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鄭州的燴麵為什麼沒有登上《舌尖上的中國》?
近日《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團隊主創成立來到鄭州拍攝年度美食人文紀錄片《此種滋味》,終於就瞄上了咱大鄭州的燴麵。
對於每一個河南人來說,最不陌生的就是咱老家的燴麵味道!當然如果有親朋好友來河南,推薦一碗地道的河南燴麵絕對是不會掉譜!
不過除了河南的燴麵,還有哪些麵食的味道讓你記憶猶新?比如說開封鯉魚焙面、平頂山餄硌面、洛陽漿麵條、南陽新野板面、周口疙瘩面、焦作孟州炒麵、三門峽大刀面、信陽熱乾麵、襄縣燜面等等。
開封鯉魚焙面
這道算是魚菜,還是屬於麵食呢?曾有機會在開封小宋城做直播,有幸見到一位大師現場講這道菜的門道,當時問是先吃魚還是先吃麵,你知道嗎?評論區讓我告訴你。不過看到鮮紅欲滴的鯉魚蓋上這一層面被,還是挺養眼,確實是一道及其精緻的麵食。
平頂山餄硌面
其實在鄭州經常看到平頂山的餄硌面,那開店的節奏真比得上沙縣小吃吃、黃燜雞和重慶雞公煲啦,油油的湯汁上鋪上幾片羊肉也是挺養眼,不過個人不太喜歡這種圓形的麵條,除了熱乾麵之外。
洛陽漿麵條
洛陽的美食絕對不能落下,除了高大上的水席,這碗漿麵條也是本人的最愛。不過個人比較喜歡在裡面放點芝麻葉,絕對是美味極了,晚上吃再配上幾瓣大蒜,更勝一籌。
南陽新野板面
講真,吃過幾次,面是好面,就是有點太油膩了點,不知道你的口味如何,是否也喜歡重口味。
周口疙瘩面
這個面嘛,真的是不敢嘗試,因為最非細款的麵條真的是無法下咽。
焦作孟州炒麵
一碗達標的孟州炒麵,乾乾脆脆不儂也不糊,呈現焦黃色,再點綴點綠蔥,白的綠豆芽,粉的肉,再配點青紅椒,不僅有色彩漂亮而且還有食慾,最後再來一碗紫菜湯和西紅柿蛋花湯,那才叫一個爽。
三門峽大刀面
據說大刀面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切面的大刀長3尺,寬5寸,頗像鍘刀。面擀成一尺多寬的薄麵皮摺疊成十餘層,用大刀切製成麵條。因刀法不同,細面,其細如掛麵;寬面,其寬如韭菜。
信陽熱乾麵
如果提到熱乾麵,大腦最先閃現絕對是武漢熱乾麵,不過對於信陽來說,很多人的早餐就是從一碗熱乾麵開始的。
在信陽,熱乾麵絕對是屬於地標性食物,街面小攤,胡同門口,熱氣氤氳中都是堆得像小山的熱乾麵條。
每一個人喜歡的風格都不一樣。加不加紅油、加不加香油、芝麻醬,加不加香菜 、荊芥 ,還有有蘿蔔丁、酸豆角、蔥花、葷素搭配……
襄縣燜面
襄城燜面歷史悠久,據傳起源於西漢末年,距今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作為許昌的一道特色美食,其特色絕對不容忽視,其做法就是將肉、豆角等主料和蔥姜大料等下鍋炒制後,再將面蓋在炒好的菜上燜制而成。面吸收了菜的湯汁和香味,油而不膩,軟香可口。
在鄭州有些燜麵館做了特色改良,增加了牛肉,雞肉等不同類型的燜面,口味和特色都挺不錯。
上面羅列的河南的十大麵食,你都吃過嗎?除了這些地方,老家的人還有哪些被叫上名的麵食,比如安陽、周口、漯河、駐馬店的朋友們,你們最愛吃的麵食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