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的時間

2021-03-01 收穫

海明威紀念館外景

1961年7月2日,作家歐內斯特·海明威被發現死在愛達荷州凱徹姆他的家裡。他的頭部中了一顆獵槍子彈。他的一些朋友說他情緒沮喪;另一些朋友認為他心情很好。他的妻子發表聲明說,海明威是在擦槍時因意外走火把自己打死的。


海明威與卡斯楚(右)


海明威使用過的獵槍


海明威夫婦在瞭望山莊合影


生活總是讓我們遍體鱗傷,但到後來,那些受傷的地方一定會變成我們最強壯的地方。

——海明威《老人與海》


我們花了兩年學會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來學會閉嘴。大多數時候,我們說得越多,彼此的距離卻越遠,矛盾也越多。在溝通中,大多數人總是急於表達自己,一吐為快,卻一點也不懂對方。兩年學說話,一生學閉嘴。懂與不懂,不多說。心亂心靜,慢慢說。若真沒話,就別說。

——海明威


優於別人,並不高貴,真正的高貴應該是優於過去的自己。

——海明威《真實的高貴》


相愛的人不該爭吵。因為他們只有兩人,與他們作對的是整個世界。他們一發生隔膜,世界就會將其徵服。

——《永別了武器》


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海明威《老人與海》


現在不是去想缺少什麼的時候,該想一想憑現有的東西你能做什麼。

——海明威《老人與海》


我始終相信,開始在內心生活得更嚴肅的人,也會在外表上開始生活得更樸素。在一個奢華浪費的年代,我希望能向世界表明,人類真正需要的的東西是非常之微少的。

——《真實的高貴》


你一有愛,你就會想為對方做些什麼。你想犧牲自己,你想服務。

——海明威《永別了武器》


這個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們為它奮鬥。我只同意後半句

——《戰地鐘聲》


每一天都是一個新的日子。走運當然是好的,不過我情願做到分毫不差。這樣,運氣來的時候,你就有所準備了。

——《老人與海》


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一個人必須是這世界上最堅固的島嶼,然後才能成為大陸的一部分。

——《喪鐘為誰而鳴》


我們必須習慣,站在人生的交叉路口,卻沒有紅綠燈的事實。

——海明威


在白天對什麼都不動感情是極為容易的,但在夜晚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太陽照常升起》


一想到我的生命消逝得那麼迅速,而我並不是真正地活著,我就受不了

——《太陽照常升起》


心靈愈加嚴謹,外表愈加簡單。

——海明威


我同情所有不想上床睡覺的人。同情所有夜裡要有亮光的人。

——《吉力馬札羅的雪》


所有人其實就是一個整體,別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不要以為喪鐘為誰而鳴,它就是為你而鳴。

——《喪鐘為誰而鳴》


當晚與你記住蒲公英今晚偏偏想起風的清勁當晚與你記住流水聲今晚站在大地自己傾聽

——《我的回憶不是我的》


在人生或者職業的各種事務中,性格的作用比智力大得多,頭腦的作用不如心情,天資不如由判斷力所節制著的自製,耐心和規律。

——海明威《真實的高貴》


1)我始終相信,開始在內心生活得更嚴肅的人,也會在外表上開始生活得更樸素。

2)悔恨自己的錯誤,而且力求不再重蹈覆轍,這才是真正的悔悟。

3)真正的高貴應該是優於過去的自己。

——《真實的高貴》

海明威

文/李斯

1961年7月2日,作家歐內斯特·海明威被發現死在愛達荷州凱徹姆他的家裡。他的頭部中了一顆獵槍子彈。他的一些朋友說他情緒沮喪;另一些朋友認為他心情很好。他的妻子發表聲明說,海明威是在擦槍時因意外走火把自己打死的。

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生於美國伊利諾斯州芝加哥郊外奧克帕克一個醫生家裡。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參軍赴歐洲戰場作戰,不幸在義大利前線身負重傷。為取出身上的彈片,醫生給他做了二十多次手術。戰爭雖然使海明威在心靈和肉體上受到了極大創傷,但也為他提供了後來從事文學創作的素材。

1926年至1929年,他又相繼完成兩個長篇:《太陽照常升起》和《永別了,武器》(一譯《戰地春夢》。這兩部長篇小說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歐美青年和知識分子對社會制度的絕望心情。作品文筆流暢,寓意深刻,立即引起了許多人特別是青年的共鳴。

《太陽照常升起》被人們稱作是「迷惘的一代」的宣言。書中描寫一群參加過大戰的青年流落在巴黎,他們原來的理想、抱負、道德、情操都被可惡的戰爭摧毀了,一個個前途迷惘,精神苦悶,生活毫無目的,整天以酗酒、釣魚、看鬥牛、搞三角戀愛、相互爭吵為樂趣。作品再現了青年人精神空虛和厭惡戰爭的心理。

《永別了,武器》的主題是反對戰爭的。小說通過主人公亨利和妻子凱薩琳的悲劇生活,譴責戰爭,揭露政府在戰爭中所扮演的虛偽角色,美國青年亨利在義大利救護隊任上尉,他與英國女護士凱薩琳相愛,共同嚮往著戰後的幸福生活,不幸,亨利在戰鬥中身負重傷,傷愈後在返回前線的途中被意軍誤認是德國奸細而逮捕。後來他逃出來找到了凱薩琳,一起到了瑞士。婚後,凱薩琳死於難產,亨利陷入極大苦悶,最後被孤苦伶仃地遺棄在人間。

海明威去非洲打獵,去古巴釣魚,去西班牙看鬥牛。為了把作品寫得生動逼真,他曾親自去鬥牛場與牛搏鬥,險些喪生於牛角之下。這個時期他的作品大都是以漁夫、鬥牛士、拳擊家、獵人為中心人物,塑造了一批不怕死的硬漢子形象。這類作品成了因受歐美三十年代經濟危機打擊而垂頭喪氣的人們的精神食糧。

三十年代中期,西班牙爆發了內戰。海明威參加了反對佛朗哥的戰鬥,站在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鬥爭一邊,參與攝製反法西斯影片《西班牙土地》。隨後,他以西班牙內戰為背景,創作了反映西班牙內戰的代表作之一-——《喪鐘為誰而鳴》(又譯《戰地鐘聲》)。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海明威以戰地記者的身份先後到過歐洲和亞洲戰場。在歐洲採訪時,他乘轟炸機在對德軍空襲時負傷,傷愈後參加了抗擊法西斯的遊擊隊,因作戰勇敢頑強而獲得榮譽勳章。在亞洲採訪時,他曾指出:中國是抗擊法西斯的重要力量,美國應加強對中國的援助。

戰爭結束後,海明威定居古巴,又開始了新的創作。

1952年,他寫出著名的中篇小說《老人與海》。小說描寫一個古巴老漁民出海捕魚,連續八十四天一無所獲。老漁民不灰心,堅持捕撈,終於捕獲到一條很大的魚,但在返航途中遇到了成群的鯊魚。老人與鯊魚展開了英勇搏鬥,表現出了非凡的鬥爭毅力。《老人與海》不但在內容上不同凡響,而且在寫作技巧上也獨樹一幟。這部小說本來可以寫得很長,但海明威既像一個手拿板斧的工匠,又像一個手執利刀的雕刻家。他砍去了繁瑣冗長的情節,而對美妙之處字斟句酌,這成了「海明威風格」的主要代表作。

1953年,《老人與海》獲普立茲獎。翌年,海明威獲諾貝爾文學獎。

古巴爆發革命後,海明威遷居美國愛達荷州。由於他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多次負傷,留下了腦震蕩、視覺重疊等嚴重後遺症,老年又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和神經方面的疾病。他那魁梧的身軀萎縮了,繼續寫作的願望也落空了,每天站在桌子前面一句話也寫不出來,心情極為苦惱。他不得不最後拋棄了自己的精神支往:「人活著就應該是個不屈不撓、鬥不垮的強者」。

1961年7月2日,海明威死於自己心愛的獵槍之下。人們為此多有猜測,多數人認為是自殺,也有人說是獵槍走火。

●《收穫》微信號:harvest1957

●微周刊《收穫·聲音》,源自讀者的書評和文學感悟。請直接回復微信平臺,或發郵件shouhuo305@126.com,周日刊出。

●《收穫》雜誌郵購,發行部聯繫電話:021-54036905,平郵免郵資。

●《收穫》淘寶店①《收穫》文學雜誌社②《收穫》雜誌官方店

●2015年第3期《收穫》,5月18日出版

●2015年《收穫》長篇專號(春夏卷)4月25日出版。購買請點擊下面「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乘風破浪的海明威
    海明威成為了2020年高考全國I卷的最大紅人,繼在語文卷中《越野滑雪》之後,又在英語卷中擺出了一席《流動的盛宴》。《越野滑雪》是全文刪減之後作為閱讀理解出現在了語文卷中,這段閱讀理解還根據海明威的「冰山理論」出具了考題。
  • 福克納與海明威的齟齬
    馬爾科姆·考利曾建議請海明威為福克納的一本集子(《我彌留之際》與《喧譁與騷動》合在一起)寫序,福克納堅決不同意,認為那樣做「趣味很低」。考利也為海明威編過袖珍本文集,他有意捏攏兩位大作家之間的裂隙,說海明威很誇獎福克納,勸福克納給「非常孤獨的」海明威寫信。福克納答應要寫,實際上大概沒寫。因為研究者在海明威保存得很好的資料裡沒見到有福克納的信。福克納這人不喜歡裝假,自尊心又很強。
  • 拖稿藝術大師:海明威
    注意,此時的海明威既沒得普立茲獎,更沒得諾貝爾文學獎,那都是幾年以後的事情,這時的他,只是那個有知名度的作家。《世界主義者》的編輯霍奇納就飛到了古巴,給海明威留了封簡單的信,等待回音。然後,海明威的拖稿戰術就開始了。
  • 紀念日 海明威:死於1961
    死亡和寫作是海明威生命中的兩個常數,其他一切都是偶然和變量。他的逃亡和死主題很可能和他在寫作中的挫敗感有關。漢堡大學教授漢斯·彼得·羅登伯格曾經仔細調研海明威的生平,為他寫作傳記,他發現海明威經常周期性地在極端沮喪和興奮之間遊走。大部分時候,他對自己的作品不滿意,寫作遇到困難時酗酒、脾氣暴躁,寫了很多憤怒的信件,沒有寄出去,上面寫著「我死後立即焚毀」。
  • 海明威歌手最近怎麼樣 金星對海明威大動肝火爆粗原因揭秘
    而從《夢想中國》走出來的海明威也是其中的幸運兒,海明威一路過關斬將積累了大量的人氣,被歌迷們譽為勁歌王子,相信大家都有聽過那首《老人與海》。然而海明威讓金星大動肝火卻是因為他的名字,金星曾勸告他說「你真的不要用這個藝名,人家有個作家叫海明威呢,你會被這個名字壓死,五百年也翻不了身。可憐的鳴威,您還是換個名兒吧。」
  • 【賞析】海明威《老人與海》
    1935年趙家璧的《海明威研究》(《文學季刊》二卷三期)更側重海明威小說的思想主題。建國前的海明威研究,僅限於對海明威及其作品的總體評論。1956年,《譯文》12月號上發表了海觀譯的《老人與海》。1978年以前,對海明威的研究只有董衡巽的一篇《海明威淺論》(《文學評論》1962.6)。
  • 海明威的巴黎,靈感處處
    1921年,新婚不久、還未出版一部作品的海明威全家移居巴黎。度過七年時光。美國作家羅伯特·惠勒的《海明威的巴黎》,是一本朝聖1920年代巴黎的隨筆攝影集,作者追尋海明威的巴黎足跡,探尋海明威與巴黎的精神共鳴,也是對《太陽照常升起》和《流動的盛宴》的註解與還原。以下摘自其中《靈感》一章。由楚塵文化授權分享。
  • 美國小說家海明威漫像
    海 明 威 美國小說家 中文名: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 外文名:Ernest Hemingway 國籍
  • 海明威,這頭雄獅的自殺
    海明威從戰場回來之後,遵照醫囑,曾嚴格控制飲酒,從簡單的書信、短篇開始,逐漸恢復了寫作能力,但是隨著他名氣越來越大,他的生活方式也越發出現了更大的變化。編輯、訪客、食客、各國狩獵運動家、酒友,等等等等,各種各樣的人紛至沓來,擠滿了他的住宅,擠走了他的時間。
  • 「老爹」海明威實際上是怎樣一個爹?
    1933年,海明威與大兒子約翰在哈瓦那港口 圖片來源:Collection of David Meeker在擔任「海明威書信計劃」助理編輯一職時,我花了大量時間調查海明威寄出的將近6000封信件,最新出爐的第五冊主要刊載了海明威在1932年1月-1934年5月期間的書信,讓我們有機會近距離了解他的日常生活,意識到真正的海明威不僅是一位作家、一名運動員,同時也是一位父親。這一時期,海明威在他的小說裡探索著為人父的款款深情。卻又在信件中坦言,育兒生活會導致他從寫作這件最重要的事情上分心。寫作事業「絕無藉口」海明威總共有三個兒子。
  • 【名著精讀】海明威《老人與海》
    那一年海明威37歲,他專門為此事寫了一篇幾百字的通訊報導。那個古巴漁夫比他大1歲,但長得比較老,海明威誤以為他是個老人。後來,海明威跟這個漁夫還成了朋友。十幾年以後,就以此人為原型,寫出了《老人與海》這本書。交給出版社的時候,海明威說了這樣一句話,他說:「這是我這輩子所能寫出的最好的一部作品。」說得還真準,1954年,海明威就因為《老人與海》這部作品的傑出成就,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 「硬漢」海明威作品賞析
    02:56來自LearningYard學苑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一個人務必是這世界上最堅固的島嶼,然後才能成為大陸的一部分——海明威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Ernest海明威的作品標誌著他獨特創作風格的形成,在美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晚年的作品,憑藉這部作品,他榮獲1953年的普立茲獎和1954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該作圍繞一位老年古巴漁夫,與一條巨大的馬林魚在離岸很遠的灣流中搏鬥而展開故事的講述。
  • 一個有天賦又不怕吃苦的歌手海明威
    海明威,一九八二年七月時日出生於中國廣州,是中國內地著名的流行樂歌手。在海明威的人生字眼裡,從來沒有馬虎這個字眼。他信奉的原則是,一件事,要麼不做,如果做就要做到精緻、徹底。打小時候海明威就表現出了對於音樂的很好的天賦。不錯的家境加上對於音樂很有天賦,海明威走上音樂之路似乎是理所應當的。
  • 談藝錄|馮亦代:海明威的《戰地鐘聲》
    我喜歡海明威的作品,我也害怕海明威的作品。讀海明威的作品是愉快,譯海明威的作品則是自討苦吃;所以我喜歡而又害怕。
  • 《戰地春夢》——原來海明威是個直男
    看了根據《永別了,武器》改編的電影《戰地春夢》,我就覺得女主凱薩琳是個傻白甜,男主亨利是有海明威的影子的,或者說是他心中理想男人的形象。在他的作品裡男主大部分是硬漢形象。這是一部有著自傳性質的作品。     一戰本沒有美國什麼事,男主亨利卻千裡迢迢趕去義大利,作為戰地救護志願者隨部隊進退。雖然身在前線但戰爭卻似乎離他好遠。正如他自己所說 「哼,我知道我是不會死的。不會死於這次戰爭中。
  • 海明威:是硬漢作家、是多情渣男,更是終極酒店控
    剛才說到,還未成名的海明威其實收入並不高,通常是各地名流、富豪才去住的麗茲酒店顯然對他來說是跨級消費了。前陣子聽梁文道的《八分》節目裡,恰好講到了海明威的這段故事,說海明威那段時間隔一陣子就回去麗茲酒店的酒吧,然後叫一杯酒一直喝到打烊,才戀戀不捨的離去。
  • 美國海明威模仿秀 現山寨版「奔牛節」
    美國海明威模仿秀 現山寨版「奔牛節」 (3/5) 「← →」 可以實現快速翻頁
  • 海明威的巴黎 | 一次充滿愛和失落的旅行
    海明威經常深夜從右岸的事務應酬中脫身而出走向自己左岸的公寓,回家來到欽慕、等待、忠實的妻子哈德莉身邊。他們會一塊兒聊聊他的作品,聽聽她彈奏的鋼琴,晚上躺在床上讀書……那個時刻,哈德莉就是海明威存在的中心,猶如聖母院之於巴黎。
  • 海明威:創作發展,老人與海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來講海明威。1937年,西班牙爆發內戰,海明威以記者身份前去報導西斑牙戰況,並積極參加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這段時期,他發表了劇本(第五縱隊)(1938),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1939)以及一些特寫、電影解說詞。
  • 海明威 |《老人與海》| 古巴自由行 了解一下?
    說起古巴,也不得不提到海明威先生。海明威出生在美國的芝加哥,但是在他創作的後階段,卻長期生活在古巴。他在世間活了六十二年。這不長不短的一生中,他有二十二年的時間生活在古巴。海明威第一次去古巴,是一九二八年,從美國佛羅裡達的Key West坐船航行至西班牙的路上,經過哈瓦那。他們一家只在飯店裡住了三天,海明威便愛上了這片土地。四年以後,他帶著兩個朋友再次出發,坐小船航行到加勒比海,船上還有一位古巴釣馬林魚的高手卡洛斯,教給他如何在大海的不同深度放下魚餌,海明威一下子被這項徵服海洋生物的運動迷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