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山
【原作】
長相思·五峰山(之一)
愚僮
曙風柔,暮風柔,
揉碎吳山點點愁。
連江日夜流。
捺山幽,金山幽,
月下飛虹凌壑溝。
彩雲縈蜃樓。
【注】
1.曙風:曉風。
2.吳山點點愁:典故出自唐代白居易《長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3.連江:滿江。唐代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詩之一:「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宋代陸遊《鵲橋仙·夜聞杜鵑》詞:「茅簷人靜,蓬窗燈暗,春晚連江風雨。」
4.捺山:位於江蘇省儀徵市。
5.金山:位於江蘇省鎮江市。
6.飛虹:此處指五峰山大橋。大橋為公鐵兩用橋,是連淮揚鎮鐵路跨越長江的關鍵工程,連通揚州鎮江。
7.蜃樓:此指五峰山大橋最高橋塔,高達203米,如入雲中。
長相思·五峰山(之二)
愚僮
思君留,盼君留,
天塹無情隔水愁。
望穿古渡頭。
揚州秋,潤州秋,
一架星橋攜兩州。
共登明月樓。
【注】
1.上闋寫古時長江天塹隔斷南北情緣,留下無盡思念情愁。
2.下闋表達對五峰山大橋即將貫通、南北天塹變通途的喜悅之情。
3.潤州:鎮江之古稱。
【賞析】
在連淮揚鎮鐵路淮鎮段暨五峰山長江大橋開通運營之際,有幸讀到愚僮詞作【長相思·五峰山】(刊載12月10日《揚州日報》)。
王國維《人間詞話》裡說:「詞之為體,要眇宜修,能言詩之所不能言,而不能盡言詩之所能言,詩之境闊,詞之言長。」這是王國維老先生精闢論述詞與詩美感特質的區別。 著名詞家葉嘉瑩在講授《人間詞話》時說到:「我認為,好的小詞之中有一種潛能,這種潛能可以通過象徵的作用或符示的作用來體會,也可以通過語碼的聯想或語言的結構來體會。總之,小詞是以具有這種豐富的潛能為美的。」
【長相思】的典範之作,是唐代白居易的那首「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後人評說,這是白居易對初念情人湘靈姑娘追念和寄託,以至於後來白居易在外仕宦多年也不能忘懷的那份思念與回憶。
愚僮【長相思·五峰山】抒發的是大氣磅礴、氣蕩山河的家鄉情思,情感真摯、質樸、感人。
面對長江天塹,沿江兩岸人民夢寐以求哪一天在家門口能架起一座「星橋」,「曙風柔,暮風柔,揉碎吳山點點愁。」苦苦等來的依然是「連江日夜流。」還有「天塹無情隔水愁。望穿古渡頭。」如今不同了,人們終於盼到了「月下飛虹凌壑溝。彩雲縈蜃樓」的盛景,鼓湧著「一架星橋攜兩州。共登明月樓」熱切期待。作者激動興奮的心情溢於言表。愚僮系魯地人,也是新揚州人。可以看出,此刻作者的思想感情完全融入到當地老百姓所思所想,所期所盼之中,作者儼然以一位本鄉本土「揚州人」的心境,暢想大橋落成給兩岸人民帶來的福祉。
作者在這首詞的創作中巧妙精當地運用了「化用」手法。【長相思】小令詞牌本來字數就很少,再加上還有一些疊字,化用起來就比較難,更難創出新意。但愚僮做到了,且精巧別致,表達了全然不同的意境。如「曙風柔,暮風柔,揉碎吳山點點愁」,其「吳山點點愁」,就出自唐代白居易《長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的詞句,只是在小詞中的位置和語言結構有所變動,但二者意境迥然不同。【長相思·五峰山】表達的是五峰山沿岸的父老鄉親,早早暮暮、年年月月期盼,架起一座橋梁,方便與對岸的通往,而這種長年累月、連連綿綿、起起伏伏的愁思已然「揉碎」了。
如果說第一首詞的末兩句,「月下飛虹凌壑溝。彩雲縈蜃樓。」是說大橋即將落成(詞作寫於5月3日,於大橋開通運營前一日12月10日《揚州日報》發表),它的雛形已然顯現。這裡作者也賦予了豐富的想像,明亮的月光下,大橋像一道五彩繽紛靚麗的彩虹飛騰於長江之上。橋上高高聳立的橋塔,彩雲縈繞,像是蜃氣變幻成的樓閣。而第二首詞的末兩句,「一架星橋攜兩州。共登明月樓。」一座大橋連接起揚州、潤州(鎮江古稱),兩地更緊密地攜手並進,以至於加速寧鎮揚都市圈建設,或者說更大意義上加快長三角都市圈的構建,到時,兩州以至於三地、多地的鄉親友人,「共登明月樓」。需要說明的是,這裡所說的「明月樓」,個人理解,並非特指揚州某一座茶樓酒肆,而是詞中起「象徵」、「符示」作用的語彙。長江沿岸的父老鄉親們一起登樓遠眺,心曠神怡、開懷暢飲,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