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豫興商店始建於清同治三年(公元1865年),今已有一百五十餘年的歷史,原名金陵教門馬豫興雞鴨店。
馬豫興歷史
馬家原是雲南的回民,家勢顯赫,大致在清朝順治年間,吳三桂擁兵入滇,馬家受到極大影響,於是遷到了金陵(就是現在的南京),定居水西門一帶。開設商號「春輝堂「。
清鹹豐年間,清廷飲差大臣曾國藩總督湘軍,鎮壓太平義軍,「江南」、「江北」大營夾攻天國都邑"天京"(南京),時局動蕩。馬水岑攜眷北遷,定居河南開封。於文殊寺(現文化街)開設「豫盛永」商號,經營南北食貨。針對中原盛產雞子的情況,結合鴨類製品的加工方法,苦心鑽研,改進傳統工藝配料,以母雞為主料烹製出熟食品上市。其選料考究,工藝獨到,別具風味,造型別致。馬永岑別具心裁的以「桶子雞」名之,甚受食客歡迎,進而譽滿古城,生意漸趨興隆。」
「清同治三年,馬家籌集資金在鼓樓北山購置房產五間,將作坊遷至此處。那時,開封為河南府城,河南古稱「豫州」;「興」者,「興隆發達」。馬永岑就借「豫興」之意將新遷商號以「馬豫興」名之。全稱「金陵教門一一馬豫興雞鴨店。」
「清光緒十二年馬永岑去世,光緒二十五年,鼓樓街拓寬,該店遷移至鼓樓南山。」
抗日戰爭勝利後,馬豫興」重整旗鼓,力圖振興。一九四八年十月開封解放,社會安定,百廢俱興。在人民政府的扶助下,「馬豫興生意興隆繁盛。該店傳統風味食品牛肉乾曾遠銷上海、武漢、廣州諸大城市及港澳、東南亞一帶。尤其是在抗美授朝期間,經國家有關部門審定,作為軍需品運往朝鮮,支援中國人民志願軍,受到政府彰。」
在對私人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高潮中「馬豫興」、「尚豫興」、「福興齋」、「宜生齋」四家回族食品店合營,成立了「馬豫興雞鴨合作商店」。
馬豫興商店屬市食品公司管轄。在1986年體制改革中,店內職工多為回族,經研究從1986年4月份由開封市牛羊肉加工廠管理。1981年更名為馬豫興商店。該商店是一個百年老店,在開封以及本省內都有很高的聲譽。
自一九八二年以來,「馬豫興」傳統產品桶子雞兩次獲得商業部優質產品稱號。」
馬豫興桶子雞
手拿一串七,來到鼓樓西,馬豫興家好桶雞……
馬豫興桶子雞選取肥壯母雞,從翼處開膛、取髒,用荷葉或秫杆裝撐造型,加多味輔料入老湯鍋文火滷製。其乳黃誘人,荷香撲鼻,肥而不膩,鮮美脆嫩。可謂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有些朋友吃過桶子雞感覺並不好,常抱怨咬不爛,啃不動,這除了和做的質量有關外,很大的原因是吃法上不對。由於桶子雞本身的特點就有一個脆字,註定了桶子雞並非是刀剁成幾塊,啃來啃去,也不是撕成幾半,大口的去咬,桶子雞講究的是要先剃骨,再切片,吃的時候夾起無骨的肉片,細細嚼來,越嚼越香。從這一點來看,桶子雞並非是一個讓人吃飽的食品,而是讓人去享受的食品。
除桶子雞以外,該店上市的燒雞棕黃光亮、骨酥肉爛、醇香味厚,悶爐烤鴨造型豐滿、肥嫩濃鬱、香酥適口板鴨色澤淡黃、肉質鮮美、微透桂香,牛肉乾顆粒均勻,成中透甜,回味綿長;另如五香醬牛肉,削羊肉,牛骨髓油茶,酥魚等也是作工精細,獨具特色。堪稱南北風味各異,色香、味、形俱佳。
咬咬牙,瞪瞪眼,吃不動,你別扔。
吃了肉,嚼骨頭,喝口酒,一刺溜。
老餅老師曾經有介紹馬豫興的:老餅戲說開封故事——馬豫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