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春望

2021-02-13 唐詩宋詞古詩詞

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裡草木茂密。
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髮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國:國都,指長安(今陝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舊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長安城。草木深:指人煙稀少。
感時:為國家的時局而感傷。濺淚:流淚。
恨別:悵恨離別。
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這裡指安史之亂的戰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當。
白頭:這裡指白頭髮。搔:用手指輕輕的抓。
渾:簡直。欲:想,要,就要。勝:受不住,不能。簪:一種束髮的首飾。古代男子蓄長發,成年後束髮於頭頂,用簪子橫插住,以免散開。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詩篇一開頭描寫了春望所見:山河依舊,可是國都已經淪陷,城池也在戰火中殘破不堪了,亂草叢生,林木荒蕪。詩人記憶中昔日長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華,鳥語花香,飛絮瀰漫,煙柳明媚,遊人迤邐,可是那種景象今日已經蕩然無存了。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又令人滿目悽然。詩人寫今日景物,實為抒發人去物非的歷史感,將感情寄寓於物,藉助景物反託情感,為全詩創造了一片荒涼悽慘的氣氛。「國破」和「城春」兩個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時存在並形成強烈的反差。「城春」當指春天花草樹木繁盛茂密,煙景明麗的季節,可是由於「國破」,國家衰敗,國都淪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頹垣殘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長安城裡已不是市容整潔、井然有序,而是荒蕪破敗,人煙稀少,草木雜生。這裡,詩人睹物傷感,表現了強烈的黍離之悲。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無情而有淚,鳥無恨而驚心,花鳥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兒原本嬌豔明媚,香氣迷人;春天的鳥兒應該歡呼雀躍,唱著委婉悅耳的歌聲,給人以愉悅。「感時」、「恨別」都濃聚著杜甫因時傷懷,苦悶沉痛的憂愁。這兩句的含意可以這樣理解:我感於戰敗的時局,看到花開而淚落潸然;我內心惆悵怨恨,聽到鳥鳴而心驚膽戰。人內心痛苦,遇到樂景,反而引發更多的痛苦,就如「營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那樣。杜甫繼承了這種以樂景表現哀情的藝術手法,並賦予更深厚的情感,獲得更為濃鬱的藝術效果。詩人痛感國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會增添內心的傷痛。這聯通過景物描寫,借景生情,移情於物。表現了詩人憂傷國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詩人想到:戰火已經連續不斷地進行了一個春天,仍然沒有結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肅宗剛剛繼位,但是官軍暫時還沒有獲得有利形勢,至今還未能收復西京,看來這場戰爭還不知道要持續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敵軍營,好久沒有妻子兒女的音信,他們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麼樣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書抵萬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詩人在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戰爭是一封家信勝過「萬金」的真正原因,這也是所有受戰爭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廣大人民反對戰爭,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願望,很自然地使人產生共鳴。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連月,家信不至,國愁家憂齊上心頭,內憂外患糾纏難解。眼前一片慘戚景象,內心焦慮至極,不覺於極無聊賴之時刻,搔首徘徊,意志躊躇,青絲變成白髮。自離家以來一直在戰亂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於長安數月,頭髮更為稀疏,用手搔發,頓覺稀少短淺,簡直連髮簪也插不住了。詩人由國破家亡、戰亂分離寫到自己的衰老。 「白髮」是愁出來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頭髮白了、疏了,從頭髮的變化,使讀者感到詩人內心的痛苦和愁怨,讀者更加體會到詩人傷時憂國、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這是一個感人至深、完整豐滿的藝術形象。

  這首詩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賅,充分體現了「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且這首詩結構緊湊,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詩人由登高遠望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的感嘆憂憤。由開篇描繪國都蕭索的景色,到眼觀春花而淚流,耳聞鳥鳴而怨恨;再寫戰事持續很久,以致家裡音信全無,最後寫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環環相生、層層遞進,創造了一個能夠引發人們共鳴、深思的境界。表現了在典型的時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時代的人們熱愛國家、期待和平的美好願望,表達了大家一致的內在心聲。也展示出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高尚情感。

相關焦點

  • 杜甫的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詩篇一開頭描寫了春望所見:山河依舊,可是國都已經淪陷,城池也在戰火中殘破不堪了,亂草叢生,林木荒蕪。詩人記憶中昔日長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華,鳥語花香,飛絮瀰漫,煙柳明媚,遊人迤邐,可是那種景象今日已經蕩然無存了。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又令人滿目悽然。詩人寫今日景物,實為抒發人去物非的歷史感,將感情寄寓於物,藉助景物反託情感,為全詩創造了一片荒涼悽慘的氣氛。
  • 幼兒學唐詩之杜甫:春望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春望注釋  國:國都,即京城長安(今陝西西安)。  破:被攻破。  深:茂盛;茂密。  城:指長安城,當時被叛軍佔領。  感時:感傷時局。  恨別:悲傷,悔恨離別。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二句互文,意謂因感時恨別而對花落淚,聽鳥尖叫。
  • 4號: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陳浪老師這樣說:4號是把感受內化的模式,我們一般的人可能晚上才會做夢,4號人坐在這裡一不留神就做起白日夢來,而且很多4號的人告訴我做夢不是單集的,是連續劇。所以我們說4號人把感受內化,他會退縮到自己的感覺世界裡面,跟自己對話。我們形容他一輩子活在半空中間腳不著地。
  • 唐詩鑑賞 :杜甫 · 春望
    胡婷婷唱古文:杜甫·春望春望杜甫·五言律詩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感傷時事,面對盛開的鮮花,我仍不禁流下眼淚。怨恨離別,聽見悅耳的鳥鳴,我仍不免心驚肉跳。✦感時:為國家的時局而感傷。✦濺淚:流淚。✦恨別:悵恨離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戰爭的烽火一直持續了三個月,一封家信簡直抵得上萬兩黃金。✦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這裡指安史之亂的戰火。
  • 楊志華超級記憶力——古詩詞八年級上冊《春望》倒背如流
    《春望》 唐·杜甫《繪圖必看》首先我們來讀一遍這首詩:【《春望》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zān)。】。讀完課文之後我們來看一下這張圖,背景是長安城。
  • 《春望》寫什麼歷史事件
    春望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譯文及注釋】譯文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裡草木茂密。
  • 春望原文及翻譯 春望賞析
    春望原文及翻譯 春望賞析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感時花濺淚
    想起離別長安時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你綿綿的愁緒感染著我。我在這種情緒中信步,駐足於「少陵草堂」的碑亭前,康熙第十七子果親王愛新覺羅·允禮懂你嗎? 一個善書畫丹青、英年早逝的皇子,以他的身份和經歷怎能讀懂你之萬一呢?也許他不賴的書法可以象徵著你的茅屋。你寓居的田園風和詩意呢?你讓後世文人魂牽夢縈的草堂影壁呢?761年,八月,秋高風怒。
  • ——以《春望》為例
    春望詩意圖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的這首《春望》,寫於至德二年(757)三月。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時,時局,時勢。感時與恨別是互文,指詩人因為時局動亂、親人別離而感傷憂恨。這一聯歷來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詩人因感時恨別,看到花不覺得賞心,反而濺淚,聽到鳥鳴不覺悅耳,反而心驚。另一種解釋是這一聯純為擬人,指花鳥亦感到了時勢的動亂,感受到了人間的別離,所以花也流淚(花上沾露,仿佛流淚),鳥也悲鳴。
  • 中考語文古詩文知識點:《春望》
    中考語文古詩文知識點:《春望》   《春望》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知識點歸納:   1、借花鳥表達憂國憂民之情的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2、作者思念家鄉的詩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3、言明春望所見的詩句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4、運用對比的手法,表達詩人憂國思家的詩句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 杜甫《春望》中的悲情四重奏: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詩作書法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三月某天,此時的杜甫仍被困於長安城內,長安城內的諸多悲慘狀況,讓杜甫感慨莫名,由此寫下流傳千載的五律名詩《春望》。《春望》〔唐〕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題目為「春望」,春天所觀望的。春為四季之首,一年之啟,生命之源,亦正是希望之所在處。題雖曰「春望」,下筆卻直言「國破」,然後道盡「離殤」、「思親」、「身老」之悲情,合一而為「黍離之悲」。既然如此,何不曰「春悲」、曰「春恨」、曰「春傷」?若這般,則陷下下手段。以春日之盛景,襯心頭之感恨悲苦,實乃老杜妙傳真諦也。
  • 「唐詩欣賞」春望
    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作者簡介】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最有名的大詩人之一,與李白合稱「李杜」。他的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最擅長古體詩和律詩。
  • 古詩鑑賞與寫作:從《春望》學作文
    再次熟讀《春望》一詩,於寫作上,竟有茅塞頓開之意。春望 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此詩寫於安史之亂破長安,杜甫欲投肅宗而為叛軍俘,次年三月見京國而做,抒發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之感。細細品之,又暗含寫作技法於其中。一、寫景狀物,要有順序我們先來看首聯、頷聯。詩人的著眼點由近及遠,又由遠及近。
  • 【用日語讀唐詩】杜甫——春望
    【用日語讀唐詩】杜甫——春望 2015年12月10日14:04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詩」本是中國傳統的文學形式,在傳入日本之後,日本人對其讀音和韻律等進行了二次創作,並廣泛推崇。尤其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作品,人氣非常高。
  • 2019滬教版初三語文春望重點字詞
    2019滬教版初三語文春望重點字詞 字詞解釋 國:國都,指長安(今陝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舊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長安城。草木深:指人煙稀少。 感時:為國家的時局而感傷。濺淚:流淚。 恨別:悵恨離別。
  • 李商隱寫詩誇讚這位神童,一首詩跟杜甫《春望》比肩,一起來欣賞
    李商隱看得上的人不多,但有一個詩人,10歲時即席成詩,5年後李商隱吟詠著他的詩,還忍不住寫了一首詩誇讚他。李商隱的這首詩題目長達45字,而詩只有28字。這首詩的題目其實就是寫詩的說明,詩題是: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一座盡驚。他日餘方追吟「連宵侍座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風,因成二絕寄酬,兼呈畏之員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