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蒙娜麗莎》是一幅享譽世界的名畫,代表著達·文西的藝術最高成就,也代表著文藝復興時期的美學方向。畫中女主人那神秘而迷人的微笑,幾個世紀以來都讓無數人為之折腰。
達文西花了整整4年才完成的這件藝術瑰寶,最後被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從達·文西的弟子手中購得,落戶在了法國,成為幾代法國君王的珍愛之物。路易十四將它珍藏在凡爾賽宮,拿破崙將它置於臥室之中。最後,《蒙娜麗莎》被收藏在了法國羅浮宮,長達4個世紀。
但是,這副舉世無雙的不朽名畫,曾經在上個世紀初失竊,讓整個法國震驚,也讓全世界人扼腕嘆息。
那麼,《蒙娜麗莎》是怎樣失竊的?最終又是如何找回的呢?
讓我們回到1911年8月,法國羅浮宮。
8月19日下午,日影西斜,快到羅浮宮閉館的時間了,遊客們三三兩兩、意猶未盡地陸續離開了羅浮宮,工作人員也在準備著閉館的各項善後工作。
此時,一位身穿白衣的人卻反其道行之,急匆匆地回到了羅浮宮,邊參觀邊四下裡張望。而後,這位形跡可疑的人,在遊客們完全散去後,瞅準四下無人的機會,鬼魅般閃身藏入了一個放置畫框和工具的儲藏間裡,屏聲靜氣地等待著機會。
隨著夕陽下沉,羅浮宮一天的喧囂緩緩褪去,空曠的展廳重歸寂靜,而此時身處儲藏間的人卻滿頭大汗。不過,這位梁上君子已顧不上房間裡的悶熱,正在思考著接下來的行動。
半夜時分,這個人躡手躡腳地從儲藏間裡鑽出來,徑直走向了《蒙娜麗莎》所在的展廳,仰望著這幅號稱羅浮宮最具價值的名畫。突然,展廳外的走廊上傳來了腳步聲,此人又一溜煙地藏回到了儲物間內。
8月20日是周一,整個羅浮宮裡,只有工作人員的身影。維護部總監皮奎特例行巡視各個展廳。當他走進《蒙娜麗莎》展廳時,發現原本屬於《蒙娜麗莎》的牆上,只剩下了幾顆掛畫框的大釘子,《蒙娜麗莎》不見了。皮奎特嘴裡嘟囔著:「這又是誰把它移走了?是害怕我們將它偷走嗎?」
8月21日,羅浮宮開館,一位畫家來到《蒙娜麗莎》畫像前,吃驚地發現這幅名作消失了,他向一位保安抱怨道:「《蒙娜麗莎》怎麼沒在原來的位置呢?」保安聳聳肩,攤開雙手,無奈地回到:「也許是哪位攝影師,拿到攝影棚裡邊去了吧。」
這位較真的畫家追問道:「難道你們不該去問一問嗎?」保安只好把情況匯報給了羅浮宮的館長,在一通尋找後,館長確認:《蒙娜麗莎》丟失了。
那麼,《蒙娜麗莎》是怎樣在戒備森嚴的羅浮宮丟失的呢?相信大家都已猜到,這和藏身在儲物間的那個人有關。
此人名叫溫琴佐·佩魯賈,是羅浮宮裡的一名油漆工。他在儲物間藏匿了一整晚後,趕在皮奎特巡視各展廳之前下手了。他輕易地解除了畫框的玻璃罩,取出畫像,來到一個小門,破壞了門鎖後逃之夭夭。
《蒙娜麗莎》失竊的消息震驚了整個法國,媒體自然不會放棄這個絕好的題材。號稱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巴黎人報》,在8月23日用巨大的版面刊登了《蒙娜麗莎》的整幅畫像,並配以意味深長的標題——「佐貢達夫人逃離羅浮宮」。下面配以諷刺意味極濃的評論——「萬幸的是我們還有畫框」。
羅浮宮備受壓力,不得不解除了館長狄奧菲爾·奧莫勒和警衛長的職務,所有的警衛也都遭到了懲罰。不過,這對找回《蒙娜麗莎》沒有絲毫幫助。
那麼,《蒙娜麗莎》最後又是怎樣回到羅浮宮的呢?
1913年11月29日,《蒙娜麗莎》失竊兩年後,佛羅倫斯一位古董商阿爾弗雷德·傑裡收到一封署名「萊昂納多」的信,聲稱手裡有一件價值連城的藝術品出售。
好奇心促使傑裡一探究竟。他邀約當時佛羅倫斯博物館館長一同前往,來到了萊昂納多指定的旅館。迎接他倆的是一位其貌不揚的中年男子,當他打開箱子,從中取出《蒙娜麗莎》時,傑裡和館長不禁大驚失色,面面相覷。
兩人對畫作進行了初步鑑定,認為這極有可能就是失竊的《蒙娜麗莎》。然後以需要再次鑑定為由,兩人帶著《蒙娜麗莎》離開了旅館。
他們隨後把畫作送到了義大利的烏菲茲美術館,根據畫上的龜裂紋和羅浮宮留下的隱秘編號,確認這就是如假包換的《蒙娜麗莎》。
當然了,萊昂納多最終落入了警方之手,他的真名就叫溫琴佐佩魯賈。但佩魯賈並不是真正的幕後黑手,主謀是另有其人,名叫瓦爾菲爾諾。
瓦爾菲爾諾是一名詐騙犯,專門販賣名畫贗品。早在1910年,瓦爾菲爾諾就開始販賣《蒙娜麗莎》的贗品了,但很多人不相信他的畫作,加上羅浮宮曾出面證實,《蒙娜麗莎》真跡還掛在羅浮宮的牆上,這讓瓦爾菲爾諾的6幅《蒙娜麗莎》無人問津。
瓦爾菲爾諾靈機一動,只要能讓真正的《蒙娜麗莎》失蹤,那他的6幅贗品不就可以以假亂真,賣出高價了嗎?於是,他僱傭了佩魯賈,實施了這驚天的盜竊案。
確實不出瓦爾菲爾諾的意料,他的6幅《蒙娜麗莎》贗品陸續被賣到了美國有錢人手裡,而真跡卻一直被他藏在家裡。沒想到,佩魯賈在把得到的報酬揮霍一空後,上演了一出「反戈一擊」的把戲,把瓦爾菲爾諾手裡的《蒙娜麗莎》真跡偷走了。
於是,就出現了前文所述的,佩魯賈找上傑裡,倒賣《蒙娜麗莎》的劇情。
當然了,佩魯賈被判入獄一年半,而瓦爾菲爾諾卻從此杳無蹤跡,警方再也無法找到他。
(參考資料:《蒙娜麗莎失竊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