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一切事物都要付出,才能獲得快樂。若是所求越多,所貪越多,不知付出,心中也就雜念繁多,不能自已。
人只有清空了心靈,才能最大限度地獲得生命的自由、獨立。清空了心靈,才能收穫未來的光榮與輝煌;清空了心靈,才能最大限度地獲得生命的自由、獨立;清空了心靈,才能有了讓生命一次次遠行的條件。
這正像無塵大師一般,一生平不求名譽,別人寫文章讚揚他的師德,他卻對此進行斥責。而且大師一生都不曾貪蓄財物,他人供養的眾多錢財,大師都用在了弘揚佛法一事上,或救濟災難等事上。一生都沒有剃度弟子,而全國僧眾多欽服他的教化。
他一生中也不曾任寺中住持、監院等職,而全國寺院多蒙其護法。各處寺房或寺產,有被人佔奪得,大師必定盡力設法加以保全。綜觀大師的一生,他決不求名利恭敬,而實際上,能令一切眾生都受到莫大的利益。
從這些高僧大能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的智慧清明時,正是放下一切時。沒有私慾,盡力布施,愛惜一切,心自空明,自然也就能得人信任,得人愛護,得人尊敬。
人格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能超出欲望的需求而追求品德的完善。趙州禪師語錄中有這樣一則:問:「白雲自在時如何?」師云:「爭似春風處處閒!」
安莫安於知足,危莫危於多言。看,那天邊的白雲什麼時候才能逍遙自在呢?當它像那輕柔的春風一樣,內心充滿閒適,本性處於安靜的狀態,沒有任何的非分追求和物質欲望,放下了時間的一切,它就能逍遙自在了。
能夠放下世間的一切假象,不為虛妄所動,不為功名利祿所誘惑,一個人才能體會到自己的真正本性,看清本來的自己。
無數的事實證明,凡追求人格高尚者都信仰「人到無求品自高」,因此,能夠遵循人格的要求,有所為,有所不為,能夠「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布袋和尚曾寫過一首詩: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裡遊,睹人青眼少,問路白雲頭。如果一個人能夠體悟到其中的妙處,自然就會得道而逍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