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電影節算是歐洲三大電影節裡最強調性別平等的,2017年和2018年連續兩年把最高榮譽金熊獎頒給女導演作品(《夢鹿情緣》和《不要碰我》)。而去年和今年仍繼續支持鼓勵女導演,去年的競賽單元裡足足有六部女導演作品入圍,今年則有七位女導演亮相,其數量堪稱歐洲三大電影節之冠!而且女導演絕對不會空手而歸,去年最佳導演銀熊獎花落德國女導演安格拉·夏娜萊克(《我離家了,但……》),今年則由美國新晉女導演艾利莎·希特曼的《從不,很少,有時,總是》拿下評審團大獎。
同時,提攜新人導演也是柏林喜聞樂見的現象,去年競賽單元有兩部女導演的處女作:一部是德國的《系統破壞者》,另一部是這部來自馬其頓的《上帝存在,她叫佩特魯尼婭》。提到這個陌生的國度,我印象中出現一部90年代的《暴雨將至》,技驚四座的敘事手法講述在戰爭蹂躪下,巴爾幹土地上命運糾纏的人生。而這部電影的名字最初讓我也有一種嚴肅沉重的錯覺,但事實上卻根本不是宗教主題的影片,相當出乎我的意料。
導演用舉重若輕的姿態道出一個大齡單身女青年在一天裡的奇妙和荒誕遭遇,淋漓盡致地影射女性在馬其頓社會裡被歧視和忽略的狀態。從家庭到社會處處給女性製造難題,應聘時遭遇上司潛規則,在傳統的宗教儀式裡成功搶到十字架,以為迎來好運卻遭受男性教徒的責難。
這部影片在本質上與賈樟柯的社會新聞拼貼手法類似,只不過這個劇本巧妙地從一件無趣的事切入到林林總總的社會問題,絕對是以小見大的典型示範。而且這個女性角色實在太過奇趣,可謂近年來看到過最生動可信的獨立女性形象,有點像另一部法國處女作《女神們》裡那個反叛的女孩。
相比之下,其他如父母、警察、教徒眾人、神父和記者等人角色,卻運用太多漫畫式的誇張刻畫手法,逐漸趨向荒誕和非理性的質感,尤其後半段進入到警察局的情節,愈發浮現出這種鬧劇的色彩。情節裡不斷地拋出諸如性別歧視、女性獨立意識、封建男權思想、宗教信仰等話題,卻無法逐個深入表現和分析,令影片有淺嘗輒止和呆板控訴的嫌疑。
觀點
大衛·林奇御用女演員無條件支持的美國獨立電影導演——阿利斯泰爾·班克斯·格裡芬
沃納·赫爾佐格:我對垃圾電視著迷。
類型撕裂與和諧感並存:低成本恐怖片裡異軍突起的獨立導演二人組
從「混剪拼貼」到作者化敘事:三部拾得影像作品賞析
醉心於碎片拼貼美學的匈牙利導演——喬治·巴勒菲
「他給我機會去做一些在其他電影中無法嘗試的事情」:威廉·達福談費拉拉
《驚魂記》上映60周年:這部六〇年代的作品如何成為影史經典?
亞洲導演的非母語作品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如沐愛河》丨 《合法副本》
侯孝賢:《咖啡時光 》丨《紅氣球之旅》
蔡明亮:《你那邊幾點》丨《臉》
河瀨直美: 《七夜待》丨《聖草之愛》
是枝裕和: 《真相》
黑澤清: 《暗房秘密》
杜琪峯:《復仇》
王家衛:《藍莓之夜》
婁燁:《花》
樸贊鬱:《斯託克》
奉俊昊:《雪國列車》
阿斯哈·法哈蒂:《人盡皆知》丨 《過往》
洪常秀:《在異國》丨《自由之丘》丨 《克萊爾的相機》
電影作者
沙朗·莫克利: 《日蝕入侵》丨《魚與貓》丨 《關於搶劫的二三事》
伊莉莎·希特曼: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丨《感覺就像愛》丨《沙灘鼠》
奧利維爾·拉克謝: 《大火將至》丨《含羞草》丨《你們都是隊長》
皮耶特羅·馬切羅: 《馬丁·伊登》丨《遺失與美好》丨《狼的嘴》
特裡·愛德華·沙爾茨:《浪潮》丨《黑夜造訪》丨《克利夏》
烏利胥·柯雷:《平頂房》丨《窗戶周一到》丨《嗜睡症》丨《我房即世界》
賈法·帕納西:《計程車》丨《這不是一部電影》丨《閉幕》丨《三張面孔》
昆汀·杜皮約:《鹿皮》丨《在警局!》丨《錯》、《惡警蛋碎》
刁亦男:《南方車站的聚會》丨《白日焰火》 丨《夜車》丨《制服》
克裡斯託夫·奧諾雷:《212號房間》丨《喜歡、輕吻、快跑》丨《浴男》
小克萊伯·門多薩:《巴克勞》丨《水瓶座》
康捷米爾·巴拉戈夫:《高個兒》丨《親密》
沉醉在電光幻影中,用觸覺品嘗電影,分享電影的愉悅。
長按上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