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這部劇近期大熱,該劇聚焦時下女性內心關注的痛點,反映三十歲,這個對於女人而言似乎不小的年齡,帶給女性的壓力和思考。這部劇成功的一個地方在於真實,劇中的三個女主角,分別代表了這幾年輿論關注度較高的三個不同階層:
王漫妮代表了滬漂一族,一個人在上海打拼,面臨高房租,父母催婚,職場壓力等各種問題,年近三十,依然孑然一人。
顧佳的名字就很有意思——「顧家」,她代表了為家庭而放棄事業的全職媽媽,不僅能為了兒子上好學校委屈自己討好富婆,也能因為兒子被欺負三十年來第一次和人打架,同時還要幫開公司的丈夫處理生意上的麻煩。
鍾曉芹最貼近現實中我們大多數人,本地人,不愁吃穿,工作按部就班,四平八穩,早早結婚但是內心依然像個沒長大的孩子,面對人生的大事顯得慌亂無措,需要依靠身邊的朋友。
這些角色都選取得很有代表性,覆蓋的範圍足以引發大多數觀影人群的共鳴。
回歸現實,對大多數的女人來說,三十歲的壓力似乎來自四面八方。
首先是生活壓力:今天的很多年輕人,為了合適的工作,往往選擇離家很遠的城市,北上廣的生活壓力自不必說,就算是二三線城市,每個月的工資除了用來還房租,扣除正常開銷之後,一年也攢不下多少錢。
數據來自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
一開始可能覺得沒什麼,到了這個年齡,考慮的事情多了起來,認識的同學開始陸陸續續結婚,每個月那點省下來的錢還得留出一部分來隨份子,家裡人每年過年安排相親,即便想著要遇到喜歡的人才結婚,可內心的緊迫感逐年追著自己,眼見房價不停地漲,覺得應該早一點買房,可能是受夠了一次次搬家大包小包的折騰,可能是不想再過漂泊無依的生活,想找個人安定下來有個穩定的家。
其次是來自職場的壓力:三十歲,也許在職場上剛剛站穩腳跟,也許正要開始發展,面臨來自同事的競爭和領導的壓力。很多女性像一開始的王漫妮,從小努力讀書,大學畢業以後想著依靠自己的努力養活自己不成問題,沒必要靠別人,奮鬥了很多年,受了很多委屈,可想要傾訴的時候,卻總是少了那個人。
對於結婚的女人來說,還有來自婚姻的壓力:戀愛是兩個人甚至是一個人的事,沒有人不為愛情的甜蜜所迷醉,可婚姻是兩個家庭的事,兩個人原本看似無所謂的小矛盾可能在生活中被無限放大,戀愛時能忍受的變得不能忍受,有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其實那是因為婚姻不是愛情,而是生活。戀愛是不用考慮雞毛蒜皮的瑣事,只需要全情投入即可,但婚姻是每一天面對柴米油鹽的精打細算,是兩個人共同面對生活的各種心酸。對於三十歲的已婚女人而言,危機感或許難以避免。
看這部劇的時候,我卻常常忍不住想到,其實在我們生命的每個年齡,都面臨著看似不同其實一樣的煩惱:
8歲的你,會為了春遊去超市裡精挑細選自己愛吃的零食,藏在書包裡,希望能與最好的朋友分享;也會為了電視上天氣預報說可能下雨而輾轉難眠。長大了你會為自己將來的寶寶精心挑選衣服,嬰兒床,嬰兒車,平時不注意健康的你,也會為了孩子變得謹小慎微,身體一點異樣會擔心得馬上去醫院檢查,即便你都還不知道將來的孩子是男孩還是女孩。
13歲的你,第一次發現生活裡躲不開的元素——競爭,於是為了考試排名而焦慮緊張,因為對異性萌發的情感而產生對其他人的妒忌,就像動物世界裡的獅王守衛自己的領地一樣。步入社會以後競爭的對象變成了同事,老師換成了老闆,你才發現原來以前學校裡那些勾心鬥角都是小兒科,你會遇到耍不好溝通的客戶,不相信自己的上司,處心積慮要踩自己上位的同事,當然了,還有被踐踏的自尊心。
18歲的你,第一次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也許之前的路都是被別人選擇過的,而這一次,第一次,你要自己做出人生第一個艱難的抉擇,該報哪一所大學,該不該跟喜歡的人表白,比起被拒絕,你可能更擔心即便在一起,該如何面對那個兩人都沒有準備好的迷茫未來。長大了,你面對的,是我準備好承擔家庭的責任了嗎,我能照顧好另一半嗎,我可以勝任一個父母的角色嗎,這些歸根到底是——這段婚姻會幸福嗎?無奈的是,這兩件事,沒人能給你答案,你只有過去了回頭看,才能知道
就像電影《阿甘正傳》裡說的,生活就像是一盒巧克力,我們永遠不知道下一塊是什麼味道。
村上春樹的小說《遇見百分之百的女孩》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天一個男孩在街頭遇到了一個女孩,對方普普通通,並沒有特別出眾的地方,要講出哪裡特別好像也說不出來,但不知道為什麼,兩個人心中就是感覺彼此喜歡對方,但是因為想著「幸福會發生地這麼輕易嗎,他/她會是我百分之百喜歡的那個人嗎,可能是99%吧」,於是錯過彼此。後來兜兜轉轉發現遇到的人再也沒有超過這99%,最後跟百分之七十幾八十幾的人度過了一生,「你不覺得這是個悲傷的故事嗎?」小說的最後作者這麼問。是的,可我們又好到哪裡去呢,何嘗不是兜兜轉轉,錯失最珍貴的東西呢?
太多的人可以告訴你該如何生活,但到了最後,還是你去過完自己的人生,也許父母認為你該結婚了,也許他們又告訴你現在太小了別談戀愛,也許你的方案被否定,也許你的才華不被認可,歸根到底,這又有什麼大不了的呢?羅曼羅蘭曾說——「真正的英雄主義,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以後,依然熱愛它」;而這個真相就是王爾德說的——「我們都生活在陰溝裡,但有人依舊仰望星空。」
成長的意義就是或早或晚,生活將會為我們揭開面紗,那些被童話和詩意包裹的美好並不存在,生活本身就是不完美的,問題是你該如何自處,大部分人不過是不停讓步,不停妥協,直到時間讓自己習慣了別人為自己安排的生活。
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因此不要迷信「過來人」為你指出的「明路」,或許那對他而言是好的,但未必適合你。《雙城記》的男主角西德尼·卡頓為自己深愛的女人,代替情敵上了斷頭臺,《白夜行》的主角桐原亮司為了雪穗把自己的一生隱藏在暗無天日的黑暗中,《藍色茉莉》裡女主角為了愛人放棄原本的學業,過了多年錦衣玉食的生活最後丈夫因為詐騙破產,今年的奧斯卡影片《婚姻故事》裡相愛的男女主角選擇離婚,這些所有的選擇,並沒有對錯,因為說到底,我們只是在活我們想要的人生而已。
如果你覺得生活給自己的壓力特別大,看這部劇會讓你發現,五湖四海皆姐妹,每個人的困惑,竟然是那麼相似,這些換了包裝出現在你生命中的人和事,其實在命運的輪迴裡早已上演過千百遍。
如果用宏觀點的視角審視,我們會發現,生活其實就那點破事,沒錢人可以把生活的煩惱歸結於經濟條件,可有錢人也有一樣的壓力。
顧佳也要為了孩子上學一次次去求看不起的王太太,丈夫的公司也會面臨與合作夥伴分道揚鑣帶來的破產風險,面對生活,我們每個人都有狼狽的一面。
但那又能說明什麼呢,畢竟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我們都是第一次去愛一個人,第一次去當媽媽爸爸,第一次面對這些同樣困擾了無數人的難題。
《請回答1988》劇照
畢竟我們只有一次體驗這一生的機會,那就勇敢去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用力去愛,去哭,去跌倒,再站起來,然後擦乾眼淚勇敢走下去,生活大多數時候其實陽光挺好,只不過偶爾低頭看到腳尖上的泥,那又如何呢,還是要抬起頭繼續走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