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元月初,臺灣中天電視臺《臺灣腳逛大陸》攝製組到我市採訪,我應邀作為嚮導,當來到鼓樓夜市時,一聲「這是黃燜魚……」的叫賣聲,馬上吸引了攝製組的朋友,也使我想起賣黃燜魚的陳子祥老先生。
那是2001年,由中國廣播電視學會、中央電視臺、河南省委宣傳部組織的「中原大黃河之旅——全國電視易地採訪大賽活動」在我省舉行,北京、上海、天津、福建等35家電視臺的記者雲集河南。通過抽籤,福建臺拍攝《吃在開封》。在鼓樓夜市,當聽到黃燜魚攤主陳師傅高昂洪亮的「這是黃燜魚……」的叫賣聲時,編導當即就決定跟蹤拍攝。第二天從6點鐘,陳師傅從家出發到胭脂河市場買魚開始,到回家炸魚,到拉車出夜市,再到攤位擺放停當都拍了下來,連那「這是黃燜魚……」的叫賣聲都錄了下來。這一拍一播,黃燜魚的叫賣聲不僅響遍了大江南北,還通過央視國際頻道響到了海外。
陳子祥當時70來歲,13歲隨父學藝,父親去世後把賣魚的鍋留給了他。2005年陳老過世,這口鍋又傳給了他的兒子。
開封黃燜魚的製作技藝代代相傳。我第一次吃黃燜魚是50年前的事兒了,在相國寺曲藝廳東隔壁有一個賣黃燜魚的人姓申,大約50來歲,人們都叫他「申根兒」。大老遠就能聞到黃燜魚的香味,大碗賣6分、小碗3分。一般賣魚的鍋下面都有火,可申根兒家三代在相國寺賣魚從沒用過火,都是在家做好後用食盒提到相國寺,一會兒就賣完了,那黃燜魚真是湯鮮、魚嫩、味美。
說來也巧,1972年我下鄉返城分配到「二食堂」工作,申根兒師傅也被特聘去那兒幹「鐘點工」。我想他為啥不自己賣魚呢?原來,那年月做買賣叫「走資本主義道路」,要割尾巴的。改革開放後,申根兒師傅又自己幹起了老行當。
我也賣過黃燜魚,那是在杭州。2000年「首屆中國美食節」在杭州舉行,杭州飲食公司的總經理給我打電話,說想請又一新的大師們去捧捧場。你說去還是不去?北宋、南宋是一家,親如兄弟,兄弟家辦大事兒哪能不去!杭州飲食公司的老總在歡迎宴上對我說:「開封的黃燜魚味真絕!能不能讓大師們做做呀?」做黃燜魚要用小魚,可當地只有大青魚,那也得做啊。第二天的報紙就登出了《開封的黃燜魚將亮相美食節夜市》的消息。頭天晚上做了兩大桶,三指高、直徑四指的小塑料碗,每碗10元,不到40分鐘賣了個淨光。第二天早上準備了一大堆魚,老師們一看,咋弄?咱是去幫忙的,做唄!一下做了五六大桶。晚上一開始賣,好傢夥!顧客是你也擠我也擠,廚師是盛魚盛不及,收錢的是收不及,端著一盆盆的錢數不及,賣完了一算帳,你猜當晚賣多少錢?加上其他小吃一共賣了8萬元!哈哈!
孫潤田,號悟味齋主。庚寅年生於開封,「老三屆」知青。孫潤田先後編撰出版飲食文化專著10本200餘萬字,還參與編寫了《中國烹飪百科全書》《中國豫菜》。孫潤田潛心飲食文化研究與宣傳,被譽為「開封飲食文化的傳人、活字典」,先後被評為開封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科技興汴帶頭人、優秀青年社科學術骨幹、市優秀政協委員、市首屆風雲人物、市勞動模範、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封堂倌響堂文化」代表性傳承人;獲得河南省餐飲文化突出貢獻獎、中國中部地區傑出餐飲人等。央視一套大型人文美食系列節目《中國小館》之《守住最開封》特邀策劃,《舌尖上的中國2》美食顧問,開封飲食文化博物館館長。
「這是黃燜魚……」
(編輯:劉海永)
關注【老開封】,在這裡讀懂開封,添加「古都開封」拼音,了解開封人文風情。【老開封】不但是頭條網籤約公號,還與多家紙媒實現無縫對接。
添加微信「gudukaifeng」(古都開封拼音)了解老開封
聯繫方式:微信kfliuhaiy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