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2021-02-13 李白杜甫的詩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詩篇一開頭描寫了春望所見:山河依舊,可是國都已經淪陷,城池也在戰火中殘破不堪了,亂草叢生,林木荒蕪。詩人記憶中昔日長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華,鳥語花香,飛絮瀰漫,煙柳明媚,遊人迤邐,可是那種景象今日已經蕩然無存了。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又令人滿目悽然。詩人寫今日景物,實為抒發人去物非的歷史感,將感情寄寓於物,藉助景物反託情感,為全詩創造了一片荒涼悽慘的氣氛。「國破」和「城春」兩個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時存在並形成強烈的反差。「城春」當指春天花草樹木繁盛茂密,煙景明麗的季節,可是由於「國破」,國家衰敗,國都淪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頹垣殘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長安城裡已不是市容整潔、井然有序,而是荒蕪破敗,人煙稀少,草木雜生。這裡,詩人睹物傷感,表現了強烈的黍離之悲。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無情而有淚,鳥無恨而驚心,花鳥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兒原本嬌豔明媚,香氣迷人;春天的鳥兒應該歡呼雀躍,唱著委婉悅耳的歌聲,給人以愉悅。「感時」、「恨別」都濃聚著杜甫因時傷懷,苦悶沉痛的憂愁。這兩句的含意可以這樣理解:我感於戰敗的時局,看到花開而淚落潸然;我內心惆悵怨恨,聽到鳥鳴而心驚膽戰。人內心痛苦,遇到樂景,反而引發更多的痛苦,就如「營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那樣。杜甫繼承了這種以樂景表現哀情的藝術手法,並賦予更深厚的情感,獲得更為濃鬱的藝術效果。詩人痛感國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會增添內心的傷痛。這聯通過景物描寫,借景生情,移情於物。表現了詩人憂傷國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詩人想到:戰火已經連續不斷地進行了一個春天,仍然沒有結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肅宗剛剛繼位,但是官軍暫時還沒有獲得有利形勢,至今還未能收復西京,看來這場戰爭還不知道要持續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敵軍營,好久沒有妻子兒女的音信,他們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麼樣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書抵萬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詩人在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戰爭是一封家信勝過「萬金」的真正原因,這也是所有受戰爭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廣大人民反對戰爭,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願望,很自然地使人產生共鳴。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連月,家信不至,國愁家憂齊上心頭,內憂外患糾纏難解。眼前一片慘戚景象,內心焦慮至極,不覺於極無聊賴之時刻,搔首徘徊,意志躊躇,青絲變成白髮。自離家以來一直在戰亂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於長安數月,頭髮更為稀疏,用手搔發,頓覺稀少短淺,簡直連髮簪也插不住了。詩人由國破家亡、戰亂分離寫到自己的衰老。 「白髮」是愁出來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頭髮白了、疏了,從頭髮的變化,使讀者感到詩人內心的痛苦和愁怨,讀者更加體會到詩人傷時憂國、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這是一個感人至深、完整豐滿的藝術形象。

這首詩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賅,充分體現了「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且這首詩結構緊湊,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詩人由登高遠望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的感嘆憂憤。由開篇描繪國都蕭索的景色,到眼觀春花而淚流,耳聞鳥鳴而怨恨;再寫戰事持續很久,以致家裡音信全無,最後寫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環環相生、層層遞進,創造了一個能夠引發人們共鳴、深思的境界。表現了在典型的時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時代的人們熱愛國家、期待和平的美好願望,表達了大家一致的內在心聲。也展示出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高尚情感。

相關焦點

  •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春望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裡草木茂密。感時:為國家的時局而感傷。濺淚:流淚。恨別:悵恨離別。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這裡指安史之亂的戰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抵:值,相當。白頭:這裡指白頭髮。搔:用手指輕輕的抓。渾:簡直。欲:想,要,就要。勝:受不住,不能。簪:一種束髮的首飾。古代男子蓄長發,成年後束髮於頭頂,用簪子橫插住,以免散開。
  • 4號: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陳浪老師這樣說:4號是把感受內化的模式,我們一般的人可能晚上才會做夢,4號人坐在這裡一不留神就做起白日夢來,而且很多4號的人告訴我做夢不是單集的,是連續劇。所以我們說4號人把感受內化,他會退縮到自己的感覺世界裡面,跟自己對話。我們形容他一輩子活在半空中間腳不著地。
  • 感時花濺淚
    人們提到杜甫時,盡可以忽略他的生地和死地,卻忘不了成都的杜甫草堂
  • 幼兒學唐詩之杜甫:春望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春望注釋  國:國都,即京城長安(今陝西西安)。  破:被攻破。  深:茂盛;茂密。  感時:感傷時局。  恨別:悲傷,悔恨離別。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二句互文,意謂因感時恨別而對花落淚,聽鳥尖叫。  烽火:這裡指戰爭。  連三月:連續三個月。  抵萬金:家書可值幾萬兩黃金,極言家信之難得。抵:值。  白頭搔更短:白頭髮越抓越少了。白頭:白頭髮。搔:抓,撓。
  • 為什麼說杜甫的詩「沉鬱頓挫」?——以《春望》為例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的這首《春望》,寫於至德二年(757)三月。天寶十五年(756)六月,安史之亂的叛軍攻破潼關,唐玄宗倉皇逃至蜀地,長安淪陷。杜甫帶著妻小逃離他居住了十年之久的長安,到鄜(fū)州羌村親戚家避難。七月,太子李亨在靈武(今屬寧夏)繼位,杜甫心繫家國,便欲趕往靈武,為平判賊亂效力。
  • 唐詩鑑賞 :杜甫 · 春望
    胡婷婷唱古文:杜甫·春望春望杜甫·五言律詩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感傷時事,面對盛開的鮮花,我仍不禁流下眼淚。怨恨離別,聽見悅耳的鳥鳴,我仍不免心驚肉跳。✦感時:為國家的時局而感傷。✦濺淚:流淚。✦恨別:悵恨離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戰爭的烽火一直持續了三個月,一封家信簡直抵得上萬兩黃金。✦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這裡指安史之亂的戰火。
  • 杜甫的一首經典詩詞,開篇驚心動魄,堪稱千古絕唱
    比如杜甫的《春望》不僅在國內廣為流傳,在國外日本也是家喻戶曉,二戰後的日本經濟蕭條,保守戰亂之苦的人們希望能從《春望》這首詩中,獲得精神上的共鳴與慰藉。詩人將這種感情宣洩在作品裡,不是直白地呈露,而是附麗於景物之中,表現為詩的感情。
  • 44歲杜甫被俘虜,含淚望長安城,寫下一首大作,成國破山河之經典
    春日載陽,長安城內的萬物應時復甦,但物是人非。此時的杜甫悲憤交加,揮毫寫下一首大作:《春望》。全詩如下: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使用以樂景寫哀情,從而使得哀情更哀的手法,抒發了詩人憂心國家、想念家人的深沉情懷。春花嬌豔,鳥鳴啾啾,這本該是生機勃勃、令人歡欣的春日景象,但此刻這種美好的景象只會使他更加傷心:花開惹得他眼淚潸潸,鳥鳴引得他膽戰心驚。
  • 杜甫這首詩短短28字誇了4個人,卻罵了一群人,最後一句非常解氣
    臺灣著名作家蔣勳曾經說過,他年輕的時候從來沒有喜歡過杜甫,可是到了五十歲,卻非常愛杜甫。李白是詩仙,仙人當然看不見人間疾苦,所以可以看到李白的詩大多是很浪漫灑脫、豪邁奔放的。而杜甫是詩聖,這個聖是心懷天下的寬廣。
  • 杜甫《春望》中的悲情四重奏: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題目為「春望」,春天所觀望的。春為四季之首,一年之啟,生命之源,亦正是希望之所在處。題雖曰「春望」,下筆卻直言「國破」,然後道盡「離殤」、「思親」、「身老」之悲情,合一而為「黍離之悲」。既然如此,何不曰「春悲」、曰「春恨」、曰「春傷」?若這般,則陷下下手段。以春日之盛景,襯心頭之感恨悲苦,實乃老杜妙傳真諦也。
  • 美國漢學家用時8年出版首部《杜甫詩》英語全譯本
    宇文所安原本預計花三年完成的翻譯,因為教學、講座任務纏身,花了八年時間。「它佔據了我的生活。我雖然有多個學期都不用教書,但我不停地工作、工作再工作,並沒有偷懶。」哈佛大學教授宇文所安接受採訪時說道。他的確沒為杜甫少花功夫,因為即使是形式最簡單的詩,翻譯起來也絕非易事。宇文所安舉了個例子,比如「鳥飛空(bird fly sky)」,可以被闡釋為「一隻鳥在天空中飛翔(A bird flies in the sky)」,也可以說是「一群鳥在天空中飛翔(Birds fly in the sky)」。
  • 杜甫很愜意的一首詩,盛情款待客人,充滿了濃鬱的生活氣息
    說道現實主義大詩人杜甫,他的詩沉鬱頓挫,讓人讀來像是充斥著數不盡的愁緒,那個時代造就的他太不幸了。他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感傷國事,花鳥皆為之傷心流淚。再有「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一到分別,想到再見的茫茫不覺頓覺悽愴啊。誠然杜甫在戰亂的影響下,寫就了這些壯麗沉鬱的佳作,雖然有陰霾,但生活還是充滿美好的。
  • 杜甫的這首詩,語言真摯感人,每一句都寫滿了傷感
    品讀詩書,以文化人,歡迎您關注詩文傳家,書香濟世唐代的偉大詩人杜甫,所經歷的一生,可以說寫滿了悲涼,他總共經歷了唐玄宗李隆基,唐肅宗李亨,唐代宗李豫,這三個朝代,而恰恰這一段時期,盛唐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猶如日落西山的太陽
  • 杜甫的家國情懷——這兩首詞讓你知道什麼叫做心懷天下
    杜甫一生心懷國家,國破之際,生似浮萍,四處漂泊。然而他的詩篇,卻給了後人無窮盡的愛國力量。什麼叫做心懷天下,什麼叫做家國情懷,在杜甫的詩中,將自己的生命歷程與國家民族命運同步,國就是家。而心懷天下,更應該心懷那些不得志的寒士,讓人人都能安居樂業,生有所依。
  • 杜甫:落花時節又逢君
    出自《江南逢李龜年》,這是杜甫寫給唐朝著名音樂家李龜年的詩句。全詩為:「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後人評價曰:此詩以多少盛衰之感,千萬語無從說起,皆於「又逢君」三字之中,蘊無窮酸淚。或許是因為相同的際遇,或許同為天涯淪落之人,或許是因為你唱歌,我賦詩,同屬落魄之文人。落花時節,再次見到李龜年的時候,無限的辛酸往事,湧上心頭。
  • 李商隱寫詩誇讚這位神童,一首詩跟杜甫《春望》比肩,一起來欣賞
    晚唐李商隱才高八鬥,跟杜牧並稱為「小李杜」,以跟李白杜甫這對「大李杜」區別。李商隱看得上的人不多,但有一個詩人,10歲時即席成詩,5年後李商隱吟詠著他的詩,還忍不住寫了一首詩誇讚他。李商隱的這首詩題目長達45字,而詩只有2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