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科
梅
蒂
藝
術
紀
錄
片
[ ]
賈科梅蒂( Alberto Giacometti,1901~1966),瑞士超現實以及存在主義雕塑大師,畫家。1901年10月10日生於博尼奧,1966年1月11日卒於庫爾。早年畫過素描和油畫,成就最大的是雕刻。作品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普遍存在於人們心理上的恐懼與孤獨。1934年賈科梅蒂33歲,超現實藝術家們將賈科梅蒂創作理念的改變視為一種背棄,並召開了一個會議,指責他對超現實主張的不忠,賈科梅蒂隨後走出會議室,從此離開了布魯東所屬的超現實團體。他的雕塑、繪畫及素描,都源於他對人物形象的獨特觀點,也反映出20世紀人類的軟弱與不堪一擊。他的雕塑呈現典型的特色:孤瘦、單薄、高貴及顫動的詩意氣質。繪畫多以親友為描繪對象,色調偏暗沉。素描則較為自由,但處處可見一位藝術家的苦心與才情。令人動容的是,他那脆弱和保護姿態,以及那原型的即興。
戰後歐洲大部分雕塑家發覺很難從門類上迎接來自塗寫主義、表現主義繪畫風格的挑戰,但仍有部分藝術家確實從繪畫的範例中探索到一種新的方法,並通過把狂躁的、即興的、隨意的非實象藝術畫家的特質筆觸轉換為另一類媒介,從而在藝術作品中得以實現其意旨。戰後歐洲最偉大亦最富於表現力的雕塑家首推同為油畫家、素描家和詩人的阿爾貝託·賈科梅蒂(1901-1966)1901年生於瑞士的斯坦帕。
其第一件雕塑作品作於1914年,1916年開始創作他的兄弟迭戈的一組胸像。1919年他在日內瓦工藝美術學校讀書,在埃斯託佩指導下創作。1920-1922年在義大利期間,主要學習義大利繪畫,尤其是廷託雷託和喬託的作品,這期間他開始對古代藝術的穩固性發生興趣。1922年他移居巴黎,此後三年作為雕塑家布德爾的學生,同時繼續在博物館寫生波斯灣沿岸古國及埃及的雕塑,臨摹中世紀的肖像畫。他受立體主義理論的影響,並且對大洋洲土著雕刻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他後來做的《紀念頭像》明顯地是模仿喀利多尼亞島上的巨人頭像。
瑞士藝術家賈科梅蒂(Giacometti,Alberto,1901~1966)是20世紀存在主義藝術大師,也是一位開創寫實新視野的人像藝術大師。賈科梅蒂表示:「人為什麼要畫,要雕塑呢?那是出於一種駕馭事物的需要,而唯有經由了解才能駕馭。」他的雕塑、繪畫及素描,都源於他對人物形象的獨特觀點,也反映出20世紀人類的軟弱與不堪一擊。他的雕塑呈現典型的特色:孤瘦、單薄、高貴及顫動的詩意氣質。繪畫多以親友為描繪對象,色調偏暗沉。素描則較為自由,但處處可見一位藝術家的苦心與才情。令人動容的是,他那脆弱和保護姿態,以及那原型的即興。1930年他參加超現實主義運動,成為此派代表性的雕塑家。1935年他脫離超現實派,回到畫室重頭開始面對眼前實物寫生。普魯東曾因此譏笑道:「一個頭像、一個蘋果,誰不知道是什麼?」但對賈科梅蒂,在視覺的直觀中,它們是什麼會變得非常可疑。他認為傳統雕塑塑造一個頭像,只是塑造一個與真人原型的等同物,以為這樣可以等同真實本身;其實,這並非視覺,只是知性、概念。如果在視覺現象中,一個人永遠與周圍的環境無法分離。也就是說,這個人的真實只能在其存在的空間中才能顯現。賈科梅蒂為此舉例說:我對那個對面街上行走的女人的微小形體感到驚訝,看著她越變越小,而我的視覺範圍則大幅度擴大,我看到的是一個四面八方浩瀚的空間……相反,如果她靠得太近,譬如兩公尺,那我自然再也看不見她,連實物原型尺寸都不是,她已經侵佔了全部視野,只是一團模糊。若停止觀看時,她的存在也幾乎終止了。任何東西只是一種顯現,真實永遠隱顯於實存與虛無之間;對有限事物的真實、絕對的追尋是無限的。因此,真實的追尋並不在於求得精確,而在於試著理解究竟看到了什麼,並把看到的如其所是地描繪下來。他對此有限事物而無盡追尋曾驚嘆道:「奇遇,大的奇遇,在於每一天,從同一張面孔(或一個杯子、一個蘋果)上看到某種不曾認識的東西出現,這比所有的環球旅行都要偉大」。
1925年-1935年的10年中,是他的超現實主義時期,《匙形女》、《兩口子》、《她和她的斷喉》都是以現成品加工的方式作成的。1932年作的《手被一個指頭抓住》,是一個有機械裝置的活動雕塑,可能受考爾德1929年在巴黎舉行的展覽會的啟發。賈科梅蒂超現實主義階段最優秀、最富有獨創性的作品是《早晨四點鐘的宮殿》和《手捧空虛》。這是他受到鳥籠子的啟發,試圖以某種獨創手段標誌出一個有形的空間,並使之成為雕塑實體,人們把它叫做「空間雕塑」。《早晨四點鐘的宮殿》是由木桿搭構起來的象徵"宮殿"的空間。左邊豎立著三塊矩形木板,面前站立一位穿長裙的年老婦人。她抬眼望著宮殿的中央。在一塊木板上有一個湯匙形的金屬片和一枚圓球。中央空間內還吊了一頁玻璃板,象徵某種窗或層的分割。右方一個小的長方形空間內,吊著一段運動的脊骨,它的頂上是一個正方形方框,象徵窗戶。有一個焊成張翅怪鳥似的東西,代表「一隻翼手龍,在早晨四點鐘,帶著愉快的叫聲振翼飛去」。這件作品是十分難以理解的,賈科梅蒂曾長期醞釀過它。這與他的一段經歷有關:「整整六個月,一小時又一小時地陪伴著一位婦人,她神秘地改變了我的每時每刻。」對於讀者來說,它所引起的懸念是吸引讀者久久凝想的最好契機。《手捧空虛》,又名《不可見的物體》,是一個按埃及古代法老像的風格雕刻的比例細長的石雕像。他雙手似撫摩一物,但究竟是什麼,又是一個懸念。
1938年因一次偶然事故臥病醫院,賈科梅蒂對藝術進行了更深的思索。二戰期間,他留在日內瓦(1940-1945),開始根據記憶創作,在其奧妙的人物和半身像中發展一種獨具特徵的風格。戰後他在巴黎繼續用這種風格創作,其具象的雕塑、繪畫中出現的形同鬼魅的、拉伸延長的形體仿佛是飽受戰爭折磨的新歐洲「人道主義」的象徵。其作品受到薩特的熱烈讚譽。其作品將單純的人類形象與侵蝕他們人性的空間整合起來,正如薩特所言,為其形象披上空間的塵沙;以寓言的方式表達了深切的孤獨感、現代人的焦慮和被剝奪了的傳統的慰藉(見作品《城市廣場》)。
賈科梅蒂的絕大部分繪畫作品都是1947年後畫的,正如其雕塑品一樣,反映的人類形象也是細長甚至可怕的。他們被表現為直立的、打招呼的或大步行走的樣子。他們常常表現為在移動,且似乎有一種目的。賈科梅蒂常採用單獨或群像表現人物。其靜物畫還包括描繪一張桌子上一大堆滿是灰塵的瓶子、雕塑工具和洋鐵罐等。他將畫中的人物置於一間巨大的空蕩蕩的、有著高高的天花板的洞穴般的房間裡。使用的色彩嚴格限制在暖灰色、黑色、褐色和奶白色。他的繪畫基本上是用畫筆作的素描畫,他也創作石板畫,其主題和構思同其油畫、素描都很接近。
作為二戰後歐洲雕塑創作中最強的一位,賈科梅蒂的重要性在於:作品中具有豐富的視覺和哲學源泉,他強烈地驅使自己去抓住他在外部世界感覺到的瞬息即逝的幻覺,以及要完整的反映人類形象的需要。
感謝您對後天文獻的關注與支持!
輕按以上二維碼中間部位,即可關注後天文獻
或者添加微信號:houtian-art
因為您的關注
後天將會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