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波(@細草穿沙)
專注於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的攝影師
內容索引:
給喜歡人文攝影的朋友聊一點,獨立思考與攝影的心得。
這兩者會有關係嗎?
當然有,沒法經過獨立思考,就不能獨立思考的眼光去觀察世界,沒法獨立觀察,那麼所有拍攝角的度就不是自己的,所以一直在模仿,從未有自我。(封面圖來自:馬克呂布)
大師的精神在於:獨立思考,發現世界
經過幾十年的沉澱,那些經久考驗的,上個世紀攝影大師們的作品,至今在攝影圈還是被傳唱。但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一方面,很多攝影愛好者不斷傳唱大師的作品,一方面又忽略大師作品本身的內在精神:獨立思考,發現世界。
馬克呂布攝影作品
比如上面這副作品,如果這個時代標準去看,其實平淡無奇。你在網絡上,可以看到很多攝影愛好者可以拍出這樣的作品。這幅作品的意義在於:強烈的時代感。
一張作品濃縮的是一個時代的現象,二八自行車,煉鐵工廠,濃煙滾滾,是那個特殊社會時代的標誌。這就是人文攝影的時代意義,一張照片,濃縮的是一個時代社會背影下的故事。但讀者,如果不了解那個特定社會背影,自然就讀不懂這張照片,看著也就平淡無奇。
馬克呂布的中國人文攝影意義在於,他幾乎完整記錄了中國近代的社會的歷史,從解放,到土改,到雷鋒,到後來的社會運動,再到後來改革開放。
大師,之所以是大師,是他的獨立思考下,對社會人文的觀察和記錄,而不是它的畫質,也不是它用的什麼相機,什麼鏡頭。
但人文攝影的交流是雙向的,攝影者對當下這個時代敏銳的眼光,讀者敏銳的思緒和豐富的知識背景。
接受生活裡的真實,才能看到真實裡的細節
每次拍攝一些老建築的照片時,總有朋友給我說:為什麼空調入境了?為什麼電線入境了? 可視,如果這個老房子不是博物館,不是陳列室,而是有人居住生活著的,難道裡面的人不用生活嗎,難道你拍攝的老建築都是供人欣賞的道具?
那些看著很雜亂的東西,是他們生活的工具。是這個老建築,老房子活在當代的時代標籤。攝影不是拍古裝戲,不是拍幻想劇。攝影,只是忠實的記錄著,每個攝影者眼裡的真實。
上面這張圖是偶然幫一起去林芝影友抓拍的,照片平淡無奇,但我看到的是牛的溫柔。
在內地,陌生人闖進不熟悉的牲口身邊,牲口通常都很警覺,很害怕。但在這裡,很多牲口不但不害怕,還保有一種溫柔的友好。
動物和人一樣,在長期善良溫和的環境裡,會越發變得越發善良,因為感受不到敵意,感受不到威脅。反之,在長期壓抑的環境裡,會變得焦躁不安,變得十分警惕敏感。在大城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總是不如在鄉村田野來的簡單輕鬆,那是因為大城市密集的生活空間,給彼此造成了更多的戒備,而長期處於壓力之下的人會變得焦躁。
這是一頭流浪驢,午餐時餐館旁邊手機隨拍記錄,村子裡的人說,已經流浪了12年,都是村民輪流投食餵養。如果在內地,大概早就不存在了。因為感受不到威脅,所以我靠近它時,它還是如此淡定。
安寧溫柔的社會環境,有時未必,要靠看著很唯美的畫面去表達,從社會不經意的一角,你也可以看到整個世界。畢竟,這個世界所有的元素都是關聯的,刻意表達的,未必是真實,反而不經意的記錄,才是可以觸摸的地氣。
當然,上面兩張照片都是我不經意的記錄,從攝影意義來說,根本算不上作品,也沒有經過任何後期處理,只是隨拍記錄的照片,但我卻很喜歡,覺得比唯美的風景片更有意義,因為從這些看著不起眼的照片上,看到的是一個地域,整體的當下社會狀態。
堅持獨立思考,獨立看世界
儘管我們處在一個五花八門的時代,比大師們所在的那個時代複雜多了。每天被類似於:誰出軌,誰家房子漏水,誰和誰有鬼.這樣的亂七八糟的信息積壓了生活的情趣,但還是要堅持獨立思考,獨立用相機看世界。
人文攝影最重要的要求,從來不是畫質,色彩,鏡頭,而是,你真實的記錄了什麼,講述了什麼。
我認為,人文攝影的意義從來不在當下,也不是最近幾年,而是等到你老去的時候,舉不起相機時,它的意義才剛剛發酵。
任歲月悄無聲息的走著,你堅持用相機記錄,時光最後會給你的生命以意義,這個意義承載的工具,就是你手裡的相機。
攝影,本身就是一個記錄歷史的工具,求當下發酵的,除了快餐,就是曇花一現。
@這是 鄭波(@細草穿沙)的個人公眾微信
主題:攝影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