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商朝到清朝,豫東地區的美食從來不缺輝煌的歷史,兩大廚師祖師爺都在豫東,河南三大燒雞中的孔集燒雞和關德功燒雞都在豫東,而最出名的,還是豫東的麵食。麵粉之城永城在東邊,豫東地區是做麵食的一把好手,無論是主食,湯類,零食,都與麵粉如影隨形。
王小米 | 文
豫記微信號:hnyuji
兩大燒雞都在豫東
袁世凱還喜歡吃豬蹄
說起河南美食,豫南有信陽菜鎮場子,豫西的古都洛陽水席很能打,豫北更不用說,長垣有名的廚師之鄉。而提起豫東片的商丘,周口,開封周圍,人們的印象瞬間模糊起來。
除卻美食古都開封市,剩下的,大多數人都是倆手一攤,不知道。
但事實上,豫東曾經誕生過兩個廚師祖爺爺,被稱為廚師始祖的伊尹就在開封杞縣,「五味調和」就是他提出來的。他既是商朝宰相也是廚師,公認的中國菜鼻祖。
另一位是少康,杜康酒的創始人,中國夏朝第六任皇帝,他是太康的孫子,在太康失國後逃到商丘虞城,做了一段時間廚子,在管理廚房時發明了簸箕、掃把。
後來小夥子發憤圖強終於復國,是史書記載的第一位烹飪廚師當了國君的人,可謂「國君大廚」。
到了近代,前中華民國總統袁世凱是豫東人,這個哥也是美食家,他和他的好兄弟徐世昌都好豫東的這一口:鄧城豬蹄。
鄧城的豬蹄堪稱豫東一絕。筋皮脆,又不膩,咬一口滿滿的膠原蛋白在嘴裡炸開。在河南各地,或許賣豬蹄的打的都是鄧城豬蹄的標牌,可見知名度高。
袁世凱和徐世昌曾先後為周口鄧城葉氏豬蹄題詞,袁世凱題詞「南有豬蹄香,北有熊掌肥」,徐世昌題詞「滿漢菜餚萬千種,不及葉氏豬蹄香」。
在大佬們層出不窮的豫東,豫東的硬菜當然一直都不少。
河南三大燒雞之中與道口燒雞齊名的關德功燒雞和孔集燒雞都在豫東。
在老家的傳統中,燒雞算的上是待客必備品。走親戚與其拿些飲料涼水,不如去有名的滷雞店撈倆滷雞,到了親戚家就能現吃。
而老牌的燒雞店,一個大鍋,每天裡面鐵打不動地滷著百十隻雞,大鍋火不滅,肥嫩多汁的雞們保證溫度恆定,誰要買,挑一隻撈起來帶走。
傳統的燒雞店只賣燒雞,或者還加一些滷味,但是不提供堂食的。
與燒雞一樣,五香牛肉也是常吃的一道菜。特別一到年下,賣滷牛肉的攤子供不應求,誰家過年還不屯上十來斤熟牛肉呢。
民國時期沈丘開始出現了多家專賣牛羊肉的獨輪紅車,用特製尺餘見方的大片刀切熟肉,切功高的能把熟肉切成薄翼透亮,當地有一種吃法,就是用剛出爐的熱燒餅夾牛肉。
周口沈丘的馬五牛肉,太康的馬頭牛肉,都是有名的好吃。滷牛肉的重點還是在於滷湯,唱戲的腔廚師的湯,一鍋老湯就是很多滷牛肉的鎮店之寶。
也跟袁世凱有關,京漢鐵路沒有經過周口,周口自古以來就是漕運渡口,商業中心,自從京漢鐵路改道,經濟中心西移,豫東地區的美食似乎漸漸不為人所知。
如今提起豫東,人們所熟知的,多半是一些家常菜。這與一馬平川的豫東平原有關係,而與之相對應的,是強悍的產糧能力,以及花樣百出的麵食。
不僅產麵粉是頭籌
麵食已經融進豫東人的血脈
麵食是豫東的重頭戲。東邊的永城,被稱為「麵粉之城」,全國唯一的一個稱號。
而在豫東人的習俗裡,過年蒸花樣饃,是鐵打的習俗。棗山,棗花,兔子,刺蝟,還一定要備齊快過年和正月裡要吃的「大饃」。
這個習俗一直未變,一到年尾,蒸饃店裡供不應求。
在方言裡,要管沒過門的閨女叫「大饃」。
「這是恁家的大饃啊?」意思就是「這是你家的千金嗎?」
類似種種表明,麵食在豫東人生活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演化出了特有的吃法。
你在鄭州,可以看到很多打著「豫東大燒餅」的燒餅攤子。
睢縣的焦蓋燒餅,鹿邑高集燒餅,開封的高爐燒餅,做法一模似樣,出來的樣子也差不多。
都是一咬滿嘴掉芝麻,又脆又焦又宣。讓豫東片的人說哪家燒餅好吃,他一定有一家心愛的打燒餅的店,並且這店肯定是一打好幾年,十來年。
在豫東片兒的概念裡,「烙饃」指的是水烙饃。
水烙饃不是在鏊子上明火烙出來的,而是在鍋裡蒸的。未發酵的面叫「死面」,水烙饃用的就是死面。
活好面以後,先擀出一層薄薄的烙饃,鋪在燒開水的籠屜上,一個熟後再放另一個,這樣一層摞下來,出鍋的時候一定要放在饃筐裡蓋上溼布,因為晾在空氣中一會就又幹又硬,咬不動。
這樣的水烙饃,幾乎可以夾一切,普遍的吃法是夾雞蛋蒜。
雞蛋蒜是煮熟的雞蛋加搗好的蒜,配上香油調料。但我不愛吃這玩意兒,覺得不好吃,更愛的是另一種,夾調好的黃瓜絲,綠豆芽,豆乾,撒上碾好的芝麻鹽。
那味道,爽快又香濃。
有饃就有醬菜。豫東地區可謂一部輝煌的醬菜史書。商丘的大有豐醬菜,柘城的三園齋味合醬菜,開封杞縣的莫家醬菜,全部都在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手冊上。
1994年以前,在商丘古城紮根200餘年的「大有豐」,在全國可算是婦孺皆知。
僅1992年的總產值就達到600餘萬元,那幾年,每天拉著架子車來買醬菜的人,常常在廠門外排起長隊。
對於商丘人來說,「大有豐」醬菜代表的就是家鄉的味道。而只有用大有豐腐乳燒制出的紅燒肉味道才正宗,好吃不膩,也更開胃。
除了在主食上偏重麵粉,甚至在豫東人日常喝的湯中,也處處都有麵粉的身影。
幾乎所有的湯都有麵粉
喝一碗糊塗是日常
眾所周知的,逍遙鎮胡辣湯在周口,主料就是用麵粉,才能營造出又滑又稠的口感。
逍遙鎮隸屬周口,周口的胡辣湯就會被他一統天下嗎?並不是。除了西華逍遙鎮胡辣湯外,還有周口胡辣湯和淮陽胡辣湯。
而在周口市,最有名的是周口人心中的一塊金字招牌,金記胡辣湯。這家胡辣湯的配料大部分都是肉沫,口感相比逍遙鎮和北舞渡都不一樣,稍微清淡一些,自成一派。
而淮陽胡辣湯更不一樣了,朱麻子燉肉胡辣湯,歷史上叫「朱家胡辣湯」。朱麻子叫朱錦章,淮陽城內人,自民國時從父輩手中接過做湯技術後,一番苦心經營後燉肉胡辣湯誕生了。一碗胡辣湯裡大塊的牛肉非常過癮了可以說。
早餐除了胡辣湯,商丘夏邑,永城還有一種選擇,就是啥湯。
這個字,就念sha,太複雜了你們也不認識,所以就念啥湯吧。這個湯,跟胡辣湯有異曲同工之妙,一樣用麵粉勾芡。除了顏色跟胡辣湯不一樣,裡面還要加入成粒麥仁。
啥湯在河南各個地方都有分店,這碗湯牛羊高湯打底,放了很多胡椒,這種調料的味道讓人慾罷不能,一碗啥湯下去,渾身都暖和,通透。
最特別的一點是,啥湯裡的雞蛋碎不是煮進去的,而是把生雞蛋打進碗裡,湯一衝,雞蛋就成了半熟不熟的嫩滑雞蛋碎,有的地方是把麥仁出鍋後撒上,有的是直接煮進湯裡。
與之相伴的是豆粥。一樣的糧食糊糊,小米黃豆做成的豆粥,喝起來溫潤順滑,甜味的加糖,鹹味的加鹹菜。
這種湯,在鹿邑叫媽糊。在鹿邑媽糊是不加糖的,撒上煮好的黃豆,可能是配比的原因,豆粥要更稠一些。
在商丘西邊的寧陵,有一種哨子湯。原理依然如上,這貨是豆粥跟啥湯的結合體,將小米磨成漿以後,配上鮮雞湯、羊油、粉條,加上茴香、姜、花椒、味精、食鹽等熬成的。
吃的時候上面撒上一層炸得香脆的菱形小排叉,配上當地的槓子饃,這樣的一碗湯,就是寧陵縣早晨的一口仙氣兒,一天的生活都靠這碗湯吊著呢。
你以為跟麵粉的糾纏這就完了嗎?在我們豫東,主要零食幾乎全是麵粉做成的。
「果子」是走親戚必備,土裡刨食的平原農民做甜點也很在行
豫東地區把甜點叫做「果子」。
這個果子,廣義上就是指那些用麵粉精製的小甜點,比如蜜三刀,江米條,羊角蜜,小金果。
家裡有女兒出門,走親戚,探望坐月子,都要拿上硬紙紅繩包的果子。那褐色的硬紙散出木質的味道,像一個謎題,小孩兒們最喜歡猜這個謎題。
而最失望的是,解開紅繩是一包紅糖或者白糖——也可以送這個 的。
麻花,饊子和麻葉也是果子。
他們的特點幾乎都是調味清淡,有的甚至只有面跟油鹽,但那種香脆的味道,卻能一直吃下去。
豫東的好幾種麻花都很有名,鄲城寧平麻花,鹿邑辛集麻花,周口周家麻花,奇怪的是,雖說麻花做法一樣,但無論我在外地吃到哪一種麻花,味道總不對,不是家裡的那個味。
值得一提的是,與現在繁多的西點甜點能一拼的是,鹿邑觀堂的特產,麻片。
晶瑩透明,薄薄一片是白芝麻做的,用糖稀裹挾,酥脆掉渣。
豫東的甜點跟麵粉總脫不了關係。
商丘的水激饃,也是炸饃幹裹上糖稀,在水裡激一下,成了一道名菜。
說到底,豫東人的胃,總得有一口饃墊著。
(圖片來源於網絡)
推薦閱讀
鹿邑人年加工3000噸羊尾毛,靠一把刷子掙30億,佔全國七成市場份額
黃河邊小縣走出五個兩院院士,歷史上更是名人輩出,溫縣為何這麼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