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攝影的精神在於:獨立思考,發現世界

2021-03-06 我看見

作者:鄭波(@細草穿沙) 

專注於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的攝影師

內容索引:

給喜歡人文攝影的朋友聊一點,獨立思考與攝影的心得。

這兩者會有關係嗎?

當然有,沒法經過獨立思考,就不能獨立思考的眼光去觀察世界,沒法獨立觀察,那麼所有拍攝角的度就不是自己的,所以一直在模仿,從未有自我。(封面圖來自:馬克呂布)

大師的精神在於:獨立思考,發現世界

經過幾十年的沉澱,那些經久考驗的,上個世紀攝影大師們的作品,至今在攝影圈還是被傳唱。但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一方面,很多攝影愛好者不斷傳唱大師的作品,一方面又忽略大師作品本身的內在精神:獨立思考,發現世界。

馬克呂布攝影作品

比如上面這副作品,如果這個時代標準去看,其實平淡無奇。你在網絡上,可以看到很多攝影愛好者可以拍出這樣的作品。這幅作品的意義在於:強烈的時代感。

一張作品濃縮的是一個時代的現象,二八自行車,煉鐵工廠,濃煙滾滾,是那個特殊社會時代的標誌。這就是人文攝影的時代意義,一張照片,濃縮的是一個時代社會背影下的故事。但讀者,如果不了解那個特定社會背影,自然就讀不懂這張照片,看著也就平淡無奇。

馬克呂布的中國人文攝影意義在於,他幾乎完整記錄了中國近代的社會的歷史,從解放,到土改,到雷鋒,到後來的社會運動,再到後來改革開放。

大師,之所以是大師,是他的獨立思考下,對社會人文的觀察和記錄,而不是它的畫質,也不是它用的什麼相機,什麼鏡頭。

但人文攝影的交流是雙向的,攝影者對當下這個時代敏銳的眼光,讀者敏銳的思緒和豐富的知識背景。

接受生活裡的真實,才能看到真實裡的細節

每次拍攝一些老建築的照片時,總有朋友給我說:為什麼空調入境了?為什麼電線入境了? 可視,如果這個老房子不是博物館,不是陳列室,而是有人居住生活著的,難道裡面的人不用生活嗎,難道你拍攝的老建築都是供人欣賞的道具?

那些看著很雜亂的東西,是他們生活的工具。是這個老建築,老房子活在當代的時代標籤。攝影不是拍古裝戲,不是拍幻想劇。攝影,只是忠實的記錄著,每個攝影者眼裡的真實。

上面這張圖是偶然幫一起去林芝影友抓拍的,照片平淡無奇,但我看到的是牛的溫柔。 

在內地,陌生人闖進不熟悉的牲口身邊,牲口通常都很警覺,很害怕。但在這裡,很多牲口不但不害怕,還保有一種溫柔的友好。

動物和人一樣,在長期善良溫和的環境裡,會越發變得越發善良,因為感受不到敵意,感受不到威脅。反之,在長期壓抑的環境裡,會變得焦躁不安,變得十分警惕敏感。在大城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總是不如在鄉村田野來的簡單輕鬆,那是因為大城市密集的生活空間,給彼此造成了更多的戒備,而長期處於壓力之下的人會變得焦躁。

這是一頭流浪驢,午餐時餐館旁邊手機隨拍記錄,村子裡的人說,已經流浪了12年,都是村民輪流投食餵養。如果在內地,大概早就不存在了。因為感受不到威脅,所以我靠近它時,它還是如此淡定。

安寧溫柔的社會環境,有時未必,要靠看著很唯美的畫面去表達,從社會不經意的一角,你也可以看到整個世界。畢竟,這個世界所有的元素都是關聯的,刻意表達的,未必是真實,反而不經意的記錄,才是可以觸摸的地氣。

當然,上面兩張照片都是我不經意的記錄,從攝影意義來說,根本算不上作品,也沒有經過任何後期處理,只是隨拍記錄的照片,但我卻很喜歡,覺得比唯美的風景片更有意義,因為從這些看著不起眼的照片上,看到的是一個地域,整體的當下社會狀態。

堅持獨立思考,獨立看世界


儘管我們處在一個五花八門的時代,比大師們所在的那個時代複雜多了。每天被類似於:誰出軌,誰家房子漏水,誰和誰有鬼.這樣的亂七八糟的信息積壓了生活的情趣,但還是要堅持獨立思考,獨立用相機看世界。

人文攝影最重要的要求,從來不是畫質,色彩,鏡頭,而是,你真實的記錄了什麼,講述了什麼。

我認為,人文攝影的意義從來不在當下,也不是最近幾年,而是等到你老去的時候,舉不起相機時,它的意義才剛剛發酵。

任歲月悄無聲息的走著,你堅持用相機記錄,時光最後會給你的生命以意義,這個意義承載的工具,就是你手裡的相機。

攝影,本身就是一個記錄歷史的工具,求當下發酵的,除了快餐,就是曇花一現。

@這是 鄭波(@細草穿沙)的個人公眾微信

主題:攝影與美

相關焦點

  • 人性、理性、超越性——人文精神的哲學思考
    但是,和人的生物性慾求相比,人文精神更看重人的精神性品格,認為後者是人的尊嚴之所在。也就是說,對於人來說,尊嚴高於幸福。關於這一點,康德的解說最有代表性。他認為,人一方面屬於現象界,具有感性,受制於自然法則,追求快樂(幸福),另一方面屬於本體界,具有理性,能夠為自己建立道德法則,「人的尊嚴就在於這個能夠作普遍律的立法者的資格」,它證明人是自由的。
  • 阮義忠的人文精神
    他早年成名,就和許多攝影大師一樣並不是專業學習攝影出身,而喜歡文學,因此有著不一般的情懷。其實這是攝影大師和攝影師的區別,攝影師拍照是為了生存,而攝影大師拍照很多時候是為了情懷,是要訴說一些什麼,所以就有了全新的藝術價值。
  • 阮義忠攝影人文獎 • 今起設立
    因如今觀念性、藝術性的攝影表現均享有多個獎項的激勵,而紀實攝影及長期關心某個主題的深入工作方式,卻少受關照。這萌生了他潛藏已久的想法:為華人攝影設立一個獎項。但他指出:「並非紀實才叫人文,任何攝影手法,只要表達出對生存環境的珍視、對人間事物的關懷,都富於人文精神。」       「不管以什麼名字命名獎項,都會有異議,所以平息異議的唯一辦法就是你的質量。
  • 攝影人文獎,跟隨阮義忠尋找信仰
    我一直認為,攝影的本質是發現與記錄,也就是向外觀看,找到事事物物之間的關係,將其捕捉,把意義傳達給更多人知道。文學、藝術的價值正是在此:讓別人的生活經驗成為自己的成長參考,然後把刻骨銘心的領會表現出來,供另外的一些人借鏡。有人共鳴的世界才是溫暖的、幸福的,也才能看到希望。
  • 獎項| 阮義忠攝影人文獎 • 今起設立
    哲學家斯賓諾莎說:「智者不是對死亡的思考,而是對生命的思考。阮義忠攝影人文獎設為每兩年一屆。
  • 《2020攝影日記》|公開徵集屬於每個人的真實思考
    ,用攝影、文學、藝術的方式記錄自己在疫期的生活現場、家庭經歷、真實思考,在當下及未來的時空中觀照真相、對抗遺忘。BCAF以「發現文化創新,推動藝術公益」為使命,在文化創新、藝術公益和智庫研究三大領域展開類型廣泛而富有活力的公益項目,讓更多人自由平等地分享文化藝術,構建創新中國為主線的人文公民社會。
  • 2018阮義忠攝影人文獎揭曉:一千多組作品選出十五組
    2018年5月25日早上9點,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評審工作在蘇州同裡花間堂麗則女學舉行。評委們經過兩天的細緻評選,從符合徵稿要求的1047組作品中共評出15組獲獎作品。△ 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評審現場△ 阮義忠伉儷與評委合影。
  • 當拍照變成了信仰,我們再來談何為攝影人文
    然後把刻骨銘心的領會表現出來供另外的一些人借鏡有人共鳴的世界才是溫暖的、幸福的也才能看到希望僅在意表達個人的巧思、觀念,輕忽對象的意義易使影像淪為手段而非創作目的當然,並非紀實才叫人文,任何攝影手法只要表達出對生存環境的珍視對人間事物的關懷都是富於人文精神的
  • 《擘雅講談-全球疫情引發的人文思考》公益課,來了!
    我們發現世界在變。當下,中國抗擊「新冠」疫情取得階段性成果,當全民族靜下來的時候,是一個時代深度思考的開始:人存在的意義是什麼?人與自然、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社會應該如何相處?人類的未來在哪裡?鑑於此,擘雅研究院聯合央廣新媒體雲聽推出《擘雅講談》第一季·全球疫情引發的人文思考,圍繞疫情下的社會現象而展開深入人文思考,將疫情的精神內源探索轉化為鮮活公益課,呼籲民眾進行後疫情時期的思考,深刻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及人類所追求的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
  • 我們的獨立思考:既不獨立,也不思考
    當然,也會有人振臂高呼「別衝動,要獨立思考」。但是對於為何要獨立思考這件事本身,多數人的理解也是有點諷刺的:「當然要獨立思考,因為大家/大V都說要獨立思考啊。」實際上,大部分人既做不到獨立,同時也不會思考。很多時候我們誤以為的獨立思考,也只是因為對方的觀點和立場跟自己不一致,我們把獨立思考當成捍衛自己、貶低對方的另一種方式。
  • 你眼中的世界,是最獨特的風景——五一人文攝影展
    悶在家中,好無聊啊不要急,不要煩有一個地方不僅富有濃鬱的藝術觀賞氣息還有各種有趣的活動可以滿足你吃喝玩購    攝影,遠不止按下快門那麼簡單,我們不知道一個看似簡單的鏡頭定格,花費了攝影師多少精力和等待。對於攝影師來講,攝影,是他們的第二語言, 他們通過鏡頭表達的,是對事物的觀察入微,是對美學的解讀和探索,是對世界的思考和感悟。
  • 科學的根基,創新的魂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斷想
    若無健全的人格,深厚的學養,理性的思維,以及強大的內心,堅定的信念,則很難建構「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內在根基。後者之難,乃在「知行合一」。「知為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徒懸空口耳講說」,只將獨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放在嘴邊,在現實中卻蠅營狗苟,隨波逐流,重知而輕行者並不乏見。誠如陳寅恪先生所言,「獨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須爭的,且須以生死力爭。」
  • 人文攝影品鑑︱從《不足10㎡出租屋內的單親孩子》看映山紅的人文情結
    一直以來都是以拍攝女性環境人像呈現在網絡之上又獨創了紅色工筆人物攝影的攝影師映山紅,近來卻把視角更多地專注於人文題材,並且有一發而不可收拾之勢了,並且一下就被《東方新聞》頭條、國家農業網《農墾》頭條等轉載發布,國家級省級雜誌《照相機》連續6期刊登,國家一級畫報《人民畫報》頭條推送。
  • 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作品展長沙開幕 15組作品直抵人心
    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作品展長沙開幕 15組作品直抵人心 2018-07-21 09:46:4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
  • 一場精彩的人文攝影大賽,跨越文化邊界
    2019年10月份國外一網站舉辦了一個「獨立攝影師大賽」,本次比賽以「人」為主題,旨在通過攝影來發現人類多樣性,參賽攝影師來自世界各地,跨越了文化的邊界,帶來了一場精彩的人文攝影大賽。近日,該比賽揭曉了最終結果,獲獎及入圍攝影藝術家共有十位,攝影師Angelika Kollin憑藉拍攝的南非開普敦郊區一名家政工人莫妮卡的肖像奪得本次比賽一等獎。
  • 《見字如面4》的鋒芒與稜角,包裹的依然是多元認知與獨立思考
    節目延續了前三季輸送多元認知、激活獨立思考的獨特價值觀,進一步用對現實的深度關照、對敏感社會話題的觸碰,在這個一開口就容易被黨同伐異的時代,推崇著理性思考和思想自由。中國農大人文與發展學院院長葉敬忠對即將從事農村扶貧工作的學生們反覆叮囑要關注普通人、關注弱者,「要像弱者那樣感受世界」。農村出生的網友麥子信中對於無處不在的城鄉差距表示自己「不想怨天尤人」,因為「這個世界的公平永遠是相對的,這並不可怕。
  • 關於攝影的碎片化思考(續)
    忽見去年3月寫過的一篇,《關於攝影的碎片化思考》,那是我對散在知識星球裡的一些閒言碎語的整理,這才想起,好久沒「打理」星球了。進去看,果然,過去一年裡,儘管有一搭沒一搭,丟在那裡的文字和圖片,關於攝影的,卻也積了不少。
  • 趙法生 | 殷周之際的宗教革命與人文精神
    摘 要西周文明中的人文理性是中華人文精神的基礎,受20世紀反宗教思潮的影響,學界過去往往將其起源歸結為對宗教的反動。分析以往關於西周人文精神形成的幾種主要觀點和殷周之變的宗教內涵,可以發現上述結論過於簡單和片面,遮蔽了殷周之際中華精神演變的本來面目。
  • 用鏡頭記錄人文,「青花郎杯」湖南省金融行業攝影大賽作品展盛大...
    在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的時代精神感召下,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中國金融業也承載著實現"中國夢"的歷史責任和偉大任務。為建設和繁榮新時代的金融文化,豐富金融職工文化生活,以細膩的鏡頭刻畫記錄中國地域文化和人文風景,以獨特的視角展現發掘中國地域特色的民風、民俗和發展歷史,為金融系統攝影家提供展示攝影才華和作品的平臺,2020「青花郎杯」湖南省金融行業攝影大賽作品展暨頒獎晚宴在長沙瑞吉酒店舉行。
  • 愛因斯坦:培養獨立工作和獨立思考的人
    培養獨立工作和獨立思考的人愛因斯坦在紀念的日子裡,通常需要回顧一下過去,尤其是要懷念一下那些由於發展文化生活而得到特殊榮譽的人們。相反,學校的目標應當是培養獨立工作和獨立思考的人,這些人把為社會服務看作自己最高的人生問題。就我所能做判斷的範圍來說,英國學校制度最接近於這種理想的實現。但是人們應當怎樣來努力達到這種理想呢?是不是要用講道理來實現這個目標呢?完全不是。言辭永遠是空洞的,而且通向毀滅的道路總是和多談理想聯繫在一起的。但是人格絕不是靠所聽到的和所說出來的言語而是靠勞動和行動來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