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火爆的黃燜雞到底怎麼做?來看分步解析!

2021-02-16 大廚微閱讀


韓成安(),師從魯菜泰鬥李長久,年輕時曾在濟南聚豐德飯莊、便宜坊飯店擔任大師傅鄧君秋,師從魯菜泰鬥崔義清,自20歲時就進入燕喜堂飯莊,現為濟南燕喜堂出品總監魯菜大師韓成安說:「黃燜是一種非常傳統的技法,在我年輕時幾乎每個飯莊都有一兩道出名的黃燜菜,如聚豐德的黃燜鴨肝等。實際上,黃燜菜的選料範圍非常廣,且大多為葷料——上至熊掌、駝峰,中至魚翅、海參,下至雞塊、鴨肝均能採用這個技法,就連豆腐也可以做成黃燜菜。」

同行探討:

李志剛中國烹飪大師、山東魯菜研發推廣中心主任):在老菜譜中,我能找到的嚴格以黃燜技法製作的菜餚,僅黃燜雞塊、黃燜鴨兩道,高檔原料一般都與「黃燜」關係不大,例如黃燜魚翅,其大致做法為:水發魚翅放在竹箅子上置於鍋內,倒入清水,加老雞、乾貝、火腿等料慢火煨六七個小時,調味後再加熱幾分鐘,然後將箅子上的魚翅翻扣入盤內,原湯調味勾芡後澆在魚翅上即成,此菜雖名為「黃燜」,但其烹調手法類似於「箅扒」。過去,山珍海味在濟南比較少見,因此大多都用更精細、更美觀的手法去製作,而黃燜菜比較家常,一般選擇成本較低廉的食材作為主料。李志剛大師介紹,黃燜菜有三個不可缺少的標誌——炒汁、飛醬和淋油。「炒汁」指的是炒糖色,它既能起到調色的作用,其獨特的焦糖香氣也是黃燜菜味型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飛醬」是指在鍋內加入甜麵醬,其中「飛」是「快速翻炒」的意思,以滾燙的熱度把甜麵醬激出香氣;而「淋油」則是製作黃燜菜的最後一個步驟,起鍋前,需淋一調羹花椒油顛翻炒勻,目的有三個:一是增香,二是提味,三是讓成菜看上去更有光澤。李昌順(中國烹飪大師、魯菜大師:糖色不僅有調色、提香的作用,還能使成菜賣相看上去更鮮亮、更精神。韓成安:這三個操作環節缺一不可,倘若只飛醬不炒糖色,就成了「醬燜」;如果不飛醬只炒糖色,則可能是「紅燒」……

甜麵醬發酵完成前的一個階段

談到黃燜雞所用的醬,勾起了韓成安大師學廚時的回憶。韓成安:在我年輕時,很多百姓自己在家製作醬料——將蒸好的饅頭掰碎,放入密封的容器內,待饅頭上長出黑毛,取出將毛掃去,加涼白開水、鹽攪拌成糊狀,置於太陽光強的地方暴曬發酵,早晚各攪拌一次,大約半個月後醬料變成深黃色,聞之有香甜味即可使用。後來,濟南府誕生了很多醬菜園,百厚記、中和醬園等均以「前店後廠」的模式經營,不僅製作醬瓜、醃蘿蔔等鹹菜,還有豆瓣醬、甜麵醬和黃面醬等醬料。製作黃燜菜時,加入甜麵醬容易使菜品發黑,因此我們更喜歡用黃面醬,能使賣相呈現出黃亮的色澤。

李昌順:甜麵醬,又稱甜醬,指的是以麵粉、食鹽為主要原料,經制曲、發酵等環節製成的醬料,成品質地黏稠,色澤棕紅有光澤,由於發酵過程中產生了麥芽糖等物質,因此味道鹹中帶甜。通常來說,面醬的發酵時間越長,其顏色就越深,因此韓大師所說的黃面醬應該是甜麵醬成熟之前的一個狀態。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幹黃醬不屬於面醬,而是黃豆醬的一種,呈棕黃色,質地較幹,使用時需以清水稀釋,可作為紅燜羊肉等菜品的調料,一般不用於製作黃燜菜。

起鍋時加什麼油

李昌順:我認為以花生油起鍋為宜,質地黏稠,味道比普通色拉油更加香醇。



添湯時的分量如何確定?

韓成安:以黃燜雞為例,湯汁至少要超過主料的2/3,雞肉才能㸆熟。添湯後,中小火㸆至湯汁僅剩1/4,再改大火將其收濃即成。

鄧君秋:這一點並無硬性要求,視情況而定。多數菜品在經過長時間㸆制後湯汁已經非常濃稠,無須勾芡。

名為「黃燜」,為何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不加蓋?

韓成安:我年輕時廚房條件落後,熱源來自於炭爐、蜂窩煤爐,火力不旺,因此㸆湯時需扣蓋燜制,以加快食材的成熟速度;隨著廚房用具一代代更替、改良,如今爐子的火力足夠旺,不加蓋也能快速使食材成熟、湯汁㸆濃,因此現在製作黃燜菜一般無需加蓋。

但有一個例外情況——在宴席備餐過程中,批量預製的黃燜菜在大鍋收湯時必須加蓋,以提高㸆收的速度,讓汁水充分滲透至原料當中。

目前市面常見的黃燜雞,幾乎都搭配有青椒、香菇等輔料,且為了追求口感,只用雞腿肉製作,而韓成安大師則強調,傳統做法並無輔料,須使用全雞製作,並且要用當年的雛雞,雞齡一年以上的肉質較老,影響口感。如何判斷主料是否為當年的雛雞呢?識別方法如下:雞的前胸骨下面有一塊脆骨,長度約等於成人的兩個指關節,如果摸起來較為柔軟即為當年雞,以其做出的黃燜雞口感比較嫩滑。據老菜譜中記載,黃燜雞的傳統流程大致如下:整雞改刀→炒糖色→飛醬→雞塊煸至上色→加蔥姜炒香→添湯調味→加蓋燜至湯汁濃稠→淋花椒油,也就是說,鍋內湯汁要以小火慢慢加熱收濃,但由於此次製作時主料分量較多,會導致㸆收時間過長,因此鄧君秋大師將其放入高壓鍋壓了六分鐘,這樣既能縮短製作時間,也可有效促進雞塊成熟入味。1.宰殺治淨的公雞一隻(淨重約1500克)去掉內臟,雞爪、雞翅、雞頭保持完整,剩餘淨肉切成核桃大小的塊,洗淨瀝乾待用。

2.鍋入色拉油約20克,下白砂糖35克上火炒至冒小泡,加甜麵醬45克快速攪勻,倒入雞塊、雞頭、雞翅和雞爪以及薑片30克、蔥絲20克,大火不斷顛炒30秒,舀入清水至沒過原料的3/4(約1200克),大火燒2分30秒,倒入高壓鍋內,加蓋上汽壓6分鐘,開蓋後倒回炒鍋內,燒約4分鐘至湯汁收濃,邊顛鍋邊淋水澱粉15克,舀入花椒油35克後起鍋,先將雞翅、雞爪、雞頭擺入圓盤四周,再把雞塊放在中間即成。

黃燜菜一般需添適量清雞湯,但由於此菜主料就是雞肉,因此不必再添雞湯,只加清水即可。色澤黃亮,濃鬱的湯汁緊緊包裹在雞塊上,口感滑嫩、油而不膩,味道鹹鮮微甜,醬香醇厚。

雞塊需要提前醃製嗎?

李昌順:一般來說,雞塊在入鍋前可加蔥姜、料酒、花椒、醬油各適量稍稍醃製上色,使其肉質纖維中充分入味。但考慮到此菜後續以高壓的方式烹調,不醃製也足以入味。

雞塊在初步熟處理時需要過油嗎?

韓成安:黃燜雞的初步熟處理方式分為兩種:一是生煸,二是過油。前者與鄧老師的做法相似;後者將雞塊加少許醬油等抓勻,放入七成熱油中炸至上色,撈出控油即可。

鄧君秋:我製作時沒有將雞塊過油,而是選擇生煸,既可以保持雞肉的原香,也能減輕成菜的油膩感。

關於黃燜雞的做法,中國烹飪大師李志剛有何不同見解?他介紹的傳統做法是何流程?中國烹飪大師李昌順延伸所講的「黃燜慄子雞」又是怎樣製作的?

答案就在2019年12月《大廚》第93頁!

想做出一道口味正宗的黃燜鴨肝,需注意以下幾點:首先,鴨肝腥味較重、難以入味,初加工時,鄧君秋大師將鴨肝改刀後先汆一遍水,再用牙籤或小刀在汆好的鴨肝上劃一道口,讓鴨肝在後續烹調過程中快速入味,去盡血沫和內臟異味。其次,在烹製過程中先飛醬再加糖色汁,不僅可以靈活調整成品色澤,還減少了走菜的時間。最後,用蔥椒泥代替料頭調味,遮蓋內臟腥味的同時,增加了一抹獨特的清香,使成菜味道更富層次。

鴨肝塊、香菇塊和冬筍片依次入鍋,添清水、糖色等調味收汁

1.黃燜菜品在加工時,哪些原料要過油,哪些原料要汆水?

2.蔥椒泥是魯菜中獨具特色的一種調料,主要目的是給內臟、魚肉等原料祛腥,傳統魯菜「蔥椒魚條」便是以此為主要調味料烹製而成。製作時有五點注意事項必不可少,究竟是哪五點關鍵?

想知道上述問題的答案嗎?翻開2019年12月《大廚》第95頁即可查看!

此菜選料寬泛,淡水魚、海水魚均可,烹製時機最為關鍵,白糖入鍋需炒至比嫩汁老、比糖色嫩,湯汁似起沫非起沫、周圍冒著小泡,此時快速飛入甜麵醬,這個過程非常短暫,早幾秒原料難以上色,晚幾秒糖色便會炒過,導致成菜色澤發黑。另外,此菜中的誘人的甜香味主要來自三種調料,除了糖色和甜麵醬外,還要再加入適量白糖,既提鮮,又遮腥。成菜口感滑嫩、油而不膩,味道鹹鮮微甜,醬香醇厚。

醃好的魚條入六成熱油炸至上色,撈出瀝油待用

黃燜菜的起源在山東濟南,後來傳至四川、雲南、廣東等地,小微請教了兩個地區的大師名廚,一起來聽聽他們怎麼說~


川式黃燜 主打糖色醬油

曹靖中國烹飪大師,現任四川旅遊學校美食學院院長):川菜中的黃燜技法以成菜色澤命名,指的是賣相黃亮的燜菜,與魯菜不同的是,烹製時不加甜麵醬、不放香料,調味料以糖色和本地醬油為主,代表菜品有黃燜雞、黃燜兔、黃燜鰱魚頭等。

黃燜鰱魚頭

滇式黃燜 須用湯池老醬

羅華(現任雲南600餐飲連鎖策劃機構董事長、昆明大山情老火塘餐廳創始人):雲南地區的黃燜雞在製作時,通常要加入湯池老醬,這種醬產自雲南宜良,以黃豆為主要原料,經蒸熟、搗碎等步驟後納盆,加大量辣椒以及香料、調料混合拌勻,移入土陶缸內在太陽下晾曬,發酵5年以上才可食用,味道鹹、辣,略帶甜味。


黃燜土雞一鍋燉

此款昆明地區的黃燜土雞一鍋燉,其亮點有二:第一,以湯池老醬、沙姜、香茅草等熬成黃燜醬,香氣濃鬱,滋味醇厚;第二,加入火腿腳為菜餚增香,比火腿肉成本更低。戳下方連結即可獲取詳細做法:

10種香料熬老醬,增香法寶竟是下腳料!三款黃燜雞香到骨頭裡!

相關連結:

解讀技法:燜,指將經過初加工的原料放入鍋中,添湯調味,旺火燒沸後扣緊鍋蓋,以中小火進行較長時間的加熱,直至原料酥軟入味的一種烹調方法。俗語道「千滾不如一燜」,燜在烹飪技法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成菜特點為質地酥爛、柔軟滑嫩、湯汁濃稠、滋味醇厚,用此技法做出的名菜遍及各地:浙江的油燜春筍、河北的罈子燜肉、山西的茴香燜羊肉、福建的沙茶燜鴨塊、廣東的紅燜海參、甘肅的靖遠燜羊羔……想了解更多烹調技法,可購買由《大廚》專業傳媒出品的《中餐烹飪技法大全》(上、下),掃碼添加文末小微即可諮詢購買。

以上菜品均選自2019年12月《大廚》的「細說技術」欄目,除此之外,還有多款有顏有味的創意好菜等你來~想把它們一併收入囊中嗎?那就趕快掃描下方二維碼購買吧~


點擊圖片,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付款後請及時添加瑤瑤(ID:18105419239),並提供你的姓名電話收貨地址,以便我們儘快發貨~


01

微信掃描二維碼,付款後請致電

18105419239告知收件信息。

淘寶購買

進入大廚淘寶店在線交易,

網址:http://jydc.taobao.com

微店購買

手機微信掃一掃,進入

《大廚》微店直接訂購!

銀行匯款

農業銀行帳號:

622845 02580 2899 9373

開戶行:濟南農業銀行陽光新路支行

戶名:田晶

註:農行匯款後請第一時間致電我們,告知您的詳細地址、姓名、郵編及禮品選項。

憑匯款單,

在郵局辦理普通匯款

收款地址:山東省濟南市七裡山郵政局中國大廚

收款人:程冰

郵編:250002

註:請在匯款單附言處註明電話和禮品英文編號。

掃一掃,關注「大廚微閱讀」

★ 諮詢電話:

0531-87180101

18105419239(瑤瑤)

13361069132(小盈盈)

18953124866(盈盈)

17865187085(薇薇)

13361061971(朋朋)

18953134866(創創)

18905413873(敏敏)

18963082175(寧寧)

雖然借你一個支點

你不一定能撬起整個地球

但你掃了這個碼

能助你在餐飲界佔有一席之地

相關焦點

  • 黃燜雞是怎麼做的呢?濃厚的醬汁香氣四溢,撫慰著飢腸轆轆的靈魂
    黃燜雞是怎麼做的呢?濃厚的醬汁香氣四溢,撫慰著飢腸轆轆的靈魂黃燜雞是怎麼做的呢 ?提起黃燜雞,山東人可謂無人不知,但稍對美食感點興趣的朋友同樣也會想起永平黃燜雞了,黃燜雞塊黃燜雞米飯是正宗魯菜系,而雲南永平黃燜雞屬於滇西名吃,兩者並不矛盾在做法上也有相通之處。至於雲南黃燜雞,那提起來更有歷史,為方便古驛道上趕路的官員商人等慢慢形成的一種美食,有滇西第一雞之稱。
  • 特色美味的黃燜雞米飯秘制醬料製作方法
    西安小吃技術培訓、特色快餐西安培訓班、特色黃燜雞米飯技術培訓、特色黃燜雞米飯去哪兒學、學習特色黃燜雞米飯需要多少學費、美味黃燜雞米飯學習哪家強、特色黃燜雞米飯培訓基地、西安快餐經營項目分析、特色快餐米飯技術培訓、西安特色黃燜雞系列全套技術教學、黃燜雞全套技術學習、早餐技術全套技術學習、特色煲仔飯、蓋澆飯技術培訓學習、特色新穎早餐技術培訓
  • 楊銘宇黃燜雞使用殭屍肉
    最近有媒體報導,無錫「楊銘宇黃燜雞」雞肉是口感不佳的進口凍肉,加工地點在偏僻的廢棄工廠。工人沒有佩戴任何隔離工具,砧板已發黴。這幾年,「黃燜雞」餐飲店如雨後春筍般在大街小巷冒了出來。但最近有媒體報導,無錫「楊銘宇黃燜雞」雞肉是口感不佳的進口凍肉,加工地點在偏僻的廢棄工廠。工人沒有佩戴任何隔離工具,砧板已發黴。
  • 懶人版黃燜雞的烹飪教程
    大街小巷都能看到的黃燜雞,相信大家都吃過,味道那是確實好,非常下飯。或許很多人會好奇是怎麼做出來的,為什麼自己就不會。今天就把這個黃燜雞的製作方法分享給大家,在家就可以烹飪,非常簡單方便
  • 經典黃燜雞VS新款黃燜牛腩,實力大比拼就在福宇記!
    想到了,我就去【福宇記】吃黃燜雞,鮮香嫩滑的黃燜雞,香濃有嚼勁的黃燜牛肉,還有家鄉味道滿滿的外婆家排骨煲!就這麼定了!走起!!黃燜牛腩燜牛腩相信很多人都吃過,在慢火悶制下,鮮嫩的牛腩變得酥爛而有嚼勁,口感相當好!而店內的這款新品黃燜牛腩,最特別的也就在於黃燜的工藝。黃燜牛腩醬油和湯用得較少,因而色彩略淺。
  • 「懶人料理版」的黃燜雞米飯,湯汁濃鬱很美味,趕緊來看特色配方
    無論我打開那個外賣平臺,排在榜首的都是黃燜雞米飯。我是個不愛吃雞肉的人,沒吃過黃燜雞的時候,我想不通大家為什麼喜歡吃黃燜雞,總結不出這道美食的特色。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我嘗試了一下黃燜雞的味道,正是這一嘗,讓我愛上了黃燜雞的味道,特別是它的湯汁,用它來拌飯簡直是人間美味。
  • 楊銘宇黃燜雞探店
    作為吃貨,今天便想大家安利一波楊銘宇黃燜雞。      尼採曾說:「衝突與勢不兩立都是幼稚的。」當然這對於黃燜雞也同樣適用,黃燜雞的肉感有的疏鬆可口,有的臘口耐嚼,不同的煮法便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口感,正如那武林絕活「松果糖豆閃電鞭」,每一次演繹都會有不同的效果,讓喪屍直呼內行!而楊銘宇黃燜雞真正地特別之處,也正於此。
  • 黃燜雞配方與詳細做法
    黃燜雞配方與烹製方法黃燜雞醬料配方:黃豆醬200克、蠔油450克、釀造醬油300克、金標生抽150克、紅燒汁100克、鮑魚汁50克、海鮮醬50克、白糖50克、雞精35克、五香粉10克、雞汁30克。黃燜雞具體做法步驟:1000克雞腿肉為例:主料:將雞腿肉1000克。配料、醬料150克、清水600克、水發香菇50克、生薑片40克、幹辣椒適量、青椒適量。
  • 【案例】黃燜雞米飯何以火遍大街小巷?
    據說,光武漢大學周邊就至少有7家,學校食堂還特地把黃燜雞米飯添加到了菜單裡。很難統計黃燜雞米飯的門店數量,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有各種流派的黃燜雞米飯。所謂流派,也就是加盟的品牌而已,有叫楊銘宇的,有叫吉香齋的,也有完全自成一體的,但所有招牌的共同點,都是一大塊塑料牌子,上面用大字寫著「黃燜雞米飯」,品牌只是小小地掛在左上角──它給人一種錯覺,就是一家叫「黃燜雞米飯」的餐館開得到處都是。
  • 黃燜雞專用醬料哪個牌子好,傑靈餐飲質量保證
    黃燜雞專用醬料哪個牌子好,傑靈餐飲質量保證。山東傑靈餐飲團隊始終堅持發揚「誠信,創新,服務,發展」的企業宗旨和「健康及美味品質」的研發精神,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研發,生產,銷售一站式服務體系。做黃燜雞配料,怎麼做?黃燜雞的製作食材:雞,炸雞粉,麵粉,生粉,蔥,姜,桂皮,香葉,八角。
  • 楊銘宇黃燜雞正式登陸美國了?
    2017年9月10日,楊銘宇黃燜雞的創始人楊曉路在美國洛杉磯宣布正式登陸洛杉磯Tustin(塔斯廷)除了以白色為主基調的店鋪設計,還擁有了一個新的LOGO,辨識度很高的卡通雞頭形象,精準的傳達著黃燜雞「火」「辣」的個性。
  • 黃燜雞憑啥火爆大街小巷?吃貨:做法簡單味香肉嫩,不火才怪
    大家好,我是小賈2013年年底,一種叫"黃燜雞米飯"的快餐開始在餐飲界嶄露頭角,並且幾乎一夜之間紅遍大江南北,哪兒哪兒都能看到某某黃燜雞米飯的店牌子,幾乎與沙縣小吃、蘭州拉麵三足鼎立,瓜分國內的快餐領域,甚至連沙縣小吃都"晚節不保
  • 黃燜雞米飯出大事了,看了才知道多噁心.......
    在視頻中,黃燜雞米飯飯店負責人言辭咄咄逼人,可是在記者實地探訪中老闆卻被重重打了臉,「楊銘宇」黃燜雞作為加盟店統一配送原料,不僅讓小4妹兒擔心那些流入成都本地的黃燜雞是不是也有問題呢?)▼看完了這些,4妹兒不禁想起了曾經一盤香味四溢的黃燜雞配上一碗熱氣騰騰的白米飯那味道巴適得板回首曾經吃過的黃燜雞現在只想去廁所靜靜地哭一會..
  • 黃燜雞懶人版教程,烹飪簡單又好吃,建議收藏
    大街小巷都能看到的黃燜雞,相信大家都吃過,味道那是確實好,非常下飯。或許很多人會好奇是怎麼做出來的,為什麼自己就不會。今天就把這個黃燜雞的製作方法分享給大家,在家就可以烹飪,非常簡單方便食材備料:雞一隻,黃嫩雞調料,青紅椒,香菇步驟教程1.準備好的雞切成塊2.起鍋燒水,雞塊下鍋,燒開焯水,撈出備用3.另起鍋,燒熱油,下入薑片炒香
  • 黃燜雞想要好吃,醬和燜是關鍵,學會這個做法,味道不輸飯店
    黃燜雞是魯菜裡面比較有特色的菜品之一,主要是用雞腿肉配上青椒、香菇等食材燜制而成。在我的私人美食排行榜裡,黃燜雞絕對是數一數二的存在,雞肉總是軟軟的,一口下去口感非常好,然後就是一股辣味湧上舌尖,這樣的雞肉味道真是太美妙了
  • 家庭版黃燜雞,色香味俱全,有了它可以多吃兩碗飯
    大家好,今天呢小編給大家帶來一道美食黃燜雞。黃燜雞又叫香雞煲、濃汁雞煲飯,起源是濟南的一個名店叫做「吉玲園」黃燜雞呢,是濟南傳統的名菜,是一道魯菜。當時這個飯店名廚特別多,紅極一時。當時有位濟南當官的,特別喜歡吃這道菜。
  • 街邊到處都是的黃燜雞米飯出事了!這還能吃嗎…
    這幾年,「黃燜雞」餐飲店因為其嫩滑的雞肉,濃稠的湯汁,以及實惠的價格,如雨後春筍般在大街小巷冒了出來,有網友調侃稱「滿城儘是黃燜雞」。
  • 幹了這碗黃燜雞拌麵,不當外賣小天后!
    一打開APP,滿屏尷尬,看著麻辣香鍋想點,火鍋想點,炒河粉炸醬麵也想點...最後點了兩份黃燜雞,因為它是外賣一霸,點它永不錯!黃燜雞一般和米飯是標配,雙劍合璧,無所不能~不過送來的米飯貌似也不夠,冰箱裡還有明天要煮的烏龍麵,機智的我用黃燜雞拌麵,竟然意外得好吃。對啦!
  • 黃燜雞怎麼做簡單又好吃?這2步做對了,想難吃都難!
    黃燜雞黃燜雞,傳承至今,受到很多吃貨的追捧,和米飯組合簡直是絕配啊!但是,有些人說「脾胃不好的人不適合吃肉類,不容易消化」,真的是這樣嗎?做法步驟:第1步、切好的雞腿肉,倒入適量的生抽、料酒,抓拌均勻,醃20分鐘(脾胃不好的小夥伴吃肉或者大餐之前,可以提前衝一杯養脾胃的五珍粉喝下哦,暖暖的很舒服)第2步、鍋中熱油,放入蔥姜、幹辣椒爆香第3步、下雞塊,大火翻炒3分鐘第4步、將雞塊倒入砂鍋中,倒入香菇和泡香菇的水第5步、放入老抽、冰糖、鹽、攪拌均勻,小火燉
  • 黃燜雞專用醬料批發價格是多少
    黃燜雞醬料配方表:全部倒進鍋裡去熬,讓水分蒸發,湯汁濃縮。這個過程中,火不要太大,而且要不斷的用炒勺攪動,防止粘鍋和糊掉。最後變地很濃稠的時候,醬料就做好了。醬放在冰箱可以保存一個月。黃燜雞:放點油,炒香蔥姜,放入焯過水的雞塊、配料,加入醬汁,加水。煮30分鐘左右,水快幹了就可以了。一個雞腿放15g的醬汁,半隻雞用50g的醬汁,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可以適當增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