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紀念館外景
1961年7月2日,作家歐內斯特·海明威被發現死在愛達荷州凱徹姆他的家裡。他的頭部中了一顆獵槍子彈。他的一些朋友說他情緒沮喪;另一些朋友認為他心情很好。他的妻子發表聲明說,海明威是在擦槍時因意外走火把自己打死的。
海明威與卡斯楚(右)
海明威使用過的獵槍
海明威夫婦在瞭望山莊合影
生活總是讓我們遍體鱗傷,但到後來,那些受傷的地方一定會變成我們最強壯的地方。
——海明威《老人與海》
我們花了兩年學會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來學會閉嘴。大多數時候,我們說得越多,彼此的距離卻越遠,矛盾也越多。在溝通中,大多數人總是急於表達自己,一吐為快,卻一點也不懂對方。兩年學說話,一生學閉嘴。懂與不懂,不多說。心亂心靜,慢慢說。若真沒話,就別說。
——海明威
優於別人,並不高貴,真正的高貴應該是優於過去的自己。
——海明威《真實的高貴》
相愛的人不該爭吵。因為他們只有兩人,與他們作對的是整個世界。他們一發生隔膜,世界就會將其徵服。
——《永別了武器》
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海明威《老人與海》
現在不是去想缺少什麼的時候,該想一想憑現有的東西你能做什麼。
——海明威《老人與海》
我始終相信,開始在內心生活得更嚴肅的人,也會在外表上開始生活得更樸素。在一個奢華浪費的年代,我希望能向世界表明,人類真正需要的的東西是非常之微少的。
——《真實的高貴》
你一有愛,你就會想為對方做些什麼。你想犧牲自己,你想服務。
——海明威《永別了武器》
這個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們為它奮鬥。我只同意後半句
——《戰地鐘聲》
每一天都是一個新的日子。走運當然是好的,不過我情願做到分毫不差。這樣,運氣來的時候,你就有所準備了。
——《老人與海》
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一個人必須是這世界上最堅固的島嶼,然後才能成為大陸的一部分。
——《喪鐘為誰而鳴》
我們必須習慣,站在人生的交叉路口,卻沒有紅綠燈的事實。
——海明威
在白天對什麼都不動感情是極為容易的,但在夜晚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太陽照常升起》
一想到我的生命消逝得那麼迅速,而我並不是真正地活著,我就受不了
——《太陽照常升起》
心靈愈加嚴謹,外表愈加簡單。
——海明威
我同情所有不想上床睡覺的人。同情所有夜裡要有亮光的人。
——《吉力馬札羅的雪》
所有人其實就是一個整體,別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不要以為喪鐘為誰而鳴,它就是為你而鳴。
——《喪鐘為誰而鳴》
當晚與你記住蒲公英今晚偏偏想起風的清勁當晚與你記住流水聲今晚站在大地自己傾聽
——《我的回憶不是我的》
在人生或者職業的各種事務中,性格的作用比智力大得多,頭腦的作用不如心情,天資不如由判斷力所節制著的自製,耐心和規律。
——海明威《真實的高貴》
1)我始終相信,開始在內心生活得更嚴肅的人,也會在外表上開始生活得更樸素。
2)悔恨自己的錯誤,而且力求不再重蹈覆轍,這才是真正的悔悟。
3)真正的高貴應該是優於過去的自己。
——《真實的高貴》
海明威
文/李斯
1961年7月2日,作家歐內斯特·海明威被發現死在愛達荷州凱徹姆他的家裡。他的頭部中了一顆獵槍子彈。他的一些朋友說他情緒沮喪;另一些朋友認為他心情很好。他的妻子發表聲明說,海明威是在擦槍時因意外走火把自己打死的。
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生於美國伊利諾斯州芝加哥郊外奧克帕克一個醫生家裡。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參軍赴歐洲戰場作戰,不幸在義大利前線身負重傷。為取出身上的彈片,醫生給他做了二十多次手術。戰爭雖然使海明威在心靈和肉體上受到了極大創傷,但也為他提供了後來從事文學創作的素材。
1926年至1929年,他又相繼完成兩個長篇:《太陽照常升起》和《永別了,武器》(一譯《戰地春夢》。這兩部長篇小說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歐美青年和知識分子對社會制度的絕望心情。作品文筆流暢,寓意深刻,立即引起了許多人特別是青年的共鳴。
《太陽照常升起》被人們稱作是「迷惘的一代」的宣言。書中描寫一群參加過大戰的青年流落在巴黎,他們原來的理想、抱負、道德、情操都被可惡的戰爭摧毀了,一個個前途迷惘,精神苦悶,生活毫無目的,整天以酗酒、釣魚、看鬥牛、搞三角戀愛、相互爭吵為樂趣。作品再現了青年人精神空虛和厭惡戰爭的心理。
《永別了,武器》的主題是反對戰爭的。小說通過主人公亨利和妻子凱薩琳的悲劇生活,譴責戰爭,揭露政府在戰爭中所扮演的虛偽角色,美國青年亨利在義大利救護隊任上尉,他與英國女護士凱薩琳相愛,共同嚮往著戰後的幸福生活,不幸,亨利在戰鬥中身負重傷,傷愈後在返回前線的途中被意軍誤認是德國奸細而逮捕。後來他逃出來找到了凱薩琳,一起到了瑞士。婚後,凱薩琳死於難產,亨利陷入極大苦悶,最後被孤苦伶仃地遺棄在人間。
海明威去非洲打獵,去古巴釣魚,去西班牙看鬥牛。為了把作品寫得生動逼真,他曾親自去鬥牛場與牛搏鬥,險些喪生於牛角之下。這個時期他的作品大都是以漁夫、鬥牛士、拳擊家、獵人為中心人物,塑造了一批不怕死的硬漢子形象。這類作品成了因受歐美三十年代經濟危機打擊而垂頭喪氣的人們的精神食糧。
三十年代中期,西班牙爆發了內戰。海明威參加了反對佛朗哥的戰鬥,站在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鬥爭一邊,參與攝製反法西斯影片《西班牙土地》。隨後,他以西班牙內戰為背景,創作了反映西班牙內戰的代表作之一-——《喪鐘為誰而鳴》(又譯《戰地鐘聲》)。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海明威以戰地記者的身份先後到過歐洲和亞洲戰場。在歐洲採訪時,他乘轟炸機在對德軍空襲時負傷,傷愈後參加了抗擊法西斯的遊擊隊,因作戰勇敢頑強而獲得榮譽勳章。在亞洲採訪時,他曾指出:中國是抗擊法西斯的重要力量,美國應加強對中國的援助。
戰爭結束後,海明威定居古巴,又開始了新的創作。
1952年,他寫出著名的中篇小說《老人與海》。小說描寫一個古巴老漁民出海捕魚,連續八十四天一無所獲。老漁民不灰心,堅持捕撈,終於捕獲到一條很大的魚,但在返航途中遇到了成群的鯊魚。老人與鯊魚展開了英勇搏鬥,表現出了非凡的鬥爭毅力。《老人與海》不但在內容上不同凡響,而且在寫作技巧上也獨樹一幟。這部小說本來可以寫得很長,但海明威既像一個手拿板斧的工匠,又像一個手執利刀的雕刻家。他砍去了繁瑣冗長的情節,而對美妙之處字斟句酌,這成了「海明威風格」的主要代表作。
1953年,《老人與海》獲普立茲獎。翌年,海明威獲諾貝爾文學獎。
古巴爆發革命後,海明威遷居美國愛達荷州。由於他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多次負傷,留下了腦震蕩、視覺重疊等嚴重後遺症,老年又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和神經方面的疾病。他那魁梧的身軀萎縮了,繼續寫作的願望也落空了,每天站在桌子前面一句話也寫不出來,心情極為苦惱。他不得不最後拋棄了自己的精神支往:「人活著就應該是個不屈不撓、鬥不垮的強者」。
1961年7月2日,海明威死於自己心愛的獵槍之下。人們為此多有猜測,多數人認為是自殺,也有人說是獵槍走火。
●《收穫》微信號:harvest1957
●微周刊《收穫·聲音》,源自讀者的書評和文學感悟。請直接回復微信平臺,或發郵件shouhuo305@126.com,周日刊出。
●《收穫》雜誌郵購,發行部聯繫電話:021-54036905,平郵免郵資。
●《收穫》淘寶店①《收穫》文學雜誌社②《收穫》雜誌官方店
●2015年第3期《收穫》,5月18日出版
●2015年《收穫》長篇專號(春夏卷)4月25日出版。購買請點擊下面「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