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人文獎,跟隨阮義忠尋找信仰

2021-02-22 衡山和集TheMixPlace

拍照四十多年,攝影從我的工作、興趣,已轉為理想與信仰。常年透過拍照體悟人生,攝影對我不只是藝術表現,也是人格養成。寫書、展覽、教書、辦雜誌,都是希望傳播自己深信的價值觀。

我一直認為,攝影的本質是發現與記錄,也就是向外觀看,找到事事物物之間的關係,將其捕捉,把意義傳達給更多人知道。文學、藝術的價值正是在此:讓別人的生活經驗成為自己的成長參考,然後把刻骨銘心的領會表現出來,供另外的一些人借鏡。有人共鳴的世界才是溫暖的、幸福的,也才能看到希望。

自從計算機及數位相機、手機攝影普及後,攝影的技術門檻變得非常低,卻也使得人們開始不尊重對象,不珍惜快門機會與緣分。一位再了不起的攝影師,充其量也只不過是百分之五十的創作者,另一半的功勞,應該屬於鏡頭前的人事物。

從臺北藝術大學退休後,我在各大城市開設工作坊,時常有機會參加各地的攝影節、擔任各項攝影比賽評審。在此期間,除了實地感受各地攝影活動的蓬勃,也觀察到目前流行的攝影表現嚴重偏向觀念性,人文精神逐漸稀薄,令人憂心。


(圖,阮義忠於和集講座,2015)

攝影也是一種價值肯定,是打開視野、心門,與外界溝通的管道。能肯定外在的好,自己的內在也會更豐富。僅在意表達個人的巧思、觀念,輕忽對象的意義,易使影像淪為手段而非創作目的。當然,並非紀實才叫人文,任何攝影手法,只要表達出對生存環境的珍視、對人間事物的關懷,都是富於人文精神的。

如今,觀念性、藝術性的攝影表現享有相當大的鼓勵,紀實攝影及長期關心某個主題的工作方式,雖然也有若干獎項特別予以關照,但仍需更多有志一同的人士,在各自的崗位上推波助瀾。

個人從拿起相機的那天開始,始終如一。攝影增加了我的生命寬度,我也應該在有生之年為它多盡一分力。基於許多朋友、學生的鼓勵與支持,我決定成立一個攝影人文獎,期望對目前攝影表現失衡的狀況稍作平衡。

 

達成這個理想與目標,需要很大的福報,唯諸佛眷顧、眾緣合和而可得。在此,容我向所有直接、間接幫忙的朋友深深致謝!

2016年3月於臺北

阮義忠攝影人文獎

每兩年一屆

第一屆於2016年6月1日啟動,

徵稿至9月30日24時(北京時間)截止。

經由初審7位評委、終審4位評委

最終選出獲獎者1位,

並授予10萬元整人民幣(稅前)的獎金。

於年底頒獎,前三名參與頒獎典禮,

地點在木心美術館。

📷

衡山·和集 Dr.White書店  2F 

作為上海最精緻的攝影主題空間

特別參與、支持此項目



阮義忠,攝影家、攝影評論家,阮義忠攝影人文獎創始人。1950年生於臺灣宜蘭縣。1972年於英文《漢聲ECHO》雜誌社工作,開始拍照。四十年來先後出版《人與土地》、《臺北謠言》、《失落的優雅》、《正方形的鄉愁》等十本攝影集,並於世界多國個展。論著《當代攝影大師》、《當代攝影新銳》、《攝影美學七問》被視為華人世界攝影啟蒙書。創辦的《攝影家Photographers International》雜誌被譽為最具人文精神的攝影刊物之一。1988年開始於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任教,2014年以教授資格退休。1999年臺灣發生921大地震之後,成為臺灣佛教慈濟基金會的志工。近年來於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深圳商報、生活月刊等媒體撰寫專欄,並在大陸各城市開設攝影工作坊。
陳丹青,藝術家、作家、木心美術館館長。1953年8月出生於上海。1969年初中畢業。1970-1977年先後在江西與江蘇農村插隊落戶,期間自習繪畫,1978年9月考入北京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文革後第一屆研究生班。1980年作成畢業創作《西藏組畫》。1980至1981年任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第一工作室教員。1982年初自費赴美國紐約留學,自由職業畫家。2000年1月接受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聘請,回國任教。2006年辭職。現為自由職業藝術家。著作有《紐約瑣記》《陳丹青音樂筆記》《多餘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續編》《與陳丹青交談》《荒廢集》《笑談大先生》、畫集《歸國十年》等。2013年,因出版師尊木心先生《文學回憶錄》聽課筆記,獲「年度最佳圖書獎」、「年度事件獎」、「年度最佳批評獎」、「年度十大好書獎」。

呂楠,著名攝影家。1962年生於北京。1985年至1989年在《民族畫報》工作。1989年開始用15年時間完成了其恢宏如史詩般的「三部曲」:《被遺忘的人》、《在路上》和《四季》。2006年完成作品《緬北監獄》。

布萊恩·坎貝爾(Bryn Campbell),英國攝影家、作家、圖片編輯,英國BBC電視的首位攝影節目主持人。1933年出生於南韋爾斯產煤重鎮。著作包括《世界攝影WorldPhotography》(1981)、《探索攝影Exploring Photography》(1978)、《攝影大師The GreatPhotographers》(1983)、《卓越的行動攝影Great Action Photography》(1987)《有關攝影ConcerningPhotography》(1977)。曾任英國《觀察者The Observer》周報圖片編輯、臺灣《攝影家Photographers International》雜誌編輯顧問。秦偉,獨立策展人、藝術家、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攝影深造文憑]課程統籌主任及講師。1958年生於香港。早年畢業於法國Mulhouse高級藝術學院,以當代西方的藝術造型風格表現東方傳統美學思維,獲法國文化部頒發國家高等造型表現碩士。獲頒多個策展人獎項,活躍於國際攝影活動。是2015 第二屆北京攝影雙年展(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主題展《陌生的亞洲》及2016 阿根廷國際攝影節策展人;並先後在不同國際攝影節策劃展覽,包括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香港國際攝影節、大理國際攝影節及連州國際攝影節等。曾擔任多個國際攝影節的專家委員,包括阿根廷國際攝影節、Young Art Taipei、大理國際攝影節及連州國際攝影節;並擔任2015麗水國際攝影節學術論壇發言專家及攝影節獎項評委。秦偉的影像世界充滿著其個人內心境遇,以人道主義眼光及宏觀的歷史框架去觀視變動中的世界。活動範圍以香港及亞洲不同地區為主,鏡頭涉足不同文化及經濟背景下的地區性貧窮、戰爭的受害者和全球氣候變化引致的生存問題。多次獲頒不同的新聞攝影獎項及人權新聞獎。於2011年創立國際非政府機構[醫護行者],為發展中國家貧民提供小區醫護教育及醫療服務。沈昭良,著名攝影家。1968年生於臺灣臺南,畢業於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歷任報社攝影記者、副召集人、中央大學專任駐校藝術家,及臺北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攝影專家面對面計劃召集人。2001年首度推出《映像‧南方澳》系列專輯,其後陸續出版《玉蘭》(2008)、《築地魚市場》(2010)、《STAGE》(2011)、《SINGERS &STAGES》(2013)及《臺灣綜藝團》(2016)等長篇攝影著作。作品內容主要聚焦現實環境中的社會地景與生命處境,並透過攝影進一步形成問題意識,建構思考與對話路徑。曾於2000、2002及2012年,三度獲頒行政院雜誌攝影類金鼎獎,2004年日本相模原攝影亞洲獎,2006年韓國東江國際攝影節最佳外國攝影家獎,美國紐約Artists Wanted : 2011年度攝影獎,2012年美國IPA國際攝影獎-紀實攝影集職業組首獎,2015吳三連獎等國內外獎項。也曾受邀於美、加、法、英、西、荷、義、丹麥、秘魯、巴西、瓜地馬拉、日、韓、新加坡、柬埔寨及中國大陸等地展出。作品主要為國美館、高美館、北美館、韓國東江攝影博物館、日本相模原市政府等公立機構及私人收藏。目前除從事影像創作、評述與研究,兼任政大、臺科大助理教授,並受邀主持工作坊及展覽策劃。晉永權,《中國攝影》雜誌社常務副社長。1968年生於安徽。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馬列所,獲法學碩士學位。1993年進入中國青年報工作,曾任中國青年報攝影部主任、中國攝影出版社常務副總編輯,2015年任《中國攝影》雜誌社常務副社長。著有《最後的漢族》《出三峽記》《江河移民》《紅旗照相館》《合家歡》《每一聲快門都憂傷》等著作。系列攝影作品「儺」、「三峽移民」被法國國家博物館、上海美術館等機構收藏。
顏長江,著名攝影家。廣東梅縣人。1968年生於湖北省秭歸縣。1990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新聞系,現居廣州。主要著作(全部著作權):《廣東大裂變》,1994,暨南大學出版社;《最後的三峽》,2003,浙江攝影出版社;《紙人》,2008,國際中國文化出版社;《三峽日誌》,2009,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近年主要展覽(作品成系列完整呈現的重要的展出):2007,《夜間動物園》,北京百年印象畫廊;2008,《三峽》,上海美術館(收藏);2008,《紙人》,上海比極影像畫廊;2009, 《紙人》,法國翁福勒第13屆國際攝影節;2010,《重慶的三洞橋》,《從平遙到大理——南方十六人》群展,大理國際影會;2010,《中國新聞》,《中國景》群展,廣州時代美術館;2011,《神州》,《中國風景》第二回展,北京;2011,《紙人》,義大利亞歷山大裡亞雙年展。傅擁軍,著名攝影家、快拍快拍網發起人。1969年生於浙江龍遊,現生活於杭州,供職《都市快報》,浙江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兩次世界新聞攝影比賽(荷賽)獎獲得者。2014獲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優秀策展人「飛馬」獎。出版著作《那麼西湖》、《鏡頭朝下》等。嚴志剛,圖蟲網高級運營總監。1972年生於江西。1992年起從事職業攝影記者生涯,專注於報導和紀實攝影師。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家協會新媒體委員會委員,中國新聞攝影學會理事。其最為人關注的是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從傳統領域轉型利用網際網路搭建各類攝影平臺以挖掘優秀攝影人。第11屆國際新聞攝影比賽(華賽)評委,第25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國展)評委。編輯出版《焦慮的食指》和《有溫度的視覺》等書。曾任新浪網助理總編輯、圖片總監,期間在國內首次採用攝影真人秀的方式,成功策劃以大學生為主的《拍照吧少年》活動,影響超過億次點擊,被專業雜誌《攝影之友》評為2015年度榜中榜攝影人物。任悅,策展人,攝影評論人。1975年生於寧夏同心。現任職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其個人博客「1416教室」自2006年撰寫至今,成為專注攝影文化的自媒體,並於2015年結集出版《1416攝影辭典》。為2008年美國尤金·史密斯Howard Chapnick獎的獲得者;2008-2009年曾在紐約大學訪學。其策劃的展覽《攝影與書》獲得2013年麗水國際攝影文化節大獎。她還受邀成為2011年平遙攝影節學術展策展人,並擔任多個攝影工作坊的講師以及攝影比賽的評委。① 不限地域,兩岸三地、乃至全球華人攝影師均可投稿;② 不限年齡,符合當地法律規定的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均可投稿;③ 富於人文精神的攝影作品,包含紀實攝影卻不限於紀實攝影,任何攝影手法,只要表達出對生存環境的珍視、對人間事物的關懷的攝影作品均可參加;④ 每組作品須提交20-40張照片(格式為jpg,像素大小2MB內,最長邊像素1500-2000)、創作自述500字內、個人簡歷500字內;入圍後需要原尺寸圖片,具體尺寸以郵件通知為準。⑤ 截稿日期:2016年9月30日24:00(以北京時間)。⑥ 注意事項:阮義忠攝影人文獎終審評委、初審評委及組委會人員的直系親屬謝絕參賽。評選分為初審和終審兩個階段;最終選出第一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獲得者一名;人文獎前三名將獲邀參加頒獎典禮;所有環節秉承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① 人文獎官方郵箱:juanijongphoto@163.com(註明 人文獎 字樣;文件名稱以英文或數字命名,勿以漢字命名)② 新浪愛拍徵集地址:http://aipai.sina.com.cn/③ 圖蟲APP徵集地址:https://tuchong.com/app 圖蟲網徵集地址:https://tuchong.com/④ 快拍快拍APP徵集地址:http://app.kpkpw.com/快拍快拍網站徵集地址:http://www.kpkpw.com/

一點補充

為什麼是攝影人文獎,不是人文攝影獎

近年阮義忠先生的身影頻現大陸。從2013年開始,他在臺灣及中國大陸各城市開設工作坊,小班制(每期7-10人),傳授美學理論之外、手把手教習傳統暗房技術,期間展覽、講座活動不斷,與內地學員接觸頻密。亦常有機會參加各地攝影節、擔任各項攝影比賽評審。他的體驗是,除了實地感受到各地攝影活動的蓬勃,卻也觀察到目前流行的攝影表現嚴重偏向觀念性,人文精神逐漸稀薄,令人憂心。

 這萌生了他潛藏已久的想法:為華人攝影設立一個獎項。因如今觀念性、藝術性的攝影表現均享有多個獎項的激勵,而紀實攝影及長期關心某個主題的深入工作方式,卻少受關照。但他指出:「並非紀實才叫人文,任何攝影手法,只要表達出對生存環境的珍視、對人間事物的關懷,都是富於人文精神的。」 

結合阮義忠個人的成長與創作道路便不難理解其為何會對「人文」情有獨鍾。六七十年代的臺灣,年少成名的他正受到當代文化潮流存在主義、法國新小說、歐美觀念藝術、前衛敲打樂曲的激烈影響,一心想要脫離農家子弟的生長背景,認為要現代就必須反叛傳統,不帶現實生活的人間性和泥土味。這同時表現為只對自己的存在有莫大的興趣,對別人漠不關心……但是,照相機就像一面鏡子,從40多年前拿起它的那天開始,他不禁質問自己:你看到的東西對你有什麼意義?而他看到了伴隨自己成長的怨恨。他發現自己無法在怨恨的生活方式中找到創作題材、發現要肯定的意義。「一直到現在我還不很清楚,自己是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熬過那個拒絕土地、拒絕生活的階段。我只知道,沒有任何單一事件能使我解開那怨忿的糾結。」

隨著《人與土地》、《北埔》、《八尺門》、《四季》等系列作品的持續多年的跟進拍攝,阮義忠在人性最真誠、善良的一面中,求得了庇護。他發現,擁有這種可貴氣質的善良人們,都是那麼認命地在自己的土地上工作、努力地生活著。他們大多是沒念過什麼書的鄉下人,一切教育來自勞動,來自土地。這令他重新敬畏的沉默與寬容的土地,不覺間使他真心擁抱曾被視為可恥包袱的成長經驗……。後來的阮義忠每當回想及此,便感激道:「攝影增加了我的生命寬度。」

法國聲譽卓著的攝影家尚‧杜傑德先生在觀看阮義忠作品時發出感嘆:「儘管文化不同,西方與東方得以聚首。攝影借著深邃的影像告訴我們,這世上沒有疆界,只有人。」這位對阮義忠有知遇之恩、曾深刻地影響和啟發過他的攝影前輩,也助推了阮義忠創辦了影響一代華人攝影家的中英雙語雜誌《攝影家》。而這十幾二十年,其譯著及個人出版也開始對新一代攝影青年產生著影響。因緣成熟,阮義忠在大陸開始了他一城一地的工作坊。「

阮義忠作品在衡山和集Dr.White ,2015

我與攝影,早已不是喜歡與不喜歡的關係,而是我對它有信仰、有使命,希望透過攝影來傳達一些理念,但這還不足夠,我也應該在有生之年為它多盡一分力。」如其在「攝影人文獎的宗旨」中所言,基於許多朋友、學生的鼓勵與支持,他決定成立一個攝影人文獎,期望對目前攝影表現失衡的狀況稍作平衡。

這個想法也得到了藝術家陳丹青及攝影家呂楠的積極響應。在人文獎組委會的首次會議中,當阮義忠先生向在座徵詢獎項名稱是否冠以個人名字時,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不管以什麼名字命名獎項,都會有異議,所以平息異議的唯一辦法就是你的質量。叫什麼都不重要。」以紀實風格著稱的攝影家呂楠,亦是首次接受邀請而擔當此類活動的評審。「一座獎項的高度有賴獲獎者的作品深度、力度與專業素養,評審環節至為關鍵。」之後為約請各方評審探求建議,阮義忠先生更是親身赴會。現列初審評委七位:秦偉、沈昭良、晉永權、顏長江、傅擁軍、嚴志剛、任悅;終審評委四位:布萊恩・坎貝爾 (英)、阮義忠、陳丹青、呂楠。

關於定名「攝影人文獎」而非「人文攝影獎」,組委會在經過討論後一致傾向於「要儘可能地在各個面向上做到開放,不僵化;我們不鼓勵模仿,不鼓勵重複,而是鼓勵講述你自己的語言,要對自然、對人有新的認識、新的看法。這幾乎涵蓋了生命所有的一切。」哲學家斯賓諾莎說:「智者不是對死亡的思考,而是對生命的思考。」所謂人文,就是我們在活著的時候對生命的嚮往。

原文|微信公號」阮義忠攝影中心「

(一點補充)撰文|夏楠


阮義忠2015年於和集講座記錄:

和集會客廳| 阮義忠:咖啡與音樂,成為最孤獨又最不孤獨的人

The MIX PLACE 衡山•和集

當代都市生活方式混合實驗空間

歡迎常來溜達

The Red Couture 衡山路890弄8號
My Black Attitude 衡山路890弄4號
Dr. White 衡山路880號
Mr. Blue 天平路326號




歡迎關注微博 
@衡山和集The-MIX-PLACE

相關焦點

  • 阮義忠攝影人文獎 • 今起設立
    攝影人文獎成立宗旨阮義忠拍照四十多年,攝影從我的工作、興趣,已轉為理想與信仰。常年透過拍照體悟人生,攝影對我不只是藝術表現,也是人格養成。 2016年3月於臺北阮義忠接受《一條》採訪-2015年阮義忠攝影人文獎設為每兩年一屆。第一屆於2016年6月1日啟動徵稿至9月30日24時(北京時間)截止。
  • 獎項| 阮義忠攝影人文獎 • 今起設立
    阮義忠攝影人文獎設為每兩年一屆。第一屆於2016年6月1日啟動徵稿至9月30日24時(北京時間)截止。經由初審7位評委、終審4位評委而最終選出獲獎者1位,並授予10萬元整人民幣(稅前)的獎金。⑥ 注意事項:阮義忠攝影人文獎終審評委、初審評委及組委會人員的直系親屬謝絕參賽。評選分為初審和終審兩個階段;最終選出第一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獲得者一名;人文獎前三名將獲邀參加頒獎典禮;所有環節秉承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
  • 阮義忠攝影人文獎入圍作品:馮君藍《微塵聖像》(組照40張)
    攝影家、攝影評論家,阮義忠攝影人文獎創始人。1950 年生於臺灣宜蘭。四位終審評委將觀看三位候選人的原作,並與三位候選人進行每人半小時的現場交流,然後評選出本屆人文獎的最終得主,並定於2016年11月26日15:00-16:30在木心美術館舉行第一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頒獎典禮,將在頒獎典禮揭曉第一名、授予第一名10萬元人民幣(稅前)的獎金;同時為前三名頒獎。
  • 第一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候選人公布:馮君藍、錢海峰、凌飛
    四位終審評委將觀看三位候選人的原作,並與三位候選人進行每人半小時的現場交流,然後評選出本屆人文獎的最終得主,並定於2016年11月26日15:00-16:30在木心美術館舉行第一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頒獎典禮,將在頒獎典禮揭曉第一名、授予第一名10萬元人民幣(稅前)的獎金;同時為前三名頒獎。
  • 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圓滿落幕 呂廷川《華不注》榮獲大獎
    9月16日,在江蘇同裡花間堂·麗則女學,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頒獎典禮圓滿落幕。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自2018年1月1日 起徵稿,截止4月30日24時(北京時間),共收到來自全球的一千餘位參賽者的作品。
  • 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作品展長沙開幕 15組作品直抵人心
    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作品展長沙開幕 15組作品直抵人心 2018-07-21 09:46:4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
  • 當拍照變成了信仰,我們再來談何為攝影人文
    青年時期的阮義忠個人從拿起相機的那天開始,始終如一攝影增加了我的生命寬度我也應該在有生之年為它多盡一分力基於許多朋友、學生的鼓勵與支持我決定成立一個攝影人文獎為什麼是攝影人文獎,不是人文攝影獎關於定名「攝影人文獎」而非「人文攝影獎」,組委會在經過討論後一致傾向於「要儘可能地在各個面向上做到開放
  • 2018阮義忠攝影人文獎揭曉:一千多組作品選出十五組
    2018年5月25日早上9點,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評審工作在蘇州同裡花間堂麗則女學舉行。評委們經過兩天的細緻評選,從符合徵稿要求的1047組作品中共評出15組獲獎作品。△ 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評審現場△ 阮義忠伉儷與評委合影。
  • 阮義忠 | 行走 · 攝影藝術
    本文根據網絡資料整理而成插圖來源於網絡三十多年來,他跋山涉水,深入鄉土民間,尋找動人細節,拍攝了大量以百姓日常生活為題材的珍貴照片。很多攝影師並非一開始就從事攝影。在攝影之前,阮義忠也曾寫過詩,甚至寫過一些小說。三年兵役結束後,他任職《漢聲》雜誌英文版,開始拍照。1975 年,轉到 《家庭》月刊擔任攝影師。
  • 阮義忠的人文精神
    他早年成名,就和許多攝影大師一樣並不是專業學習攝影出身,而喜歡文學,因此有著不一般的情懷。其實這是攝影大師和攝影師的區別,攝影師拍照是為了生存,而攝影大師拍照很多時候是為了情懷,是要訴說一些什麼,所以就有了全新的藝術價值。
  • 布萊恩·坎貝爾:我對第二屆人文獎的期待很高
    我們將逐步推出終審評委布萊恩·坎貝爾、陳丹青、呂楠、阮義忠的介紹和訪談,讓大家更加了解阮義忠攝影人文獎的精神。如果說阮義忠是世界攝影之於中國的啟蒙者與傳道者,那麼布萊恩·坎貝爾則是在這條開拓的道路上,一直與阮義忠並肩同行的夥伴。布萊恩·坎貝爾撰寫的《世界攝影》,對阮義忠的影響十分大,甚至引發了《當代攝影大師——二十位人性見證者》這本書的誕生。
  • 《攝影世界》專訪阮義忠——「我的影響可能才剛開始」
    不僅寫詩,他那時還寫小說,「我看了很多存在主義的小說,如加繆、薩特寫的,心想,這也是小說,那我也會寫。只要是說夢話就好,不必要有真正的生活經驗。」雖然自認為20 歲寫的小說不成熟,但報紙還是以「闊氣」的版面,登了3 篇。
  • 觀看|阮義忠—《鄉·親》
    -阮義忠本文資料與圖片來自《阮義忠:鄉·親》及網絡本文第一人稱觀點均為原創5年前在高雄的義大做交流生時,那會的老師推薦了一名叫做阮義忠的攝影師以及他的著作《攝影美學七問》,看完以後我便開始了解這位有溫度的攝影人。如果對於人文題材以及紀實、觀念攝影有興趣的話,那麼阮義忠是非常值得學習的一位前輩。
  • 阮義忠|不再做「拓荒者」,卻從未停下腳步
    ↑點擊圖片,環遊紙上世界阮義忠,攝影家、攝影評論家,阮義忠攝影人文獎創始人
  • 阮義忠談攝影|感動人的東西會持久
    位影像新生代》對如今活躍於各行業的中國新生代攝影師和攝影愛好者來說是啟蒙性的讀物。不僅如此,他自己的攝影集《北埔》、《八尺門》、《人與土地》、《臺北謠言》和《四季》,也都是人文攝影的經典之作。場對話,結集而成的《攝影美學七問》最近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引進出版。此書是與《當代攝影大師》和《當代攝影新銳》齊名的論著,重讀時,阮義忠最感到欣慰的是其中的內容仍然經得起考驗,這也使他更確信
  • 攝影人阮義忠,身心在同一處人才有歸屬
    阮義忠,1950年生於臺灣宜蘭縣頭城鎮,當代著名攝影家,是少數被選入美國權威的《當代攝影家》一書的華人攝影家之一。曾創辦《攝影家》雜誌,著有《當代攝影大師》《人與土地》《失落的優雅》《行·影不離:阮義忠的旅行手札》等作品。
  • 老人·老城·老街坊—記第二屆阮義忠攝影入圍獎獲得者盧承德先生
    2018年9月16日,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頒獎典禮,在吳江同裡麗則女學隆重舉行。來自蘇州的盧承德先生,以其十三年來堅持拍攝的「老街·老宅·老百姓」的人文紀實專題,在數千名的參賽選手中脫穎而出,併入圍前15名。雖然,最終並未成功躋身前三名。但,這絲毫也不影響盧老先生對攝影藝術的熱愛與執著。
  • 何謂人文?
    第一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擬於11月26日在木心美術館頒獎。
  • 中國「攝影之父」阮義忠:他的35毫米人生
    阮義忠作品   「那個時候為了想要了解攝影世界,我就開始大量閱讀世界的攝影期刊。有些書刊文字的介紹是英文的,還好我太太是外文系的。如果那個時候娶錯了老婆的話,大概就沒有今天了。」   在阮義忠最負盛名的一幅照片裡,一位臺灣布農族的老婦坐在相機前,她沒有明顯的表情,臉上只有沉默和平靜,但就是這張照片,讓臺灣鄉土文學家黃春明落淚。這幅照片就是阮義忠攝影風格的寫照:不美、平靜、帶著沉默的尊嚴。