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至10月30日,臺灣中評社俞雨霖社長率總編輯林淑玲等8人採訪團,到四川開展「中評社四川走親採訪活動」。走親團將圍繞古蜀文明、傳統工藝、現代科技與藝術、城市建設、創新創業、川臺交流等專題進行深入採訪報導。
26日下午,走親團在北川羌族自治縣走訪羌繡傳人張桂熙工作室、羌族民俗博物館、巴拿恰商業街、石椅羌寨等文化景點,深入感受北川縣災後恢復重建成就與大陸少數民族——羌族的生活風俗。
下面,川越俠摘編轉載中評社的採訪報導,帶你一起去感受走親團北川行的收穫。
北川縣採訪的第一站是張桂熙技能大師工作室。除了羌繡傳人的光環,這個靦腆婦女還有著不得不說的兩岸情結。
▲北川羌繡非遺傳承人張桂熙,熱情歡迎中評社四川走親採訪團。(中評社 黃文杰攝)
張桂熙向中評社回憶道,2014年她接到了一個「超級任務」,為國臺辦主任張志軍赴臺慰問受「莫拉克」颱風重創的高雄小林村村民趕製一份羌繡禮物。對慢工出細活的羌繡而言,這幾乎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張桂熙的團隊做到了!
▲左:張桂熙當年帶領36位繡娘,其中30位是殘疾人士,她們通過一針一線,來表達對臺灣同胞的深情厚誼。(中評社 黃文杰攝)
▲右:國臺辦主任張志軍2014年到臺灣高雄關心受「莫拉克」風災重創的小林村村民,贈送羌繡《兩岸同心 守望相助》。(照片:張桂熙提供)
從創意構思到完成製作,歷時整整7天,在36位繡娘輪班趕製下,完成了《兩岸同心 守望相助》羌秀。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36位繡娘中有30位竟是因汶川強震致殘的繡娘。正是有著對「天災無情」的共鳴,繡娘們用這幅飽含同胞深情厚誼的作品,表達出對臺灣同胞血濃於水的親情。張桂熙也希望有機會能到臺灣進行文化交流,用作品鼓舞更多的兩岸同胞。
就是這樣一位羌秀非遺傳承人,在天災來臨後,肩負起羌繡文化產業自救和文化傳承的雙重使命,創辦起殘疾人就業創業中心,並創立「夢無缺」中國殘疾人事業品牌,帶領北川羌族婦女,用羌繡的巧奪天工,走出了屬於自己人生的嶄新道路。
① 蕭萬長書「濟弱扶傾、造福人群」。(中評社 黃文杰攝)
② 前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送來賀語。(中評社 黃文杰攝)
走親團有幸見到了當年汶川地震倖存下來但不幸被截肢雙腿的宋琴。當年17歲的她,也隨著8年災後恢復重建,在張桂熙指引下,用一針一線「繡」出了「夢無缺」。
她說,很感謝臺灣同胞對災區的關懷,也願意把這份真摯的兩岸情感,用羌繡繼續延續下去。
▲汶川大地震,造成宋琴下肢截癱,經過訓練可以站起來,也習得羌繡好技能,她特別感謝臺灣同胞的關心,繡花臺下擺放她的拐杖。(中評社 黃文杰攝)
如今的新北川,用涅盤重生形容一點不為過。
▲地震前老北川原貌(中評社 蘭忠偉攝)
▲新北川縣城,一座座房屋經過政府統一規劃建設,錯落有致。(中評社 蘭忠偉攝)
抵達北川後,眼前的一幕幕令大家欣喜。整個縣城規劃細緻,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民房錯落有致,市集熱鬧,民眾生活一片祥和充滿朝氣。新北川的變化是顛覆性的,一切都是新的,具體體現在五個方面:交通新格局、安居新面貌、產業新動力、環境新跨越、以及文化新思路。
▲北川人民正悠閒地在廣場上嘮嗑(中評社 蘭忠偉攝)
北川縣副縣長唐麗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北川縣的恢復重建工作按照「一羌到底」的思路,在新縣城的街區、道路、學校、醫院、辦公樓、居民集中安置點的建築和布局上都突出羌族文化元素,並建有「巴拿恰」羌族特色商品一條街、羌族民俗博物館、羌繡產業園和羌族文化創意產業基地,設立羌年、古羌茶藝、口弦、羌族水墨漆藝4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
整個重建工作體現出「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民生優先、規範管理,注重產業發展,讓群眾既安居又樂業」等特點。
關於北川的故事還有很多,正如唐麗所言:
為更深入體驗羌族文化,在唐麗陪同下,走親團造訪了「巴拿恰」羌族特色商品一條街。
▲北川巴拿恰(攝影:蘭忠偉)
「巴拿恰」在羌語中譯為買賣之地,即商貿之地,是北川新縣城十大標誌性建築之一,也是國家AAAAA旅遊景區,是來新北川縣城的遊客必遊區域。整條街道以羌族建築風貌為特色,遊客可以在商貿街中吃、喝、玩、購、住,商業街中分布有大量羌族特色小店,羌繡、水磨漆、奇石、山珍、藥材等店鋪一應俱全。走親團時不時看見成群結隊的學生你追我趕、嬉戲打鬧,散發著一股青春活力;街角路旁,老人們正在閒聊漫步、悠然自得。這一老一少畫面的對比,正是新北川重建後生活延續的寫照。
▲成群結隊的小學生在街邊嬉戲玩耍,地震所造成的傷害,似乎正隨著平靜閒適的生活逐漸散去。(中評社 蘭忠偉攝)
羌民族生活風俗也是走親團十分渴望了解的重點。在羌族傳統部落石椅羌寨,大家受到當地羌民熱情歡迎,當地民眾為走親團系上代表彩虹祝福的「羌紅」,並邀請走親團跳起了傳統羌民族舞蹈,現場氣氛十分熱絡。
▲從左至右(上-下):石椅羌寨居民熱情歡迎採訪團成員。(中評社 戴祺修攝);當地羌族為走親團系上「羌紅」。(中評社 戴祺修攝);臺灣中評通訊社社長俞雨霖與寨中居民跳羌族傳統舞蹈。(中評社 戴祺修攝);代表山寨名稱的著名石椅。(中評社 戴祺修攝)
羌寨長老母廣元接受中評社採訪時表示,聚落以石椅為名是因為寨中有一個天然形成的雙人石椅,按男左女右習俗,年輕未婚男女坐上去有祈求良緣的作用,夫妻一起坐到石椅上則可以常保感情甜蜜並有祝福早生貴子的寓意。
當記者問到石椅羌寨過去是否曾經有接待過臺灣民眾進行遊覽,母廣元說,羌人奉炎帝為起源,後續子孫多以夏為姓氏,剛好在一個月前臺灣夏氏宗親會一行約30人就有到寨中遊覽了解羌族文化,過去每年石椅羌寨都會接待五到十團不等的臺灣民眾,每年人數可以超過百人之多。
四川省是中評社「兩岸走親」系列報導走訪的第3個省份(之前已走訪山東省和浙江省)。此次活動為期8天(10月23日至10月30日),走親團8名成員在臺灣中評通訊社社長俞雨霖帶隊下將走訪四川成都、德陽、綿陽等地,深入報導四川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人文風情及高科技產業園區和創新創業發展情況。走親團在川採訪期間,還將對2016年中國西部海峽兩岸經貿合作交流會盛況進行報導。
[原創稿件 素材來源中評社新聞報導 轉載請標明出處]
覺得不錯,在下方給小編點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