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本文有所劇透
1997年,馮小剛以《甲方乙方》開創國產賀歲電影的先河,之後馮小剛與賀歲檔便結下不解之緣,馮小剛的絕大多數作品都於賀歲檔公映。繼2017年賀歲檔的《芳華》,時隔兩年,馮小剛攜新片《只有芸知道》重回賀歲檔。《只有芸知道》由張翎編劇,黃軒、楊採鈺、徐帆等人聯合主演。
《只有芸知道》海報
與《芳華》一樣,《只有芸知道》是一部「回頭看」的電影。它與馮小剛之前的那些充滿京味幽默和平民色彩的馮氏喜劇不同,《芳華》與《只有芸知道》是年過花甲的馮小剛對青春的回溯。就像馮小剛說的,「過了60歲之後我的心腸越來越軟,想拍一些純粹的、美好的故事,這是我內心的需要,我相信也是觀眾的需要。」因此,在文工團度過青春的馮小剛,在《芳華》裡講述了那個時代的文工團青春,《只有芸知道》則改編自馮小剛文工團摯友一段真實的愛情經歷。
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
雖然愛情一直是馮小剛電影中的重要元素,但與之前嬉皮笑臉歡快地抖機靈不同,《只有芸知道》更近乎一部純愛電影,它是徹徹底底的返璞歸真,以平靜而詩意的手法,講述了漂泊半生的男人隋東風(黃軒 飾),中年猝失妻子羅芸(楊採鈺 飾),隨後他決定替亡妻完成遺願的動人故事。
黃軒飾演隋東風,這是中年階段的隋東風
楊採鈺飾演羅芸,隋東風的愛人
電影以隋東風的第一人稱緩緩展開敘事。電影的第一個篇章,隋東風已永失我愛,他一度生活在幻覺中,覺得妻子羅芸並沒有離開自己。隨後,他帶著羅芸的骨灰出發,按照羅芸的遺願,將她的骨灰分別埋葬在不同的地方。一路前行,一路回憶展開。
因為回憶是非線性的,所以《如果芸知道》的敘事也是非線性的。將故事發生次序打亂,有助於將這個愛情故事講述得更為搖曳多姿,更具層次感。
電影的第二個主要章節,講述了已成夫妻的隋東風與羅芸,來到紐西蘭南部的一個叫克萊德的小鎮,他們在當地買了一棟鄉下別墅,盤下一家中餐廳。在這個風景優美但地廣人稀的清冷小鎮上,他們一待就是15年。
隋東風與羅芸在紐西蘭小鎮克萊德。旁邊是他們領養的一隻叫「布魯」的流浪狗
大多數時候,日子波瀾不驚,他們在餐館與家之間兩條一線。但這其間也有笑有淚。他們與餐廳服務員、當地姑娘梅琳達(莉迪亞·佩克漢 飾)結下深厚的友誼;羅芸懷孕了又不幸失去寶寶;他們領養了一隻叫布魯的狗,布魯帶給他們太多快樂,但布魯罹患直腸癌走的時候,也叫他們流下太多淚水……
如風般自由的梅琳達
隋東風沉穩、成熟、幽默、有擔當,他一直是羅芸的精神依靠。羅芸問隋東風,他理想的日子是什麼樣的,隋東風說,「有你的日子就是我想過的日子」。與隋東風的沉穩不同,一直喜愛鯨魚的羅芸,渴望自由,嚮往無拘無束。她羨慕梅琳達的生活,每當梅琳達賺夠錢,就辭掉工作,全世界環遊旅行,體驗各種各樣的不同人生。
但因為深愛彼此,這從來也沒有成為羅芸與隋東風之間的矛盾。在小鎮上待了10多年,一成不變的日子讓人覺得無聊,但隋東風想趁著年輕賺更多錢,讓羅芸可以過上想過的日子。而羅芸也願意跟著隋東風,他如果還不想離開,她也願意停留。
因此,隋東風與羅芸在小鎮上生活15年,未曾見他們吵過一次架,也沒有我們在影視中常見的老夫老妻的中年危機。他們就像隋東風一開始吟誦的木心的詩,「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電影也只是以詩化散文式的鏡頭語言,不疾不徐娓娓道來。
電影前半程一個最大的懸念,就是羅芸深藏的一個隋東風所不知道的秘密,這也是電影片名《只有芸知道》的由來。在羅芸去世後,由梅琳達告訴隋東風。觀眾也許會期待這個秘密是「驚人」的,或成為一個大爆點,事實上它相當「寡淡」,甚至也稱不上秘密。此次筆者不劇透了。之後中餐廳失火,隋東風賣掉小鎮的房子,與羅芸搬到紐西蘭最大的城市奧克蘭。
電影才進入第三個章節的講述,即隋東風與羅芸的相知相識。那會兒他倆正年輕,剛來奧克蘭,隋東風送外賣,羅芸在海鮮餐廳打工,他們共同租住在華人林太(徐帆 飾)的住所裡。因為兩人的工作作息剛好相反,住了好長時間才第一回碰面,一見如故。原來在北京生活時,他們就經常在公交車偶遇,沒想到在異國他鄉還能碰面。兩個人很快對彼此有了好感。
徐帆飾演生活在紐西蘭的華人林太
年輕時候的隋東風與羅芸,這是他倆在紐西蘭第一次見面
羅芸也喜歡隋東風,但面對隋東風的求婚,她遲遲不肯答應,她怕連累隋東風。這是羅芸深藏的另外一個隋東風不知道的秘密,此處不表。羅芸說自己會給別人帶去壞運氣,隋東風則說他是一個運氣極好的人,羅芸正好需要他。這才有了之後的兩人到賭場,以一個賭局定婚約,如果贏了,羅芸就嫁給隋東風。賭局只有極小概率獲勝,但隋東風贏了,不僅贏了愛情,甚至還贏得了10萬——這是他們日後到克萊德買房開中餐廳的第一桶金。
這一章節本來應該是兩人愛情的開篇,但馮小剛把它放在最後講,電影的基調一下子輕鬆、明快起來,電影的整體敘事也靈動不少。
兩個人在林太家中簡單舉辦了只有三個人的婚宴,在宴席上,隋東風對羅芸說,「我會盡我的所能讓你過上好日子,我喝白開水,你就喝酒,我吃飯的時候,你吃肉,我吃肉的時候,你吃燕窩。總之咱們家最好的東西,一定在你肚子裡。」已經喪偶的林太突然哭出聲來,她想起了自己的先生,「半路上留下的那個人,苦啊。」
隋東風與羅芸結婚
而這也不幸成了隋東風與羅芸的愛情結局,隋東風是那個半路上留下的人。但隋東風也記得羅芸給她的囑咐,「我沒活過的年數你替我好好活著」。他一一完成羅芸的遺願,如今生活在奧克蘭,與一隻叫布魯的狗。
《只有芸知道》時長132分鐘,這對於一部愛情片來說,篇幅似乎有些過長了。但電影並沒有給觀眾太冗長的感覺,首先得益於電影打亂了愛情發生次序,當下——婚後15年——婚前相識——生離死別,現實與回憶交叉,笑點與淚點、幽默與煽情有較好的銜接與中和。這讓一個20餘年的愛情故事有曲折有波瀾,同時有靜水流深的深沉。
當然,更主要的原因是,它真實。在當下這樣一個快餐化戀愛的時代,這種「一生只愛一個人」的相濡以沫的愛情,在年輕人群體中變得稀缺少見了。倘若不是電影片頭與片尾強調的「真實事件改編」,並且有主人公的相關照片信息佐證,也許年輕觀眾都要懷疑這個故事的真實性了。偶像劇裡那種一波三折、狗血不斷、山無稜天地合式的激烈愛情,很難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對應;更多相濡以沫的愛情,就是隋東風與羅芸這般平淡情深,就像《項脊軒志》裡寫的,「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不夠動人的電影
《只有芸知道》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愛情,但這是否意味著它就是一部動人的電影?
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動人的愛情可以是高度私人化的,「動人」形容的是愛情本身的純粹純潔;但一部動人的商業電影則是大眾化的,這裡的「動人」指涉的是它必須能夠觸發觀眾情緒,引起觀眾共鳴。也即,並不是每一個美好的愛情故事,都值得被搬上大銀幕。畢竟愛情電影已經高度成熟,並且數不勝數,一個愛情故事如果缺乏普適性與獨特性,它很難脫穎而出。
那麼,《只有芸知道》是一部動人的電影嗎?
對此,筆者是持懷疑態度的。原因在於,這個愛情故事仿佛是發生在真空中的,人們很難將它與此時此地的現實愛情發生聯繫。換句話說,它缺乏普適性。
《只有芸知道》的隋東風與羅芸的愛情故事,發生在紐西蘭,一個類似於世外桃源的地方。這裡順便一提,電影將紐西蘭拍得如同仙境,每一幕都是電影桌面,這是最好的紐西蘭旅遊宣傳片。隋東風與羅芸的愛情,沒有俗世中的一切紛紛擾擾,沒有逼婚、沒有人情社會的複雜、沒有生計煩惱,他們的生活其實就只有「活著」與「愛情」兩部分。
電影中的紐西蘭太美了。隋東風與羅芸的愛情,就像是發生在一個世外桃源中
可以說,這是一個高度理想化、且去社會化的愛情。甚至觀眾都看不出電影每一個章節的具體發生時間,只能通過他們結婚15年等信息推測,原來他們相識時可能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事。電影結尾放出了真人照片等信息,真實的故事中,兩個主人公大概是在1990年代出國的。但他們為什麼出國,怎麼出國等信息,電影也付之闕如。
《只有芸知道》缺乏普適性,並不是說現實生活中沒有這種相濡以沫的愛情——我們身邊仍在一起的父母,也大多是相互扶持走完一生;而是說它太晶瑩剔透了,沒有任何一點現實的雜質或塵世的紛擾,也沒有什麼普適性的困境,這著實不易讓觀眾找到情感投射,給人的共情面非常狹窄。
就比如同樣是相濡以沫的愛情,《四個春天》裡那對平凡而真實的中國父母,會比《只有芸知道》裡的「黃軒」和「楊採鈺」,更讓觀眾有代入感。因為《四個春天》中那對滿臉風霜痕跡的中國父母,就是我們身邊的父母;而《只有芸知道》裡帥氣的「黃軒」與美麗的「楊採鈺」,一點都沒有被生活欺負與困擾的樣子,他們只是電影中的理想人物。
紀錄片《四個春天》也講述了一對中國夫妻相濡以沫的愛情故事
那為什麼說《只有芸知道》也缺乏獨特性?
應該看到,電影是一種商業產品,它有商業屬性,它得獨特才能吸引受眾;哪怕是從藝術角度看,經典的電影也必須推陳出新。因此,當一部電影講述一個愛情故事,獨特性就意味著,它講述的故事必須與眾不同,或者是它講故事的方法具有開拓性。
不妨以兩部電影來做參照。一部是馮小剛執導的首部電影長片《永失我愛》。很湊巧,《永失我愛》也是講述一個純愛故事。個體司機蘇凱,偶然機會邂逅了空姐林格格,並對其一見鍾情。在蘇凱的熱烈追求下,蘇凱與林格格相愛。正當兩人買地建造新居準備結婚時,蘇凱被診斷患有一種名為「肌無力性疾病」的絕症,命不久矣。為了不拖累愛人,蘇凱隱瞞自己的病情,並將林格格趕了出去。直到蘇凱臨終前,林格格才知道真相。
現在看來,這個拍攝於1994年的愛情烏託邦簡直是韓劇「絕症」的拍法,有點俗套了。但在1994年的背景下,它的京味調侃已有雛形,關鍵是徐帆飾演的林格格的大膽熱烈,以及電影中不避諱的愛情場面,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就是一種「獨特」。
馮小剛執導的第一部電影長片《永失我愛》,裡面的愛情激烈如火
另外一個參照是張藝謀2010年執導的純愛電影《山楂樹之戀》。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發生在1970年代中期的純愛故事。這個純愛故事的「獨特」是,一方面它是較為罕見地講述那個激烈時代的愛情故事,另一方面,它也以這個純愛故事折射出那個激烈時代的扭曲與對人性的壓抑,比如老三的母親不堪批鬥,跳樓自殺;靜秋的父親接受改造,母親小心翼翼地活著,一家人掙扎在溫飽線上……
《山楂樹之戀》中,老三與靜秋隔空擁抱。電影講述一個純愛故事,也折射時代對個體的傷害
如此我們再來看《只有芸知道》。因為是異國他鄉模糊時間背景的愛情,所以它是去歷史,也是去日常的,既沒有《永失我愛》的戲劇性與先鋒性,也沒有《山楂樹之戀》的社會性反思。它講述的,就只是一個可以獨立時空存在的純愛故事本身,一個完美的男人遇上一個完美的女人,不完美的只有疾病。它過於遙遠,沒有爆點,沒有太多的日常生活細節累積,沒有升華,也缺乏戲劇性和感染力。假設它不是馮小剛執導的,也不是真實事件改編,在扎堆的純愛電影裡,《只有芸知道》泯然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