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河南東西南北中,什麼地方的美食最下飯?|豫記

2021-02-17 豫記

《舌尖3》播出後,「舌尖」系列的神話徹底終結,豆瓣的評分急轉直下,網友紛紛吐槽:曾經讓人舔屏的「舌尖」去哪兒了?《舌尖3》真的不下飯。

 

《舌尖3》不下飯不要緊,天下美食何其多。來一桌「舌尖上的河南」,東西南北中,各上幾道硬菜,不但下飯,還下酒。

 

 

鳳九 | 文

豫記微信號:hnyuji

 

豫東 

開封套四寶

 

開封套四寶,豫菜一絕。這是一道什麼菜呢?見過俄羅斯套娃吧,大的裡頭套個小的,一層一層,可以套十幾層。

 

套四寶就是這個原理。整鴨的肚子裡是一整隻雞,雞的肚子裡是一隻鴿子,鴿子的肚子裡是一隻鵪鶉,鵪鶉肚子裡還有切丁的海參、切絲的香菇和切片的香菇。

 

最神奇的是,吃的時候,一根骨頭都沒有,四寶的形狀完好無損,身子腿套得那叫一個無縫對接,非常精準。

 

據說套四寶是清末開封名廚陳永祥發明的,他還給慈禧做過御膳。

 

在任何宴席上,套四寶都是搶眼的主,青花瓷盆端上來,一隻肥嫩的鴨子臥在清亮亮的湯水裡,你能想到它肚裡有乾坤?雞、鴿子、鵪鶉等等,吃得都是驚喜。

 

清湯東坡肉

清湯東坡肉,豬肉配冬筍,蒸到爛熟,肥而不膩。說起這道菜,似乎會想起一個人——宋代文豪蘇軾(東坡),今天能吃到這個菜,是託他的福。

 

北宋的開封還是都城,老百姓不咋吃鮮竹筍,因為覺得竹筍切成片後像梳子,稱為「刮腸篦」,古時為人忌諱。但是蘇東坡就喜歡吃竹筍,還引出很多高雅的詞句,比如給竹筍起名叫「玉板和尚」,燒竹筍叫「禪悅味」,甚至把竹筍奉為「素中仙」。

 

他認為豬肉和竹筍是絕配,並為這個菜寫了首詩:「無竹令人肥,無肉令人瘦。不肥又不瘦,竹筍加豬肉。」一下子,「筍加肉」火了,士大夫們紛紛開吃,並取名叫「東坡肉」,後傳到民間,經久不衰。

 

幹煸蟠龍鱔

 

幹煸蟠龍鱔是周口項城的特色名菜,屬豫菜系。鱔魚常常被認為是龍的化身,因此有蟠龍鱔之說。

 

黑褐色的天然生黃鱔,加辣椒、花椒,油炸、幹煸後,就是一道「辣而不膩,麻而可口」的美味佳餚。

 

關於這個菜的來歷,還有個故事。清末慈禧過四十歲生日,各地官員都送禮,當時袁世凱的叔叔袁保恆想討太后歡心,卻不知該送啥。

 

他祖母郭氏就說:太后吃慣了山珍海味,地方小吃肯定沒吃過,所以不如送個項城名吃。袁保恆聽後喜出望外,讓侄子袁世凱回家去找「項城名吃」。

 

袁世凱回家尋訪,聽說孫店崔家飯館的「幹煸蟠龍鱔」很有名,就跟父親一起去嘗了嘗,確實好吃,於是就高薪聘請崔家老闆崔世昌到京城去給慈禧賀壽。

 

慈禧吃了這個菜,相當高興,把崔世昌留在宮裡當了御廚,袁保恆也得到封賞,連他祖母郭氏也收到了慈禧的恩賜,從此袁家在仕途上平步青雲,一直到袁世凱稱帝。

 

蝦子燒素

 

蝦子燒素,顧名思義,肯定有蝦,但這個素是啥?你可能猜不到。是麵筋,並且還有一堆輔料。麵筋要炸透撕成塊兒,接著除了放蝦,還有雞皮、香菇、銀耳、雞湯、鴨湯,文火慢慢煮到收汁。

 

這是商丘古城的一道漢族傳統名膳,源於明清。一直以來都是宮廷和官府的專享,晚清時期,來河南的欽差大臣吃的就是老廚師關合清的蝦子燒素,每回都讚不絕口。

 

後來,民國的廚師陳思容、陳思明改良了蝦子燒素的烹飪工藝,並推廣到民間。

 

 

豫西

洛陽連湯肉片

 

洛陽水席的大名,地球人都知道,裡頭的名菜也不少,比如連湯肉片,也叫洛陽肉片,水席中缺誰都不能缺它。

 

肉是精瘦的豬肉,當然也有用牛肉的。官方版本用的是豬肉,一定要純瘦肉。配料有木耳、西紅柿、金針菇、銀耳、雲豆角等等,你可以跟著時令菜酌情放。

 

肉片鮮滑的關鍵是油溫油量,這個屬於專業範疇,吃貨就不深入研究了,還是直接吃吧。

 

連湯自然少不了湯,洛陽水席哪一個不是湯湯水水的,且香醋和白胡椒粉是必備的調味料,酸酸麻麻辣辣,口舌生津。

 

 

洛陽長壽魚 

 

長壽魚,其實就是黃河鯉魚。傳說東漢光武帝劉秀是這道菜的最早代言人。

 

歷史上的某個春天,劉秀來邙山,面對青山綠水的美景,他竟然看呆了,突然有條鯉魚飛躍出水面,渾身紅通通的,陽光一照,金光閃閃。劉秀那個開心的,馬上叫人逮回宮裡去了。

 

這算是鯉魚進了龍門,就出不來了。御廚為了讓魚更好吃,加了枸杞一起燒,放鹽、糖和醋,因此是鹹甜酸三味俱全,還給起了個吉祥的名字:長壽魚。

 

劉秀吃了以後,覺得神清氣爽,疲勞一掃而空,堪比靈丹妙藥。於是他經常吃,身體越來越好。後來,長壽魚的做法傳到民間,變成洛陽的一道名菜。

 

 

豫南

商城蔥烤鵪鶉

 

蔥烤鵪鶉是信陽商城縣的特色名吃,當地有句俗語:要食飛禽,首推鵪鶉。

 

商城的鵪鶉不少,主要在北部、中部丘陵地的雜草、灌木叢和竹園裡。夏季是抓鵪鶉的好時候,一般都是用網誘捕。

 

烹飪鵪鶉的技法老早就有,清代最為流行。當時,商城有不少人在京城當官,還有一些身居高位的大咖,他們把宮廷御膳裡做鵪鶉的手藝傳到了商城,並結合當地傳統的做法,創出獨具一格的商城特色。

 

做鵪鶉方法很多,蔥烤鵪鶉是最出名的,實際上也不是烤,主要是油炸,但是鵪鶉的處理頗為講究,還得醃一醃再下鍋。最終呈現的鵪鶉骨酥肉嫩、香飄萬裡。

 

信陽悶罐肉

 

悶罐肉,在信陽大街小巷的館子裡,去哪裡吃飯都是必點的。

 

這是一道窮人發明的菜,不是宮廷菜,卻好吃得不行。過去沒有現在的生活條件,窮人家很少吃肉,只有過年能吃上肉,為了能夠一年到頭有肉吃,就在過年攢錢買一堆肉,然後加工做成悶罐肉,可以長期存放,擱在背陰的地方一年都不會壞。

 

後來,生活水平提高了,過年做悶罐肉也成了一個習俗。一到臘月,信陽人家就會選不吃飼料的土豬肉,挑肥瘦相間的五花肉來做悶罐肉,先煸炒,後放入罐子裡,蓋上蓋子封存,放到陰涼地。

 

平時吃的時候就取出一塊兒,跟白蘿蔔搭配最佳。蘿蔔和肉都切成薄片,放油入鍋炒香,加油鹽醬醋,再加熱水,文火慢慢燜燉,最後大火收汁,哇塞,口水要流出來了。

 

老鱉下滷罐

 

老鱉放到滷湯罐裡,還是很稀罕的。這是信陽光山縣的四大名菜之一,信陽的好些地方都產老鱉,比如光山、潢川。滷湯罐那更是信陽人家裡廚房的標配,老一輩的還有幾十年的老滷湯罐。

 

老鱉選的是兩歲野生的,洗淨焯水並且得濾幹,才能放到滷湯罐裡,燒開後,文火燉兩個小時撈出來,要好看的就整個上盤子,要方便的就撕開成片了上盤子。

 

滷味加上甲魚的鮮美,真是難得一見的美味,這還是道藥膳,甲魚全身都能入中藥,且滷湯也是用滷藥做的,食療滋陰補腎再好不過呀!

 

明宮三茹鴨

 

在駐馬店驛城區的某飯店,有一道代表菜,叫明宮三茹鴨,相傳是明代宰相徐達從皇宮裡帶出的烹飪秘方,之後便流傳民間了。

 

這是河南漢族傳統名菜,屬豫菜系。

 

選用的是櫻桃谷鴨,配料有花菇、珍菇、冬菇、冬瓜等,一說也有叫三菇燉鴨的。

 

鴨子是先得醃三個小時,三菇切片擱鴨湯裡蒸熟,接著將鴨子放到砂罐裡燉,最後把鴨子和其他配料裝盤上桌。

 

此菜清香爽口,不是重口味兒,卻溫情脈脈。

 

 

豫北

安陽三燻

 

三燻在安陽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燻的是雞、雞蛋和豬下水。

 

原料先滷一滷,再燻,用的是松柏樹枝或鋸末。幹香是其特色,脆爛能久放。

 

三燻的來頭,還得從民國十一年(1922)說起,一個叫邵金榮的在安陽古樓後開了個熟肉店,請人經營燻雞、燻蛋、薰香腸、兔肉等,後來他的外甥閻好德接班,改名「德慶樓」,繼續經營燻系列,但規模不大。

 

解放後,閻好德跟師傅們將燻這個手藝發揚光大,加入了豬下水、豬肚、豬頭、口條等,深受大家歡迎。

 

現在,規模越來越大,但依舊是供不應求,為啥呢?太好吃了唄。

 

清蒸西瓜雞

 

西瓜和雞一起蒸,該是啥味道?安陽的風味名吃,也叫「西瓜蒸雞」,賣相著實不錯,西瓜裡裝著嫩嫩的雞肉,看著就很有食慾。

 

首先把西瓜切開,挖空瓜瓤,接著將切成塊兒的雞或者剔下來的雞肉放到西瓜殼裡,蓋上另一半瓜殼,可以用竹籤封一下,這樣不漏氣,原始的味道更濃鬱,放入蒸籠蒸鍋裡蒸一小時就OK了。

 

夏天吃這個最好不過,好吃就不說了,還能清熱解暑,補虛益氣。

 

新鄉紅燜羊肉

 

紅燜羊肉是新鄉人李武卿首創的,他是個退伍老兵。在四川的時候,把當地火鍋吃了個遍,到北京後,又經常去東來順吃涮羊肉,於是,他就尋思把這南北兩大火鍋搞成一鍋,適合咱中原人的口味。

 

1988年,退休的李老先生開了間飯莊,賣起了他發明的紅燜羊肉,沒曾想,大家都愛吃,生意相當紅火。有很多人天天來吃。

 

上口筋,筋而酥,酥而爛,一口吃到爽,這便是紅燜羊肉給食客留下的印象。

 

火起來後,精明的食客變成了老闆,紅燜羊肉的館子不僅開遍了中原大地,還開到了京城。

 

1995年到2007年是最鼎盛的時期,新鄉和鄭州等地居然出現了「紅燜炊煙浩蕩處,今日早市沒有羊」的奇觀。

 

 

豫中

西義興滷肉

 

鞏義市北山口鎮的西義興滷肉是「河南省十大名吃」之一,祖傳的秘方,油亮的肉,細膩的紋理,肥的不膩,瘦的醇香,更重要的是吃多了也不會消化不良。

 

選料主要是肥瘦均勻的鮮肉,還要把過多的肥肉和肥油去掉,烤一烤,洗乾淨才放到滷湯裡,那是有著神奇配方的滷湯。

 

這神奇的配方是咋來的?說起來還是個報恩的故事。

 

清光緒年間,鞏義常莊村趙東生年輕時靠賣肉為生,他曾來到新安縣租了兩間門面當屠戶,兼賣滷肉。一年冬天他無意中救了一位病倒在他店門前的老者,老者是個御廚,還是專門做滷肉滷菜的,為了感謝救命之恩,就把自己做滷肉的秘方傳給了趙東生。

 

之後,趙東生的滷肉生意紅火起來,門店也越開越大,西義興滷肉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泡椒烤河蚌

 

漯河的河鮮自然是不缺的,尤其河蚌,提到這個詞,就想流口水了。所以,這道美食在當地有多麼受歡迎就可想而知了。

 

實際上也不是烤出來的,先把河蚌去殼,蚌肉切成片,加料醃十分鐘;這時候就開始做湯汁,青蒜杆子切碎跟幹紅的辣椒、調料等一起放鍋裡炸香後盛出,接著用剩下的油爆炒蚌肉,要快,最後把湯汁澆到炒好的蚌肉上拌勻,撒點兒紫蘇葉就可以吃了。

 

怕是不敢吃辣椒的人,面對這道菜也會扛不住誘惑的。

 

王洛紅燒豬蹄

 

一聽這名字就有故事,誕生在許昌襄城縣,那是曹操定都的地方。

 

據說,春秋的時候,周襄王避難經過襄城,王妃在路邊的一個店鋪生下一位王子,所以就賜這個地方叫「王落子店」,後來又改成了王洛。

 

當時,王妃生完孩子後,老百姓用豬蹄燉湯給她補身體,從那以後,王洛豬蹄就出名了,並且傳承至今,烹飪工藝逐步改進,越來越好吃,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看來,古代美食多數都帶名人效應,大部分名人都是皇族。

 

不過,古人還是很實誠的,好吃就是好吃。王洛豬蹄用醬料多,而且是用老湯燜燉,老湯是熬了N多道的,不變質不變味,那味道是時間養出來的。

 

魯山攬鍋菜

 

有人說,攬鍋菜不就是大雜燴麼?也是也不是,它是在大雜燴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成為魯山當地的特色美食。

 

有豬肉、豬肉丸子、粉條、豆腐、白菜、蕨菜和時令蔬菜等,顏色五彩斑斕,味道相當下飯。

 

追溯起源,可以到明朝洪武年間,雜燴菜在楊氏幾代人的研究下,逐漸成為河南地方名吃。

 

而在魯山,有個叫楊根憲的小夥子,開了一家快餐店,他賣的都是外地菜,於是就想弄一道有當地特色的菜,他在雜燴菜身上動腦筋,發明了魯山攬鍋菜。

 

他的招牌一掛起來,立刻引起了關注,吃飯的、學習的,一時間門檻兒都要被踏破了,不到半年,當地大大小小的飯店都在菜譜裡加上了魯山攬鍋菜。

(圖片來自網絡)

推薦閱讀

配得上沁陽千年古縣稱號的,其實是它的家常菜 

從河南走出的杭幫菜紅遍全國,豫菜為什麼不出名? 

相關焦點

  • 今日冬至,我們吃了最河南的一頓餃子 | 豫記
    冬至大如年,河南人特別看重這一天,每到冬至,各家各戶,除了餃子,幾乎沒有第二樣飯。 早上一到公司,就看到LED屏變成了「冬至陽生 豫來豫好 豫記2020包餃子大會」。 上個月,百逸旅行攜手豫記,成立豫記文旅。今天,大家約好要在公司包餃子,共同慶祝在一起的第一個冬至。 十點半左右,小夥伴便吆喝起來,包餃子嘍!
  • 河南話土嗎?NO! | 豫記
    很多微博下,大家都學會了「語音留言」:「咦,弄啥嘞~」眾多網友一看留言,就能自動識別老鄉。 就連在如今很火的短視頻平臺,也有許多網紅,用一口地道河南話,吸粉無數。而農民工最常幹的活是什麼?蓋樓啊!依然是水裡來土裡去,這就使得河南人總給人一種風塵僕僕的觀感,連帶著,人們便覺著河南人說話也是土土的了。 當然,經濟發展水平也是一方面因素。 2019年上半年,河南的GDP總量位居全國第五。這個數據看著還不錯,可這是多少河南人幾十年努力的結果啊。且這個成績比起沿海發達地區,還是有不小的差距。
  • 暴雨下的河南溫度:生活有多殘酷,就有多溫柔丨豫記
    本文來源: 豫六一豫記隨著雨帶北移,淮河、黃河形式嚴峻起來。20日,河南防汛應急響應由Ⅲ級提升為Ⅱ級。大概也就是從那天開始,網絡上不斷爆出河南暴雨受災的視頻和圖片。昨天,河南又是一陣大雨,官方給出的數據,675個鄉鎮降水超過50毫米,150個超過100毫米。
  • 再難都要衝上去救人,這就是古道熱腸的河南人!|豫記
    豫六一豫記昨天一則好人好事登上了廣州地區的微博熱門,兩名男子救助當街摔倒流血不止的老人,其中一位仗義出手的「英雄」就是豫記成員之一,他叫王冰。豫記成員只是在外河南人的一部分,河南人普遍見義勇為,在好人好事、感動中國人物中,河南人是佔比最多的,王冰、豫記以及全體河南人用實際行動告訴大家:這就是河南!這就是俠肝義膽、古道熱腸的河南人!
  • 河南為什麼簡稱豫?「豫」字是什麼意思?
    「豫」字除了作為河南省簡稱使用之外,最多也就在「猶豫」這個詞裡出現過,除此之外基本上就見不到了,也是一個比較奇怪的字。那麼河南省為什麼簡稱豫?「豫」這個奇怪的字是什麼意思?「豫」字最早的出現要歸功於一個起名者,他就是大禹。中國人都知道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這個故事說明他工作態度認真,連家都沒時間回,當然也有人說是因為大禹和他老婆關係不好。
  • 【人物】楊桐:初創豫記
    不知從何時起,記者成為了一個高危職業,無論是近年來不斷的記者被抓央視謝罪,還是前幾天的無界新聞被民工圍堵,作為「第四種權利」的執行者,新聞記者的職業危機感不斷加重。一面是權力下的求生與依賴,一面是外來力量的愈發洶湧的進犯,新聞媒體能否獨立向前?
  • 楊桐:豫記就是深耕、堅守、死磕
    12月12日,2020年第六屆中國創客領袖大會暨雙12創客節在河南鄭州如期舉行,大會以「聽黨話 跟黨走,後疫情時代 創業新力量」為主題,以中國後疫情時代新經濟趨勢為切入點,聚焦時代巨變下中國創新創業新興力量。
  • 在河南,這三個詞我勸你千萬不要碰 | 豫記
    這三種說法,就連本地人也不一定能分清到底是什麼意思。 河南人說「這個人真出格(gāi)。」其中「出格」一詞,只是讀音與普通話不同,其表達的意思則與普通話完全一樣,就是指這個人的言行與眾不同。從詞性上講,稍偏貶義。 這裡的「格」字做「規格、標準」講,「出格」就是言行超出了常人應該的規矩與標準。
  • 說河南話就文化不自信了?可去球吧!|豫記
    豫六一豫記如題所示。事情得從一條微博說起。前幾天,桐哥微博發了一條他在「這就是河南」啟動儀式上的演講視頻,講河南人的文化自覺及文化傳播。這場活動的全稱是『河南形象全球化傳播暨「這就是河南」啟動儀式』,如果按評論所展現的邏輯,那我們應該全程講英語啊,國際自信!方言,是地方文化的組成部分。我猜,正是出於對河南文化的充分自信,楊桐才會在活動現場用河南話演講。
  • 金雞百花「豫」見河南味道 哪些美食被明星們點讚
    大河網訊 今年,最讓河南人激動的,莫過於2020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在鄭州舉辦了。數百位明星嘉賓齊聚鄭州,共赴電影人的盛會。為了能讓來自全國各地的電影人充分領略河南的美食特色,鄭州市餐飲與飯店行業協會組織13家餐飲企業,精心挑選了最具河南特色的十幾道美食。
  • 河南一記者愛用歌聲寫新聞,一下子就唱紅了|豫記
    王勇丨文豫記微信號:hnyuji 歌手是靠作品吃飯的如同記者是靠稿子吃飯一樣 2018年的開頭,鄭州溫度突降,還飄起了不小的雪花,最熱鬧的要數朋友圈了,老的少的都在「花式」曬雪景。 作為河南人,鄉土情結難免重了點。2001年冬天,我告別了帶給我青春很多難忘和美好記憶的南方,回到了鄭州,陰差陽錯在在電視臺扛起了攝像機。 一段時間以後,我覺得這份稍顯「複雜」的工作並不適合我,我毅然走進了那家當時被很多人稱為最有新聞理想的都市報。 文字的確是純粹的,但純粹背後,往往是意想不到的奔波。
  • 河南人最「硬」的十道下酒菜,最後一道你肯定嚇一跳 | 豫記
    你都吃什麼下酒菜?不管你喝不喝酒,反正我總結了十個極具地域性的下酒菜,供你思鄉或者他用。 NO.1 花生米 花生米啊.真的是下酒菜的巨頭了。 在油炸花生米、五香花生米、鹹香花生米、老醋花生米和酒鬼花生中,要是讓我選,我肯定還是選最經典的那款,油炸花生米。 北方哪個省喝白酒能離開油炸花生米呢?
  • 【e起相豫 老家河南】踏霜踩露出 披星戴月歸——記濮陽縣清塵的...
    【e起相豫老家河南】踏霜踩露出披星戴月歸——記河南省濮陽縣清塵環保有限公司的環衛工人【e起相豫 老家河南】踏霜踩露出 披星戴月歸——記濮陽縣清塵的環衛工人編者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
  • 和麥收最絕配的美食是變蛋,不服來戰! | 豫記
    據說很早以前,有人飼養了許多鴨子,而人睡覺的地方緊挨鴨子窩。人烤火時留下的草木灰慢慢堆積,鴨子就把鴨蛋產在了草木灰中。 有一天,旁邊的石灰窯在大雨裡坍塌,石灰水衝到了藏有鴨蛋的草木灰裡。 過了一段時間,主人從灰堆裡發現變了顏色的鴨蛋,剝開殼後看到,蛋黃和蛋清都凝固了,嘗了嘗,還很好吃。
  • 河南地方美食名小吃,走進河南品嘗美食,吃貨收藏
    上期文章我們聊了河北的十大地域名小吃,今天咱們再聊下河南的美食。眾所周知,河南是一座美食城市,各種地方特色美食數不勝數,是吃貨來了就不想走的美食天堂。無極子整理了十一大河南知名美食小吃,不知道各位吃貨吃過幾個呢?河南美食推薦燴麵說起河南美食,就不得不說會面,因為燴麵是河南特色美食,是河南省的地域名片,有著悠久的歷史。
  • 河南街頭的一碗臭豆腐,是一種讓人無法抗拒的誘惑! | 豫記
    套用李谷一演唱的那首《故鄉是北京》的詞兒,就是「走遍了南北西東,也到過了許多名城,靜靜地想一想,我還是最愛河南臭豆腐。」
  • 扁食才是河南老家冬天裡的靈魂 | 豫記
    包好下鍋煮一滾兒撈出來上桌,皮兒熟透,瓜沫兒六分熟,才能保證瓜餡兒清脆鮮香。 可惜這家餃子館離我住的地方太遠,附近文化路小吃一條街上有家餃子老店,進去一問,果真有黃瓜餡兒餃子,就點了一份,但吃起來已經不是鮮生黃瓜的味道,很水,像醃黃瓜,這大約是用放久了的黃瓜餡兒包的,很是失望。 看來,功夫和心勁兒不到家是不能打黃瓜餡兒餃子招牌的。
  • 商丘、周口、開封最特色的美食大全,你還說豫東人不會吃? | 豫記
    從商朝到清朝,豫東地區的美食從來不缺輝煌的歷史,兩大廚師祖師爺都在豫東,河南三大燒雞中的孔集燒雞和關德功燒雞都在豫東,而最出名的,還是豫東的麵食
  • 《狐妖小紅娘》動畫帶你走遍「東西南北中」!
    先嚴肅聲明一下,我們要說的不是一場麻將活動,而是一場走遍萬水千山,充滿歡笑與驚喜的全國巡迴「破壁接軌」之旅。促成這趟旅行的原因,是每當官方發布《狐妖小紅娘》在某個城市舉行線下活動的信息時,總有大量「紅線仙」留下「什麼時候來某某城市」「某某城市可以擁有姓名嗎?」之類的留言,讓評論區浸潤在一片檸檬的酸氣中。
  • 國產影視中的女神,有哪些出自河南?丨豫記
    這些人物很多都出自河南呦~那麼一起來看看這些來自河南的女主,有沒有你心目中的女神吧! 王又又丨文豫記微信號:yjhltxdjm一部《美人心計》,除了讓人記住了竇漪房的聰慧,也讓人記住了一個「我見猶憐」的小皇后——張嫣。的確,這位漢惠帝的皇后,河南開封人,11歲便嫁給了自己的舅舅,直到死去,仍是處子之身,可謂歷史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