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意戲劇表演訓練」,是一門跨院系、跨年級、跨專業的本碩博聯通全院選修課,被列為上海戲劇學院研究生一流課程。
本學期期末,該課程授課教師肖英在新空間劇場舉行了一堂公開課,對該課程的教學進行了展示
課程介紹
肖英(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教授):
「寫意戲劇」來自黃佐臨先生提出的戲劇觀,源於孫惠柱教授《中國夢》的作品呈現,通常是導演和文本層面的表現,而寫意戲劇表演是什麼,正是這門課程要帶領學生探索的。
「寫意」源自中國美學思想,指忽略藝術形象的外在逼真性,強調內在精神的實質表現。寫意戲劇表演美學追求,就是內在追求心理現實主義及其生理性,外部追求夢想現實主義及其詩意的表現性。寫意戲劇表演訓練的目的和意義在於:激發天性,解放身體,引導自發性創造,呈現真正具有藝術美感和生命力的舞臺形象;尋找傳統與當下的美學連接,探索東方與西方戲劇精華的創造性融合,力爭推出具有中國特色又兼有現代品格的訓練方法和戲劇作品。
本課程從傳統戲劇的源頭到當下的即興訓練,都作了一定的嘗試與探索,同時選擇了莎劇的部分獨白、對白讓學生進行創作,以此探索寫意戲劇表演的美學追求。
本課程在建設中實現了跨院系、跨專業、跨年級的本碩博聯通合作,學生們在訓練中積極創造、大膽探索,在有限的空間展現無限可能,抵達美的意境彼岸。
感謝孫惠柱、方文、趙群、王凱老師對本課程的幫助。
課堂剪影
上戲教務處處長、研究部主任沈亮介紹說,寫意戲劇表演訓練是研究生部和教務處共同開發的一門課程。之前,肖英老師在表演系開設了傳統戲劇表演課,主要側重肢體表現,而這門課則探索在語言方面如何開展具有中國特色的訓練。這次公開課採用了莎士比亞的作品,裡面有大量語言,我們可以比較明顯地看到在不同的探索中,語言呈現的是什麼狀態。這次是用莎士比亞的劇本向戲曲方向探索,以後也可以從戲曲的方向來改成話劇。探索的方向是無窮盡的,探索之後會漸漸地發現適合用於演員訓練的方式。
觀摩公開課的專家們認為,肖英老師本身是優秀的秦腔演員,對民族戲曲非常熟悉,但她所做的並不是簡單的戲曲轉移,而是把這樣一種神韻和演員的內心的感受,通過身體的自我探索與即興的集體創作逐漸物化出來,這樣的民族化探索如果堅持下去,必然會有成果。寫意戲劇,並不是戲曲,而是東西方融合的表演形態。肖英老師這門課在這方面作了探索,而這門課程最寶貴的特質就是探索性。
參加公開課展示的學生則表示,自己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突破了更多的「不可能」,於限定處體悟別樣的「自由」;運用寫意戲劇訓練的「虛實結合」,可以產生更具創造性、獨特性的戲劇行動;寫意戲劇推開了一扇美的大門,進一步開拓了戲劇視野。觀摩了此次公開課的上海戲劇學院黨委書記謝巍,也在現場感言:上戲有這樣的傳統和優勢,跨學科、跨專業、跨年級的融合。今天參演的同學都不是表演本科畢業,但從他們的表現來看,藝術感染力、表現力是值得肯定的。這也堅定了我們進一步加強學科交叉融合的信心。接下去,我們還要再研究,共同朝著建立中國表演學派的目標努力,形成上戲特色的培養人才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