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星圖 爸爸真棒
最近,《幼兒園已經開始內卷了》 在朋友圈刷屏。
文中提到,在一些幼兒園,等待孩子的不是玩耍嬉戲,「而是成堆的書籍、練習冊與家庭作業。」幼兒園孩子的時間表滿到連小學生都咋舌。
學吧,孩子好好的童年就沒了;不學吧,又怕到了一年級,別人都學你家娃不學,孩子跟不上反而失去學習的信心,從一開始就落後於他人。
雖然這篇文章內容多少有點獵奇,但確實代表著一部分家長的迷茫和焦慮:幼兒園,到底應該怎麼度過?是該「卷」還是「不捲」?
在筆者看來,能最好回答上述問題的莫過於這所有著88年深厚底蘊的老牌學校:北京耀華國際教育學校(以下簡稱北京耀華)。
此前筆者曾對它的小學和中學部進行過多次探訪,對其獨一無二的和印象深刻(點擊閱讀相關文章)。其實鮮少有人知道,它的締造人之一,是幼教專業出身,是真正的專家。
早在1932年,第一家耀中學校及幼兒園就在中國香港誕生;1970年代,幼教專業出身的校監陳保瓊博士美國學成歸來,率先將「在遊戲中學習」和「以兒童為本」的前衛理念引入香港,成為香港幼教的先驅。2018年,耀中還專門成立了幼教學院,體現出其深耕幼教領域的決心。
可以說,我們在幼教領域經歷的一切,在耀中耀華系幼兒園的漫長歷史中,都曾經歷過。而它最終給出的方案,濃縮在了北京耀華的幼教部。
於是,筆者再次走進北京耀華,旁聽了它的幼教課程,並且採訪了幼教部主任Lydia和K5班中文老師Echo,想找到一個答案。
01 。
和梵谷的對話
這一天,一位神秘的人物給北京耀華K班(5歲班)小朋友寫來了一封信。信中寫道:
「致K5小朋友:親愛的小朋友們,聽說你們正在學習關於我的故事,很遺憾我已經去到了另一個世界。聽說很多小朋友想和我成為好朋友並願意幫助我。如果我是你們的朋友,你將如何幫助我呢?期待你們的回信。」
寫這封信的是「梵谷」,是的,正是那位大名鼎鼎的畫家——最近K5班的小朋友經常在耀華的藝術區看到他的作品,有星空、向日葵等等,孩子們對它們的作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孩子A
這個畫是星空,我畫過
這個花畫得真難看……
孩子B
孩子C
王府井有星空展,我去看過!
於是,K5班的Echo老師靈光閃現,可不可以圍繞梵谷開展各種課程呢?在她和外教老師精心設計之下,有了上面「梵谷」給孩子們寫的第一封信,同時也開啟了一系列完全從孩子的興趣出發,跨越語言(Language)、藝術(Arts)、科學/數學(Science&Maths)、社會(Social)等領域的課程!
梵谷的第一封信
語言的啟蒙
收到梵谷的第一封信後,孩子們非常激動,紛紛決定一起通過繪畫或者文字的形式給梵谷回信。
在讀信、寫信的過程中,孩子們認識到了「信」的使用和書寫模式,也知道書信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溝通方式。同時,大家還嘗試用中英文書寫梵谷(Van Gogh)的名字。
每個小朋友都給他們的「大朋友」梵谷寫了信、畫了畫。
第二天,「梵谷」又寄來了第二封信。信中,他邀請小朋友們幫他批改中文作業,於是,孩子們熱情地充當起了梵谷的中文老師。
同時,大家還嘗試用錄課的方式,給梵谷講解中文漢字與圖片的關係。
在不知不覺中,孩子們的中英文讀寫能力逐漸培養了起來。他們也對圍繞梵谷的種種課程越來越有興趣。
梵谷的自畫像
融合藝術、數學、語文的課程怎麼做?
在看了很多幅梵谷的畫作後,孩子們躍躍欲試。於是,老師們開展了一次有趣的半身頭像藝術課,請來了中學部的藝術老師講解如何畫一幅人物頭像畫。
其中就涉及到一個非常重要的頭像畫知識點——對稱的概念,原來對稱不僅能用於藝術,還能用於數學。
小朋友經過熱烈的討論,發現對稱圖形不僅是左右對稱的關係,也可能是上下對稱的關係,或者是以一個點為中心的中心對稱關係。
結合在生活中,小朋友們探索到建築物、標識等生活的各方面都採用了對稱的原理,甚至還有漢字,比如在「田」字中,孩子們竟然找到了四條對稱軸!
大家還嘗試用肢體擺出各種對稱的造型。
就這樣,孩子們從藝術「玩」到了數學,又從數學「玩」到了漢字,一系列精心設計的課程,讓孩子們看到了大自然的互相關聯,以及各個學科之間的聯繫。
這樣既動手又動腦的課堂活動,也讓孩子們對所學加深了印象。
△K班的孩子們在對梵谷的畫作進行臨摹和創新
梵谷的第N封信
你有什麼煩惱?
為了更深入地理解梵谷,一次課上,老師們讓大家觀察了梵谷的自畫像後問:梵谷是中國人還是西方人?如果是西方人,怎麼判斷呢?
孩子們舉手,有的說看到了梵谷的大鬍子,有的看到了梵谷的黃頭髮和綠眼睛……
欣賞梵谷的自畫像時,小朋友們發現梵谷缺失了一隻耳朵,於是他們七嘴八舌地對原因進行了猜想:
孩子A
我覺得是因為梵谷想去另一個世界……
梵谷是為了要把耳朵郵寄給別人,幫助別人
孩子B
孩子C
梵谷不想戴口罩了!
除了耳朵,「梵谷」還有不少煩惱,在新的一封信中,「梵谷」說,他擔心其他的畫家比他畫得好,怎麼辦呢?
小朋友們紛紛給「梵谷」出謀劃策:
孩子A
讓梵谷加入更好看的材料吧
讓其他畫家和梵谷一起作畫!
孩子B
孩子C
每個畫家都有不同的風格、不同的畫作,梵谷不要擔心啦
「經過討論,孩子們發現,每一天每個人都有很多煩惱,關心尊重他人是非常重要的品質。這堂課我們希望孩子能從小小的『解憂信箱』開始,學習關注別人的情緒和需要,並給予他人力所能及的幫助。」Echo老師說。
△「梵谷」的又一個請求:希望知道學校其他的外籍老師來自哪兒?於是孩子們被分成了四個小組,到校園採訪各位外籍老師,孩子們學習了重點語句:Where are you from?並讓老師標註自己的國家。
迄今為止,我問Echo老師,「梵谷」給孩子寫了多少信了,她笑著說,已經數不清了。最近「梵谷」還給孩子們發視頻呢!
孩子們真誠地投入到了這場與「梵谷」的對話中。有的孩子告訴老師,「午休的時候,我看到一個黑影,一定是梵谷把信送到了我們班!」
這樣神奇且包羅萬象的課就是北京耀華獨有的幼兒園「生成課程」,濃縮了耀中耀華系幼兒園80多年來研究的精髓。
「有的家長會問我,你們為什麼不教孩子背乘法口訣表,或者背很多詩歌?因為他們希望看到孩子學習的即時效果,不願意給孩子探究的時間。孩子記住一些東西,回來背給家長聽,他們就覺得錢花得值得了。但這真的對孩子的成長好嗎?」畢業於牛津大學獲得教育心理學碩士、並先後在耀中耀華系國際學校工作近10年的Lydia頗有些一針見血地表示。
在北京耀華的「生成課程」中,一次次解決「梵谷」的疑問和煩惱的同時,孩子們學習到了讀寫、數學、藝術、溝通交流等各種領域的知識和技能。
「這樣的學習,孩子們會始終興味盎然,因為課程的話題都是他們感興趣的,不會覺得學習是負擔,而且在不知不覺中,孩子們學到很多東西。培養出來的娃,非常具有自驅力。」Lydia表示。
而這些自主學習、積極思考、團隊合作的良好學習品質和能力,能為未來孩子的學習奠定紮實的基礎,這才是幼兒園最需要培養孩子的地方。
在旁聽了好幾節K5班的「梵谷」課之後,我忍不住追著Lydia和K班中文主班王老師問,到底什麼是北京耀華的「生成課程」?這樣的課程到底魅力何在?
02 。
以學生為中心的「生成課程」
「當你教孩子一樣東西的時候,她就永遠失去了一次自己去發現的機會。」Lydia的這句話也許能概括,有著80多年歷史的耀中耀華系的幼兒園,一直秉承著探究式的學習模式,通過生成課程學習。
傳統幼兒園的主題課程,由老師提前預設教案,老師教什麼,孩子學什麼,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沒有選擇權,是以「老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即使孩子對所教的內容不感興趣,也必須要做;
但」生成課程「卻完全不同:老師們並沒有預設的教案,而是對孩子們進行全方位的觀察,看他們對什麼話題感興趣,再圍繞孩子們的興趣點,結合教育部對3-6歲兒童的教綱,從語言、社會、科學、藝術、健康這幼兒培養的五大學習重點出發制定教學計劃,全程「完全以孩子為中心」,既自由靈活,又緊緊圍繞著培養目標。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還有符合他們年齡特徵的「生成課」。
比如3歲的小班,前不久在戶外探索的過程中,老師觀察到,孩子們對顏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還喜歡收集自然環境中的種子、樹葉和果實,於是孩子們展開了關於「秋天的顏色與收穫」的活動。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以「五感」來探知世界,所以「生成課程」也會有更多這方面的考慮。
在語言方面,老師和孩子們分享了關於秋天的中英文繪本故事,重點學習了英文語句「What color do you see? I see……」;
在社會領域,孩子們分組合作,一起探索了校園的各種樹木;
在健康領域,孩子們親手學習剝玉米粒;
藝術方面,孩⼦們利⽤陶泥和⽑根製作了秋天常見的⼩動物:刺蝟;還⽤切開的果實和顏料⼀起製作了拓印畫——秋天的⼤樹。
如果說3、4歲的小寶還是以體驗為主,5歲大寶的「生成課」就有了更多探究和深入思考的因素。
比如,K班的王老師觀察到孩子們喜歡在教室外的樓梯上搭積木,測試小汽車滑行的速度。於是就有了圍繞「斜坡」生成的一系列課程。
有的小朋友認為大的東西一定在斜坡上滑得更快,但有的小朋友不服,說氣球看起來很大,小鐵塊看上去很小,但後者在斜坡上應該能更快滑下,所以應該是重的東西滑行更快。
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孩子們就自己用硬紙殼做了兩條完全一樣的斜坡,拿一個大坦克車和一個小汽車做實驗,看看誰能先滑到底。
剛開始,孩子們發現效果並不明顯,怎麼判斷到底誰更快?孩子們提出,可以把過程用錄像拍出來,於是大家又研究起了ipad的慢放功能,嘗試自己拍攝兩個小車滑行的視頻。
期間,孩子們學習了斜面的知識,用身體做斜面,測試小汽車的通行速度。
為了判斷兩個車子的重量,孩子們還引入了天平等重量測量工具。
更有小朋友想到,斜坡的材質不同,可能車輛滑行的速度也不同,所以孩子們就拿著小車,跑到教學樓門口的大斜坡去做實驗……
「我們可以看到整個過程涉及了大量數學、物理、工程學等知識,但中外教老師並不會直接告訴孩子們要怎麼做實驗,或是給一個確定的答案,而是不斷的引導。所有的步驟都是小朋友們自發進行的。」Echo老師對此非常自豪。
孩子們在興趣的激發下,不斷向自己提出更多問題,並嘗試用各種方法,自己找到證據,驗證自己的假設,對得到的信息也會進行批判性思考,整個過程具有強烈的自主學習意識。
這樣「讓孩子們做主」的課程,使得孩子們自我驅動去解決問題的能力越來越強。
03 。
停不下來的老師
要進行這樣的「生成課程」,對於老師的要求無疑是很高的。
首先,需要老師每時每刻都關注、觀察孩子。
Echo老師告訴筆者,每天送走孩子們,她和外教老師便會坐下來,一起填寫一張「ORR」(observe、reflect、respond,即觀察、反思、回應)的表格。
兩位老師會匯總今天對班上所有孩子的觀察和互動,了解他們感興趣的方面,規劃接下來的課程。
目前,除了梵谷和斜坡之外,老師還「生成」了恐龍、環保(垃圾分類)、偵探(誰是嫌疑人)、宇宙、人體、交通工具等等。看看這些話題,都是孩子們這個年齡段最感興趣的,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孩子們學起來怎麼會不起勁?!
△孩子們在進行誰是嫌疑人的研究
「老師們觀察細緻到什麼程度,之前在開展『身體』課程的時候,有孩子說了一句,他爸爸骨折了,去照了X光片,第二天,老師就製作了一個模擬『X光燈箱』,把燈拉滅,給孩子們演示X光照效果。」Lydia說。
其次,老師會將五大領域:語言、社會、科學、藝術、健康的培養目標融合在教學內容中,讓每天的課程都有明確的目標。
整個過程中,老師和孩子們一樣,也在不停的學習。除了上課涉及到的內容之外,幼教部的老師們無時無刻不在進行培訓,包括至少每兩周就有一次全體幼教部老師的培訓。
定期的跨耀中耀華各校區的領導力培訓:
老師如果想要進行額外的培訓,也可以個人自己申報。耀中幼教學院還有自己的幼教研究團隊和證書課程,已經在中國內地開展了近20年幼兒園園長和骨幹教師的專業培訓。
可以說在幼教師資培訓這塊的實力,耀中耀華系學校可謂無敵了。
04 。
豐富的創設空間
每天,北京耀華幼教部的孩子們還有大量的「自由探索」時間。
在每個班級外面,都有著其他學校無法比擬的寬敞的探索區域。老師正是在這探索時間內,充分和孩子互動交流,提供個性化的發展幫助。
創設區包括:建構區
角色扮演區
音樂區等等
其中,音樂和體育是北京耀華的小朋友探索的領域之一。從K班開始,小提琴和遊泳就是必修課,一直會持續到3年級。
「 寫在後面的話 」
在筆者半天的旁聽過程中,印象最深的是一個K5班的小女孩向我走來,極其大方地問我,你是誰呀?你喜歡我們的課程嗎?
在「爸爸真棒」辦公室,我們經常說,耀華的孩子是「最像孩子的」,因為在這裡,他們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尊重和信任。
還有什麼比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生命來尊重,更能激發出他們的潛力?還有什麼比「點燃」他們的學習動力,更能幫助他們做好未來長達十多年的學習準備的?
這種尊重,甚至被寫入了耀中耀華系幼兒園的價值觀中,從上到下最好地貫徹著。
原標題:《幼兒園「內卷」出路何在?我在這所88年的幼兒園找到了答案》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