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嶽鵬宇
突然就九月了,明倫街又熱鬧了,群裡有人商量去喝湯的時候,我才真真切切地感到畢業了。畢業時或許只是對一種概念上的離別感到傷感,而那種傷感也被匆匆的行程所稀釋。而真正觸動我們的是,走在另外一個城市街道上,發現再沒理由回去那個熟悉地方,不再是短暫的離開,即便以後再回去,也是一種過客的身份,沒了那份理直氣壯。這時才真正明白離別,也開始回味那段日子,開始考量過去四年裡經歷了什麼。站在四年後這個節點上回頭看,自己終究是以典型中國大學生的姿態走完了這四年。老師不疼同學不愛,沒掛過科沒得過獎,認識了一幫傻逼,幹過幾件只感動了自己的事,不知不覺間放走了最美好的一段人生。關於大學生活我並不想說太多,而對於承載這一切的開封,卻有很多東西不吐不快。
像很多人一樣,我對開封的第一印象並不好。剛來的時候年輕沒見過世面,總會以高樓林立的標準來判斷一座城市,滿街亂竄的三輪車衝散了我對大學生活的滿腔期待,那些下了火車看到一望無際的平房就回去復讀的段子更加深了我對開封的不屑。關於這個失勢已久古都的沒落和往昔的輝煌,每天都有老開封在某個不起眼的夜市攤上唏噓到深夜。四年之後,開封還是一如既往的破落,卻讓我發現了很多值得細細咀嚼的部分。
對開封概括性的總結,我怕是總結不來,只能另闢蹊徑以吃破題,之所以選擇開封小吃,其一當然就是好吃,說實話畢業後讓我頻繁回憶起開封的並不是那兒的生活和朋友,而是想吃了什麼卻發現只有開封才有。其二則是民以食為天,吃可能最能代表民眾真正的生活情趣,而中國文化在於大部分的生活,在平凡中見真章,因此我相信散落在熙熙攘攘中的小吃更能傳達開封。
河大周邊
先說說河大周邊,開封好吃的固然很多,但由於絕大多數時間都在學校周圍活動,四年下來很多東西哪怕沒有那麼驚豔,也吃出了感情。不過我相信即便減去感情分,老河大周圍的好吃程度在河南高校中也絕對是數一數二的。
西門不得不說就是雞腿餅,畢業典禮的時候萬書記還提了一嘴。那家曹記燜烤雞腿最好吃,還有個炸雞腿夾餅也不錯,東門也有雞腿餅,味道一般。記得考研的時候,晚上圖書館閉館了拐去西門要個雞腿餅,吃得心花怒放。挨著雞腿餅有家華僑卷粉,做法相對比較精緻,之前我一直以為是南方的小吃,後來發現貌似算開封化的小吃,女生比較愛吃。我經常吃斜對面的山東雜糧煎餅,經常看到有人加衛龍,有情懷的可以試一下。那家胖胖的叔叔夫妻檔賣的粥要重點安利,完爆其他兩家,老闆人也好。西門的烤麵筋之前挺好吃的,現在老闆不用心了,麵筋經常又涼又硬,很久沒吃過了,還有方記燴麵也遠不如以前。此外西門的麻辣香鍋比較實惠,味道中規中矩,小有名氣。北邊有個東北餃子館,餃子在河大附近還算可以,老闆是個不錯的東北人,在裡面要倆東北菜喝點酒比較有氣氛。
東門的話,出東門正對著的那家白吉饃還不錯,老闆商丘口音,餅烤得很酥。記得大一的時候跟完車協活動又累又餓,東門要上兩個白吉饃,去清清小吃來碗酸菜肉絲麵,吃撐了特別滿足。人氣很高的一家拉麵我不太喜歡,菜量大口味重,不講口味吃飽拉倒,典型北方大漢風格,相比之下旁邊的楊傳老廚的瓦罐湯要精緻得多,碟碟碗碗的南方陣仗。再隔壁萬佳美食的飯賣相挺好,味道實在一般,但裡面的重慶小面做得很對我的脾氣,經常去吃。繼續往東走路北有家福海家常菜,味道還好,菜量超大很實惠,大盤雞真的好大盤,男生喝酒的好去處。仁和南街和勞動路交叉口西南有家五香拉麵,現拉的面澆上冬瓜肉湯的滷,開封特色的拉麵做法。五香拉麵我吃的不多,這家是吃過最好吃的,推薦一試。
南門雖然是河大的正門,卻是典型的高校快餐之流,沒什麼開封特色,其中間雜些小飯館是聚餐好去處,南門往東的桃李園信陽菜做得很地道,雖然店面和環境一般,私以為比鳳凰、梅利、紅樹林之流好吃,明顯做菜要更用心一點,個人偏愛裡面的小炒肉,很多外教特別喜歡來這兒吃飯,貌似每次都點宮保雞丁。上城世家旁邊陽凡的過橋米線和胖姐拉麵的油潑麵很不錯,但是胖姐家的砂鍋高能慎點。此外紅樓大盤雞,號稱十八年老店,聽說怎麼怎麼好吃,我去吃過幾次,個人覺得是中規中矩的大盤雞味道,並沒有傳說中那麼驚豔,一般吃吃還好。校醫院路口那家擀麵皮,每天都是好長的隊,在河大呆了四年沒吃過,懶得排隊。還有花福半條魚不提也罷。
湯
暑假車協走川藏的哥們發了條說說:海拔5008m的飄雪寒冷,那時最想念還是當年約過的寺門羊肉湯。感觸頗深,深以為然。因為家在豫南,屬於胡辣湯的勢力範圍,從小几乎沒有接觸過各種牛羊肉湯,來開封以後就淪陷了,各種湯各種喝,幾天不喝渾身難受。尤其是冬天喝完湯去學校澡堂泡泡,然後渾身酥軟地癱在教室後面的躺椅上曬太陽,懶洋洋得連手機都懶得摳。開封的湯以羊肉湯為主,化三驢肉湯自成一家,羊雙腸獨步天下,此外還有雞血湯、牛肉湯、丸子湯、胡辣湯各種湯,喝什麼有什麼。
寺門四味菜,寺門是開封東大寺門前的小吃街,簡稱寺門,據說是開封小吃的發源地。四味菜則是開封特色的羊肉湯,酥肉、麵筋、丸子和黃花菜澆上羊肉湯,鍋盔自選。因為河大附近的湯館比較少,我直到大三都只是聽說過沒見過,後來抽空去寺門喝了碗,便一發不可收拾。最開始拉著老任和李致遠去喝,後來考研了經常攛掇周圍的人一塊去,一碗熱湯佐以冬日午後暖洋洋的陽光成了考研時最溫暖的記憶,再後來廖望每次見我都是:中午喝湯不?寺門有很多家羊肉湯館,最裡面那家國強人氣最高,不到中午基本都賣完了,汴京橋有家福安羊肉湯館,味道也不錯。
化三驢肉湯,化肥廠的老店太遠沒去過,一般都是去小南門那家分店,快畢業的時候聽說河大新區旁邊又開了一家分店。提到驢肉湯一般都是洛陽的,上次去洛陽喝了好多湯,跟化三驢肉湯感覺不太一樣。化三的湯還是很贊的,不過相比之下我還是更喜歡寺門的羊肉湯,個人感覺化三的湯口味比較重,不比洛陽的湯那種醇厚,能明顯感覺到裡面各種調料的摻雜,有種胡辣湯的即視感,喝完很容易口乾。不過周圍朋友喜歡驢肉湯的更多一點,看個人口味了。
羊雙腸,絕對是開封湯界的高潮,雙腸顧名思義,羊大腸和小腸熬成的湯,其實裡面還有最極品的外腰和胎盤,我反正一聽就不想喝了,但是確實總聽人說特別特別好喝,後來終於想去試試結果拖到畢業也沒去,大梁門外的西門鄭相對有名。羊雙腸屬於開封小吃的翹楚,屬於不髒不好吃,越髒越好吃的那種,不過現在條件好了乾淨多了,聽說很久之前做羊雙腸的材料都不洗,好像這樣的羊雙腸味道才最地道的,出鍋的湯上面還飄著綠綠的翔,畫面和味道請自行腦補,我都是聽說的啊。注意羊雙腸是漢民的生意,回民忌諱這個,喝湯請認準招牌避免挨打。
夜市
關於開封夜市的經典,相信每個在開封生活過的人都有感受,我就不多廢話了。最有名的鼓樓夜市跟武漢的戶部巷、西安的回民街差不多,背負著旅遊宰客傻逼才來的盛名同時又被諸多有著「來都來了」博大胸襟的遊客擠得走不動,其實平心而論鼓樓夜市小吃還可以,外地來的嘗嘗還可以,但是沒有夜市的氛圍,完全不適合大家坐下來喝點小酒吹吹牛逼。西司原來還好,後來因為鼓樓重建也被外地遊客擠滿了,不過西司挨著包公湖,可以要杯冷飲坐在湖邊吹著小風聊天,這是其他夜市不能比的愜意。
拐回來說說河大周邊的夜市,開封土著老任說過,河大夜市是他吃過開封最屎的夜市。我基本同意這個說法,但基本還是在河大附近活動,畢竟離學校近,容易招呼同學,晚上回寢室也方便。河大的夜市主要集中在南門,蘋果園那兒的東京大市場夜市,和校醫院門口的老河大夜市。就我們這一屆來說,回憶最多的還是東大,東京大市場夜市。招呼老闆一聲,炒個海盤,一個全鍋,調倆涼菜,啤的嶗山白的牛二,再熟悉不過的場景了。在東大喝得東倒西歪,然後晃到旁邊的開封城牆根撒泡尿,我相信這是大多數河大男生都有過的經歷。後來有段時間開封市政整改,把東大夜市挪到了校醫院門口,合在一起弄了個老河大夜市,可惜大家都不買帳,生意遠不如當初東大火爆。然後當年的新傳綻放匯演,畢業了的學姐上臺發表感言,憤慨地說回學校發現東大沒了大家能忍嗎,然後臺下烏泱泱的觀眾就扯著嗓子喊不~能~忍~,場面極其壯觀。好在後來以偉哥為代表的東大夜市又在蘋果園那兒扯旗復活,而且規模越來越大,生機勃勃。不幸的是復活後東大夜市離城牆遠了,沒法去城牆根放水了,然而灌溉文物這個梗應該是莘莘河大學子特有的情結,畢業之前大家都嚷嚷著要去大禮堂尿上一道,也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躲開攝像頭。
由於夜市的特殊性,每天甚至每個時間段品控都是不同的,很多時候老闆一忙味道馬上就下來了,受影響的因素很多,因此吃夜市重要的不是找對地方,而是找對人。夜市中的小吃並不是關鍵,更重要的是大家坐在一起的氣氛,跟一群傻逼吃飯自然對菜品很挑剔,而跟好朋友吃飯只要味道過得去不掃興就好了。
炒海盤。夜市必點,跟海邊的炒花蛤不太一樣,在海邊吃的是鮮,下鍋只放辣椒,開封的海盤重在調料,跟麻小一樣吃的是味道。這兩年內地吃花蛤的多了,什麼何記花甲、秘制花甲生意異常火爆,畢業後每次想吃炒海盤就換一家嘗嘗,發現跟開封炒海盤差得實在太多,大有曾經滄海難為水之感。開封勞動路的炒海盤名聲最旺,同樂坊和同福記屬於加盟,具體味道還在個人手藝,東大偉哥掛的旗就是偉偉炒海盤,偉哥的海盤人不多的時候很好吃,人一多就蘿蔔快了不洗泥,所以後來我經常去蘋果園那家曹輝小炒,海盤炒的不錯,人也不多。
砂鍋。砂鍋也是夜市必點,一般都是要全鍋,裡面酥肉丸子蓮尖豆腐都有,不過重點還是在湯,建議多放點胡椒。偉哥的砂鍋人少的時候做得還不錯,人多就不行了,海盤也是,所以大四快畢業的時候,出去聚餐都是儘量避開偉偉的,上菜實在太慢,而且味道也不行。但是偉哥的砂鍋海盤對我來說是屬於啟蒙的,也是在那偉哥那養成了砂鍋海盤必點的習慣,說起來畢業也算欠偉哥一杯酒,以後有機會補上。
鍋貼。至今我都沒弄明白鍋貼和煎餃的區別,吃得多了口感和味道上確實不太一樣,尤其煎餃總是有種中午吃剩了晚上熱熱再吃的即視感,現在我更偏愛鍋貼。校醫院老河大夜市的寶劍鍋貼還可以,但品控不行,做得時好時壞,憑運氣的口感倒也添了幾分樂趣。
杏仁茶。杏仁茶全國各地都有,開封也有自己的味道,貌似大家都挺喜歡喝杏仁茶的,熱量略高請不要貪杯。西司喝過的幾家杏仁茶做得都可以,老河大夜市那家也很好喝,蘋果園東大那兒的巨難喝,老闆根本不會做。
炒涼粉。炒涼粉現在很普遍了,河南很多地市都能找到,不過跟開封的味道不太一樣,而且炒涼粉有個開封吃法:用燒餅夾著吃。我是吃不慣,偶爾夾一次也是圖方便。炒涼粉味道都差不多,找乾淨點的就行了,記得四月份在中醫院對面買了份,吃完胃裡不舒服好久,至今仍有陰影。
炒紅薯泥。杞縣小吃,據說一斤紅薯摻半斤白糖二兩香油才能炒出來,熱量有多高可想而知,不過確實挺好吃,每次聚會端上來沒多大會兒就被颳得乾乾淨淨,大一外教William最喜歡的開封小吃,估計是因為甜到了美帝的高度。紅薯泥剛出鍋比較燙,吃的時候注意,有個段子是林則徐用紅薯泥燙老外,感興趣的自行百度。
馬豫興桶子雞。桶子雞我吃得不多,但卻不得不提。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第一次吃桶子雞都會覺得扯不爛、嚼不動、不好吃。然而在開封呆了幾年我突然明白了這是極具開封生活情趣的小吃,桶子雞本就不是為了狼吞虎咽大快朵頤,而是小塊入口慢慢咀嚼以品後味,應極了開封的嚼勁,老皇城的性情可見一斑。題目也由此而來。
此外還有很多小吃,像五香拉麵之前提過了,黃燜魚我很少吃,雞血湯也喝得不多,還有麻辣兔什麼的,夜市好吃的數不勝數,需要自己用嘴發掘,就不細說了。還有一大堆豫菜沒有提及,像開封灌湯小籠包,鯉魚焙面什麼的,因為吃得不多沒什麼發言權,當然吃得少不是因為不好吃,因為吃不起。
其他小吃
汴京橋杜記羊肉炕饃。羊肉炕饃是開封小吃,烙饃夾上羊肉末和蔥末用羊油炕得又焦又香,吃起來欲罷不能。我對西司和鼓樓的炕饃沒什麼特別的印象,河大附近很少見也不好吃,汴京橋有家炕饃我吃過就淪陷了,全名汴京橋杜記羊肉炕饃,是對夫婦推個三輪車做的,大叔火候控制得很好,出鍋晾一會兒特別的焦酥,口感超讚。
興盛德麻辣花生。這可能是河大男生獨有的記憶了,我已經記不清有多少次,幾件啤酒幾包花生,一寢室人圍起來喝到半夜,整個樓道裡都迴蕩著啤酒瓶叮叮噹噹的聲音。開封的麻辣花生手藝很重要,據說有些胡同裡炒得超讚,但很難像興盛德一樣大規模量產,到處都能買到,而且對於我這樣的外地人興盛德已經很好吃了,再說喝多了吃什麼都一個味兒,心情最重要。
鐵塔一街油炸燒餅。在河大周邊經常能看到油炸燒餅,味道都差不多,相對來說鐵塔一街這家比較乾淨,還掛著什麼小吃金獎云云,但是特別貴,同樣的東西比其他家能貴出一倍去。油炸燒餅是自選菜,基本上火鍋常涮的東西都有,炸好以後刷上醬料塞到同樣炸得金黃開封高爐燒餅裡,撐得鼓鼓的一口咬下去超級帶感。炸燒餅雖然好吃但卻是高消費,往往隨便挑上幾樣東西算下來都要十幾塊,又是高油高熱量,不建議多吃。
仁和北門炸雞。好像叫什麼王家麻辣雞,俗稱仁和炸雞,出了仁和北門就是,老闆商丘口音。我直到大三才聽說仁和炸雞,專門去找了幾次才買到,媽的真好吃。這個炸雞不是那個炸雞,是滷好的雞和蔥段大火油炸一下,然後拌上麻辣花生和耗油,注意花生比雞好吃。建議自己拼個十五的套餐,炸雞十塊,饅頭兩塊,啤酒三塊,吃完溝滿壕平,幸福感報表。大四的時候晚上在寢室喝酒也經常買炸雞,一群人光著膀子挑花生的場景歷歷在目。
御街口棗糕肉鬆餅。挨著老中山校區,二師附小對面,一家棗糕,一個肉鬆餅。一定要買剛出爐的,入口即化,超級好吃。大四的時候經常傍晚坐公交去,兩個人買了棗糕邊吃邊散步回學校,走回寢室大概有四公裡,消耗的熱量正好抵了一塊棗糕,然而每次我都吃好幾塊,畢業了冷靜下來想想,身上每斤肉都是有據可查的。二師附小往南的和米堂章魚燒也不容錯過,當然也是高熱量。
書店街大梁包子。都聽說過吧,就在書店街一個胡同裡,說實話衛生條件真心差,但和胡同口的長隊形成的劇烈反差更能說明包子的誘惑。他家肉包子的餡跟開封灌湯包味道很像,其他幾種素餡也做得很好吃,價格相對滿大街的天津包子要貴一點,但是讓人覺得貴有所值,可惜離學校遠,只能偶爾吃吃。
省府西街科技炸雞。這個沒有不知道的吧,一天到晚都在排隊。我吃這個不多,因為離學校太遠了還得排隊,偶爾路過會買點,但味道確實不錯,典型的開封炸雞味。說起開封炸雞就不得不提炸八塊,豫菜裡數得上的,正宗的KFC,真心比肯德基的炸雞好吃,每次聚餐必點。
鼓樓食坊木桶飯。最後說說木桶飯把,有很多回憶的地方。大一剛開學圈子小,車協也沒招新,勇哥喊著夜騎去吃木桶飯,算是第一次出去玩聚餐,也是第一次見勇哥、一帆、密帆、賈真,好像還有大錢,然後比賽吃超bt的瘋狂烤翅,當時剛上大學比較老實,傻了吧唧地吃了四個,把我給爽的。我們那屆車協活動完經常去吃木桶飯,之後很少組織了,都是自己三三兩兩的去吃。四年下來,那家木桶飯擴到了現在上下兩層,大概有最初的四倍那麼大,價格當然也漲不少,味道卻是不如當初了,新推了個酸筍小炒肉不錯,個人最愛。
最後再說兩句
我要再次強調的是,開封小吃浸滿了生活的湯汁,於日常中見滋味。或許你專程去吃不過爾爾,但是卻在能在生活中給人感動,我寫這些也並不算什麼小吃攻略,更多的是一種回憶,權當是給自己留些念想,日後偶然翻起又是另一種滋味了。
經常會問開封本地人有什麼好吃的,很多人答不上來,即便說出些名目,答案也各不相同。更多時候是興致來了,腦海中縈縈繞繞幾樣,便趕去吃了。這說明了開封小吃豐富的同時具有很強的包容性,每個人都用自己的嘴投票,因而我的一家之言難以客觀真實地還原開封小吃,更多的是自己的一種偏好,並不代表著絕對意義上的好吃與否。
鑑於是河大學生,因此第一部分關於河大周邊事無巨細有啥說啥,全篇很大的比重都圍繞著河大展開,離開河大的部分要感謝開封小吃的對於學生的可操作性:首先開封的城區不大,不管去哪兒的時間成本和交通成本都是比較低的,其次在開封物價相對較低的大環境下,大部分小吃的價錢並不很高,對學生來說還是可以接受的,可以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由於小吃的流動性很強,味道也有很大的浮動性,文中說所提到的吃食大多遵循一個底線,就是不掃興,同時又有些意思的。我吃過很多東西,食材完全沒有問題,但做出來的味道就是不對,吃不出該有的共性,完全沒有那個意思。所以文中所提到大多是是我吃得比較滿意,在我的感覺中比較開封。但同時我又是個外地人,又有個人的偏好,所中意的未必是大家都滿意,因此再次強調,此文只做消遣,是對在開封的生活的一種獨特的懷念方式。
最後的最後,希望還在河大的同學珍惜在校的時光,千萬不要對不起自己的舌頭。
文章來源:此文為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並附帶下方二維碼。
長按二維碼可加關注
這一刻,共嘗奇文
歡迎訂閱『奇文共嘗』
文藝或二逼,睿智或調侃,新知或舊聞,為朋友圈逼格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