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來講海明威。
1937年,西班牙爆發內戰,海明威以記者身份前去報導西斑牙戰況,並積極參加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這段時期,他發表了劇本(第五縱隊)(1938),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1939)以及一些特寫、電影解說詞。這些作品表現了反法西斯主義主題,表明海明威進入了一個新的創作領域。
《喪鐘為誰而鳴》是一部傑出的反法西斯小說。小說以西班牙內戰為背景,通過後方一個遊擊分隊的一次軍事行動,展現了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鬥爭的廣闊畫面。主人公羅伯特·喬丹是一個美國教員,自願來西班牙參加反法西斯戰爭。他的任務是領導一支西班牙山區遊擊隊去炸毀一座具有戰略意義的橋。小說集中寫他在遊擊隊據點三天三夜的活動:遊擊隊長巴勃魯膽小怕事,為保存自己的地盤,不惜進行破壞,他的妻子畢拉爾則勇敢堅強,堅決支持喬丹的行動。其他遊擊隊員都是出身貧苦,心地善良樸實的愛國者。遊擊隊裡還收留了一個遭受過法西斯軍隊汙辱的姑娘瑪麗亞。
《喪鐘為誰而鳴》中的喬丹不同於海明威早期小說中的主人公,他儘管也有迷惘的情緒,但他不厭惡戰爭,不逃避社會,他考慮的主要之點是怎樣去完成他的職責;他的愛情也不是與戰爭相對立的個人幸福。他明確地區分了戰爭的正義性與一作正義性,體現了海明威戰爭觀的升華。因此,這部小說是海明威創作道路上新起點的標誌。二戰爆發後,海明威又積極投人了反法西斯的鬥爭。40年代初,他曾以記者身份來中國報導中國抗日戰爭的戰況。戰後,他長期居住古巴,寫出長篇小說《過河人林)(1950),並不成功。1952年,中篇小說(老人與海)出版.震動文壇。1954年,海明威因「精通現代敘事藝術,突出表現在其近作(老人與海》之中,同時也因為他在當代風格中所發揮的影響」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老人與海》取材於作者早年聽一個老漁夫敘述他在海上跟蹤鯊魚並與之搏鬥幾天的故事。小說情節十分簡單,寫一個古巴老漁夫在海上三天的捕魚經歷。主人公桑提亞哥是一位老邁倔強的古巴漁民,可出海84天打魚卻空手而歸。第85天,他去遠海捕到一條比船還長的馬林魚,於是人與魚展開了一場生死的搏鬥,經過一夜的苦戰,桑地亞哥才把大馬林魚弄死,系在小船邊。可是在返航途中,筋疲力盡的老人受到成群的鱉魚攻擊,馬林魚被完全撕食,最後靠岸時,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魚骨。而疲憊不堪的老人在船上睡著了,再次夢見那威武雄壯的獅子。
可這個簡單的故事,海明威卻構思了十幾年。憑他長期在海上捕魚的親身經歷,採用細緻具體的景物描寫與人物刻畫等傳統寫實手法為基礎,又巧妙地借用內心獨白、象徵、夢幻以及印象派繪畫技巧等現代表現手法,使這個簡短的故事反映了具有深刻哲理性的主題:人在同自然界的鬥爭中逃避不了失敗的命運,但面對失敗,人仍要不失尊嚴、勇敢、決不妥協。正如小說中的一句名言:「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儘可能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作者把老邁卻剛毅,孤寂卻內心無比堅強的主人公桑地亞哥置於廣裹無邊的大海中,隻身與強大的馬林魚、兇惡的魚進行殊死搏鬥,使得小說這一寓意深刻的主題與人物和環境顯得無與倫比的和諧,再加上敘述的簡潔凝鍊,語言的樸實簡短,使小說既具有寓言般的含蓄,又有《聖經》般的莊重,成為世界中箱小說的珍品,在海明威的整個創作中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海明威的一生具有傳奇色彩。他的婚姻多變,一生結過4次婚;他也曾在戰爭中、狩獵中、飛機失事中多次身負重傷,卻都倖免於難。但旱年精神和身體上的創傷,導致他晚年病魔纏身,精神抑鬱,創作力嚴重下降,他曾多次試圖自殺。1961年7月2日,他最終用獵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海明威死後留有大量遺稿,由他夫人瑪麗·威爾士整理,先後出版的有<不固定的聖節》和《海流中的島嶼)。
好了,今天就到這裡,明天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