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中國大陸電影導演;從國家話劇院到北京廣播學院導演系,出國到西柏林自由大學藝術史系深造,又到慕尼黑大學戲劇系,再到科隆影視傳媒藝術學院電影電視導演系,正兒八經的科班出身。
他最出色的作品是紀錄片,《婦女王國》《歡樂的絕唱》與《痕》都堪稱佳作。
然而他在國內能火卻是因為一個字——「盲」,不是說他的視力,而是他著名的「盲之三部曲」——《盲井》《盲山》《盲道》。
他的電影沒有大牌明星坐鎮,沒有票房保障,沒有絢麗的色彩和華麗的辭藻,更沒有精心的配樂、高配的場地和設備,但是卻有一樣最難能可貴的東西:真實!
李楊說:「我在國外這麼多年,看中國人,包括看中國的文學,大家都批判別人非常非常犀利,但是幾乎很少有人在批判自己,從自己的心靈上找問題。」
李楊對「盲」的解釋是:「眼睛死亡了跟眼睛瞎了還不一樣,衍生開去,就是對良知視而不見,對外部殘忍視而不見。」
而這三部曲,均是對現實的體現,對良知的質疑,對人性的反思!
《盲井》(2003)
三部曲第一部作品,根據劉慶邦的小說《神木》改編,題材來源於中國1998年三大特大礦洞詐騙殺人團夥案。
影片在拍攝的時候困難重重,全部找新人演員和不知名演員,而他不經意間發現了一個人才——王寶強。
故事講述了兩個生活在礦區的礦工唐朝陽和宋金明靠害人性命騙取賠償款的故事,王寶強飾演16歲的元鳳鳴就是被騙的人。
他被改名宋鳳鳴,與宋金明以叔侄關係在礦上挖煤,在他們就要動手殺害元鳳鳴騙錢的時候,宋金明生出惻隱之心,下不去手……
故事的最後元鳳鳴的一回眸,望向火葬場的煙囪,不明所以又不知所措,該何去何從,路又在何方?
沒有刻意的技巧,沒有誇張的鏡頭,也沒有任何的答案,一切仿佛紀錄片一樣真實,讓人感慨深思……然而這樣一部影片卻被禁了。
《盲山》(2007)
2007年的《盲山》依舊聚焦現實,故事講了一個大學生被騙賣到一個偏僻的山村,成為了一個素不相識的男人的媳婦。
從此她開始了無數次的逃跑,無數次的失敗,但是她依然沒有放棄,直到最後一個孩子幫她寄出了信……
結局是被和諧過的,原來的結局更加殘酷。
灰暗壓抑的故事,沉重緊湊的劇情,真實自然的演繹。
何為素質?何為信任?何為愛情?何為人性?
《盲·道》(2017)
繼《盲山》之後,十年,李楊的第三部電影《盲·道》上映。
故事講了一個昔日著名歌手趙亮因酒駕害死自己的女兒,出獄後裝盲人騙取愛心為生,後來通過救助一個盲人小女孩,救贖了自己的靈魂。
影片取材很好,但故事沒有前兩部震撼,明顯感覺到導演在妥協,節奏在失控,多少有些爛片的影子。
在《盲山》裡,李楊飾演騙賣白春梅的人販子,而在《盲·道》裡,李楊飾演男主趙亮。
「盲」之三部曲,聚焦社會現實問題,有人說這不像電影,更像是紀錄片。
這樣低成本、真真切切地演繹,看後能夠引起深思和共鳴,能夠讓人回味感慨的影片,依然是佳作,尤其是前兩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