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
老人與海
「一艘船越過世界的盡頭,駛向未知的大海,船頭上懸掛著一面雖然飽經風雨剝蝕卻依舊豔麗無比的旗幟,旗幟上,舞動著雲龍一般的四個字閃閃發光——超越極限!」海明威這樣評價《老人與海》,今天我們就走進這部偉大的名著。
不過,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被打敗的,你盡可以消滅它,可就是打不敗它。
(But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老人與海 海明威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 會正確讀出本課生字,並知道其大意。
(2) 通過鑑賞作品,把握人物形象,解讀作品內涵。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提煉、整合信息的能力。
(2)提升學生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3、情感目標
學習老人不屈服於命運,永不言棄的頑強精神。
作者簡介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1899—1961),美國小說家。他於1899年生於芝加哥附近的一個鄉村醫生家庭,排行老二。曾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擔任駐歐洲記者,並以記者身份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西班牙內戰。195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晚年患多種疾病,精神抑鬱,1961年自殺。
海明威主要作品:
《太陽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
《永別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
《第五縱隊·西班牙大地》(The fifth columns, Spain the earth)
《曙光示真》(True at First Light)
《不固定的聖節》(A Moveable Feast)
《過河入林》(Across the River and into the Trees)
《喪鐘為誰而鳴》(For Whom the Bell Tolls)
《危險的夏天》(Dangerous summer)
《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
《伊甸園》(The Garden of Eden)
《死在午後》(Die in the afternoon )
《島在灣流中》(Island in the Gulf Stream)
《有錢人和沒錢人》(A Rich man and no money)
《吉力馬札羅的雪》(The Snows of Kilimanjaro)
《一條好漢》(A Man of the World)
走進海明威
歐內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國當代文學中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也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美國富有傳奇色彩和獨特個性的傑出作家,通常稱他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所創作的獨具獨特風格的作品具有世界影響。
1899年,海明威出生於美國芝加哥附近的橡樹園鎮。他的父親是當地的一名著名醫生。小時候,海明威經常隨父親外出行醫及捕魚打獵,對遊泳、釣魚、拳擊、踢球有特殊愛好,同時也練就了他強健的體魄和剛強的性格。母親是位虔誠的教徒,喜愛藝術,她經常帶孩子們去芝加哥看畫展。海明威自幼受到音樂和美術的薰陶。這對他日後的創作有深刻的影響。
1917年,海明威在中學畢業前夕,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海明威報名入伍,因眼疾未能如願。同年10月,海明威以優異成績中學畢業後,擔任了堪薩斯州市《星報》見習記者。嚴格的新聞寫作訓練,為形成他簡潔、明快、活潑的寫作語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戰爭始終吸引著海明威。1918年5月,海明威作為救護車隊的中尉,到義大利前線參戰。被炮擊受傷,住院治療三個月,醫生從他身上取出277塊彈片。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海明威以記者身份活躍在歐亞戰場。1941年海明威曾來中國採訪,在重慶秘密會見過周恩來,並寫過6篇有關中國抗日戰爭的報導。珍珠港事件後,他甚至曾駕駛著自己的摩託艇在海上巡邏以監視敵人潛艇的活動。他還曾率領一支遊擊隊參加了解放巴黎的戰鬥。戰爭結束後,海明威長期居古巴。卡斯楚掌權後,他離開古巴返美定居。
海明威的一生具有傳奇色彩。他的婚姻多變,一生結過4次婚;他也曾在戰爭中、狩獵中、飛機失事中多次身負重傷,卻都倖免於難。但早年精神上和身體上的創傷,導致他晚年病魔纏身,精神抑鬱,創作力嚴重下降,他曾多次試圖自殺。1961年7月2日,他最終用獵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代表作品
《太陽照常升起》(1926),是海明威獲得聲譽的第一部重要長篇小說。作品描寫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一群青年人迷惘、苦悶的精神狀態,因此《太陽照常升起》被稱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品。
長篇小說《永別了,武器》(1929)表現反戰的深刻主題,藝術上高度成熟,被稱為「迷惘的一代」的傑出成就。
1952年海明威的中篇小說《老人與海》出版,塑造了以桑提亞哥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滅,但就是打不敗他」的「硬漢形象」。僅僅48小時就銷量驚人,當年獲得了普利茲文學獎。1954年,海明威因為「精通於敘事藝術,突出地表現在他的近著《老人與海》之中;同時也因為他在當代風格中所發揮的影響」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授獎委員會的評價是:
小說體現了人在「充滿暴力與死亡的現實世界中」表現出來的勇氣。勇氣是海明威的中心主題。
《老人與海》寫的是一個老人,展現的卻是一個世界。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全部創作中的瑰寶,是美國歷史上裡程碑式的32本書之一,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珍品。
其它作品
l 短篇小說《印第安營地》
l 短篇小說《吉力馬札羅山上的雪》
l 劇本《第五縱隊》
l 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
海明威的創作具有鮮明、強烈的個性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迷惘的一代」——「迷惘」的文學主題。
2、「硬漢」——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3、「冰山」風格——獨特的形式美。
硬漢形象
海明威在選擇人物時特別喜歡鬥牛士、拳擊家、獵人、漁夫、士兵,他們以驚人的毅力和旺盛的精力,在同充滿敵意的世界對抗中殊死搏鬥,表現出共同的性格特徵:堅強剛毅、勇敢正直,無畏地面對痛苦和死亡,他們都處在尖銳劇烈的外部和內心衝突中,他們都面對嚴酷的悲劇命運,但無論情況多麼嚴重,困難多麼巨大,死神多麼可怕,他們都不失人的尊嚴,不失勇氣和決心,表現出臨危時的優雅風度。
「冰山」原則
海明威以精通敘事藝術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而他的「冰山」理論就是精通現代敘事藝術集中的體現。
海明威在他的作品《午後之死》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學創作的「冰山」原則。他說:「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對於他想寫的東西心裡有數,那麼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東西,讀者呢,只要作者寫得真實,會強烈地感覺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經寫出來似的。冰山在海裡移動很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所謂「冰山」原則,就是用簡潔的文字塑造出鮮明的形象,並把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藏在形象中,使之情感充沛卻含而不露,讓讀者通過對鮮明形象的感受去發掘作品的思想意義。
簡潔的文字,鮮明的形象,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構成「冰山原則」的四大要素,從而也成為海明威的基本創作風格。
老人與海 海明威
嘗試學習
正確讀出下列生字。
鯖鯊 脊鰭 蹂躪 嘎吱
吞噬 戳進 鰩魚 嗜殺
榫頭 拽掉 攮進 舵手
Róu lìn qīng jí qí gāZhī
蹂 躪 鯖鯊 脊 鰭 嘎吱
shì chuō yáo shì
吞噬 戳進 鰩魚 嗜殺
sǔn zhuài nǎng duò
榫頭 拽掉 攮進 舵手
《老人與海》故事梗概
1935年,一個古巴漁夫向海明威講述他捕到的大馬林魚怎樣被鯊魚吃掉的故事。1952年作品問世。從最初素材的取得到小說的出版,歷時17年時間,這是一部醞釀已久、精心打造的傑作。
《老人與海》故事的背景是在二十世紀中葉的古巴。主角是一位叫桑提亞哥的老漁夫,配角是一個叫馬諾林的小孩。這位風燭殘年的漁夫一連84天都沒有釣到一條魚,幾乎都快餓死了;但他仍然不肯認輸,而充滿著奮鬥的精神,終於在第85天釣到一條身長十八尺,體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馬林魚。大魚拖著船往大海走,但老人仍然死拉著不放,即使沒有水,沒有食物,沒有武器,沒有助手,而且左手又抽筋,他也絲毫不灰心。經過兩天兩夜之後,他終於殺死大魚,把它栓在船邊。但許多鯊魚立刻前來搶奪他的戰利品;他一一地殺死它們,到最後只剩下一支折斷的船柄作為武器。結果,大魚仍難逃被吃光的命運,最終,老人筋疲力盡地拖回一副魚骨架。他回家躺在床上,只好從夢中去尋回那往日美好的歲月,以忘卻殘酷的現實。
桑地亞哥的原型
海明威筆下的「老人」原型是格裡高利·富恩特斯。他是一位老船長。二十剛出頭,富恩特斯就已經成了遠近聞名的漁民。21歲時,富恩特斯一個人劃著小船去外海打魚,結果釣到了一條巨大的魚。這條大魚將「老人」的漁船從科希馬爾一直拖到了幾十公裡外的瓜納沃,魚身也被尾隨的鯊魚吃去大半。因為被拖上岸時大魚基本上只剩下了骨頭,所以無法稱出準確的重量,但估計在1000磅左右。《老人與海》中描述的情節是富恩特斯的親身經歷。
大約是在1928年,「老人」富恩特斯結識了海明威,做了海明威私人遊艇「皮拉爾」號的船長。富恩特斯與海明威情深誼重,成為摯友,共同駕駛著「皮拉爾」號遊艇出海打魚。是富恩特斯非凡的經歷感染了海明威,給了海明威創作的靈感。海明威就以富恩特斯為原型創作了「老人」這一「硬漢子」的形象。
課文內容梳理
小組討論交流:
l (1)小說節選部分共有老人和鯊魚的幾個回合的較量?
l (2)分析五個回合雙方實力對比以及每次戰鬥的經過結果。
梳理情節
根據五次與鯊魚搏鬥、兩次搏鬥後的心理活動、最後返港回家把全文分為八個部分。
吃透文本
l 第一部分共分五層:
第一層(——「他連一隻鳥兒也看不見」)寫在歸途中老人與一條最兇猛的大鯖鯊搏鬥的過程及老人的心理。
第二層(——「也許結果會很好的」)寫老人殺死那條大鯖鯊之後,又遭到兩條鏟鼻鯊的同時襲擊,這一次老人把刀綁在船槳上與鯊魚搏鬥,最後老人打敗了這兩條鯊魚,但自己的雙手都流血了。
第三層(——「裡裡外外都累死啦」)寫老人殺死第三次進攻的犁頭鯊,這時老人用來對付鯊魚的銳利武器都沒有了,但老人還是信心十足。
第四層(——「我多麼希望我不必再跟它們鬥呀」)描述了老人第四次與鯊魚搏鬥的過程及對老人的心理描寫。
第五層(——「夢見你們弄死了一個人吧」)寫老人與群鯊的搏鬥。
第一部分:敘述了在歸途中老人與鯊魚的多回合搏鬥。通過這一情節的描寫,塑造了一個永不言敗的硬漢形象——桑地亞哥。
精講理解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攻擊者
鯖鯊
星鯊
犁頭鯊
星鯊
鯊魚
數量
一條
兩條
一條
兩條
一群
老人作戰工具
魚叉繩子
綁著刀子的槳
綁著刀子的槳
短棍
短棍、舵把
結局
殺死鯖鯊,大魚被吃掉四十磅
殺死兩條星鯊,大魚被吃掉四分之一
殺死犁頭鯊,刀子被折斷
星鯊受重傷,大魚剩一半
大魚只剩下殘骸
老人在什麼狀況下與鯊魚接二連三進行搏鬥的?
老人:年老體衰 精疲力竭 頭昏眼花 右手受傷 左手抽筋 沒有食物 缺乏武器 孤立無援
對比——力量懸殊的對抗
小說為什麼要描繪鯊魚的兇殘?
鯊魚:接二連三 成群結隊 兇殘強悍
如何理解老人與鯊魚的搏鬥?
人——自然(象徵:不幸 厄運 困境)
弱——強 (象徵:敢於挑戰,永不屈服、永不言敗)
你如何看待桑地亞哥的失敗?
這是一場人與自然搏鬥的驚心動魄的悲劇。老人每取得一點勝利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最後遭到無可挽救的失敗。但是,從另外一種意義上來說,他又是一個勝利者。因為,他不屈服於命運,無論在怎麼艱苦卓絕的環境裡,他都憑著自己的勇氣、毅力和智慧進行了奮勇的抗爭。大馬林魚雖然沒有保住,但他卻捍衛了「人的靈魂的尊嚴」,顯示了「一個人的能耐可以到達什麼程度」,是一個勝利的失敗者,一個失敗的英雄。這樣一個「硬漢子」形象。小說中的大海和鯊魚象徵著與人作對的社會與自然力量,而老人在與之進行的殊死搏鬥中,表現了無與倫比的力量和勇氣,不失人的尊嚴,雖敗猶榮,精神上並沒有被打敗。可以說,這樣一個形象,完美地體現了作者所說的「你盡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的思想。
l 一個不屈服命運的強者,無論環境如何艱苦卓絕,他都憑藉無比的勇氣和毅力進行了奮勇的抗爭。雖屢遭厄運,卻從不服輸。他的身上體現了人的自尊自強的巨大精神力量。
l 一個勝利的失敗者,一個失敗了的英雄。
文中的獨白有什麼特點?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本文除了有關老漁夫桑地亞哥與鯊魚搏鬥場面的描寫,還有大量人物的內心獨白,它們忠實地記錄了桑地亞哥的內心活動,寫出他在海上漂泊的這幾天的心態,通過自由聯想的方式,真實地再現了老人的思想與感受。這些內心獨白不僅深刻揭示了主人公那內心的自豪感、堅毅以及尋求援助的孤獨感,而且閃爍著深邃豐富的哲理光彩,豐富了小說的思想,構成小說的重要特色。海明威早期小說中的硬漢子多是「啞巴公牛」,言語不多,缺乏思想,而老漁夫桑地亞哥卻具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具有堅強的理性,是用思想支配行動的人,因此成為海明威小說中刻畫最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
情節小結
課文所選的就是老人與鯊魚做鬥爭的情節,這是一場人與自然搏鬥的驚心動魄的悲劇,老人每取得一點勝利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最後一無所有。
他被打敗了嗎?
你看到「人的靈魂的尊嚴」了嗎?
思想內容
這是一部帶有寓言色彩的中篇小說。它精彩地描繪了桑提亞哥同鯊魚的英勇奮鬥的激烈場面,歌頌了老漁夫非凡的毅力和堅定的信念,表現了一種奮發向上的人生觀,即使面對的是不可徵服的大自然,但人仍然要頑強拼搏、永不屈服、並儘量保持自己的尊嚴,他在肉體上可以被打垮,在精神上卻必須戰勝「敵人」。也許結果是失敗的,但在奮鬥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如何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正是這種深刻的主題,海明威贏得了普立茲獎和諾貝爾文學獎。
它是一部寓意深遠的古典悲劇式的小說,也是一支感人至深的英雄主義讚歌。作為一篇乾淨利落的「陳述性」散文,它在海明威的全部作品中都是無以倫比的。
《老人與海》中桑迪亞哥的人物形象
老漁夫桑提亞哥84天一無所獲,他真的是「倒了血黴」,失落和孤獨此時是他唯一的朋友,也是敵人。但他不畏懼強敵,不抱怨命運,始終為制服對手而頑強堅持著。
在「武器」簡陋、孤立無援、鯊魚輪番來襲的情況下,老人憑著自己的勇氣、毅力和智慧進行了奮勇的抗爭,在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出一種百折不撓、堅強不屈、勇於面對暴力和死亡的「硬漢」性格。這個「硬漢」是海明威人格理想的體現,又是人類與大自然頑強鬥爭的象徵,代表著一種健康、積極向上的精神。他的這種「硬漢」的意志力反襯出那些迷惘彷徨的人的人生境界的狹小。
海明威讓這個老人具有了一種不可徵服的精神力量。他一次又一次地用他那雙傷痕累累的手將粗陋的武器刺進鯊魚的頭顱。即使最終的結果仍是只剩下那十八英尺的魚骨架。從老人的身上,我們不難看出海明威想要傳達給我們的那種靈魂的尊嚴。他身上所體現出來的精神價值,更完全是古希臘悲劇精神的體現,作者海明威在他身上找到了一種靈魂,這靈魂是人類亙古不變的永恆價值。
也許老漁夫一無所獲,但他卻獲得戰勝強敵的勝利。正是在這個艱苦而孤獨的奮鬥過程中,才使得老漁夫的形象更加高大,更加感人。從他身上看到了各種不同的、讓人深思的境界:自信、勇敢、樂觀、單純、孤寂及睿智。而且從他身上可以品味到一種藝術,這種藝術在當今的人群中也是罕見的。
小說以攝像機般的寫實手法記錄了桑提亞哥老人捕魚的全過程,塑造了一個在重壓下仍然保持優雅風度、在精神上永遠不可戰勝的老人形象。
老漁夫雖然老了、倒黴、失敗,但他仍舊堅持努力,而能在失敗的風度上贏得勝利。這部小說表現了一種奮鬥的人生觀,即使面對的是不可徵服的大自然,但人仍然可以得到精神上的勝利。也許結果是失敗,在奮鬥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如何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當我們遇到前所未有的苦難的時候,我們應該想想那在大海上孤獨地與強敵戰鬥的「硬漢」。這樣,我們就會發現其實有很多困難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不可戰勝。
人可以失敗,但不可以被擊敗,外在的肉體可以接受折磨,但是內在的意志卻是神聖而不可侵犯的。
人物形象:
l 一個面臨厄運甚至絕境 永不屈服 永不放棄…… 的硬漢子!
l 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桑地亞哥
《老人與海》的象徵意義
海明威的作品《老人與海》是一部寓意很深的作品。故事表現了「英雄與環境」這個傳統的主題。在這場英雄與環境的鬥爭中,桑提亞哥是一位失敗的英雄,在對待失敗的風度上桑提亞哥贏得了勝利。
小說中的大海和鯊魚象徵著與人作對的社會與自然力量,而老人在與之進行的殊死搏鬥中,表現了無以倫比的力量和勇氣,是一個捍衛了「人的靈魂的尊嚴」的人,雖敗猶榮,精神上並沒有被打敗。是一個勝利的失敗者,一個失敗的英雄。老人的生命價值已經在追捕馬林魚,與大海、鯊魚的鬥爭過程中取得了充分體現。可以說,這樣一個形象,完美的體現了作者所說的「你盡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的思想。
藝術特色
1、這部作品情節十分緊湊,語言質補,平鋪直述,讓讀者於簡單的情節發展中體會人類的奮鬥意志與對生命的尊重。
它不是道德家與哲學家用破網兜一樣的邏輯來向讀者說教,而是以直觀,淺白的故事,向讀者實實在在地展示了何謂生命的壯美。這部篇幅不長的故事的思想內核是堅強、忍耐、熱愛、尊重,故事中的一切是那樣透明,沒有任何人性的陰霾籠罩著作品的意境,即使是貪婪的鯊魚在老人的自言自語下也變得不那麼殘暴了。老人的心靈,加勒比海上面陽光照耀的天空,瑩藍的海水--一切是那麼光輝燦爛.
2、海明威沒有濃飾豔抹作品中的主人公,僅輕描淡寫就把老人的內心坦露出來了。
海明威似乎把老人心靈混合物中最可貴的成份微量地粹取出,再於紙上形神俱備地講述。在《老人與海》這部作品中,浩淼的大海上,老人身邊一個人也沒有,所以他的言語與快樂,堅強與奮鬥不是作給別人看的,老人的自言自語與跟小鳥、馬林魚、鯊魚的對話可以說是他的精神真實的獨白,老人在書中所說的一句句的話,讓我們似乎看到了老人真實的精神世界中一隻只螢火蟲在閃閃發光地飛翔。
3、以寫實而達到了象徵寓意是《老人與海》的另一藝術特色。這是海明威藝術造詣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所至。正如一個優秀的詩人在他努力再現原汁原味生活的詩作中不經意地援用了典故一般,並未刻意追求,只是底蘊深厚使然。
黑格爾說過:
人格的偉大和堅強的程度,只有藉助矛盾對立的偉大和剛強的程度才能衡量出來。
小結
生活中,能壓倒一切的不算是強者,不被一切所壓倒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所以,你應當首先戰勝自我、超越自我、充實自我,以最大的熱情去擁抱生活,什麼樣的生活向我走來,我將向什麼樣的生活走去,讓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懈努力,以樂觀、健康的生活態度迎接未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