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城》上映之前的大半年裡,美國媒體對這部片子的主流反應,是質疑。
不過和中國人忙著破解本片絕對女主角、冉冉升起的景甜宇宙唯一核心景甜的世界第八大未解之謎不同,美國人質疑的主要是男主角馬特·達蒙:一部中國古裝片為什麼要用美國人做主角?一個講中國人對抗怪獸入侵的故事,為什麼最後要安排一個美國英雄去拯救世界?
這樣的批評在美國並不算新鮮。早期的好萊塢熱衷於用白人演員去扮演亞裔和其他族裔,而真正的亞裔演員卻因為片方擔心他們得不到觀眾的認可而演不了主角,只能去演一些跑龍套的小角色,一輩子沒有出頭之日。這種做法被稱為「洗白」,英文是whitewash。
最著名的洗白例子是傅滿洲,一個英國小說家創作出來的中國壞蛋,博學多才但又奸詐陰險,在很多年的時間裡是西方世界對中國恐懼的擬人化形象。好萊塢拍過十多部傅滿洲電影,都是由白人演員扮演的。
還有夏威夷檀香山的華裔探長陳查理,則被塑造成溫和謙遜,是美國人心目中所謂模範少數民族的代表,這個角色當然也是由白人演員扮演的。傅滿洲和陳查理這兩個名字在中國很少有人知道,但在美國一度是家喻戶曉的經典形象。
再比如根據賽金花的小說改編的電影《龍種》,故事發生在解放前中國的一個村莊,片中其他村民好歹選了一群亞裔面孔,但主角只能讓白人來演,其中帶領村民和侵略者做鬥爭的女民兵小玉就是凱薩琳·赫本演的。
這幾年對好萊塢缺乏多樣化的批評成為流行的論調,今年的好幾部片子都曾經被批評是「洗白」。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長城》引起輿論譁然,畢竟這部片子在美國放出的海報裡,呆萌佔據了絕對的主角,而其他所有中國角色全都隱匿不見,預告片的情況也和海報差不多。
種族問題在美國永遠是最敏感、最重要的政治議題,所以《長城》自然引起了很多美國人的警惕。最激烈的批評來自「Fresh Off the Boat」裡的臺灣裔女演員吳恬敏(Constance Wu),她在推特上貼了長長的一段文字》,嚴厲地指責《長城》用馬特·達蒙是「只有白人男性才能拯救世界的種族主義迷思」,因為在現實世界裡我們的英雄並不都是長得像馬特·達蒙那樣。
對於這樣的批評,呆萌本人感到異常委屈,尤其他自認還算是比較自由開明,對種族問題也一貫保持著敏感,所以當他看到他很喜歡的雜誌《大西洋月刊》都發文章指責他的時候,就忍不住對媒體大吐苦水,辯解說劇本裡這個角色原本安排的就是西方人,自己並沒有搶走任何中國演員的飯碗。
然而,這個星期《長城》在中國上映,很多美國媒體的駐華記者也都看了這部片子,之前所有圍繞「洗白」的批評,都消失了。
因為他們吃驚地發現,原來之前所有對於這部片子所謂「白人種族主義」的指責,根本就不存在。在片子裡殺退饕餮,拯救了中國和世界的最大功臣,根本就不是馬特·達蒙,而是中國的女英雄景甜啊!
那個白人英雄馬特·達蒙,原本只是一個毫無道德、見利忘義的卑鄙小人,只是在景甜中國式愛國主義教育的諄諄教誨之下才幡然醒悟,重新找回了自己的良心。
在中國版的海報裡,景甜佔據了絕對的中心地位,不光是馬特·達蒙,這部片子裡所有的男演員、不管他們粉絲有多少,在中國多大牌,統統都得圍繞景甜擺出眾星拱月的架勢。
是的,所有的白人種族主義、男性沙文主義、白人男性救世主的陳腐敘事都被擊得粉碎。從政治正確的角度來說,這幾乎完美得無可指責。
《綜藝》(Variety) 雜誌的影評是這樣說的:
「馬特·達蒙沒有拯救中國……那些以為馬特·達蒙在《長城》裡殺退巨龍拯救中國、咆哮著指責《長城》是又一個好萊塢洗白例子的人們,現在咬到他們自己的舌頭了。因為馬特·達蒙,這個僱傭兵,一開始跌跌撞撞地遇見與神話怪獸作戰的中國神兵,在整部電影裡他低聲下氣,智力上也不佔上風,還接受了勇敢、無私、遵守紀律等中國式美德的再教育。」
一部原本被擔心是宣揚白人男性救世主的電影,最後卻變成了一曲中國女英雄的頌歌,從表面上來看,這似乎是一個值得大書特書的巨大的進步,背後也隱隱預示了時代變化的一個趨勢。
但是,問題恰恰在這裡——我們都明白《長城》不是一部正常的電影,它是許多種奇怪的力量互相依附、互相利用,最後催生出來的一個奇怪的作品。
目前能看到的所有外媒影評,對這部片子的評價都不高。
《好萊塢報導者》認為,無論是對張藝謀還是馬特·達蒙來說,《長城》都是他們職業生涯中「最沒有意思、最不吸引人」的作品。
《衛報》打了三星,他們的評論是,「有視覺奇觀,但沒有靈魂」,「片中有大量不錯的打鬥鏡頭,但無數次地錯過了製造懸念的機會」,「情節平鋪直敘,但幾乎不存在任何戲劇衝突」。
《綜藝》的評論說,「但凡張藝謀能夠花一點點時間去刻畫其他幾個將領的形象、交代一下他們各自的背景,這部片子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雖然扮演這些將領的幾個演員都名氣不小,也都已經證明了自己的演技和魅力,但是片中他們的角色不過是一個個光輝的剪影,穿著厚重的鎧甲走來走去,帶著憤怒或者憂慮的神色或者兩者兼而有之。所有的中國角色都高大上得完美無瑕,他們看起來就像是用紙板剪出來一樣,沒有任何情感的維度。相比之下,鹿晗扮演的那個帶著孩子氣羞怯的士兵反倒顯得出眾了起來。」
片中有一段,景甜對馬特·達蒙說教,告訴他信任的重要性。《綜藝》說,「這樣陳腐的道德教育代表了這部電影在幾乎每一個方面的空洞:角色塑造是零,敘事沉悶無趣,即使是視覺和聲音的轟炸在過了沒多久之後也讓人開始麻木。即使是馬特·達蒙似乎也被充斥著現代英語詞彙(其中一段出現了bitch這個詞)臺詞束縛住了。更不用提劇情本身毫無邏輯:為什麼饕餮要每隔60年才進攻人類?既然已經有了大炮,為什麼鶴軍的女戰士們還要像蹦極一樣跳下城牆用血肉之軀和怪獸作戰?為什麼每個人說英語時,發r這個音都要捲舌?」
我也不喜歡《長城》,我覺得它劇情空洞無趣,只是一堆符號和教條的堆積,毫無靈魂,毫無生命力,根本稱不上是合格的爆米花電影——為這部片子辯護的人用「爆米花電影」作為藉口,但這個藉口是蒼白的,真正的爆米花電影可以膚淺但應該有趣。
但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忽視那些外在的力量和因素,光討論《長城》的好壞,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網絡上有一個戲說是,《長城》裡其他所有的演員都有各自的算計,有的為了報答人情,有的為了高額片酬——所以我們能夠看到那些大牌個個甘當人肉背景——只有景甜的目的最單純,她就只是為了追求自己的電影夢想而已。
其實這部電影背後的各種力量,又何嘗不是各有算計。
第一種力量,是好萊塢。第二種力量,是中國資本。
《長城》的劇本,最初據說是好萊塢的編劇寫的,七年前就已經立項,原本選的導演也是好萊塢的資深導演。
這七年發生了什麼呢?中國經濟一飛沖天,中國的電影票房也以增長几十倍的速度瞠目結舌地發展。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地球上最大的電影市場已經指日可待,好萊塢想從中國電影市場裡分一杯羹的欲望也日益膨脹。
但是,要進入中國電影市場,就必然面臨各種政策上的限制和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合拍片就成了最好的選擇。
與此同時,中國資本也越來越強勢地顯示出力量。今年年初,萬達收購了曾經製作過《環太平洋》和《侏羅紀公園》的傳奇影業。
我們不知道,萬達接手後《長城》的劇本有沒有做過改變,也不知道萬達在棄用好萊塢導演、選用國師來執導《長城》這個決定上有多大的份量。
但我們可以想見的是,最後電影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是好萊塢和中國資本合謀後的一個產物。
因為想要中國市場,所以故事一定不能發生在現代,只能是古代,不管把北京上海哪個城市毀掉,都有過不了審的巨大風險。
因為想要中國市場,所以必須要迎合最近幾年中國人高漲的民族自豪感和大國崛起的澎湃之心,要讓中國人看得爽——所以中國人一定要是最後的救世主。
但與此同時,收購了好萊塢電影公司的中國資本又想在美國的電影市場有所作為。所以,一定要展示中國文化的符號。
還有誰比執導過奧運會開幕式的張國師更擅長堆砌中國符號呢?
這種中國式符號的堆砌,在中國人看起來平淡無奇乃至做作,張涵予死後那一段伴著天燈升起的詭異唱腔,看得我尷尬症發作。
但它是中國資本和好萊塢式貪婪的最大公約數,它們認為這樣的做法能迎合中國人的自豪感,同時又滿足了西方觀眾的獵奇想像,滿足西方人的唐人街式審美——還有什麼比「長城」這個符號更中國呢?要知道美國幾千家低檔中餐館,可能有一半直到今天店裡都還掛著長城的大幅圖片。
同時選用馬特·達蒙和景甜做主角,當然也是這種利益最大化盤算後的產物。
至於景甜在中國根本沒有票房號召力?他們根本不在乎。因為在對東方人普遍面盲的美國,選任何一個中國女演員都不會有任何區別。
而在中國呢?他們相信他們的力量,他們相信他們在集聚了馬特·達蒙以及劉德華鹿晗張涵予林更新彭于晏陳學冬幾大神龍以後,相信有超強的排片保駕護航,能夠保證這部片子在中國的票房成功,因為無數的爛片一次次證明了在中國再爛的片也能成功(上映三天,《長城》最新的票房是4.69億,證明了他們的預計沒有錯)。
一句話,對於中國觀眾,他們是輕視的。
美國媒體對《長城》有諸多批評,但他們還是把這部電影看成是中美電影界開創式的革命性嘗試,期待著看到一部能夠同時在中國和西方電影市場取得成功的全新電影製作模式。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這種模式,對中國電影,是一個巨大的災難。
未來幾年,相信能看到越來越多的《長城》模式的合拍片出現,正如十多年前的《英雄》開啟了中國式大製作爛片的時代。
而在這樣的大算盤之外,用景甜做女主角,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小心眼,是順帶著完成的一次利益交換。
所有中國人都不理解為什麼毫無演技的景甜能夠一次次主演大片、能夠力壓所有大牌男星成為絕對主角,網絡上有各種各樣的猜測。但真相如何,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
重要的是兩點,第一,景甜還會出現在未來的大片裡,成為絕對的女主角。
她已經證明了自己在國內沒有辦法紅起來,現在她要開啟自己的好萊塢大片女主角歷程,還會和更多的國際大牌演對手戲,把其他的中國女演員徹底比下去。
2017年,她有《金剛:骷髏島》。2018年,她要拍《環太平洋》續集。當然,她的國產片女王地位,也還會繼續鞏固下去。
第二,可以預見的是,景甜可能仍然不會大紅。
美國是一個成熟而且排外的電影市場,以前美國人幾乎不看外語片——不管是中國片還是法國片還是義大利片。幾十年了,外語片進入美國電影的主流院線並獲得成功的例子屈指可數。
在萬達收購AMC院線之前,很少有中國電影能夠在美國公映。即使是萬達收購AMC以後,中國是國產片一部接一部在紐約42街的AMC旗艦電影院上映,但放映仍然是小規模的,觀眾也基本上都是中國人。
要美國人接受一個中國女明星,難上加難。更何況是根本沒有任何表演才能的景甜。
《綜藝》的那篇影評,就對景甜的表演提出了批評,「景甜扮演的林梅是唯一一個在聚光燈下的人物。也許用英語說臺詞限制了她的表演,但景甜和馬特·達蒙所有的對話都像木頭一樣呆板。尤其是在特寫鏡頭裡,他們互相之間的感覺笨拙尷尬。景甜有無數的特寫鏡頭,但她也是最面無表情的一個。」
《長城》在美國上映,定在明年2月17日,比中國要晚了兩個月。到那時,景甜宇宙能夠攻克美國人嗎?我看很難。
新浪微博 / 微信 @假裝在紐約
聯繫郵箱:ask@jiazhuang.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