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科梅蒂藝術紀錄片

2021-02-07 Acquired


[ ]


賈科梅蒂( Alberto Giacometti,1901~1966),瑞士超現實以及存在主義雕塑大師,畫家。1901年10月10日生於博尼奧,1966年1月11日卒於庫爾。早年畫過素描和油畫,成就最大的是雕刻。作品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普遍存在於人們心理上的恐懼與孤獨。1934年賈科梅蒂33歲,超現實藝術家們將賈科梅蒂創作理念的改變視為一種背棄,並召開了一個會議,指責他對超現實主張的不忠,賈科梅蒂隨後走出會議室,從此離開了布魯東所屬的超現實團體。他的雕塑、繪畫及素描,都源於他對人物形象的獨特觀點,也反映出20世紀人類的軟弱與不堪一擊。他的雕塑呈現典型的特色:孤瘦、單薄、高貴及顫動的詩意氣質。繪畫多以親友為描繪對象,色調偏暗沉。素描則較為自由,但處處可見一位藝術家的苦心與才情。令人動容的是,他那脆弱和保護姿態,以及那原型的即興。

戰後歐洲大部分雕塑家發覺很難從門類上迎接來自塗寫主義、表現主義繪畫風格的挑戰,但仍有部分藝術家確實從繪畫的範例中探索到一種新的方法,並通過把狂躁的、即興的、隨意的非實象藝術畫家的特質筆觸轉換為另一類媒介,從而在藝術作品中得以實現其意旨。戰後歐洲最偉大亦最富於表現力的雕塑家首推同為油畫家、素描家和詩人的阿爾貝託·賈科梅蒂(1901-1966)1901年生於瑞士的斯坦帕。

其第一件雕塑作品作於1914年,1916年開始創作他的兄弟迭戈的一組胸像。1919年他在日內瓦工藝美術學校讀書,在埃斯託佩指導下創作。1920-1922年在義大利期間,主要學習義大利繪畫,尤其是廷託雷託和喬託的作品,這期間他開始對古代藝術的穩固性發生興趣。1922年他移居巴黎,此後三年作為雕塑家布德爾的學生,同時繼續在博物館寫生波斯灣沿岸古國及埃及的雕塑,臨摹中世紀的肖像畫。他受立體主義理論的影響,並且對大洋洲土著雕刻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他後來做的《紀念頭像》明顯地是模仿喀利多尼亞島上的巨人頭像。

瑞士藝術家賈科梅蒂(Giacometti,Alberto,1901~1966)是20世紀存在主義藝術大師,也是一位開創寫實新視野的人像藝術大師。賈科梅蒂表示:「人為什麼要畫,要雕塑呢?那是出於一種駕馭事物的需要,而唯有經由了解才能駕馭。」他的雕塑、繪畫及素描,都源於他對人物形象的獨特觀點,也反映出20世紀人類的軟弱與不堪一擊。他的雕塑呈現典型的特色:孤瘦、單薄、高貴及顫動的詩意氣質。繪畫多以親友為描繪對象,色調偏暗沉。素描則較為自由,但處處可見一位藝術家的苦心與才情。令人動容的是,他那脆弱和保護姿態,以及那原型的即興。1930年他參加超現實主義運動,成為此派代表性的雕塑家。1935年他脫離超現實派,回到畫室重頭開始面對眼前實物寫生。普魯東曾因此譏笑道:「一個頭像、一個蘋果,誰不知道是什麼?」但對賈科梅蒂,在視覺的直觀中,它們是什麼會變得非常可疑。他認為傳統雕塑塑造一個頭像,只是塑造一個與真人原型的等同物,以為這樣可以等同真實本身;其實,這並非視覺,只是知性、概念。如果在視覺現象中,一個人永遠與周圍的環境無法分離。也就是說,這個人的真實只能在其存在的空間中才能顯現。賈科梅蒂為此舉例說:我對那個對面街上行走的女人的微小形體感到驚訝,看著她越變越小,而我的視覺範圍則大幅度擴大,我看到的是一個四面八方浩瀚的空間……相反,如果她靠得太近,譬如兩公尺,那我自然再也看不見她,連實物原型尺寸都不是,她已經侵佔了全部視野,只是一團模糊。若停止觀看時,她的存在也幾乎終止了。任何東西只是一種顯現,真實永遠隱顯於實存與虛無之間;對有限事物的真實、絕對的追尋是無限的。因此,真實的追尋並不在於求得精確,而在於試著理解究竟看到了什麼,並把看到的如其所是地描繪下來。他對此有限事物而無盡追尋曾驚嘆道:「奇遇,大的奇遇,在於每一天,從同一張面孔(或一個杯子、一個蘋果)上看到某種不曾認識的東西出現,這比所有的環球旅行都要偉大」。

1925年-1935年的10年中,是他的超現實主義時期,《匙形女》、《兩口子》、《她和她的斷喉》都是以現成品加工的方式作成的。1932年作的《手被一個指頭抓住》,是一個有機械裝置的活動雕塑,可能受考爾德1929年在巴黎舉行的展覽會的啟發。賈科梅蒂超現實主義階段最優秀、最富有獨創性的作品是《早晨四點鐘的宮殿》和《手捧空虛》。這是他受到鳥籠子的啟發,試圖以某種獨創手段標誌出一個有形的空間,並使之成為雕塑實體,人們把它叫做「空間雕塑」。《早晨四點鐘的宮殿》是由木桿搭構起來的象徵"宮殿"的空間。左邊豎立著三塊矩形木板,面前站立一位穿長裙的年老婦人。她抬眼望著宮殿的中央。在一塊木板上有一個湯匙形的金屬片和一枚圓球。中央空間內還吊了一頁玻璃板,象徵某種窗或層的分割。右方一個小的長方形空間內,吊著一段運動的脊骨,它的頂上是一個正方形方框,象徵窗戶。有一個焊成張翅怪鳥似的東西,代表「一隻翼手龍,在早晨四點鐘,帶著愉快的叫聲振翼飛去」。這件作品是十分難以理解的,賈科梅蒂曾長期醞釀過它。這與他的一段經歷有關:「整整六個月,一小時又一小時地陪伴著一位婦人,她神秘地改變了我的每時每刻。」對於讀者來說,它所引起的懸念是吸引讀者久久凝想的最好契機。《手捧空虛》,又名《不可見的物體》,是一個按埃及古代法老像的風格雕刻的比例細長的石雕像。他雙手似撫摩一物,但究竟是什麼,又是一個懸念。

1938年因一次偶然事故臥病醫院,賈科梅蒂對藝術進行了更深的思索。二戰期間,他留在日內瓦(1940-1945),開始根據記憶創作,在其奧妙的人物和半身像中發展一種獨具特徵的風格。戰後他在巴黎繼續用這種風格創作,其具象的雕塑、繪畫中出現的形同鬼魅的、拉伸延長的形體仿佛是飽受戰爭折磨的新歐洲「人道主義」的象徵。其作品受到薩特的熱烈讚譽。其作品將單純的人類形象與侵蝕他們人性的空間整合起來,正如薩特所言,為其形象披上空間的塵沙;以寓言的方式表達了深切的孤獨感、現代人的焦慮和被剝奪了的傳統的慰藉(見作品《城市廣場》)。

賈科梅蒂的絕大部分繪畫作品都是1947年後畫的,正如其雕塑品一樣,反映的人類形象也是細長甚至可怕的。他們被表現為直立的、打招呼的或大步行走的樣子。他們常常表現為在移動,且似乎有一種目的。賈科梅蒂常採用單獨或群像表現人物。其靜物畫還包括描繪一張桌子上一大堆滿是灰塵的瓶子、雕塑工具和洋鐵罐等。他將畫中的人物置於一間巨大的空蕩蕩的、有著高高的天花板的洞穴般的房間裡。使用的色彩嚴格限制在暖灰色、黑色、褐色和奶白色。他的繪畫基本上是用畫筆作的素描畫,他也創作石板畫,其主題和構思同其油畫、素描都很接近。

作為二戰後歐洲雕塑創作中最強的一位,賈科梅蒂的重要性在於:作品中具有豐富的視覺和哲學源泉,他強烈地驅使自己去抓住他在外部世界感覺到的瞬息即逝的幻覺,以及要完整的反映人類形象的需要。


感謝您對後天文獻的關注與支持!

輕按以上二維碼中間部位,即可關注後天文獻

或者添加微信號:houtian-art

因為您的關注

後天將會變得更加美好。






相關焦點

  • 賈科梅蒂
    賈科梅蒂的走著的人、在人行道上跑的狗,這種孤獨,人們尋索它,也遭受它帶來的失望。他的作品是人性試金石,但為什麼要拒絕他展出一件公眾雕塑?這不就是城市的所謂真實嗎?‍賈科梅蒂紀錄片《what is a head》 英文字幕‍‍漢斯·哈同說,我在戰前見過賈科梅蒂,在蒙帕納斯的咖啡館。
  • 賈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
    掃一掃添加微信入群交流繪畫藝術
  • 賈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
    但他並不喜歡,最終選擇了工藝藝術學校(École des Arts et Métiers) 的學習。 1920年賈科梅蒂隨從父親(Giovanni Giacometti)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當時他的父親是這個展覽瑞士館的評委。這是賈科梅蒂第一次義大利之旅。並愛上了他父親的表兄弟的女兒比安卡(Bianca)。
  • 賈科梅蒂——他的雕塑全球最貴!
    2015年,賈科梅蒂的雕塑作品《指示者》在佳士得拍出1.41億美元的高價,刷新了之前仍舊由他保持的全球雕塑最高價。數字,讓更多原本不熟知西方藝術的人開始知曉、接近賈科梅蒂。澎湃新聞:去年拍賣行將賈科梅蒂的作品拍出了1.4億美元的高價,創下全球雕塑作品最高價。這件事,對基金會有影響嗎?凱薩琳·格雷尼爾:這當然是對賈科梅蒂藝術成就的一種肯定。
  • 10 部藝術家紀錄片,需要珍藏
    創作中的賈科梅蒂這時的賈科梅蒂,依舊在荒蕪與絕望之中奮力挖掘。這讓當時風靡全球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們不屑一顧,布列東嘲笑他說,「一個頭像,誰不知道這是什麼?」「我不知道。」賈科梅蒂正色回答道。那麼,看這部紀錄片,你會對這位雕塑大師有更為全面的認識。另外,賈科梅蒂的素描也可以了解一下:3盧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 Painted Life2012 年
  • 為賈科梅蒂做模特的18天,《最後的肖像》入圍柏林電影節
    肖像畫的模特是美國藝術評論家詹姆斯·勞德,他以《一幅賈科梅蒂作的肖像》(A Giacometti Portrait)一書將賈科梅蒂創作這幅作品的18天記錄下來。而斯坦利·圖齊(Stanley Tucci)則將其改編成電影《最後的肖像》(Final Portrait),於今年柏林電影節上首映。從勞德的敘述中,觀眾得以瞥見藝術家賈科梅蒂喧鬧的生活與創作。
  • 尋找賈科梅蒂那些遺失的雕塑,巴黎呈現其早年的50件物品
    著名藝術家遺失的作品長期以來一直引發人們的好奇,藝術史學家試圖根據草圖、副本和記錄文件拼湊出它們的所在。這張照片發表在《藝術與工業》( Art et Industrie)雜誌上,是為數不多的能證明這尊色情雕像曾經存在過的證據之一。
  • TANC Cinema 為賈科梅蒂做模特的18天,《最後的肖像》入圍柏林電影節
    1964年,他在巴黎的工作室裡工作、飲酒、懷疑、毀滅、調情或大笑,並邀請美國藝術評論家詹姆斯·勞德作模特以完成一幅肖像,卻因瑣事一再拖延。最終,勞德在《一幅賈科梅蒂作的肖像》一書中記錄下了這幅作品歷時18天的創作過程。如今,導演斯坦利·圖齊將這個故事改編為電影《最後的肖像》,入圍第67屆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觀眾得以窺見一位創作中的天才。
  • 阿爾法·羅密歐概念車成紐約蘇富比當代藝術夜場最高價,估價6億元賈科梅蒂絕密競投成功交易
    >獲得專業獨到的藝術行業資訊和深度報導。 阿爾伯託 ・賈科梅蒂《站立的女人 I》9英尺,約2.74米,1960年賈柯梅蒂的《站立的女人 I》起拍價9000萬美元,已經是賈科梅蒂拍賣紀錄的第四位了,而最後的成交價很有可能進入藝術家成交紀錄三甲。
  • 魔都近期不容錯過的展覽:柯南,魔獸,奧特曼,賈科梅蒂....
    全球最大規模的阿爾貝託-賈科梅蒂回顧展即日起 - 07.31徐匯區豐谷路35號餘德耀美術館150元看點:阿爾貝託·賈科梅蒂是20世紀最重要的雕塑家之一,本次回顧展將展出約250件賈科梅蒂的作品,除此之外還有原始的石膏、青銅雕塑,以及主要的繪畫、手稿、攝影和檔案資料。6.
  • 十大藝術紀錄片推薦(2)
    1 這部紀錄片是英國廣播公司BBC推出的一檔電視系列節目, 介紹了20世界的思維重要的藝術大師,分別是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馬蒂斯(Henri Matisse)、畢卡索(Pablo Picasso)和達利(Salvador Dali)的工作與生活。
  • 紀實主義在紀錄片中的藝術表現
    從《望長城》開始,紀實性美學作為一個新的美學原則得以確立,而紀實主義最終成為電視螢屏中的一種藝術觀念。九十年代以來,紀錄片被人們「炒」得火熱,這與近年電視紀錄片創作的繁榮密切相關。「它已不再滿足於影像藝術的精緻與完善, 而更注重對現實歷史的深度揭示,以冷靜求實的目光去觀察歷史、思索歷史, 成為時代的文獻筆記與歷史備忘錄」。
  • 20部必看的藝術紀錄片
    今天為大家推薦20部開闊眼界、增長見識的藝術紀錄片,你可能沒機會學藝術,沒時間去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但相信這些紀錄片,會像是一顆種子,也許是一個畫面,也許是一句話,也許一個觀點,就會打開另一個世界的大門。
  • 提升藝術認知與審美的10部藝術/設計紀錄片!
    本期克瑞斯為大家推薦的10部超棒的紀錄片,涉及建築、色彩、繪畫、攝影、產品、時間等各方面的內容,超多乾貨!可以有效提高大家的藝術認知與審美水平,趕緊碼走慢慢看吧!這是近些年業界公認的好紀錄片。用一百集的短篇幅,講述一百個空間的故事,每集差不多五六分鐘,展現空間裡藏著的建築、美學、歷史、人文內涵,用獨特的角度帶觀眾深入了解故宮之美。
  • BBC 經典紀錄片《藝術的力量》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 BBC 出品的一套經典紀錄片《藝術的力量》。這部紀錄片,即使放到眾多 BBC 的優秀紀錄片中,依然稱得上是出類拔萃,榮獲了多項國際大獎。正如其名字《藝術的力量》所言,紀錄片裡沒有優雅和諧的文藝復興大師,也沒有恬靜安適的傳統風景畫家,八集包含的八位藝術家,全是血脈僨張的狂人:卡拉瓦喬、倫勃朗、貝尼尼、大衛、梵谷、畢卡索、羅斯科、透納。
  • BBC紀錄片:《攝影藝術百年史》 (全集)
    BBC紀錄片:《攝影藝術百年史》(高清中字三集)導演
  • 藝術紀錄片推薦 | 燦爛輝煌的《三色藝術史》
    藝術家用金色強調信念,傳遞故事,給予生命。在金色這集,我們通過紀錄片可以了解到古埃及人的黃金熱,古羅馬人的宗教熱,藝術家對金色的執著,工藝家對金色的眷戀。 進而對藍色的藝術表現力加以闡釋,星光璀璨的藍色天空,生機活力的藍色生命,抑鬱枯敗的藍色死亡……美國人的太空成就使得我們從地球以外瞭望自己的家園成為了現實——藍色星球。
  • 2020紀錄片教育與創作高端論壇暨雲南藝術學院紀錄片創作研究中心...
    12月19日上午,「2020紀錄片教育與創作高端論壇暨雲南藝術學院紀錄片創作研究中心成立大會」在雲南藝術學院開幕,來自國內外各研究中心、高等院校、創作機構的學者和導演共30餘人與青年學子們齊聚一堂,共同探討「紀錄片教育與創作:歷史、理論與實踐」的相關議題,旨在匯聚學界業界智慧,促進紀錄片教學與雲南省紀錄片創作的發展。
  • 藝術 · 觀點 | 藝術經紀人時代(上)
    眾所周知,經紀人是順應某個行業的市場興起而產生的,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起伏變化已經歷數十載,大眾藝術消費的需求來臨已經讓一些畫廊主和古董商逐漸轉變為藝術品經紀人的角色。柯桐枝作品:《花好百合》68x68cm 2012年 紙本國畫 在西方,藝術品經紀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 2016全球建築、雕塑及設計藝術展覽推薦 Antao 看展
    2016設計上海剛進入尾聲,香港巴塞爾藝博會已經躍躍欲試,那麼,賈科梅蒂回顧展還會遠嗎?💬 看展大部分時候都不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為何設計師還要樂此不疲呢?原因或許在於看展的動機和之後的效應。,叩問作為文化和行政概念的「土地」在藝術實踐中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