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世界的生豬產量為10.4億頭,這也是2013年以來的最低值,比起18年低了18.26%;生豬存欄量為7.67億頭,比起18年則是跌了1.8%,我國存欄佔比為全球的55.78%,主要是亞洲地區的非瘟比較嚴重。
從出欄上來看,2019年的出欄為10.87億頭,比起18年則是跌了14.56%,而我國的出欄只有5.44億頭,比起18年跌了21.57%,其佔比為45.08%。當然如果是按照正常年份,我國的出欄佔比為全球的50%左右,豬肉消耗量為5500萬噸左右,全球一半的豬肉都被我國給吃完。
其實我國有9000年的養豬史,按理說有很多成熟的養殖經驗,養豬成本應該不會太高,實際上並不然,從市場上的豬肉就能看出,一斤動輒30元左右,養殖成本為8-9元一斤。而從美國、法國等進口的豬肉,到了國內也就6-7元一斤,也就是說進口價比我國養殖成本還低,這讓很多人好奇,為何會這樣呢?
1、養殖技術高
儘管美國的養殖技術沒有法國、丹麥高,但比起我國卻要高出很多。在丹麥,一頭母豬生下的仔豬可達30頭,美國可在20頭,中國只有12頭。條件相同下,美國丹麥可出欄的育肥豬更多一些。
美國一個人可同時管理2800頭豬,這讓中國人不敢想像,而早在90年代時,美國就已有40萬個家庭農場,規模化程度非常高,管理成本低,養殖效率高,且是自動化養殖模式,因此總成本很是便宜。
2、存活率高
美國母豬的產出量比我國高出50%,而美國並沒有非洲豬瘟,也沒有口蹄疫,這就表明美國人不需要在防疫上花費太高的成本,存活率也比我國要高出不少,光是從這一點,美國保育成本就比我國低上50%以上。
3、智能化養殖
美國養豬有專門的通風系統,可自動調節溫度,養豬的都知道,小豬最怕冷,而大豬更怕熱。但美國的智能通風系統,可有效進行溫度調節,這樣就可讓豬有更愜意的生活環境。
當然,美國還有豬糞便自動處理系統,要知道糞便中的病菌很多,一旦處理不好,汙染環境的同時也能傳播疾病,但美國這套系統可清理和收集糞便,讓豬舍更為乾淨,再對糞便進行發酵,從而更好的施肥。
4、飼料成本低
從2020年至今,我國飼料成本先後提價11輪,玉米從1900元漲至2900元每噸,漲了5毛錢,這也讓養豬成本持續增加。不過在美國,玉米的成本才不過7毛一斤,可見成本多低。
而美國為了更好的運輸玉米和大豆,將養豬場建立在中部和北部產糧區,這樣運輸成本大大降低。養殖成本本就佔大頭,美國卻憑著先進的種植技術將玉米大豆降到最低價,運輸成本又低,結果養豬成本很低。
中國養豬的唯一優勢就是人工成本低,散養戶根本就不算人工成本,不過勞動產出效率卻低上很多。中國儘管是養豬大國,但就連種豬都是從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進口的,繁育成本也很高,不像美國都是自繁自養的,正因如此,才讓美國豬肉比蔬菜還廉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