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母親病危,失聯20年的北大博士後拒絕回家」一事刷屏,我們無意根據一鱗半爪的事實去斷言他人對錯,但養出什麼樣的孩子才是父母教育的成功,話題永遠值得討論。
近年來社會上頻頻曝出新聞,家境普通的中小學生攀比高檔服裝、手機、電腦;一些天資聰慧的寒門學霸,長大後與父母劃清界限勢同水火;還有子女一言不合就當街打罵父母;13歲的邵某因不服管教將母親活活砍死……仔細觀察不難看出,這些孩子普遍缺少感恩的心。
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一切言行舉止的最早啟蒙老師。家庭教育中對優秀的定義偏航,是家長鄰居眼中的「優秀生」長大後變身「白眼狼」的第一誘因。
現代家庭中子女一般都是「位高權重」,在三四口之家裡享受著王子公主的待遇,可水漲船高,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和期望值也是壓在孫猴子們頭上的五指山。
現在很多家長從啟蒙階段對孩子的教導就開始跑偏。望子成龍的人們多以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各種學科競賽榜上有名、才藝展演頻頻獲獎為衡量標準。獲獎證書成為孩子滿足願望的鑰匙,百分卷子成為家長炫耀的資本,學習好的孩子被認定為必成大器,在光環下顯得完美無缺。
其實,良好的個性勝於卓越的才智,更勝於優異的成績。為人父母者,要從小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引導他們看到親人的付出,感受到現世安穩背後的艱辛。不能認為父母的養育、親人的呵護、老師的教誨、朋友的幫忙是理所應當。這樣他才會更珍惜所擁有的一切,感恩為他付出的人,同時會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強大、更優秀,以承擔更多的責任來回報。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們提倡父母對孩子的感恩教育,不是希求孩子回報,而是為了讓孩子知道,他們正享受著別人的付出,他們的願望因為別人的努力而實現,他們的生活因為別人的付出而幸福。
懂得感恩的孩子,會感念生活的磨礪,哪怕是為了更好地回饋家人,即使遭受挫折,感覺到某些不公正的待遇,碰到一些無法逾越的障礙,也有勇氣向前,會積極上進。這樣的孩子,內心充滿正能量,能積極樂觀地處理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解決各種困難,自身幸福指數高,也能友善地與周圍人相處,營造和諧的生活氛圍。
為人父母最大的悲哀,莫過於付出全部卻養出恩將仇報的孩子。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遠離 「優秀的白眼狼」,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請從現在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