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黃燜魚……」老開封

2021-02-17 老開封

     2010年元月初,臺灣中天電視臺《臺灣腳逛大陸》攝製組到我市採訪,我應邀作為嚮導,當來到鼓樓夜市時,一聲「這是黃燜魚……」的叫賣聲,馬上吸引了攝製組的朋友,也使我想起賣黃燜魚的陳子祥老先生。

 

    那是2001年,由中國廣播電視學會、中央電視臺、河南省委宣傳部組織的「中原大黃河之旅——全國電視易地採訪大賽活動」在我省舉行,北京、上海、天津、福建等35家電視臺的記者雲集河南。通過抽籤,福建臺拍攝《吃在開封》。在鼓樓夜市,當聽到黃燜魚攤主陳師傅高昂洪亮的「這是黃燜魚……」的叫賣聲時,編導當即就決定跟蹤拍攝。第二天從6點鐘,陳師傅從家出發到胭脂河市場買魚開始,到回家炸魚,到拉車出夜市,再到攤位擺放停當都拍了下來,連那「這是黃燜魚……」的叫賣聲都錄了下來。這一拍一播,黃燜魚的叫賣聲不僅響遍了大江南北,還通過央視國際頻道響到了海外。

 

    陳子祥當時70來歲,13歲隨父學藝,父親去世後把賣魚的鍋留給了他。2005年陳老過世,這口鍋又傳給了他的兒子。


 

    開封黃燜魚的製作技藝代代相傳。我第一次吃黃燜魚是50年前的事兒了,在相國寺曲藝廳東隔壁有一個賣黃燜魚的人姓申,大約50來歲,人們都叫他「申根兒」。大老遠就能聞到黃燜魚的香味,大碗賣6分、小碗3分。一般賣魚的鍋下面都有火,可申根兒家三代在相國寺賣魚從沒用過火,都是在家做好後用食盒提到相國寺,一會兒就賣完了,那黃燜魚真是湯鮮、魚嫩、味美。

 

    說來也巧,1972年我下鄉返城分配到「二食堂」工作,申根兒師傅也被特聘去那兒幹「鐘點工」。我想他為啥不自己賣魚呢?原來,那年月做買賣叫「走資本主義道路」,要割尾巴的。改革開放後,申根兒師傅又自己幹起了老行當。

 

    我也賣過黃燜魚,那是在杭州。2000年「首屆中國美食節」在杭州舉行,杭州飲食公司的總經理給我打電話,說想請又一新的大師們去捧捧場。你說去還是不去?北宋、南宋是一家,親如兄弟,兄弟家辦大事兒哪能不去!杭州飲食公司的老總在歡迎宴上對我說:「開封的黃燜魚味真絕!能不能讓大師們做做呀?」做黃燜魚要用小魚,可當地只有大青魚,那也得做啊。第二天的報紙就登出了《開封的黃燜魚將亮相美食節夜市》的消息。頭天晚上做了兩大桶,三指高、直徑四指的小塑料碗,每碗10元,不到40分鐘賣了個淨光。第二天早上準備了一大堆魚,老師們一看,咋弄?咱是去幫忙的,做唄!一下做了五六大桶。晚上一開始賣,好傢夥!顧客是你也擠我也擠,廚師是盛魚盛不及,收錢的是收不及,端著一盆盆的錢數不及,賣完了一算帳,你猜當晚賣多少錢?加上其他小吃一共賣了8萬元!哈哈!

 

孫潤田,號悟味齋主。庚寅年生於開封,「老三屆」知青。孫潤田先後編撰出版飲食文化專著10本200餘萬字,還參與編寫了《中國烹飪百科全書》《中國豫菜》。孫潤田潛心飲食文化研究與宣傳,被譽為「開封飲食文化的傳人、活字典」,先後被評為開封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科技興汴帶頭人、優秀青年社科學術骨幹、市優秀政協委員、市首屆風雲人物、市勞動模範、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封堂倌響堂文化」代表性傳承人;獲得河南省餐飲文化突出貢獻獎、中國中部地區傑出餐飲人等。央視一套大型人文美食系列節目《中國小館》之《守住最開封》特邀策劃,《舌尖上的中國2》美食顧問,開封飲食文化博物館館長。

    「這是黃燜魚……」

(編輯:劉海永)

     關注【老開封】,在這裡讀懂開封,添加「古都開封」拼音,了解開封人文風情。【老開封】不但是頭條網籤約公號,還與多家紙媒實現無縫對接。 

添加微信「gudukaifeng」(古都開封拼音)了解老開封

聯繫方式:微信kfliuhaiyong

相關焦點

  • 蘇聚黃燜魚實地考察
    「哎,裡梅鷗也能算魚啊?」師傅不屑的回答到。估計心理在說,回家餵貓而已。「裡梅鷗?是啥品種?」另一個老總問。師傅笑笑,老王笑笑。倆老總一瞧就不是本地人。「就是做黃燜魚用的,其他魚做的不好吃。」老王趕緊打圓場。緊接著引來幾個釣魚師傅的討論:「都是,都是,別的做不了!」「裡梅鷗?黃燜魚?
  • 厲害了我的大開封!就在剛剛開封夜市小吃又登上央視
    在開封夜市上,普通食材、著名小吃的還有一種,叫黃燜魚,很多攤位都在售賣。攤主介紹,只要有夜市的地方就會有黃燜魚,小魚兒大味道。攤主名叫黃建軍,來自開封遠郊。他告訴記者,30多年前和妻子雙雙下崗,就選擇了做黃燜魚小吃維持生活。黃建軍 攤主:稍微淡一點的季節,一天賣個700、800元錢,我就知足了。賣這個,生活有變化了,過去在平房裡住,現在搬進樓房了。黃建軍每天深夜收攤回家,天一放亮,又騎車到早市購買材料,黃建軍說,黃河中的野生小雜魚是製作正宗黃燜魚的上等材料,越新鮮越好。
  • 舌尖上的開封,中國八大古都之一,邀請您品鑑當地特色美食
    開封是豫菜發源地,開封小吃更是其城市特色。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開封都有哪些美食吧!一、開封灌湯包開封灌湯包風味獨特,是開封著名食品之一。灌湯包皮薄,潔白如景德鎮陶瓷,有透明之感。吃之,內有肉餡,底層有鮮湯。開封人吃灌湯包子有這樣一句順口溜"先開窗,後喝湯,再滿口香"。
  • 舌尖上的開封
    鼓樓壞了,被外地人給寵壞了,西司也慢慢壞了,下一個該武夷夜市了,再下一呢……網上鼓樓夜市的罵聲那真叫一個多,後來政府要求夜市明碼標價,於是,每個攤位前就多了個小牌牌,有塑料的,有木質的,有綢子的,材質多樣,內容相同,價格,黃燜魚小碗十塊,大碗二十,我記得沒小牌牌前,小碗五塊,大碗二十……唉,感謝政府 就從黃燜魚開始吧
  • 開封不起眼的早餐店17年來只賣一道菜,一碗10元
    我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家小店,這是開封有名的早餐店,他們在這裡的主要業務是「黃燜魚湯」。在這個時候,相信很多朋友會問,我們通常吃一些饅頭饅頭或麵條米線和其他東西,喝一碗味道濃烈的魚湯恐怕有點少見。是的,事實上有少數人喜歡在開封吃一碗魚湯,他們喜歡黃燜魚湯的味道,每天端上這樣的碗真是令人耳目一新。這家小店的名字叫「大虎黃燜魚」,在開封很有名,他已經開了了。因為這裡很多人都吃過燉魚湯。當地人對當地的食物很挑剔,開封至少有幾十家紅燒魚店,在這些商店中,有成功脫穎而出,大虎黃燜魚的強度確實值得我們關注。
  • 傳統夜市的常見美食,在這竟成了老吃家喝早酒的好搭檔
    有人說黃燜魚不是夜市上的小吃嗎,為什麼這些人一大早來吃?其實在開封黃燜魚還真是一種早點,老闆早上六點半就開賣,賣完就要掛上「今日魚已售完」的牌子,要是去的晚根本吃不上。在這裡除了老開封外,我們還遇到了不少外地食客,都是奔著黃燜魚而來的,可見這碗黃燜魚的魅力。
  • 持續火爆的黃燜雞到底怎麼做?來看分步解析!
    同行探討:李志剛(中國烹飪大師、山東魯菜研發推廣中心主任):在老菜譜中,我能找到的嚴格以黃燜技法製作的菜餚,僅黃燜雞塊、黃燜鴨肝兩道,高檔原料一般都與「黃燜」韓成安:這三個操作環節缺一不可,倘若只飛醬不炒糖色,就成了「醬燜」;如果不飛醬只炒糖色,則可能是「紅燒」……甜麵醬發酵完成前的一個階段談到黃燜雞所用的醬,勾起了韓成安大師學廚時的回憶。
  • 不用紅燒也不用黃燜,戈牙魚這樣做,魚肉鮮嫩可口魚湯清新美味
    黃骨魚有很多名字,昂刺魚、戈牙魚、黃辣丁、黃桑魚、黃角丁、黃公魚等,屬於無鱗魚,肉質細嫩,非常鮮美。各個地方都有不同吃法,多以黃燜、燉湯、紅燒這些烹飪方法為主。黃燜和紅燒各自都有各自不同的做法,今天不討論,咱們重點說說燉湯。燉魚湯,我們習慣把魚先煎一下,然後衝入熱水,把魚湯燉得濃白濃白,看起來非常營養。事實上這種濃白的湯只是因為有較多的油脂被乳化,其它營養成分並不比清湯更多。
  • 老開封 | 開封又一新飯莊
    作為當時河南的省會,開封名店薈萃,「雅北飯莊」、「又一村飯莊」、「味蓴樓」、「小大飯莊」等號稱八大名餐館。其中「雅北飯莊」的創辦者宋登科,是末代皇帝的「御廚」。全國政協《文史資料》曾刊登《晚清宮廷生活見聞》一文,其中說道:「宣統皇帝御膳房的大師傅很多,最有名的有兩位,一位叫鄭大水,一位就是宋登科……這兩位師傅每頓只做幾樣菜,他們所做的菜,都要有他們自己籤名的銀牌做標記。」
  • 第四屆開封藝術節開幕 | 吃遍開封,你需要這樣一份美食攻略
    2019年11月4日,第四屆開封藝術節在古都汴梁隆重開幕,這是時隔20年後舉辦的開封藝術節,開封分別於1984年、1987年、1999年,舉辦了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菊城戲劇節。2019年,將菊城戲劇節更名為開封藝術節。第四屆開封藝術節以「出彩開封—向人民匯報」為主題,由開封市委、開封市人民政府主辦,開封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承辦,於2019年11月4日至20日亮相古都。
  • 經典黃燜雞VS新款黃燜牛腩,實力大比拼就在福宇記!
    想到了,我就去【福宇記】吃黃燜雞,鮮香嫩滑的黃燜雞,香濃有嚼勁的黃燜牛肉,還有家鄉味道滿滿的外婆家排骨煲!就這麼定了!走起!!黃燜牛腩燜牛腩相信很多人都吃過,在慢火悶制下,鮮嫩的牛腩變得酥爛而有嚼勁,口感相當好!而店內的這款新品黃燜牛腩,最特別的也就在於黃燜的工藝。黃燜牛腩醬油和湯用得較少,因而色彩略淺。
  • 老魚嫩豬,吃魚當然是老的好 李星吃哪樣
    「鯇魚和筍殼魚。」「哦,很普通的魚。」我懶洋洋地回答。「可這是養了八年的魚哦!」聽出了我的言外之意,她不慌不忙充滿信心地提示。「是嗎?那我明天過來!」我一下子來了精神。關於食材,有一句話叫做「老魚嫩豬」,意思是魚要老,豬要嫩,才是好食材。
  • 老開封 | 開封馬豫興商店
    那時,開封為河南府城,河南古稱「豫州」;「興」者,「興隆發達」。馬永岑就借「豫興」之意將新遷商號以「馬豫興」名之。全稱「金陵教門一一馬豫興雞鴨店。」「清光緒十二年馬永岑去世,光緒二十五年,鼓樓街拓寬,該店遷移至鼓樓南山。」
  • 黃小廚變身黃老溼:餵你吃魚不如教你做魚~
    拿出蒸好的魚,倒掉多餘汁水,扔掉蔥段和薑片,淋上蒸魚豉油,放上蔥絲等配料。❺,訣竅是不要從魚身側面開刀,而是開魚背。因為一年中的24個節氣已經輪轉到第15個:白露,這是入秋第三個節氣了。老話說,過了白露,就不能再光膀子了,否則寒氣侵體,到了冬天更容易生病。那在白露這個節氣裡,讓我們一起跟黃小廚念一句口訣:「防火防凍憋嘚瑟!」
  • 煙臺美食「大鍋燜魚」上央視了
    大鍋燜魚,對於煙臺人來說並不陌生。近日天天漁港大鍋燜魚登上了央視二套《消費主張》欄目鮮美煙臺「舌尖上的故事」。煙臺天天漁港在膠東傳統做法基礎上大膽創新出了許多老魯菜的新吃法,魚鍋片片就是在老煙臺大鍋燜魚的基礎上,升級而來的。
  • 簡單幾步做出好吃營養的黃燜大蝦肉
    《暖暖的味道》2016年9月10日今日招牌菜16:35分黃燜大蝦肉
  • 懶人版黃燜雞的烹飪教程
    大街小巷都能看到的黃燜雞,相信大家都吃過,味道那是確實好,非常下飯。或許很多人會好奇是怎麼做出來的,為什麼自己就不會。今天就把這個黃燜雞的製作方法分享給大家,在家就可以烹飪,非常簡單方便
  • 楊銘宇黃燜雞探店
    作為吃貨,今天便想大家安利一波楊銘宇黃燜雞。      尼採曾說:「衝突與勢不兩立都是幼稚的。」當然這對於黃燜雞也同樣適用,黃燜雞的肉感有的疏鬆可口,有的臘口耐嚼,不同的煮法便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口感,正如那武林絕活「松果糖豆閃電鞭」,每一次演繹都會有不同的效果,讓喪屍直呼內行!而楊銘宇黃燜雞真正地特別之處,也正於此。
  • 楊銘宇黃燜雞使用殭屍肉
    最近有媒體報導,無錫「楊銘宇黃燜雞」雞肉是口感不佳的進口凍肉,加工地點在偏僻的廢棄工廠。工人沒有佩戴任何隔離工具,砧板已發黴。這幾年,「黃燜雞」餐飲店如雨後春筍般在大街小巷冒了出來。但最近有媒體報導,無錫「楊銘宇黃燜雞」雞肉是口感不佳的進口凍肉,加工地點在偏僻的廢棄工廠。工人沒有佩戴任何隔離工具,砧板已發黴。
  • 街邊到處都是的黃燜雞米飯出事了!這還能吃嗎…
    這幾年,「黃燜雞」餐飲店因為其嫩滑的雞肉,濃稠的湯汁,以及實惠的價格,如雨後春筍般在大街小巷冒了出來,有網友調侃稱「滿城儘是黃燜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