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八百裡加急有多快?

2020-12-27 騰訊網

古時候的文件傳輸靠的是驛站,一般每隔20裡有一個驛站,一旦需要傳遞的公文上註明「馬上飛遞」字樣,按規定要求每天300裡,如遇緊急情況,可每天400裡、600裡,最快達800裡。傳遞緊急文件時,每個驛站都用快馬,這樣,雖然不是千裡馬,但每匹馬都死命跑。「六百裡加急,八百裡加急」用來表示情況緊急程度。

在文學作品中,對此有精彩描寫:「八百裡加急!八百裡加急!」一卷黃塵滾滾,駿馬飛馳而至,但見人影一晃,跳將下馬。大喝「八百裡加急!御賜金牌,阻者死,逆者亡!」隨即便見煙塵滾滾,騎者已然離去!此時,古道凝雲,晴空赫然!

唐代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鹹陽,幕及隴山頭」。在這裡他把驛騎比做流星。按唐政府官方規定,快馬要求一天行180裡左右,再快些則要求日行300裡。最快的要求則為日馳500裡。天寶14年11月9日,安祿山在範陽起兵叛亂。

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3000裡,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消息,傳遞速度就達到每天500裡。看來,唐朝的最緊急通訊要求日行500裡。唐代的一尺合現在0.303米,一裡合454.2米,用現在的眼光看來,八百裡加急快得不能再快,也要兩天時間。

相關焦點

  • 「八百裡加急」到底有多急?土匪給出答案:不敢攔,不敢截
    ,一個電話就能立刻知道對方在幹什麼,可謂是非常的方便快捷,可是在古代,科技沒有現在這麼發達,他們如果需要有特別急的消息要傳送的時候,他們會怎麼做呢?  我們從電視劇上就可以知道,在古代他們通常用八百裡加急來運送情報,這個八百裡加急究竟有多快,為什麼連土匪都不敢打劫?「八百裡加急」到底多快,為什麼土匪不劫持?土匪:我不想死
  • 古代的八百裡加急,為什麼從來不會被打劫?劫匪:我還想多活幾年
    古代的車馬都很慢,寫完信之後到達收信人的手中往往會很久,而他們要等很長時間才會寫一封信。並不能像現在一樣,拿起手機打個電話就能進行溝通交流。古代人的交通工具無非就是兩種,坐馬車或者騎馬。騎馬則算是一種比較快的交通工具,但馬是非常貴的,不是普通人就可以用得起的;而且馬也和人一樣,要吃飯,也會累,也要休息。
  • 古代的「八百裡加急」手無寸鐵,土匪為何從不劫?看他腰間綁的啥
    根據史料記載,古代的驛卒所要承擔的事務極其繁重,保持驛站的乾淨衛生固然不必說,最為重要的事情是要養護要驛站的驛馬,給傳令的使者給予最好的招待,讓信息能夠在規定的時間裡得以暢通流傳。而讓驛卒們感到壓力最大的一種任務,就是招待那一些「八百裡加急」的傳令使,一旦耽誤了消息的傳報便是犯罪,若是因此而導致了戰爭失利更是斬首乃至於滅族的大罪。
  • 八百裡加急是什麼速度,為何強盜不敢下手?你看驛卒口中喊什麼
    通過古裝影視作品和小說評書等文藝作品對古代生活的演繹,相信大家對"八百裡加急"這個詞並不陌生,但是這個"八百裡加急"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從字面上看所謂的八百裡加急就是一天要趕完八百裡的路程,以現代的角度來看"八百裡加急"就是古時候的"一日達快遞"。事實上,"八百裡加急"是指緊急情況下最快速度的信息傳遞。"八百裡加急"究竟有多快,日行八百裡雖然現在看來不算什麼,但是在交通極其不便的古代已經是一個非常可怕的速度了。
  • 古代人創造出來交通工具,快來了解下吧!
    有緊急情況的軍情啊,快六百裡加急,或者是快馬八百裡加急啊。其實古代的那些個八百裡加急的那些文件的傳輸主要是憑藉的就是寄東西的地方而已,說得更容易懂一點兒的,就是我們平時在電視裡面都會看到的那些個驛站,在古代一般來講是每每兩個地方相隔二十裡就會有那麼一個驛站的,所以如果發現一些需要傳遞的公函上面寫了那些比如「立刻、馬上、速度飛遞」的字樣的話,那麼就需要那些騎馬送信的人按照相關的規則什麼的請求,開始了他們送信的天天三百裡了,當然還有一些特別情況就是遇到非常重要的情報的話
  • 古代怎麼保存新鮮水果?知道了你就理解為什麼楊貴妃被罵了
    可是有一件事讓她被罵了上千年,杜牧的有一首詩寫「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成就了荔枝「妃子笑」的美名,也成就了楊貴妃的罵名。在古代冷凍保鮮技術是非常落後的,而且在古代別說是新鮮的荔枝了,就連普通的書信都要很久才能傳遞,交通怎麼可能會便利呢?還有一點就是,雖然我們今天吃荔枝非常便利,但是在古代,新鮮的荔枝非常難以保存,如果不是在荔枝的生產地,基本很難吃上荔枝。
  • 西天取經最後一段路為什麼是八百裡,原來八百裡外就是樂土
    唐僧師徒西天取經一路跋山涉水,遇到了很多高山大河,而這些山和河的大小,多數為「八百裡之遙」,但凡是八百裡的地方,沒有一處能輕易過去。第一條八百裡的河流就是流沙河,那是沙僧的地盤,他縮在水裡,打來打去孫悟空也奈何不了他,只好去觀音菩薩處求助,木叉來了才降服了他。第二條八百裡的河流就是通天河,那裡是金魚精的地盤,他設計捉去了唐僧,孫悟空也是請的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大清早都沒有梳妝打扮就跟隨孫悟空來收走了他。
  • 古代緊急軍報,為何土匪不敢攔截,原來腰間別著它
    但是在古代信件是我們最常用的通信方式。雖然速度要慢的很多但是卻可以完整地表達出寫信人的內心的話。是我國使用時間最長久的通信方式。那麼在古代像軍情這樣的信件該如何傳信呢?最快且安全的方式就是驛站傳信。也就是現在我們的郵局。所以在我國古代,為了給皇帝穿達準確要急的軍情驛兵會通過騎馬的方式以最快的速度傳達到皇上身邊。所以在古代驛兵為了傳達信件,常常出現所用的馬因筋疲力盡而倒地不起的情況。
  • 詩詞答題|「八百裡分麾下炙」種的「八百裡」是指什麼?
    A、曾鞏B、蘇軾C、歐陽修6、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起八代之衰」之譽的是哪位詩人?A、蘇軾B、蘇洵C、韓愈7、辛棄疾的《破陣子》中,「八百裡分麾下炙」的「八百裡」是指什麼?A、李世民B、李隆基C、李顯9、古代哪位詩人號稱「五柳先生」?
  • 八百裡梁山泊是怎麼消失的?
    ,有小人進言:「決梁山泊八百裡水以為田,其利大矣。」即便如此,唐朝時的大野澤仍然是片「南北三百裡,東西百餘裡」的巨大水域,之後能達到「八百裡」的程度,顯然是因為水源發生了變化。梁山泊的形成與「八百裡」的說法梁山在起初並沒有被水域環繞,只是一座平平無奇的山,被稱為「梁山泊」與黃河在唐宋時的決口密切相關。
  • 《水滸傳》中八百裡水泊梁山到底在哪裡?
    《水滸傳》裡面八百裡水泊梁山,英雄好漢輩出,那麼真實的梁山在哪裡呢?梁山縣位於山東西南,隸屬濟寧市。但是「梁山縣」這個作為縣名是新中國建立之後才有的,在此之前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過梁山作為行政單位。看地圖如今的梁山只是平原地區的一座小山,四周除了後山有一處新挖的水塘之外再無一點水。也就是說現如今的八百裡水泊梁山根本沒有水!為什麼呢?!歷史變遷。古代的梁山的確是水泊裡。《五代史》有記:「晉開運元年,滑州河決,環梁山,合於汶水。」《宋史.宦者楊戩傳》記:「梁山濼,古鉅野澤,綿亙數百裡,濟、鄆數州,賴其蒲魚之利。」
  • 辛棄疾詞:「八百裡分麾下炙」,「八百裡」指的是什麼?
    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評價辛棄疾,我覺得梁衡先生的《把欄杆拍遍》足以:中國歷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終以文為業,成為大詩詞作家的只有一人,這就是辛棄疾。
  • 高考加油 八百裡分麾下炙,「八百裡」是什麼意思?
    圖片來源於網絡不過於緊張也不過分鬆懈在最後的五天裡調整到最佳心態最佳狀態圖片來源於網絡還記得標題的問題嗎八百裡分麾下炙」中「八百裡」指的是什麼呢?八百裡:出自《世說新語.汰侈》記載:「晉王愷有良牛,名「八百裡駁bó」,分麾下炙」。釋義:晉王愷有頭珍貴的牛,叫八百裡駁,把烤牛肉分賞給部下。後世詩詞多以「八百裡」指牛。大家答對了嗎?
  • 「八百裡分麾下炙」人人會背,可「八百裡」是什麼意思?不是路程
    二者各佔半壁江山,且漸有互相侵併的趨勢,呂祖謙為了調和二者矛盾,於是組織並促成了朱陸會面,首開書院會講之先河。那麼,小解今天將要講的辛棄疾在《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的名句「八百裡分麾下炙」,與鵝湖之會有什麼關係呢?答案是大有關係,因為辛棄疾和他這位朋友陳同甫,當時就在鵝湖之會上一同聽過課。
  • 歷史上有一個人活了八百多歲,人真的可以有這麼長壽命嗎?
    民間傳說記載他活了八百年,許多人都說彭祖得道成仙,才有這麼長的壽命。但是根據我們今天的科學解釋,人不可能如此長壽,那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吧。意思是彭祖活了八百歲聞名至今,人們還要跟他攀比,不覺得很可悲可嘆嗎?我們在莊子的記載中得知,發現彭祖是一個活了很久且壽命有八百歲的人。
  • 古代膽大包天的攔路土匪,唯獨不敢搶此物,見到了就乖乖讓路
    在我國曆朝歷代,都有匪患存在,他們專門打家劫舍,或者攔路搶劫,在短時間內把沿途商旅的輜重財物都掠奪一空,然後揚長而去。這就使得每一個要進行遠行的商旅都不得不僱傭鏢局押送貨物,或專門培養一支屬於自己的護衛隊,這樣才能在土匪來臨時,可以與之抗爭。
  • 信鴿:古代的送信神器,鴿子為什麼可以不迷路?有什麼原理
    這是木心先生的經典詩句,以前沒有火車沒有飛機,交流只能靠書信,可這書信往返一次就要好久好久,所愛隔山海,山海不可平,在古代去愛一個人,真的太難了。那古代,又沒有快遞員,書信是靠什麼傳送呢?  小時候,奶奶養著一大堆的鴿子,每天朝陽升起來,就會把它們放出來,院子裡,房頂上,樹枝上,到處都是鴿子。
  • 古代真實的輕功高手,跑得比馬還快
    ——多麼簡單粗暴直截了當,和「胡一刀」這名字有異曲同工之妙,十裡之外就聞到一股俠氣。這種名字一般也很能說明主人公的性格,胡一刀如是,麥大俠也如是。那麼,我們的麥大俠到底怎麼個厲害法呢?據《隋書·麥鐵杖傳》記載:「麥鐵杖,始興人也。驍勇有膂力,日行五百裡,走及奔馬。」日行五百裡是什麼概念?按隋唐一裡大概530米,和現在一裡500米差不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