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小說家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曾說:「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在於找尋新天地,而在於擁有新的眼光。」我們行走,是為了讓內心獲得不斷深進的力量。今天送上生命教練陳生民老師關於「U遊臺灣——從文化中尋找創新的力量」行程的專文推薦,希望你能和我們一起在這樣一場賦有反思與共創的U型之旅中打開心靈、打開情感,從最原汁原味的臺灣歷史文化中,收穫生命新的啟示。(詳情請見閱讀原文)
陳生民,生於臺灣臺南,目前住在北京。領導風格研究專家,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領導力研究中心研究員,國際教練聯合會認證教練(ACC)、私人董事會主持人、國際註冊管理諮詢師(CMC)。微信公眾號【有鄰書舍】創辦人。
這一次,我們要去臺灣看什麼?
文/陳生民
這一次,湛廬文化邀請我設計一趟臺灣文化創新之旅,我在想,到底我們要去看什麼呢?
可能許多人去過臺灣,對這裡感受到「最美的風景是人」。那麼,人有什麼好看的?如果不是看風景,還可以看到什麼?
我想帶大家去看看「文化」。
文化,和風景一樣看得見,但不是像臺北101、日月潭或阿里山那些著名的景點或建築,而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風土人情。
是的,我自己是土生土長的臺灣人,我的家庭、我的朋友、我的成長經驗都和這塊土地密不可分,但你問我去過那些著名的景點,我還真的數不出來。我記得我出生的臺南,最著名的景點是赤嵌樓,事實上,一直到我讀大學時,才帶著同學去參觀,這之前,我常是匆匆一過。可是,我記得,每次我去中學數學老師家補習的時候,吹著口哨、穿著流行的喇叭褲,像個阿飛一樣,那時我會經過赤崁樓,這裡有我青春的記憶。
我關心的不是景點,而是發生在周遭的風土人情。
如果從歷史的長河來看臺灣文化,可能有人讀過:「荷人啟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再加上「有清之後,日人據之,民國復之。」而再往前追溯,則有「先民蓽路藍縷,以啟山林」,先民包括了早期漢族移民和原住民。在臺灣的文化中,混和了這些諸多的歷史元素,就像考古工作者,挖到一處遺蹟,總需要不斷的清理和考證。
這次文化之旅,加上了創新兩字。文化是演進的,創新是迭代的,我們要追本溯源,也要生成未來。為了要U遊(響應奧託·夏莫的U型修煉),所以,旅程只安排了兩個城市,一是臺北,一是宜蘭。
先談臺北。
臺北,是全球最友善、最安全的城市之一,有三條文化創新之旅的研修主軸:一是文化創意產業,二是宗教,三是大師交流。
臺北有許多文化創意園區,其中松煙文創園區與大稻埕文創園區最具特色。松煙文創園區立基於日據時代的松山煙廠,興建於1937年,1945年後由臺灣省菸酒專賣局接收,現在由臺北市政府委託臺北市文化基金會營運,除了舊煙廠的建築群外,園區內保留了一片生態大池塘以及巴洛克式的花園,綠草、木橋、白鴨錯落其間,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豐雄在園區設計了一棟「臺北文創」綠色建築,有創意美食、設計時尚、藝文表演、展覽、會議、酒店等各種活動與服務。許多文創產業也在園區內開店,例如琉璃工坊、誠品書店等。
大稻埕則是另一個臺北的地標。大稻埕是早期臺灣北部重要的批發市集,南北貨、茶行、藥鋪、布莊等,這幾年臺北市推動都市再生前進基地計劃,加上老屋新生的風潮,許多新型店家進駐,一棟棟老屋成了獨具風格的文化街屋。有一部當地工作者拍攝紀錄片《大稻埕100個微笑》,訪問35家業者談轉型與創新,可略窺全貌。我的好友張庭庭顧問輔導了一些非常具有特色的文創產業,其中有百年老店新生,有創業之犢,如:制筆的「林三益」、賣茶的「有記茗茶」、原住名服飾的「花生騷」、生活用品的「蟲裹子」….。她將為現身說法,講解「如何建立人文品牌的心法」。
當然,文化之旅如果不去故宮也枉來一趟臺北。故宮,我自己喜歡,我也常去,找一些小型的特展看,如果有時間,除了它的長年展外,目前大英博物館也挑選了一些精品來這裡特展,對歷史文物有興趣的人可一併參觀。
第二條主軸是宗教文化。臺灣的佛教文化深入人心,在臺北我想帶大家去看兩個地方:一是農禪寺,一是世界宗教博物館。 農禪寺是法鼓山的開山宗師東初老人,根據百丈禪師創立的叢林制度,以務農維生、禪修生活為主的原則而命名的。後來,聖嚴法師繼任主持,培養學問僧眾,成為法鼓山佛教宗派的發祥地。農禪寺在改建時,姚仁喜建築師向聖嚴法師請教想將農禪寺建成什麼樣子?法師只給了六個字「空中花,水中月」,並將之取名為「水月道場」。因此,水月道場從遠處或空中看是浮在水面上的「空中樓閣」,成為臺北市的一個地標式的寺廟。
至於世界宗教博物館,則是世界上第一座以宗教為主題設計的博物館,由美國知名的Ralph Appelbaum Associates公司設計,展出世界十種主要宗教的文物,同時將這些宗教的共同要素抽離出來,展現出共生、包容、平等的普世情懷,走進博物館設計有淨心水幕、朝聖步道、金色大廳、華嚴宇宙,以及各大宗教的建築縮影與文物展示,等於一次可以體驗到所有宗教的初心,而這是由佛教靈鷲山無生道場的創始人心道師父首創及推動的,光是說服其他宗教能將其文物放在這裡就是一項無量工程,這是我認為最佳療浴心靈的場所。
心道師父
至於第三條主軸是大師對話。我最尊敬的經濟學大師高希均教授,在我大一的那一年讀了他寫的「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我就對經濟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後來,他回到臺灣創辦了天下遠見文化事業,推動書香社會,今天台灣有濃鬱的人文風氣,我認為高教授的登高一呼,功不可沒,近年來,他也在推動兩岸華人的領袖論壇,經常邀請重量級的產官學界領袖交流,因此,我央請他出面為我們研修團聊聊他的觀察,從他的視角幫助我們看看文化創新之路該怎麼走?
高希均
另外一位大師,則是我的好友臺大社會系孫中興教授,哥倫比亞大學博士,他在臺大開的通識課程愛情社會學,每學期都要靠抽籤才能選修。而他師從國學大師愛新覺羅·毓鋆,國學功底了得,現在每天在微信圈裡與我們清華EMBA同學講解論語,我邀請他在臺大校園為我們談談:作為一名社會學者,他怎麼看文化創新,來臺北該看些什麼?
在臺大附近的紫藤廬,是一座日式茶館,早年臺大的自由派學者常常在這裡高談闊論、彰否時政,也是臺灣民主發源地之一,我們在臺大校園漫步後,將到這裡來體會一下自由的氛圍。
在體驗臺北的風土人情後,我們帶著沉靜的心到宜蘭。
宜蘭舊名葛瑪蘭,是最早漢民與原住民葛瑪蘭族交合之處,因為居民環保意識高漲、排拒工業汙染,保留了歷史聚落與自然生態,通過亞洲最長的雪山隧道,臺北和宜蘭只要四十分鐘的車程,成為臺北的後花園,每到假日,臺北人都攜家帶眷到宜蘭小憩,我們將在宜蘭礁溪洗泡溫泉、參觀老鎮、品嘗美食,並召開此行最重要的「生命私董會」。
法國知名的小說家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曾說:「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在於找尋新天地,而在於擁有新的眼光。」
在旅途中,一些既熟悉又陌生的景物不斷的衝擊我們既有的思維模式,我們會比較、我們會評判,哪個是好?那個是錯?哪個是白?…我希望能用生命私董會應用奧託·夏莫的U流程,來引導大家,懸掛假設、懸掛偏見,將心打開、將情感打開、將智能打開,探討一些我們在此行中對自己最重要的啟示,對我們的人生有什麼覺察?對我們的未來行動有什麼轉化?這是一場私董會,探討的不是事業,而是志業。我希望這是一場賦有反思與共創的U型之旅,我將在每一個行程陪伴大家。
從文化中尋找創新的力量
臺北•宜蘭
北京飛臺北
臺灣大學導覽
4月13日
對話臺灣出版大亨 天下遠見文化事業群總裁高希均教授
參訪松煙文創區
4月14日
訪農禪寺水月道場
4月15日
參觀臺北故宮博物院
4月16日
抵達宜蘭
4月17日
生命私董會
自由行
4月18日
返程
僅限40席
詳情請洽
羅斯亮
lsl@cheerspublishing.com
Tel: 13683278473
▼ U遊臺灣:從文化中尋找創新的力量 活動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