰到非要去武漢的情況,我又很被動,要麼就是破壞感情。她看起來沒有提到感情,但是她卻是重感情的一個人,要選擇最能保護感情的那個人在一起,因為未來總有意想不到的事發生,所以寧願現在選擇現在不去觸碰。
人們大多從愛情的角度去衡量婚姻,卻很少從婚姻的角度去度量愛情。所以很多徵婚的條件,寫得明明白白,也被人罵得痛痛快快,卻和看客一點無關,他可能只是在選擇「我要愛一個怎樣的人,大家的日子才能長久安穩快樂的過下去」。
婚姻就是交易,很多東西不是愛情能解決的,麵包和愛情相愛相殺。 誰都是從年輕時走過,結婚後才了解婚姻赤裸裸的現實,但直到今天我還是認為:
戀愛前起碼要經歷3個月的眉來眼去,小半年的曖昧叢生,好多年的摸爬滾打,修煉愛情的悲歡,我們那些努力不簡單.所以我現在看到徵婚貼,就直接把它定義為「選擇有資格和他眉來眼去的人」。在條件不達標的情況下,不要眉來眼去,以避免愛了Mr./Ms.Wrong。
徵婚不是在找一個人結婚,而是找一個人去愛——
我找一個這樣的人,我才會愛他,並以和他結婚的形式來保障我們的愛。
喜歡風花雪月的女孩,找到會彈吉他的,就愛上了;喜歡物質的,找到家裡有礦的,也愛上了。不管是蘿蔔還是青菜,選擇一個全中你條件的人,自然就去愛了,然後結婚了(甚至不愛也可以結婚,各取所需雖然價值觀不正,但卻是現實)。
但現在大多數人,尤其是女人,看到徵婚條件時總是覺得那是虛偽和物質化的,我覺得她們看不到婚姻的本質。
我雖然經常吐槽雲配偶,但我不主張男女對立,不希望出現女人一邊倒地認為男人不配提條件,也不希望男人一邊倒地認為女人都很物質。
另外,未來將有一大波適齡男青年是找不到對象的,在擇偶標準以及對待「徵婚」的態度上,請廣大未來的婆婆和丈母娘們心裡有點數.
↓點閱讀原文,看精選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